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玛瑙认识大全
95年香港上环,专售玛瑙水晶工艺品的店铺开在干诺道的临街旺铺上,标签上每每出现的都是5位数甚至6位数的标价;
05年的上环,玛瑙水晶已经被挤进了摩罗街的角落,老板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和手势艰难的比划着几百几千的价格。
这也许是整个玛瑙市场的缩影,临街的光鲜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不得不感叹国际贸易的力量,也不得不愈加笃信Tomas Gresham “劣币驱除良币”这一伟大的经济学理论,随着数以百万吨的巴西玛瑙涌进这个市场的,玛瑙品质和价格的双衰退似乎已经成为了劣质编剧的传统桥段。
可在千里之外的纽约却在上演不同的故事,07年的Rockefeller Center,一个只是精品而并非绝品的清玛瑙鼻烟壶拍出了大约130万人民币的天价(图1)。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这样的高档古玩聚集地也在不断上演,一颗普通的巴西玛瑙珠5元人民币就可以轻松成交,能言善道者甚至能用5元购得3-5颗,而在专售高古玉器的店面里,同样大小的战国红缟玛瑙珠(图3)却要卖到2000-3000元一颗甚至更贵,买家心甘情愿掏出的不但是几十张红色钞票,还可能需要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的等待。
300倍-3000倍的差价在古玩行业并不鲜见,但是在一个普遍不受重视的冷门商品中出现如此差价还是多少会让人惊讶。当然,这也就引出一系列的课题,如何认识玛瑙,如何分辨玛瑙的珍稀和泛滥,如何给玛瑙估价等等等等问题。
玛瑙的问题在华夏三年来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朋友问过俺,最近一年越来越多,终于下决心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一下,汇总一下,花上个把月的时间简单的谈一谈,俺的水平有限、篇幅也有限,而玛瑙至少长达9000年、遍布五大洲的人类使用史又是如此漫长且庞大。所以只能挂一漏万的做个简介,真要喜欢玛瑙的朋友用这些只能做个大纲,不喜欢玛瑙的朋友就请绕道而行吧。
大概需要说15-18篇,大概的提纲分为:东红、南红、冰糖、红缟、巴西、天珠、西玛、战国玛瑙环、辽玛(含唐玛)、清代玛瑙、中亚缠丝、现代玛瑙收藏。
没什么太强的逻辑分类,但是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容易见得到的,有机会买得到的,尽可能是最为实用的,如果提纲还有什么遗漏的,或者大家都想了解和讨论的,也欢迎同好提出来,俺也好增加或删减,尽力做到说得简单、听得明白。
玛瑙——阿佛洛狄闪闪发光的指甲,由她的儿子厄洛斯带上天空,继而遗落人间,成了玛瑙。这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化,但是能与阿佛洛狄、厄洛斯这两母子联系上的玩意儿,总脱不出美与爱的主题,也带上了天堂的色彩。老实说,神化传说对于玛瑙的解释比起那些生硬的科学解释,在某个角度来说更接近于玛瑙的本质。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让我们摘抄一些关于玛瑙的科学解释:
玛瑙,Agate,化学成分为SiO2,石英的变种,是由二氧化硅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石英的一种。;可含有Fe Al Ti Mn V等元素,呈现出各种颜色,呈同心圆状和规则的条带状。宝石界将其中具有同心层状和不规则纹带、缠丝构造的隐晶质块体石英称玛瑙。组成玛瑙的细小矿物除玉髓外,有时也见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微粒状石英。严格地说,没有纹带花纹的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玉髓。
这当然是一份科学的解释,但是这个解释实际上对于古玩行而言几乎是无意义的,最大的反例就是西玛(图3,西周-战国的一种玛瑙珠子,后文会专门介绍),
几乎所有的西玛都是单色而没有纹带状特征的,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玛瑙品种之一。
