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画基本画法》5

素画法是元代以后较为通行的画法,特点是只有勾、皴、点而不染或少染,用墨清淡,画面清爽,画法也较为简单。

先用湿墨勾出山石轮廓造型,勾线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整幅画成败的关键,因为勾线实际是总体面貌的设计,通过勾线,山体、树木的形态、走势就确定了,这一步沒作好,后期无法补救,所以勾线后要挂起来反复酌作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之后勾画出树木,此树以枯枝为主,可设为鹿角枝或直伸枝,用侧锋笔法点簇出树叶,可先用浓墨点,再用淡墨点外围,分出层次。

用散锋破笔皴擦出山石、树干纹理,皴纹不要太多,本图采用枯笔随意自由皴,似点非点,似面非面,比较自然。也可用扁锋枯笔刷皴,刷出披麻皺。最后用刀笔点簇出山石上的草丛,勾画出小船、飞鸟点景即可。(图67)

图67 素画法

1、 勾斫法,

勾斫法是千余年来传统山水的典型画法,通常按勾、皴、点、染的步骤。下图设为北派山水,用熟宣作的画。北派山水的特征是以高山大岭、苍松古树为原型,构图雄伟大气,讲究布局造型,大多采用点子皴法,如关仝的钉头皴,范宽的雨点皴,李成的麻皮皴,均工密精细,属工写结合的小写意画法,后期郭熙改变为较随意的卷云皴,南宋又变为斧劈皴等,使写意性更强。

勾线:

用淡墨勾画出山石、树木的轮廓线,勾线应先勾近景,由近至远,石质山和苍松古树线条不能太圆滑,应有一定的楞角,且线条应曲折有变化。(图68)

图68勾线

画树:该画有松树、夹叶树和枯树,松树碗形针叶,夹叶树主要用小圆形图案构成。树干部份用淡墨顺着线点刷,皴出树干纹理。

树枝上画一些藤蔓,树干上点一些苔藓更显苍古。画藤蔓将笔毛刮成扁锋,从上向下轻刷,长短不等,数量适度,并点些小点。苔藓用正锋点,数量适度不要太多。(图69)

图69画树

皴纹:山石均使用麻皮皴,用钝笔蘸少许淡墨点皴阴面,靠线处皴密些,光亮面皴稀些。待干后,再用次浓墨和浓墨皴一至二遍,重点是皴山石阴面靠线条处,不要全覆盖头遍皴纹。皴时顺便点簇出山上的树丛草丛。(图70)

图70A先用淡墨皴一遍

图70B再用次浓墨和浓墨加深

渲染:用淡墨染树叶、中景山峰阴面。近景山石用浓墨染。

渲染采取分染法,用一支笔顺着山石阴面涂上墨汁,另用中号清水笔染开淡化。远山用淡墨涂出形状,下面用清水笔染开淡化。

待整个画面干透后,再将纸全部喷湿,用大号清水笔普遍罩染一次,罩染时,应在画面内进行,避免将墨染出画面弄脏天空。由于五代后的小写意画多为水墨画,所以不再染色。(图71)

图71渲染

3、染画法

染画法古代不多,是笔者在传统基础上变法出的画法,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水墨的长处,水墨淋漓,韵味悠远,画面滋润,意趣横生。下图设为南派山水,因使用的生宣,所以按勾、染、皴、点的步骤。当然也可按勾、皴、点、染的步骤,只是染时要防止跑墨弄花画面。南派山水的特征是以丘陵江湖、花柳杂树为原型,构图简略天趣,讲究诗情画意,大多采用线皴法,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黄公望的解索皴,倪瓒的折带皴,王蒙的牛毛皴,均温润而不张扬。

勾线:构图按两点对角式构图,近景由土坡构成,中景是石山,远山设为丘陵地貌,因此线条应平缓婉延,用湿墨勾画出山石地貌即可,线条应近浓远淡。(图72)

图72勾线

画树:南派山水多画花柳杂树,并将几种树间搭配置,这样画面不会呆板,画法写意一些为好。树画完后,用电吹风将树吹干,用湿墨或淡墨点染树叶和树干。(图73)

