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爱行为
读了《家庭百事通》上的一篇针对父子母子写的《紧急纠错:"非爱行为"》的文章,感触颇深,从网上搜了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思索吧!

  非爱行为 ---- 于丹 2008-03-27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的一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孔子:距离!( 深度好文 )
处事之道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点爱的距离
爱是尊重,不是要挟
心理解析:非常爱=非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