这里我们不妨暂且放下玛瑙的解释,先让我们看看玛瑙的历史。
玛瑙的历史要追溯起来至少要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全世界诸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出土玛瑙材质的刮削器(图2),
玛瑙由于硬度较高的特点成为了当时人类的最先进工具之一。(这一点上其实应该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但鉴于新、旧石器时代对于工具定义的不同,这里使用了新石器时代的说法)
而玛瑙作为一种半宝石的艺术品承担起赏玩的功能,在我国至少也有了2000年以上历史,《后汉书?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这里说的赤玉也就是红色玛瑙,能够称之为玉,足以见得其已经具有类似于和田玉的欣赏功能。六朝的《广雅》也有“玛瑙石次玉”这样的论述作为佐证。
【重点来了,在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玛瑙是作为和田玉的替代产品而存在的,那么玛瑙的审美同样遵循了和田玉审美的一般特点。油性、糯性、半透明性这些能够体现出“温润”——中国文人的最高审美追求——这一特征的玛瑙才是观赏层面上的玛瑙。】
结合玛瑙本身的特征我们不难得出中国人审美意义上玛瑙的定义:视觉上具有半透明、稀糊状-糯状特征,触觉上具有油润感的、情感上具有温度的、能给人带来温润、亲近这类感觉的所有玉髓都应该称为玛瑙。
这一点看似简单,但是出奇的重要,而且还常常为爱好者所忽略。这一点最重要的运用并非在于真伪玛瑙的鉴定,而在于判断玛瑙制品是否优质玛瑙乃至精品玛瑙的最重要标准。
这一点的引申也同样非常重要,就是玛瑙的价值最重要来源于玛瑙的质地带来的温润感,而这种温润感首先就来自产地和品种的区别。简单的说就是来自于“种”的区别,而对于一直盛传的“玛瑙无红一世穷”这一谚语在这个层面上解读就是不折不扣的谬论。颜色只是在同“种”玛瑙中才有对价格的指导意义。
一句话:【玛瑙鉴赏中“种”严重的大于“色”,在明白了“种”的基础上再谈“色”才有意义。】
为了直观说明这个问题,俺举了同为玛瑙炉的两图,图4为红色的东红,
图5为无红的冰糖,
非常保守的说,图5的价格会是图4的50倍-200倍甚至更多。
下面就会就玛瑙制品的“种”,于古玩鉴赏意义上的分类一一介绍,不过那也只能“且听下回分解”了。
在世界经济互相依存的今天,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在国内的翻译通常叫做“贴牌生产”)已经不算一个陌生的词汇,而在至少250年前的中国,东红玛瑙就在实践这一现代经济合作模式了,日本技术,中国生产,最后挂日本产玛瑙的牌子在中国进行销售。称为OEM看来并不过分,也算是颇为有趣的经济史。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不是经济史,而是东红玛瑙,又名烧红玛瑙,这是一种不同于产地和年份的分类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以技术来定义的分类方式(这一点存在大量的东红玛瑙是因产地日本而得名的以讹传讹),这种技术发明于日本,把并不美丽的暗灰色的、质地较为混暗发瓷性的玛瑙(按照现有说法叫做工业玛瑙)变成可供欣赏的颜色可爱的红色赏玩玛瑙。
自从这类玛瑙制品流入中国后,在很短暂的时间以后,这项技术就不是一个秘密了。技术大概的原理就是玛瑙晶格中含有少量显色离子,若只含有Fe3+离子玛瑙就会呈现天然红色,若只含有Fe2+离子就会呈现青绿色。这两种颜色都是受欢迎的。而大自然却很少能够如人所愿,绝大多数的玛瑙都同时含有Fe3+和Fe2+两种离子,那玛瑙就会呈现出不受欢迎的暗灰色和青灰色。而在氧化性气氛下,通过简单的加热就会让Fe2+氧化成Fe3+,从而让灰色的玛瑙转换为人见人爱的红色。
说完了理论,当然要说鉴别,东红的表现古今略有区别,但是核心技术是没有产生变化的,鉴别自然也没啥变化,也没有太大的困难:
1、料脆。容易出现类似玻璃的崩口;
2、色闷,俗称死色,缺乏清亮感觉;
3、显微镜下有细微的火劫纹,这是由于高温造成的。
东红需要介绍的内容少,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一下就可以了,也有篇幅顺便说一下大概的市场价格。东红是产业化的产品,也不太符合“温润”的审美观,存世量也比较巨大,价格自然也就较低。
下面是俺选取的几张俺觉得很有意义的图片:
图1、清东红仕女,虽然是东红,但也很漂亮,小几千总是要的,年份在这里。如果是好的红玛瑙料子这样的东西是要大5位数的;
图2、清东红帽饰,这是我们平日最常见的清代玛瑙制品,很典型,大概一二百就能拿一个;
图3、现代东红玛瑙炉,千万别觉得它大就要贵。千把两千的价格已经是零售价了;
图4、现代东红仿汉璧。这样的颜色也是现代东红的一种重要颜色,重灾区之一,常见刻上春秋、汉、辽金的纹饰,当成古董出售。若是吃透了东红料子的各种表现,就会条件反射的“不对”,压根不需要任何理论;
图5、现代东红双鹅。这种也是重灾区。看了上面的简介,就明白东红未必是纯红色的,加热技术同样可以做出不那么红的色彩,也同样可以做出局部红的色彩。这样的东西欺骗性就在于用的是阜新产冰糖、或者较细腻的巴西玛瑙作为原材料,让人产生温润感觉,将其划入东红应无问题。这样的东西会有相当比例的藏友当作清玛瑙在玩。其实这样的东西零售价只有几百元。
图6、现代东红珠。也算重灾区。我这里选取的照片是未做旧的,在磨光做旧之后,类似料子的珠子被当成高古珠子的也不少见。这类料子和图4差不多的,原料用的是巴西货或者是档次更低的黑龙江产工业玛瑙。
最后说,把东红作为介绍的第一个品种,确实太普也太缺乏吸引力。但是考虑再三,仍然觉得东红是玩玛瑙的基础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现代玛瑙作伪的最重要手段。如果不能比较条件反射的鉴别东红这项技术,要玩玛瑙恐怕也只能是吃药连连了。
在红色中国出生长大的我们,很容易将血的颜色和国旗的颜色联系到一块,那当然是一种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否精准就是见仁见智了。起码从写实的角度来说,血并非那种鲜红鲜红的颜色,而是那种殷红殷红的颜色。从人文层面上来说血的含义主要也并非花儿盛开、热烈簇拥等等。血,一方面是一种孤独的精神体验,并由此演绎的独特优越感(比如我们在表达忠义情什么的都喜欢写写血书),另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关怀的温暖,血能激发起人性中怜悯、怜爱这些情感反射(比如大多数人自己手破的时候,都喜欢把伤口甜腥味的血下咽)。
红缟几乎就具有和血一样的特性,第一眼看到它,就会感觉它的颜色和血的殷红是如此的相似,在山西博物馆的展厅里(图1),它就静静躺在那里,低调却很吸引眼球,那种真正的血的殷红色,那种高贵得寂寞,寂寞得孤独,孤独得冷静,冷静得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之外用冷眼(或者是红眼)去看这些凡人尘世。也许这些才能称得上血染的风采,起码是笔者心目中真正的血染风采吧。
用了那么多的形容词本来并不符合本文的情景,但对于红缟之美而言,任何美的词汇都是苍白的。无怪乎战汉红缟能够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玛瑙,仍然以图1为例,在同尺寸、器型的情况下,当前的市场价格已经把同时期的和田玉制品都甩在身后。
言归正传,红缟,这个称谓并非一个科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古玩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玛瑙的古籍考据研究的难点就在于通常都以红玛瑙统称,我们只能知道红缟玛瑙又名鸽血玛瑙、鸡血玛瑙。关于这种品种的分辨就不做过多介绍了,相信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视觉的收藏者在了解后都会过目难忘,因为其颜色几乎不具有可替代性。唯一需要提示的是红缟的缟丝视觉上是重叠形成的(图2、图3),
看上去如同油画颜料无数次涂抹而成(实际上类似也是这个过程,只是并非人力使用颜料,而是大自然使用岩浆)。谈起这点的原因是因为唯一和红缟有类似之处的品种是一种同样较为罕见的红鸡肝玛瑙(图4)。
但是红鸡肝玛瑙的视觉结构更类似于水草玛瑙(后文将另作介绍),或者寿山石中的朱砂,有了解后也不易混淆的。
红缟的历史如同玛瑙中的“大西洋州”,来去都是如此匆匆。
从西周开始,我们在零星的组配中可以发现一些红缟的珠子,不过数量的比例非常微小,更类似于一种无意所为。是作为西玛(后文将详细介绍)的一种替代品存在的。但这种情况很快就发生了逆转。
时间进入春秋,红缟的春天似乎瞬间到来。在这以后直到战国晚期的500多年中,红缟似乎成为了整个社会高层审美追求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涌现了诸多的红缟珠和红缟环,并且在考古记录的统计中,出土墓葬的平均档次都相对很高。