图73画树

渲染:待画面干透后,将纸喷湿,以刚好全部湿纸为度。将笔洗净,先蘸半笔湿墨顺着山石轮廓线阴面用侧锋笔势涂染,之后在轮廓线处用淡墨和次浓墨逐步加深至满意为止,加深时采用皴刷的画法较好,蘸墨要少,用笔要轻,此法称为积墨法。注意每次要掌握好墨的浓度,争取一两遍就染成功,不要反复涂染。

如果技法基础较好,也可采用混染,用清水笔蘸半笔湿墨,再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从山石最暗处下笔,顺着轮廓线用侧锋笔势涂染,一次染成一条轮廓线。

云雾采取留白法较为简单,渲染时,留出空白即可。如需破白渲染,用清水笔蘸半笔湿墨,笔尖向内,笔杆倾斜染出云头形状,个別地方用淡墨加深,下图山体采取的积墨染,云层采取的破白渲染。(图74)

图74渲染

皴纹:待画面八成干时,再重勾一下轮廓线,使山石轮廓更为清晰,注意所用墨色浓度与染墨大体相同,笔法以散锋为好。之后,用笔蘸上少许淡墨将笔刮成扁锋。顺着轮廓线轻轻刷画,刷出披麻皴纹,个別地方用浓墨刷画一遍。注意笔上墨汁一定不要太多,以枯笔为好,且皴纹也不宜太多,不要全面施皴,简略皴一些纹理即可。(图75)

图75皴纹

点景:生宣大面积渲染时,难免不跑墨,点景可掩饰跑墨,并可丰富画面。用刀笔或侧锋点画出山石上的丛树,注意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跑墨的地方,可点些丛树将其掩饰。之后,在适当位置可画一两株小枯树。在河面上勾画一两只小船或飞鸟,使画面活跃显得有生机。(图76)

图76点景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画家的画法均不同,不能一一展示,以上三例仅就传统画法的一般规律而作,仅供参考。


李嵩《看潮图》

水,使大自然的万物充满生机,

山水画中更是有山有水方显意境清新。

我国古代绘画界中,

不少画家因画水巧妙而闻名,

吴道子画大同殿壁上的江水,“终夜有声”;

许道宁画水,使一轴山水画图“终年潮湿”;

马远画《十二水图》,尺幅之间“大水生焉”。

他们对于表现水的变化都有自己的独到本领。

水的画法

山,无水不秀。在山水画中,山为骨架,水为血脉,有山有水则画面丰富生动。水的种类很多,有江、河、湖、海、塘、泉、溪涧、飞瀑等。就水的形态讲,又可分为平静的、微波的、激荡的、汹涌的和飞流直下的泉瀑、水石交错的溪流等。水的种类、形态不同其画法也各异。水的画法同画云一样也可分为勾、留、擦、染几种。

勾水法步骤

勾水法即以墨线勾勒水纹。行笔要流畅灵巧,线条要虚实结合,有断有续,笔断意连。勾水法的造型有很多变化,如画微波常用人字纹,画河水常用平流纹,画怒涛常用虎爪纹,画巨浪则用反卷纹。画时要注意近波较大,远波较小,再远则无波的透视原理。

步骤01:确定水势,一般采用先画山石取水势,不宜过直,以求蜿蜒为上。↓↓↓

步骤02:蘸淡墨,沿山石周围进行点染,进一步确定水域。↓↓↓

步骤03:用硬笔淡墨勾勒水纹理,中锋运笔,虚入虚出,流畅轻快顺水势勾勒,不可迟钝、板结。↓↓↓

步骤04:继续勾画水纹理,这里采用的是网纹画水法,线条前实后虚、前粗后细。↓↓↓

步骤05:完善水纹,并用淡墨进行点染,留白处即为波光。勾画法画水线纹组合应有疏有密。↓↓↓

染水法步骤

染水法用墨或色渲染成水状。渲染里要注意水与其他物象的墨色之衔接要协调统一。染水法以表现平静水面较多,但不能平涂,要有虚实变化,以显水意。

步骤01:画出近处的山头和林木。↓↓↓

步骤02:染出远山,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步骤03:在湖面上画上几条行船。↓↓↓

