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道还元》的医易思想分析

作者:齐城成,张其成

  摘要 

《医道还元》是道家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除表达医性命的追求外,在书的前三卷还多采用易理来解释医理。卷一脉理奥旨以易理诠释切诊和望诊,同时也体现了四诊合参的思想;卷二症候源流分别论述8个卦象的症候源流,并且阐明了每一卦所代表的脏腑与其他脏腑生克制化的重要关系;卷三药法阐微除阐述内药和外药的应用外,还以九星等为喻提出了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前三卷以易理阐释诊法、脏腑证候和治则治法等展现了丰富的医易思想。

前言



《医道还元》是清代一部“吕真人”(托名)所著的道医著作,正文有九卷,每卷又分总论和详解,均由纯阳吕祖师自作自注。前三卷从脉理、证候、用药等方面指导如何治身。卷一“脉理奥旨”首重“脉”但并非仅限于“脉”,而是与“望”“闻”等四诊合参。卷二“症候源流”以“医易相通”“易象包罗天地”为总纲论述医学,分别论述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每一卦的“症候源流”。卷三是“药法阐微”,以“药物繁生,何止飞潜动植”着重阐释了外药与内药的妙用。中三卷“天地心”“五气心法”“无碍心印”以修心来防病治病。后三卷“性命洞源”“修性复命”“真体圆成”以内丹修炼养性命。书末附吕祖“奇症新方”共计134首,书中对证候、脉象、治法的论述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新的启示。
“易象包罗天地”,全书除表达医身、医心、医性命的追求外,在书的前三卷“脉理奥旨”“症候源流”“药法阐微”中还以易理来解释脉诊、望诊、生克制化、治则和治法等,因此笔者以《医道还元》的前三卷为主总结其医易思想。



易解脉诊、望诊

1.1易解脉诊

“脉理奥旨”在论述脉理的时候,首先谈脉学的重要性,认为“至若究乎命之源本,必审乎脉之根苗”,并痛惜世间“庸医”脉源不分,脉理多错,导致“误人不浅”。为了“以启来学”,《医道还元》将正常人脉象的产生归纳为:“北坎命根,活五黄而通九紫;南离神室,宰白璧而守青松”。

在后天八卦中坎位于正北,五行属水,“北坎命根”在此指的是人体的肾。肾藏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的本根,两肾之间藏命门之火,此火可鼓动肾气通行全身,所以称肾为“命根”。《医道还元》中多次运用《河图》《洛书》来阐明医理,在《洛书》中位于中间的数字是五,五方土居中央,其色为黄,所以此处的“五黄”即指中焦脾胃。土无水则燥,无火则冷,都不能生化万物。对于人体而言,中土脾胃得肾阴的滋润和肾阳的温养才能生化气血,体现在脉象上为和缓从容,即“土釜润温,息息之来不暴”,因此说“北坎命根”可以“活五黄”。心五行属火,五方位于正南,在《洛书》中正南的数字为九,在道家“紫白飞星”学说中其色为紫,所以九紫指的是人体的心。心为火而肾为水,水得火相济则“可治”,脉象呈现清轻流利,“象如燕飞下上”;心得肾相交,才能“火得水而不飙”,脉象表现为疾徐有节“,形如鹅行往来”。离卦也对应人体的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将心比喻为君主,可以统领五脏六腑。肺属金五色为白,此处的“白璧”指的是肺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称“肺为相傅之官”。而书中以“青松”代指肝脏,肝五行属木,“为将军之官”。心藏神,君主神识清明才能有效地统领文武众臣,因此书中说:“南离神室,宰白璧而守青松”,脉象表现为不刚不柔,“洋洋悠悠”。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人体脉象的产生源于多个脏腑的整体协作,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是脉象正常的基础,反之通过脉象也可以探查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脉理奥旨”除论述常脉、病脉、绝脉及预后外,还论述了闻诊、望诊等需与脉诊合参,即“兼辨声色,可究情由”。并且介绍了如何根据脉象来防治调理,书中写到:“脉病坎宫,宜建金屋。脉伤离位,早灌林木”。坎为水,对应肾脏,通过脉象诊得坎宫有缺,除了需补益坎水,还宜培补肺脏,开通水源,此为“宜建金屋”。离卦中虚为火,对应心脏,如果脉象提示心脏受病,除先要安固心脏外,还需调理肝脏。肝为木,木可生火,并且肝能藏血可以濡养心神,因此心脏不安,需要“早灌林木”。书中的这些防治之策,“乃察脉之先征,即以防病于未发”,展现了“治未病”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希望“世皆获益,身期得康”的初衷。