可令人惊奇的是,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红缟的用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珠、环类红缟制品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红缟不再作为纯装饰品与其他玉器类制品配合使用,而更多的使用在装饰和实用并行的剑饰上,并且单独使用。这是玛瑙真正独立作为玉器一个品种的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以降,玛瑙与和田玉彻底分家,玛瑙从此以后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品种屹立于中国的泛玉器(或者称为半宝石)之林。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的红缟选料的审美观似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红缟制品的选料更多的出现了红白相间的原料。其中红料部分的红度也出现了下降,在白料中也出现了水晶化、半透明化的趋势。并且产生了原始的玛瑙俏色的取向,这一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连云港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红缟剑饰(图5)就很典型的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
红缟告别历史的舞台也同样显得那么突然,在魏晋的简葬之风的影响下,红缟伴随着更加著名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等等玉器的种种高峰,默默的彻底离去,不见踪影。这个速度就如同其兴起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从此之后,只有在元代和清代,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玉器大家庭中找到红缟数量极少的的点点影子。
从上文简单的介绍中,我们也许可以拉出一条有趣的审美主线。纯装饰——装饰实用;高纯度的红色——红度下降的俏红;厚重浑厚的选料——相对透明轻快的选料。这些似乎很可以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春秋之时,整个中国大地散落着不下五六千个小国(这一点一定会有不同意见,选自梁启超《中国与国际联盟》,1919),大比例的小国中都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共识,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精神逐步衰落,乃至汉代而起的基于成熟的封建社会确立所带来的超快经济发展,以及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享乐主义,繁缛逐渐成为社会的审美共识。这一过程在小小红缟的细微变化中似乎也得到了一种体现。正所谓“一花一世界”。这也许就是玩古的真正乐趣所在吧。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另一种极大的可能性——红缟资源的枯竭与缺失。这一审美过程的改变同样可以理解为古人对于红缟原料的选取范围从宽到窄、从精挑细选到得一而足的无奈。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涉及一些事关红缟产地、产量等等难题。篇幅原因,这些也只能下回分解了。
续上文)红缟的产地同样是一个谜题,学术界对于红缟的探讨几乎为零,更无定论,只能从考古记录中发掘一些蛛丝马迹。个人做了个大致的统计(因考古报告公布程度和缺乏图片等原因,再加之个人对于考古记录的搜集也不可能全面,这肯定是个不完全统计),统计标本为红缟中最容易见到的红缟珠,标本数量41处。大约有50%或更高比例出现在今河北地区,其余约40%分布在今山西东南部、南部、山东西部、内蒙中南部、河南北部、安徽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基本属于今河北地区辐射区。剩余极少量的分布于今辽宁西南部、江苏、以及当时的楚文化区域。