步骤04:用水将纸喷湿,先用墨色染出水面的大致效果。↓↓↓

步骤05:待墨色未干之时,用淡花青或草绿,加染湿染,切忌反复涂抹而成死板的色块。↓↓↓

倒影法步骤

倒影法画水用软毫大笔蘸墨,用侧锋由上至下画出物象的倒影,用笔要果断、概括,不是所有物象都要画上倒影,应有选择地表现。主体部分倒影可清楚些,次要部分倒影可模糊些,不必交代得很具体。

步骤01:画树,先立杆,用浓墨勾画树干,这里用的是单勾法,或停顿,或飞白,表现出树干的体面感。↓↓↓

步骤02:出枝,枝上生新枝,依次生发,勾画小枝既要层次丰富,又不能乱作一团。↓↓↓

步骤03:以淡墨细线勾画出水面上的人物,确定水面的高度。↓↓↓

步骤04:用淡墨染出远山湖处处。↓↓↓

步骤05:依次画出物象的倒影,在画倒影时应该有选择地表现,主体物象的倒影应表现得更加具体一些,次要部分的倒影可以模糊一些。↓↓↓

留白法步骤

倒影法画水用软毫大笔蘸墨,用侧锋由上至下画出物象的倒影,用笔要果断、概括,不是所有物象都要画上倒影,应有选择地表现。主体部分倒影可清楚些,次要部分倒影可模糊些,不必交代得很具体。

步骤01:画树,先立杆,用浓墨勾画树干,这里用的是单勾法,或停顿,或飞白,表现出树干的体面感。↓↓↓

步骤02:出枝,枝上生新枝,依次生发,勾画小枝既要层次丰富,又不能乱作一团。↓↓↓

步骤03:以淡墨细线勾画出水面上的人物,确定水面的高度。↓↓↓

步骤04:用淡墨染出远山湖处处。↓↓↓

步骤05:依次画出物象的倒影,在画倒影时应该有选择地表现,主体物象的倒影应表现得更加具体一些,次要部分的倒影可以模糊一些。↓↓↓

波纹的画法

画波纹,多以硬毫蘸淡墨画鱼鳞纹或网中纹。这两种线纹都以中锋行笔,前者从左到右用弧线勾写,后者用下弧线勾写,更为生动。这两种勾法的表现特征都是以精整的短线组合成络纹状,在面积上形成匀中有虚实的韵致感。近水波线实、弧度大,远水波线虚、弧度小直至消失。在波纹面积上,适当以空白断开,构成主次呼应、对比。待墨迹干后,用淡色从整体关系上,概略地染出波光水色。