1.2易解望诊

“脉理奥旨”在论述脉理的时候,认为“脉随五气以发舒,色因五行而递见”,即望诊需与脉诊等合参。《医道还元》中将五脏所表现的不正之色概括为:“黄气流形,中宫之恶;黑云发见,下湿之殃。青则震位之征,白则兑宫之验。病起南离为大赤,皆合八卦而同推。”

脾胃,五行属土,其色为黄,《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认为正常的面色应该呈现“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如果面色黄而没有光泽,出现“黄气流形”,则可能中焦脾胃有问题。肾五行属水,其色为黑,《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将“黑欲如重漆色”也认为是正常的面色。若是面色黑而不润泽,出现“黑云发见”,则可能有下焦湿邪。肝,五行属木,在后天八卦中对应震卦,其色为青,若面色出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的“青欲如苍璧之泽”,也属正常面色。如果面色发青“如蓝”,则可能有肝胆疾病。肺,五行属金,其色为白,《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将正常的白色面容形容为“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肺主气,气不调则血不生,血不生故有槁白之色。假如面色过于白,则可能有肺脏疾病。心五行属火对应离卦,其色为赤,《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认为正常偏红的面色应该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若是面色发红如“赭”,则可能有心脏疾病。人体面色的变化,可以用五行八卦来推理疾病的状态,正如原文中所说的“皆合八卦而同推”。

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会有病证的兼夹,面色往往也不是单一的病色,《医道还元》将这一实际总结为:“黄带青木盛土瘦,黄而黑土燥泉干。赤入黄中火烧瓦釜,白侵黄里土失金瓯”。黄种人面色都略带黄色,如果面色黄中带青色,说明肝气过于亢盛而脾胃略显虚弱,即木乘土。若是面色黄中带黑色,说明脾胃之气相对亢盛而肾水略显虚弱,即土乘水。若面色黄中带有红色,说明心火过亢而脾胃略显虚弱,即母病及子。假如面色虽有黄色但过于白,说明脾胃和肺脏的气血都已亏虚,即子病及母。对于面色的变化可以通过五行生克的方法进行推导,如同原文中所说的“互相察着,自觉详分”。



八卦统纳证候

卷二“症候源流”其本质是以“易象包罗天地”“医易相通”为总纲来论述医易两者的关联。在“诸灾咸归于八卦”之后分别论述了每一卦所代表的病证,并且论述了每一卦所代表的脏腑与其他脏腑生克制化的重要关系。

2.1乾兑病证乾卦为纯阳,位于至高至尊的位置,可以统治万方,监察天下不同地区平安与否。阳气主升,纯阳位于最顶部,因此《易经》中乾为头。人体的头部有目舌鼻耳,可以通过他们来收集外界的信息,正如《医道还元》中所讲的“按去听诸关之报”,因此乾卦主要对应头部的疾患。

乾卦和兑卦五行都属金,在后天八卦中兑卦位于正西,对应少女。而在人体对应的是肺脏,肺开窍于鼻。如果肺气不宣,则可能导致鼻窍不通,《医道还元》中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少女蒙尘,掩鼻而过”。子位于坎宫,指的是人体的肾脏;卯位于震宫,对应人体的肝脏。金与水是相生的关系,金与木是相克的关系,人体肺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人体的肾脏和肝脏也有重要的影响。肺主气,气机不畅便会影响血液的运行;肝主藏血,肺脏气机不畅可以导致肝藏血的功能也出现问题。金可生水,如果肺脏出现疾病也会导致肾脏亏虚的出现。土可生金,若是肺脏出现疾病,便会子病及母,而导致人体脾胃也出现问题,正如书中所说的“山不生辉,每因白圭之玷;土难奠定,多是白石之崩”。人体的气机由肺所主,“谷水二道”指的是人的大便和小便,大便和小便的正常排泄与“肺主气”有很大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脏有病殃及大肠,则大肠可能出现水谷不分而产生滑泄。肺又为水之上源,若肺气失宣便可能导致小便不畅,这时需要宣发肺气,可以应用“提壶揭盖”之法。人的四肢百骸如同“驿舍千门”,其气机的调畅均由肺气宣发肃降来调节。肺金对于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不亚于脾和肾。肺金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肺金主气司呼吸,人身不外是一气的升降运行,书中以“握枢”总括肺金的重要地位。