我们虽然很难根据这种统计得出一个结论,但仍然可以找出一个以当时燕赵实际控制区为中心的一个辐射区域。我们也参考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在战国时期,燕赵区域的玛瑙主要有两个产地,一个是今天的阜新辐射区(扶余和挹娄)进贡的“赤玉”,一个是河北省(蔚县、宣化等)自产的“琼玉”。参考现有玛瑙标本进行比对来说,红缟并不符合东北产玛瑙的一般特点,在未出现新的考古证据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认定红缟的产地位于今河北、山西东部、山东西部这一区域。在认可这个产地的情况下,从今日的河北产玛瑙的状况而言,也基本可以认定红缟的大型地表矿藏已经绝迹。
红缟的表现也会根据产地出现细微的区别,以河北中南部的料子为最佳,通常表现为血色鲜艳,层次更多,并在红色中伴随黄色缟丝的概率更大,在出现白缟时水晶化程度较低。其次的是河北和山西交界区域的料子,血色同样鲜艳,并且血色的分色更细,有类似水墨画的效果,但较少见到黄色缟丝,比较多的出现白色缟丝的情况,并且容易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水晶化。其中质量比较差,也同样是最有特色的河北和山东交界区域(或者直接就是山东本地)的红缟,红色较暗,红色比例也较少,并通常伴随着水草纹(图3)。
这实际上也就是今日市场对于红缟优劣贵贱的大致的评价基础(但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
在说了那么多红缟的美好之后,烦心的事情终于也一定是要降临的,正如拿破仑所说的一样“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红缟的世界里,没有恐惧,只有利益。
在红缟的价值重新得到收藏界认可的短短2、3年内,大量的新仿红缟制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在此之前,藏家只需要认识红缟的料子和有一些基本的分辨新老玛瑙的常识就已经足够了。这一点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当前市价而论,春秋-汉红缟制品的价格是现代红缟仿品的20-50倍,这种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作伪者动力十足,并且。据说这些红缟原料大部分来源于河北省内和山西省内的地表零散遗存(这一点无处考证,只能通过总结红缟原石卖家和新红缟制作者的讲述得出,未必准确)。这些红缟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料质老化的情况(图6),
就给鉴定制造了更多的难题。
玛瑙的新老鉴定俺会在后文中专辟一节,玛瑙环的鉴定也会在后文详述,这里只能先就新老红缟的几点重点做几点简易的说明:
一、到代红缟作为当时最高档次的玛瑙品种,通常伴随着都是极高超的打磨和抛光技术,初看和现代红缟并无实际差异。只是几乎所有的老红缟都是使用兽皮抛光,而且抛光速度较慢,表面会产生不完全同相的断续打磨痕(图4)。
而现代红缟通常抛光速度会较快,产生更加连贯的打磨痕迹。视觉效果上会有宝光和贼光的分别。但这一点没有量化和比对基础下,很难作为鉴定标准。
二、同样是源于上一点提到的极高的表面光洁度,所以到代红缟是完全可以不存在风化纹的。但是收缩形态是必须的(图1)。
三、红缟和大部分玛瑙一样,实际上是可以产生包浆的,只是包浆的表现方式和玉器不同,这一点是鉴定红缟新老的最重要指标;
四、红缟是质地最为紧密的玛瑙品种之一,到代红缟的崩口既不会产生以东红为代表的玻璃碴状崩口,也不会产生以南红为代表的片状纹崩口,它的崩口会更加柔和(图5)。
五、由于质地紧密,到代红缟的孔洞内部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崩口,根据笔者所见的经验,孔洞也不会呈现很明显的喇叭状,几乎都是双面打钻,和所有当时的孔一样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台阶。而且到代红缟的孔洞内部会产生比较厚重的包浆,甚至比表面更加厚,这一点新仿品很难做到。
六、到代红缟玛瑙的基本会顺着红缟的红色面来开料,把尽可能多的血色留在表面呈现,新仿红缟制品由于成本核算方面需要省料、就料的特点,常常会把缟层开到表面。这一点鉴定绝对属于偏门,不科学,但有时候还蛮有用滴。