步骤01:蘸淡墨,中锋运笔,勾画水纹,将笔的灵动与稳健结合,线条应遒劲爽利。↓↓↓

步骤02:勾画近处的水纹,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以表现出起伏感。↓↓↓

步骤03:勾画远处的水纹,布置线条时要做到有急有缓、有紧有松。↓↓↓

步骤04:按照上面的方法,完善水面,远处的线条可作飞白处理。↓↓↓

溪水的画法

山有泉瀑而活,画溪水要有曲折转回和掩藏呼应。再用墨块点出水中乱石,石块要有大小、浓淡和聚散的变化。

步骤01:勾皴出西面的山体,山涧多碎石,画的时候要注意石头的自然堆垒关系。↓↓↓

步骤02:画出另一侧的山体,由于距离较远,勾皴的时候无需太过细致,只需要交代出大形即可。↓↓↓

步骤03:布置水中石块,近石墨浓,远石墨淡。↓↓↓

步骤04:勾画水纹、浪花及漩涡,注意水面的高低起伏变化和局部的水流方向。↓↓↓

江河的画法

写江河流水,首先要把握水的走向动势,其次要处理好河床及坡脚的变化、水中石头的大小位置、水纹的疏密变化等。

步骤01:先用浓墨勾皴一侧的山体,取势自然,峰回水转,将其透视关系交代正确。↓↓↓

步骤02:勾皴出另一侧的山壁。画山壁通过线的疏密和墨的浓淡、干湿、虚实将其表现出来。↓↓↓

步骤03:用线勾出水纹的大致走势,确定流向;用笔要松,水纹不可平直,略有倾斜,可以表现水的下泻之势。↓↓↓

步骤04:丰富线条,江水遇阴急漩的地方,可用螺纹线圈表现。↓↓↓

湖水的画法

湖水面,弥漫广远,水波微动,可用网巾水来表现,除此之外,有很多情况下,湖面干脆就留白,只画出山体和林木的倒影,以及在湖面上画上行船即可。

步骤01:画出近处的山头,山头上实下虚,并画出山头的倒影。↓↓↓

步骤02:采用平远构图法,画出远处的山头,用墨稍淡。↓↓↓

步骤03:用淡墨,染出远山,利用墨色染出山头延绵起伏的感觉。↓↓↓

步骤04:为所有的山头添加阴影,其实这也是在确定湖面的轮廓,至此湖面的造型已经基本上塑造完毕。↓↓↓

步骤05:为了让湖面更加生动、逼真,可以在湖面上画上行船。↓↓↓

瀑布的画法

瀑布贯穿山水全局。画瀑布首先要重视其源头,不可从山顶挂下,同时要画出飞奔的动势与水声。水口最难画,必求构思奇特。古人画瀑布多流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水的流动感与速度感,并将旁边的山石染暗以衬托白练之美。

步骤01:反复构思,确定水口的位置,画出西面的山崖,通过线条的浓淡、粗细、干湿、虚实、疏密等,表现出岩石的体面和前后层次。↓↓↓

步骤02:画出东面的山崖,画山其实是在定瀑布的走向和瀑布的大形,所以在勾皴时要注意瀑布的形象,理解空间关系和水的平流、斜流与下泻的关系。↓↓↓

步骤03:用淡墨勾画出瀑布水流的纹理,用笔要果断、流畅,上实下虚。↓↓↓

步骤04:继续用淡墨勾画出水口的形象,可采用结网的方法处理水口,结网需安排生动。↓↓↓

步骤05:完善水口的造型,并作最后的整理。↓↓↓

历代名家画水

“古人说'远水无波’,是远了看不清楚的意思,所以勾水纹,越远越淡,淡到了无为妙。画水在岸边留一道白线,看起来就特别精神。画要有气韵,一落板滞,就不入鉴赏。此中要点,不仅要把画面的宾主虚实,前后远近弄清楚,而是在用笔用色用水的灵活生动。”

——张大千论说工笔山水

1、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

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最早雏形——“山水相依”。顾恺之把水流与波纹的形状用细致、流畅的线条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使水的波纹充满了动感和变化。但顾恺之仅仅使用了线条,并没有用水墨或者颜色来渲染水面。

《洛神赋图》局部

2、唐代王维 《江干雪霁图》

文人画始祖王维的山水画《江干雪霁图》,用到了典型的“借物画水”的方法,通过对河岸的刻画绘制河流形状。画面中开始使用“淡墨渲染”的技法来表现河流中水的光泽与倒影,技法的变化使绘画的表现越来越丰富。

《江干雪霁图》局部

3、马远《水图》

《水图》,南宋,马远,绢本设色,纵26.8厘米,横第一段20.7厘米,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水图》是一部由十二幅画合裱为一卷的长卷。除第一幅外,其余十一幅的画面上都写有图名。

《水图》生动地描绘出湖水烟波浩渺、江涛汹涌奔腾、沧海咆哮怒吼等多种情势,真可谓曲尽其态,同时还表现了浮云掠过水面的阴影感和阳光照射水浪造成的光感,这种追求光影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不多见。

《水图》第一幅缺一半,无图名,画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细浪,远处的水波舒缓而轻淡,这是金秋季节里静谧的湖面。

洞庭风细。起伏的线条组成细密柔婉的波浪,渐渐向远方淡化,最后虚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轻风习习,波浪如鳞,万顷碧波,浩渺无际。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层波叠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颤笔画出,浪谷间卷起浪花。这是汹涌澎湃、向前奔腾的巨流。

寒塘清浅。稀疏的线条回旋起伏,水边三两石头,水面流动感很强,显然这是溪流,而非清浅的池塘。画面上的水纹,让人联想到马远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凫图》。

长江万顷。流利的线条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远处的浪尖渐渐虚化。显然这是长江下游开阔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荡、平稳而又从容,有一种兼收并蓄的雍容大度,正顺着江风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涌而去。

