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篆书的发展及其特征
答:篆书在清代的早、中、晚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清代早期写篆书的人不多,知名的篆书家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他们烧毫写“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为范本。其中钱坫(1714——1806)较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时也进行
了积极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钟鼎、石鼓、秦汉铜器款识等揉为一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形成了一种古茂生动的新貌。
答:篆书在清代的早、中、晚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清代早期写篆书的人不多,知名的篆书家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他们烧毫写“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为范本。其中钱坫(1714——1806)较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时也进行
了积极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钟鼎、石鼓、秦汉铜器款识等揉为一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形成了一种古茂生动的新貌。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碑学大倡,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大的转变,篆书家纷纷出现,这时篆书的面貌基本上摆脱了秦篆的束缚。邓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书千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用笔运指绞毫,布局计白当黑,笔势流畅,神采飞动,使其篆书别开生面,而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同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大流派——邓派。邓派中的风云人物有吴熙载、程荃、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吴育、邓传密、赵之谦等人,其以杨沂孙、赵之谦最为杰出。
到了清代晚期,书坛上的有识之士力求摆脱邓石如的影响,纷纷在邓派篆书之外别寻蹊径。这样,在篆书形态和风格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独具一格者有陈介祺、吴大瀓、吴昌硕、丁佛言、范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其中造诣高、影响大的要数吴大瀓、吴昌硕等人。吴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学,其篆书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诏版的意味,故结体方正,笔力沈雄,富有金石气。吴昌硕(1844——1927),其书法、绘画、治印均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画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书气格不凡。晚年的篆书结构茂密壮伟,取势峻峭,笔力凝炼遒劲,力能扛鼎,远非一般名手所
比,是邓石如之后篆书第一人。
光绪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为书家们开一宝山。后来,以工书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罗振玉、丁辅之、董作宾等人。至今能工甲骨书法者也不乏其人。
纵观清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篆书艺术状况,从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着文字发展的反方向发展。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了清代碑学把篆书艺术开拓到了多么广阔的境界。 
金文书写《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近来临习了一段时间的金文字帖,对金文的字法、章法和用笔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种创作的欲望油然而生。选什么来写呢?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有写《诗经》的。那就选写《诗经》吧!
《诗经》是先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第一步诗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而且是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部族起源和关系等的重要史料。它由《风》、《雅》、《颂》三部分依据音乐的不同划分组成。《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这是其音乐的特点。初次尝试金文书写《诗经》,我从【周颂·清庙之什】开始。其原诗如下:清庙 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逐字逐句认真仔细查阅了《金文编》、《金石大字典》和《甲金篆隶大字典》等工具书。而且利用网络上的有关书法字典,反复核对。之后我用斗方形式来表现。书写中不仅在用笔上注重尽量突出金文的书写特点,特别注意了腕力和指力的综合运用。且在章法上力求把握字与字之间以及行与行间的参差错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昌硕的篆书
篆书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作
篆书源流之石鼓文
《高中篆刻 篆书篇》——篆书概述
篆书的发展历程
李刚田说石鼓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