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股民,在2004年购买了1000元的苏宁电器A股,那么时至今日的回报将在20000元以上;
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收藏爱好者,在2004年购买了1000元的南红玛瑙,那么时至今日的回报同样也会在20000元以上。
财富神话从来都是社会发展下去的源动力之一,收藏亦在社会万物之中。正如大家一谈起玉器的时候如何激情洋溢,若是一谈起火花这类缺乏升值表现的品种,是不是多数朋友都会如鸟兽散呢?所以本文并不排斥任何所谓“铜臭味”,甚至希望在对南红这一品种的简单介绍中,能让大家得到一些寻找收藏黑马的经验,当然,这并不是指已经成为“白马”的南红了。
在正题之前,还必须说明,南红蹿红的速度如此之迅速,以至于几乎没有任何大陆的专项论著可以参考,在境外的权威研究中也仅见于关于亚洲珠饰的文献中略有提及。而对于南红最深入研究的资料很令人惊奇的是来自于网友在HLYJ上的讨论,值得每个喜欢南红的朋友都找原文一读。本文亦参考了那场讨论的部分内容,特此致敬。
言归正传,南红要说的内容太多,限于篇幅原因,第一篇仅仅只能就南红的定义来做一个界定。
南红玛瑙,名字本身已经是个谜题,没有人确切的知道南红这个称呼起源于何时,只知道这个名称的出现至多不会超过15年。在此之前,能够确切知道且不存在异议的名字只有藏语叫做ma.rai或者是ma.zhou,汉语翻译即红色的石头。而对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新名词来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工作。换句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南红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俺只根据京津两地市场的主流标准,结合云南、甘肃两个产地的标准做一个汇总。
一、甘肃产南红,(以下简称甘南红)。
甘南红色彩纯正,颜色偏鲜亮,色域较窄,通常都在橘红色和大红色之间,也有少量偏深红的颜色。其中的雾状结构出现的概率较少。无论是红色部分还是白芯,都具有更好的厚重感和浑厚感,相对类似于水彩颜料。一般认为甘南红的质量是南红中最好的二、云南产南红,(以下简称滇南红)。
滇南红的色彩艳丽,但是色调偏灰调(美学意义上的灰调,而非灰色),颜色方面色域较宽,可以出现从粉白、粉红色、橘红色、朱红色、正红色、深红色、褐红色等等红色调。视觉效果上容易出现表面雾状结构(或者说霜状结构),看起来有稀糊感。且雾状结构中雾易靠白调而非红调。出现白芯的部分容易出现半水晶质特征。相对类似于水粉颜料(黑色部分代表典型的甘南红,黄色部分代表比较典型的滇南红)
三、滇红,这个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红玛瑙品种,是一个偏重于历史性的概念,其涵盖的历史几乎伴随着整个滇文化的历史,本文中将不做详细介绍。但是滇文化使用的红玛瑙中,有一定比例的料子都十分接近或者就是滇南红
只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造成选色的差异,而并非品种的差异。所以特此说明,在滇红中符合南红特征的都可以划入南红探讨范围之内,这是两个部分重叠的概念,并不矛盾。
四、新南红,就是所谓的老料新工的南红,这个在这一两年的南红市场很普遍,过去玩南红只需要认识料子就可以了,现在已经需要有辨别新老的能力了。新南红使用的都是老料的地表零散遗存,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大型地表遗存的发现。新南红的料子有九成或更高的比例都来自云南,这个也应划入南红范围之内。
五、新坑南红,这个更多是一种商业称谓,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我们对于什么是南红的划分,其实是基于“种”的概念来划分的,也是根据矿藏的共生关系所来划分的,特别提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过于苛刻的标准,比如红度的标准、浑厚程度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南红,这也许是并不科学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一块原料中难道红的部分就称为南红,白的部分就不算么(图6,南红原石)?