黄河逆流。粗重线条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间卷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涌抬升运动,又呈现向后逆涌之势。这是壶口那段的黄河水,浑浊、奔腾、激荡、咆哮,带着原始粗犷的生命力,挟雷霆万钧之势,正要冲破障碍向前倾泻。

秋水回波。柔婉的双勾线波纹,贴水飞翔的白鹭,澔渺无边的湖面,袅袅兮秋风,湖水清兮波浪细。

云生苍海。浪峰向前倾斜,后浪紧推前浪,云遮雾锁,涛声如潮。这是涨潮时的海浪。

湖光潋滟。轻快的线条,画出无规则跳动的水波。春风细细,湖水盈盈。晴光下的山色,明镜里的波光,都在游人的桨声笑语里微微荡漾。这是西子湖醉人的柔波。

云舒浪卷。云雾弥漫下的海面,前后都是涌动的波浪,中间用粗重凝涩的颤笔,画出一个抬起的浪头,正在发威咆哮。这是沧海中的洪波。

晓日烘山。红日、远山、晨雾。朝晖下的湖面浮光跃金,一片清新宁静的气氛。

细浪漂漂。鱼纹状的线条组成细密波纹,向远处渐渐虚化,几只海鸥在海面上飞翔,海面风平浪细、安静祥和。

4、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

《钱塘秋潮图》为团扇,绢本设色。此图绘钱塘江秋潮初至时翻滚奔腾的景象。整幅画面色彩鲜丽。远处峰岫,黛青隐隐,近景崖石,杂树交织,中间则白浪滔滔,气势磅礴。图中的树、石、浪潮全用中锋勾勒,跳跃有力,且富节奏感,是马夏画派的典型代表。

5、南宋赵黻《江山万里图》

《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层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江山万里图》局部

展开画卷,云遮雾掩,崇山连绵,数尺之后方现曲折的江岸,三两旅人沿路缓行,航船数只待客于山脚渡口。随之则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继而孤岭突起,峰回路转,茅舍村屋,行旅往来。最后用茫茫无际的大海终结画面,水天一色,气势磅礴。拖尾上有明代钱维善、张宁、陆树声等人的诗跋。

下面展示的是截成段的《江山万里图》。

6、明代陈洪绶《黄流巨津》

《黄流巨津》为绢本设色,黄河卷浪,激流汹涌,水纹细致而生动,线条遒劲有力。设色清雅,富有装饰美感。

7、明代谢时臣《巫峡云涛图》

《巫峡云涛图》为纸本,淡设色,242.cm x 89.8cm,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山峦重叠,高耸险峻,飞流直下,白浪滔天,气势磅礴。笔墨或细密苍劲,或劲健沉郁,或纵横纷披,富有变化。

8、清代爱新觉罗· 溥儒论画水

溥儒(1895-1963),出身清皇族,姓爱新觉罗,字心畲。其山水以“北宗”为基,润以南宗笔法,书法以草书见长,昔时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画水之法,转笔为波,折笔为浪。折,刚也;转,柔也。

画涧水绕石,折曲成文,笔若游丝,不可妄生圭角,需提笔轻运,使转虚灵。

悬岩飞瀑,积碎石为泻而下,上隘而下广;瀑之中间,一二笔写岩石水影,笔用悬针,上欲重而下欲轻,其轻处欲淡而无痕,乃为入妙。太白诗曰: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画飞泉,宜施岩峦凹处,两岩相夹,茂树翳之。近则飞湍有影,远则穿云直下。

编后语

历代名家们画水,对于表现水的变化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手法。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说:“目中有水,胸中有水,从灵台运化而出,方见水之真形显于纸上。初画笔路多板滞之病,久久纯熟,乃有流动自如,无阻无格。每于下笔之初,心想波澜汹涌,自然活泼天机。”在学习画水之际,倘能结合前任阐发的经验,深体细悟,当能有较大收益。

学画的四点准备

(一)造型能力的锻炼

①塑造形体的能力。 ②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自然规律的研究

包括山、水、树、石、建筑、舟车、烟云、流水等。

(三)对传统技法的学习

“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

临摹分为整体临和局部临。整体临便于领会精神,局部临便于掌握技法,两方面相互相成,结合进行。

(四)专业工具的运用

主要指笔、墨、纸、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运用。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一)笔法

