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耘:被误解的“科学”与“技术”

现代科学与技术从西方来到中国后,便被带上了无比神圣的光环。“科学”不仅仅成为了一些人的精神寄托与类似宗教一样的信仰,也成为了服务于自己意识形态立场的工具,与掩盖自己心灵虚弱的遮羞布。“科学”成为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为了一个避“邪”镇“妖”的万能法器。一旦祭出“科学”这面大旗,其他一切都要退避三舍。“科学”被大规模地盗用及滥用了。而“技术”,人们习惯于将其与“科学”捆绑,好像是无“科学”不“技术”,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

科学是相对而有限的

事实上,科学在本质上是对人类可感受(观测)的客观事物(现象)运动与变化(规律)的(定量)描述,并不是对这些运动变化(规律)背后的原因作“为什么”的解释。“为什么”是哲学乃至神学所关注的话题。

科学(理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相对性。科学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描述受制于人类的观察、测量与分析的能力,所以这种描述只能是努力在最大程度上相对于人类当下能力而言是正确的。我们无法确认它是否具有与人类能力无关的绝对正确性。所以科学只是相对真理,质疑已有的科学理论并非是对科学的不敬,只要你有充分的依据。但是缺乏根据的怀疑只能算是痴狂。因此,不能把科学绝对化,不能把科学理论当成绝对真理,更不能把它当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类似于宗教似的、寄托了自己精神价值的信仰;二是有限性。科学发展到今天远没有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所以在人类可以感受观察的范围内,还有大量的现象没有被科学理论所覆盖。我们不能把科学万能化,把科学理论能够覆盖的范围当成是世界的全部,而无视现代科学覆盖范围之外的那些现象、领域以及人类在其中获得的“非科学”性成果。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现代科学有效覆盖的范围之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对现象的描述方法与理论,只要这些方法与理论没有与现代科学起真正的冲突,我们便没有理由因为它与现代科学很不一样、无法相容,就认定它是谬论或“伪科学”。

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就是突破了现有的框架。简单地以与现有框架不相容而排斥或否定别的思路与想法,那是画地为牢因循守旧,与从事科学研究时所应有的态度背道而驰。

比如,很多用“科学”反对中医的人,就是把科学当成了绝对的、万能的真理,并且坚信只有能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理论才能算得上是“科学”。所以他们脑子里的“科学”其实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科学,而是他们自己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一个虚幻。

有人或许会说,虽然科学理论是有限而相对的,但是“科学精神”却是至高无上的。谈到“精神”,就有点“不科学”了。因为精神属于意识范畴,它在(传统)科学研究对象的范畴之外。一定要讲科学精神的话,实事求是,客观准确,不主观,不夸大,不缩小,承认相对真理,承认人类自身的局限等应该是其必备的要素。

科学和技术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

如果本文对“科学”的解读会引来很多异议的话,“技术”是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方法或手段”这个说法应该容易接受一些。

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科学”与“技术”死死地捆绑在一起,以至于“科技”这个词的出现概率恐怕远高于“科学”和“技术”。之所以有这种拉郎配,是因为社会上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科学是技术的来源。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对话,那么每一种技术都应该有完整的科学解释与源头。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其工作原理几乎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对于一个“深度学习”网络为什么能够完成、为什么不能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我们几乎都一无所知,只能采取“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态度来使用它。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人们却丝毫没有因为它相当地“不科学”,而降低对“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涨热情;“不科学”也丝毫没有妨碍“深度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且其有效性在那些场合远高于其他更“科学”的方法。

人类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毕竟“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才是硬道理。

在一般意义上,技术对科学不存在绝对的依附关系,不一定有确定或清晰的父子血缘联系。人类的技术起步确实远早于科学,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没有基本技术的应用,人类就无法脱离动物界而成为文明的人类。技术是人类在实践探索中的总结提炼,也就是传统的工匠技艺。

现代科学起步之后,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技术所能够触及的疆域。其中由科学衍生出来的技术扮演了异乎寻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科学的启发、指导与帮助下,产生了更多的技术。比如自行车与飞机就属于这一类,它们与“科学应用”的差别在于这些技术是科学与传统工匠技艺结合的产物,而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它们背后既有科学的支撑,也有科学解释不清楚的内容。

工匠技艺从未过时

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工匠技艺是否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人类文明博物馆中的旧日回忆?

科学是有覆盖边界的。而在科学边界之外的广阔领域中,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工匠技术则几乎还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有效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领域中前行。因为信息技术在本质上而言是意识性工具,信息技术应用是人类的“外意识”活动;而科学对于意识的认识初级到了可怜的地步,人类的意识活动规律基本处于科学管辖之外。当计算机在2010年前后具有了“暴力计算”能力之后,信息技术正在携带着人类的“外意识”加速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全面扩散,它正推动着人类传统的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工匠技艺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复兴。

中国信息界

INFORMATION CHIN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艰难
人工智能“修炼成精”还是遥遥无期的梦想
探索知识生产常规化的机制
《科技前沿》随想录(34)
不得不承认交易是门技艺 技术分析的应用更是艺术(下)
《2023年人工智能的突变: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