当然,更普遍的是过于宽泛的标准,不管三姑子六姨子都统统收容进来。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了。
花了很长的篇幅去定义南红,无非是为了给梳理南红的历史提供方便。虽然还原历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仍然可以试图根据一些挖掘记录以及蛛丝马迹还原一部分真实的南红使用史,也会让我们这些爱好者有些许慰藉。
在距今3000年的成都金沙,一群三星堆那场战争的胜利者、一群来自于遥远的黄河下游泛良诸文明失去家园的流浪者,也许还有一群可能是闪米特人后裔的中亚西亚游荡者以及一群印巴次大陆的贸易者,共同创造了中国最为灿烂的青铜文明之一——古金沙国。某一日,某位金沙国的能工巧匠沿用了三星堆先民使用贝币的传统,制造出了当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南红制品——南红贝币,
图2,这枚贝币现在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馆。
时间流淌至距今2500年,伴随着古金沙国神秘的销声匿迹,同样神秘的古滇国慢慢兴起,他们有了和南红产地更加接近的优势,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南红的红玛瑙的使用似乎贯穿了整个古滇国500年的历史。在第三代滇王国的最高统治者庄蹻之孙眼中,南红成了平淡生活中的艳丽色彩,他要求匠人用南红雕刻了甲虫和牛头,并将这心爱的玩物带进了石寨山M12号墓(图3)。
自此以后,南红在古滇国的历史中就很常见了,南红被制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长素管,有的甚至饰以来自古印度河谷的蚀花技术,可以想象这些美好的南红被戴在这些神秘的颈脖上的鲜艳。看看李家山(时代相当于中原的西汉)M47号墓的图4,博物馆的介绍说这是“珠被”,是“珠襦玉柙”中的“珠襦”,与中原的“玉柙”(玉衣)并列排列的奢侈品,看看其中是否能够找到南红的踪迹呢?
古滇国灭亡了,南红这种材质却仍然在今云南地区保留了下来,但是通常我们认为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10世纪这900年中的云南以外地区几乎没有发现,仅仅在草原丝绸之路的零散遗迹中有所发现,这些南红珠子通常缺乏有序的地层资料借以参考断代。
我们迄今所知古滇国后最早的非云南的南红珠就是扁圆南红多棱珠(图5,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瓜,以下也简称南瓜),
我们通常把南瓜断代为宋辽时代,但是这个断代只是古玩行意义上的断代,并不代表实际的年代。俺的所读有限,至今还没有找到任何考古资料为这种论点找到支撑。据俺的揣测,这种断代方法是源于南瓜这一特殊形制,在大陆乃至港台的诸多权威出版物中,都根据宋代出土的诸多南瓜琉璃珠为这一形制进行断代。而实际上,这种南瓜形制最早见于古埃及,在我国的历史也起码可以追溯到战国,并且这种形制在明清的琉璃珠中也不少见。时间跨度长达2000余年。根据这点进行断代明显不具有科学性,也希望对考古资料研究更深的朋友予以补充,提前感谢。
剩下的历史几乎就是每个南红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了,南红作为深海红珊瑚的替代品正式走上西藏的舞台。由于西藏使用的红珊瑚全部为所谓倒枝珊瑚,只产于日本海峡和台湾海峡,贸易的相对困难和本身珊瑚材质的珍贵决定了红珊瑚只是属于西藏高层的奢侈品,而广大的藏民也同样需要这些红色的寄托,于是南红真正的以批量产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众多信徒的随身配饰。这种情况至早结束于清晚期,伴随着我们通常认为清晚期南红矿藏的枯竭,南红珠子的制作才基本告结束。
其中值得书上一笔的是南红走入清代宫廷,由于西藏文化(主要是藏传佛教)对于清廷的巨大影响,特别是雍正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或喜爱或无奈的沉浸于西藏文化之中,南红伴随着西藏文化之中走入清廷也就变成了相当理所当然的事情,至迟在雍正元年(1723)年,南红走入清廷,记载其品种的名字叫做“红白玛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人民出版社,2005年)。图1就是中国恐怕最为著名的南红作品——玛瑙凤首杯。优秀材质和顶级工艺的结合,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叹为观止。