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1、笔法的原理

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二)墨法

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

1、积墨法。简单说即是层层递加。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绘复线,加之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吾密则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趋势再补充上去另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

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

(三)色法

①色墨重叠法②色墨对比法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

水在作画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

山水画的学习步骤

(一)树法

树 在山水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古人云:“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由此可见树在山水画的地位。

1、树的生长规律和表现方法。

(1)初春树法:枝干宜苍劲多枯少叶,墨气宜涧,山石宜用披麻,少苔点。技有鹿角,鱼骨,雀瓜等。(2)仲春树法:画树干要遒劲并向上发柔嫩小枝,点以胭脂兼嫩黄绿叶着以深绿,山石宜用小披麻,点宜用小混点或胡椒点。(3)季春树法:基本与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长而繁荣,点以嫩绿,山石宜长披麻。苔以横点。(4)孟夏树法:树叶茂阴浓,设色清翠,忌点红叶,其间可掺杂一些枯树(死树),有枯有润,更有生气。(5)仲夏:万木阴森,降水较多,故树叶肥润,画山石宜云头皴或解索皴。(6)季夏:树叶宜苍劲而下垂。(7)孟秋:草木渐渐萧杀,树宜遒劲,小枝点要苍老,若点叶须笔笔有力,着色以青而黄绿,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黄点之。(8)仲秋:枝多叶少,枝鞘宜点朱黄,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实。(9)暮秋:枝干宜瘦劲,色以青或朱。(10)孟冬:木叶脱尽,树多不点叶,枝与干用笔宜枯而劲,宜着淡赭,枝干内染淡墨。(11)仲冬:无叶,枝枯老,用笔宜僵劲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内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点苔草(或不点)。

(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秃遒劲,干枝均用墨染。

2、画树的步骤

树由四个部分组成:主干、支干、细枝和叶。

(1)、主干:画树一般都从主干开始,先画左边一条线,后画右边,这样便于观察大小和位置,两条线要协调。(2)、支干:画完主干就接着画支干,要注意树的生长规律,即上小下大,支干要四面生长。(3)、细枝:画细枝是支干的继续,秋冬无叶树和枯树才画,如果画夹叶树就可以不画了。细枝的组织形式有多种。

(4)、叶:树叶是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丛树的表现,一方面要求树的区别和变化以及层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树叶来区分,树叶有夹叶和点叶的区别,另一方面得用浓淡来区别。无论是夹叶或者是点叶,组织形式也有多样。

(二)山石法

画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组织和穿插,画山石一般分四个步骤:

1、勾:勾轮廓和结构,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

2、皴:使平面的轮廓产生体积感和质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画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皴法:

(1)短披麻皴:宜表现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时节草木萧条,树叶基本脱落山石的坑洼全裸露出来。用此法就表现这种质感。山头苔点宜以小混点或胡椒点。(2)长披麻皴法:宜表现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盖。故表现的是草木一层层的质感。点宜用一字或横点。(3)大米点皴:宜表现春天雨景,画法是先画轮廓,然后以点代皴,反复多次,由浓到淡。(4)小米点:宜表现秋天雨景。(5)雨点皴:宜表现仲冬之山,笔笔质感。

(6)折带皴:宜表现河边山石,点用插针。

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体积感更加凸现的继续。

4、点:点醒,使平淡的画面生动起来,近点为苔,远点为树。

(三)云、水的画法

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云和水在画中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是使画面生动的重要手段,云和水一般不用怎么去画,加深周围的山石和树木就凸现出来了,当然内部也需要加一些动态线来体现。

(四)建筑的画法

建筑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因势而定。

点景的人物和动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山水画写生

(一)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师造化”是历代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生活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写生是山水画基本或训练中最关键的训练。

(二)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步骤

1、方法:(1)、速写 ( 2)、忆写 (3)、慢写

2、步骤:(1)选景 :自然界不是什么都能入画的,要有选择。(2)静心观察:选取生活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3)凝神构思:对事物有选择的表现。(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夸张 ③组织(经营位置)(5)落墨作画:①起稿。②钩线。③皴察。④点染。⑤收拾整体。

(6)着色。根据季节和画面需要而随类缚彩。

注意事项:①树只需画树干、支干、小枝即成。②忠实于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实于自然,后部分即十分三忠实于画理。

