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舟·记
 
 
  【开篇】400多年前,清人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记下的吴门绝技,到如今不少已经无技可寻,但是也是有不少,代代相传,到如今,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这些朴实的手工艺者们,他们留住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留住了一种经典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在《吴门——手艺苏州》这个篇章里,我们走进乡野市井,寻找的就是至今依然隐匿于民间的苏作手艺和它们的传承者们。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手工技术、美术等等行当,一向有‘匠’与‘家’之分。一个画家同一个画匠决不是一码事。‘匠’不管他技术多么高,只能做到‘形似’,而‘家’则能做到 ‘神似’。

  而太湖之滨的舟山村,名副其实出了不少大家,走在舟山村乡野的羊肠小道上,也许,不经意间,就和一位核雕大师擦肩而过,他们生性低调,朴实,只有当他们拿起刻刀时,那份专注和陶醉的目光才能告诉我们,他们才是这百年舟山村的精气神。

  一个村·守望一百年 

  在西太湖之滨,穹窿山东麓座落着一个宁静的村庄,曰:舟山。相传因春秋战国时吴王在此建造战船、训练水师而得名。

  这是一个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的小村庄,我们驱车走在望湖大道上时,一个不小心,便错过了它的入口。从乡间小道蜿蜒而上,走进这座古老的小村庄,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宁静之下,是村庄里古朴的民风。就是这个小村子,百年来,有着一门绝活——核雕。

  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的地方。《香山小志》曾经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

  这些工艺门类汇聚在舟山村,使舟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雕刻之乡”。

  在明代以前,舟山以象牙雕刻闻名。然而,使舟山村名声名鹊起的还是橄榄核雕。

  “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这句话是对核雕技艺的赞叹,用现在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赞核雕手艺巧夺天工,简直不是人间技艺能做到的。

  说起舟山的核雕,不得不提起“殷派”,百年来,“殷派核雕”在这个小村庄里绵延数代,薪火相传,传的不仅仅是一门独门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传下了老一代手艺人那份对工艺的执着和对技艺的创新。

  回望百年,舟山村走出去,又请回来,不变的也正是那份纯朴与坚持。

  出走·创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对姓殷的兄弟殷根泉殷根福,自小做的就是雕刻的手艺活,木雕、竹雕、牙雕样样精通,手艺熟了,年纪轻轻便在舟山村崭露头角。

  走出去,开开眼界!

  年轻人,自是想着要出去闯闯,于是两兄弟背起背囊,告别父母,坐着小船离开了舟山村出去闯天下,他们的背囊里,除了简单的衣物和些许盘缠之外,只有几把刻刀,两兄弟带着自己的“吃饭家伙”在船娘们的吴歌声中走出了他们从小长大的这个小山村。

  去哪里闯荡?到了苏州古城的两兄弟一合计,不如就去上海吧,那里是“冒险家的乐园”,机会多,说不定就能打出名号来!

  当时的上海充盈着灯红酒绿,弥漫着靡靡之音,在昏暗暧昧的暝色软风中买醉销魂…… 而在老城隍庙,却是全国手工艺人的天下,摆摊设点,卖的自是自己的手工绝活,好的坏的,内行人一看便知。

  两兄弟来到老城隍庙,摆开阵势,高超的技艺与精湛的作品博得阵阵喝彩,顿时风行申城,他们的牙雕一时成为文人雅士及纨绔子弟手中摩挲把玩的尤物。没多久,两兄弟就在上海滩逐渐站住了脚,雕刻坊 “永兴斋”便正式开业了。

  如果说,两兄弟就在这大上海的雕刻坊里忙忙碌碌,也许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机会,常常让那些有准备的人得到,一边做着小生意的两兄弟,总想着要做点特别的手艺,和别人不一样,这样才能独占鳌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殷根福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灵感就这样来了,是不是可以根据橄榄核的造型,雕成罗汉头像呢?

  不过,没有人做过,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琢磨了。

  殷根福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雕塑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甫一上市,旋即售空。后来罗汉头像的核雕便成了殷氏的独特艺术品。他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被誉为“殷氏罗汉”。在当时的上海,仅此一家。

  殷式罗汉如果只是殷根福一个人的技艺,自然成不了大气候,也延续不到百年之后的今天,代代相传的手艺,也需要有代代“核痴”来继承,须吟笙、钟年福、加上殷根福的一对子女殷荣生、殷雪芸,殷派核雕就在这执着的手艺人当中流传下来了。

  今天,你走在舟山村里,遇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如果他说他姓须,是殷派核雕的传承人,千万不要惊讶,如今的舟山核雕,甚至已在这新一代的传承人手中,走向了世界。

  回归·传承

  在肖艳萍从小的记忆当中,家里的各个角落里,总放着大小不一的橄榄核,似乎家里的所有人,都会做核雕,奶奶、姑妈似乎每天都在在一张古老的工作台前,用着各式各样的小刻刀在那里比比划划,这项技艺似乎是他们一家人与生俱来的本事。

  今天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似乎都会与吃关联,这或许也正是这一代人童年经历中缺衣少食的反映。在肖艳萍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莫过于她和妹妹两个人,偷偷地从大人那里,摸来几个橄榄核,坐在天井的台阶上,用力一敲,这橄榄核便碎了,取出里面的榄仁和妹妹分着吃。在那个年代,小吃零食远没有现在丰富,因此,榄仁不多,也足以解馋。

  长大了,肖艳萍才知道,原来这橄榄核是家传宝贝,自家的核雕技术,已经传承了近百年,到她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自己的太姥爷,就是那个当年在上海滩闯出名堂的“荣兴斋”殷根泉。

  肖艳萍16岁开始,就跟着姑妈学核雕,许是因为从小就在边上看的缘故,一点就通,家传的十八罗汉到了她这里,从单面,变成了双面,一个小小的橄榄核上,刻上了两个罗汉的面容,或喜或悲,或怒或嗔,自是惟妙惟肖。甚至于,还可以把十八个罗汉全部刻在一颗橄榄核上。把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来,似乎成了肖艳萍给自己加上的一份责任——没有传承,就没有更好的创新。“工具更细致了,刻工也更精致了。”肖艳萍说,太姥爷那会儿,做核雕的刀只有8把 ,而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0多把,每一把刀都有特定的用处。如今,舟山村已经地地道道地成了一个核雕村,全村上上下下有近2000人在从事着核雕工艺,连肖艳萍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也会技痒,时不时露一小手,虽然没有正式学过核雕,但从小看到大,做得也似模似样。

  对于肖艳萍而言,守着这座原生态的小山村,守着一门手艺,就好像上了年代的核雕需要经常用豆油或核仁擦拭,这样才能让它光泽莹润如琥珀。这百年的核雕村,也愈发透着醇厚灵动的韵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传承核雕文化,弘扬手工技艺,匠人介龙的雕刻之道
舟山村橄榄核雕从业者男女比例逼近1:1
坚守传统技艺五十余年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再现“核舟记”
玩橄榄核雕,不看这篇你就后悔吧!
[文玩技艺]橄榄核罗汉系列雕刻
中国当代核雕艺人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