有些朋友私下里让我对南红的产地、历史、内涵、西藏的运用情况之类问题再做一些深入的讲述。老实说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谜题,此文既不打算权威,亦不打算争论,这样的谜题更多的还是要留给未来。
但是简单的总结是完全可以做的,俺就简单的做了一张很不全面的图2,
基本能反映南红产地、流传范围、甚至流传密度的一些问题。其中黄色区域代表了南红的流行范围,蓝色部分代表了南红的两个可能性最大的产地,红色部分代表了在编年史的宋朝之前(即公元960以前)南红的主要发现地,绿色部分代表了宋元明清时期南红的主要高密度流传区域。
其中产地的问题值得多说两句,以下根据可能性的高低进行排序:
一、第一产地肯定要谈云南的保山,这个地点在今天仍然供应着新南红制品九成以上的原料,南红原矿虽然被认为于清晚期绝迹(所谓清乾隆绝迹基本属于以讹传讹,我们曾经听到甘南区的藏民老人讲述在1949年之前还购置新南红,也看到过民国时期还在贩卖给外国人品相十分完好的大量南红珠串的照片,甚至北京故宫所藏的南红手串也明显具有清晚期手串的特点。这些证据都可以提供南红至早在清晚期才绝迹的旁证),但是今天的保山仍然每年可以发现一定数量的原矿遗存供现代人予以加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诸多的所谓“柿子红”南红就是产自那里。
其实徐霞客对于云南产南红就有记载,《徐霞客游记》中说云南有个玛瑙山,玛瑙山“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这个玛瑙山在哪里尚有争议,不过作为一个辅证还是需要列明。
二、第二产地我们需要谈到的是甘肃的迭部,这个区域的老南红珠子的密度异乎寻常的高,并且具有地域辐射性的特点。我们找不到县志方面的有关记载,但是我们根据一些回忆录性质的记载表明北京首饰公司80年代曾经在迭部开过矿,尽管我们认为这类开矿基本就是表面捡拾的方式,但是仍然可以基本认定这是一个重要产地。
三、第三产地估计大家听得都比较少,尼泊尔。这个观点大概比较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的学术刊物,我们没有资料和条件判断这种产地说的正确与否,但是尼泊尔的老南红数量是绝对不少的,并且有近年大量流入(或流回)中国的实际证据。
四、还有一些零散的说法是在青海南部、川西区域的说法,不过至今为止实在缺乏证据,不足采信。
五、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最近这几年以宜昌为代表的金沙江-长江流域发现小块南红原石的说法,据称这些是顺金沙江而下的,本文亦不做讨论。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南红爱好者根据这些小块原石就得出南红分为籽料、山料的区别,是相当缺乏依据的。
说到这里,再谈南红在西藏流行的历史、原因,甚至内涵,篇幅已经很不够了,所以也只能考虑在下文另开一篇。不过这里一点剩下的篇幅也不想浪费,不妨让我们就着原石的问题谈谈南红的内部结构。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红缟的肉眼结构是层涂式的,而在南红之中的肉眼结构是点墨式的,即三价铁在肉眼上呈现的是非常细小的红点。红色色度较高的南红是因为红点的密度高,肉眼就不太好分辨,而色度较低的南红就会很容易看出很清楚小红点的分布,正如本文选取的图3、4。
【这一点看起来虽然无足轻重,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鉴别是否南红材质的最重要的标准。在现有的用以伪造南红的料子中,还没有看到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
另外还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新的南红制品中疯狂爆炒的概念——柿子红(图5),
这个概念只是一个颜色定义的概念,它符合了现代人对于南红审美的要求,也很好的解决了老南红绺裂出现率极高、品相通常较差这些问题。但这绝不代表着产地和品质的根本差异。如果说有差异只是一般柿子红南红的原矿通常都比较小(原因尚不可知,也许是因为矿脉中缺乏水晶化杂质的原因),如图6。
但从总体而言,可以肯定只是由众多保山产南红原石中选取的具有柿子红这种色彩的南红而已。
最后请大家欣赏欣赏故宫的馆藏盆景(图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资料︱浅谈各历史时期“玛瑙珠”(一)
极品惊艳之南红
什么诀窍让南红保值保价?
南红玛瑙的历史
我不是南红,我只为非洲红玛瑙带盐!
南红的这些“常识”,忽悠了多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