④注意对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线条的运用,线条用好了山水会很有味道的。

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

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1)立意。立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立意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寓意深度以及艺术魅力。倘若无立意而构图,必然随笔填凑,胸无主宰。构图随“意”而立,才能产生相适应的构图来完成作者的绘画意图。

(2)取势。山水画的构图,首要是取势。所谓“势”是一种形象的动感。古代山水画论中,早就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相背不同,而各自通畅。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总使人感到有气魄。而有些画却使人感觉像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样,主要就是没有画出大山应有的气势。“势”与透视的处理有关,有些景物,通过透视的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它的气势来。

(3)宾主关系。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

(4)虚实、疏密、轻重的处理。就表现对象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树木是密处,山石是疏处。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但有时画面需要,也有把山石处理为厚重坚实,而树却处理得简淡。在一般情况下,山石、建筑物、树木是重,而云彩等为轻。但有时在画面上静止的东西虽大却轻,运动的东西虽小却重,就涉及到轻重均衡的处理问题,中国山水画对轻重、大小的适当配置,要取得像中国杆式秤有变化的平衡,绝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画在考虑这些方面时,重要的是虚、实二字。而在虚实处理中,画面的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处理极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画面的远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觉。一般应禁忌画面图像与四条边成平行态势,以及图像动态间成对角线形。并特别注意禁忌对四条边及四个角的虚实处理雷同,要注意变化。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如山石本实,可是用云烟一遮就虚了。又如水是空明虚处,可添上舟楫岛屿、倒影之类的东西就实了。我们所说的虚并不是不画,而是有计划地不画,不画之处仍然感觉有画。往往画虚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浓墨,用笔也要简略一些,寥寥几笔便要意足。

(5)透视与光暗。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移动视点的办法来观察景物。也就是说把视点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一边看,一边画,面面观,前顾后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视域的限制,集中在一个画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这种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在实际运用时,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一根线应该是向上的,绝不能向下,近距离的物体应该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话会感觉不舒服。

另外,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

(6)三叠两段与开合。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

所谓开合,“开”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而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含在大开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总之,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

中国山水画构图思考过程,应注意以下七点!

什么是构图?

就是传统中所讲究的章法。要将繁琐而复杂的山川、树木、云水等自然景物,表现在小小的画面上,成为优美的绘画艺术作品,如不能反复琢磨、精心组织,没有取舍与提炼,就会形成杂乱无章的局面。

为避免杂乱,作画之前,先将自己想要画的若干景物,统一思考,决定取哪些入画,舍哪些不入画,突出的主题是什么,哪个位置应画什么,哪个位置应当留白不画,精心组织,反复推敲,合理安排,巧妙布局,确定成熟之后,再落笔作画。

第一点:立意

就是你想画什么,主要表现什么,决定哪些可以入画,哪些不可以入画,哪些是重点,将自己的意图周密思考后确定下来。

第二点:提炼取舍

在想画的景物中,哪些是重点表现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少画或不画的,经过提炼、取舍确定下来。

第三点:主题明确

写一篇文章,需有主题,其内容完全为主题而服务。作画也是如此,确定主题重点画什么,主题是主,其余皆是宾,所有的宾均为主题服务,并且要和谐统一完整。

第四点:确定亮点与留白

画面有白则亮,有白则透,无白则黑,黑就是闷,闷就不快活,所以留白与亮点的确定很关键。

第五点:确定比例大小

画面中各部景物的大小,相互比较,大小、高矮、宽窄均要适当合理,如有一处比例失调,则会破坏全局。

第六点:造势

山水画应当有气势,或风或雨,或阴或晴,总体画面的走向延续,疏密与多少的变化关系,物象表态等,均能影响画面的气势,要画出气派气势来就是造势。

第七点:轻重与明暗

统一思考成熟,确定何处深重紧密,何处明亮疏散,注意黑白、虚实、疏密、轻重、浓淡、大小、远近精细的对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画基础教程:图文详解卷云皴的画法
山水画基础教程:图文详解山石画法
国画山水画之山峰的画法详细步骤
中国画山水画之山峰的画法详细步骤
山水画泉瀑画法——断泉的画法
山石勾、皴、擦、染、点画法要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