2.2坎离病证

坎卦为水,离卦为火。水与火关系的和谐,卦象上对应的是水火既济,在人体表现为心肾相交。水得火暖便不寒,即“坎握润下之功,非火不治”;火遇水济才不亢,即“离为温中之本,无水则炎”。

坎为中男,坎卦对应人体的肾脏。肾开窍于耳,如果肾脏出现了疾病,有可能会导致双耳失聪,《医道还元》中将此总结为:“中男构衅,欲耳不闻”。肾是“生物之源”,外界火热之邪煎灼阴津,即“暴客问津”,久可影响肾脏。肾中藏龙雷之火,如果龙雷之火被情欲煽动,也会造成肾脏的疾病,出现“巨浸浪翻”。肾阳不足可导致虚寒内生,即“波无日照”,则可能出现腰膝冷痛、精冷不育等症状。肾脏五行属水,若是肺脏羸弱出现“水失金生”,则可能导致肾水的亏虚。若肾中虚火上炎,则会出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舌红等“昆岗火燃”的症状,此时需要滋阴降火。水可生木,木气过亢时可以清疏肾水,肝木就能得以平顺。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可导致“鸡鸣破谷道”的五更痛泻。肾亏水少可出现“鸦宿燥天庭”,即夜间身体局部或全身发热的情况。肾阳亏损,人体虚寒,会出现“未寒先栗”。肾气亏虚,不能推动人体脾胃的运化,会导致出现“真饥假饱”“饥而不欲食”的情况。

在《河图》中,正南之数为二和七,正南为火,其气与心相通,即“二七离火镇南藩”。心在人体的作用如同古代君主对于国家的作用,一旦心脏出现疾病人体也就会出现重大问题。若心被外邪侵袭,可以蔓延全身而产生疾病。如果心中情欲太盛,欲火扰动精室,便会精关不固,失精夜遗。若心中欲火亢盛,亏耗肾精,时间久了就会容颜衰老,“少年似老叟”“腰曲背弯”,因此若想延年长寿则需要守真保精。心中作痛、连及胸背、朝发夕死,可能是阴不敛阳、“液干火炽”导致的。若是素体阴亏火旺,心中又被七情六欲激其狂火,则可能影响整个身心的健康。平素郁结于心,又伤害到肝木的条达之力,如果发病便可能命悬一线。若血逆于上,神机失用则可能导致神昏窍闭。

2.3震巽病证

震和巽在后天八卦中都属于木,震为阳木为雷,巽为阴木为风,一阴一阳,如同“淑配”。“阴在前而阳在后”指《易经》中的风雷益卦,也就是人体肝胆二经清和荣畅,气血调和,筋骨柔和,自然身体健康。“阳唱阴随”在《易经》中指雷风恒卦,肝脏胆腑气机调畅,则身体丰厚安固,大有贞恒之象。人们的七情都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而肝主疏泄,肺主宣发肃降,对于气机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如果人们的七情没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影响了肝主疏泄的作用,时间久了也会影响肺金的功能。

在《梅花易数》中震卦对应的数字是四,如果木气过亢,也就是“四德悖违”便会出现木乘土,导致脾胃出现疾病。人体如果木气过旺,便会引动内风。若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问题,则肝藏血的功能也会受影响。如果人惊恐过甚,导致气机紊乱,便会导致肝胆二经的不畅。若肝胆风火煎熬津液则可成痰,阻塞气机,便会出现癫狂的病证,有时气力大如武士。如果肝经郁积而产生郁火,则可以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清泄肝经郁火。若是肝气虚弱,则可以培补肝经。如果肝经虚损更应该防止郁火内生,并且也要防止寒邪的侵袭。左手的关位是诊察肝胆的位置,可以通过左手关脉的情况来推察人体肝胆经的功能。

2.4坤艮病证

在《易经》中坤与艮五行都属土,对应人体的脾。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配合得好才能运化食物濡养人体。脾不升清也就是“长棹偶停”,会导致人体出现完谷不化等泄泻类疾病。胃经不畅,可导致人体没有食欲,不知饥饱,也就是“中原不乐”。土能治水,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脏被外湿所困便可能会出现水肿的疾病。在《河图》中五位于中间,原文中的“五”也指的是中焦脾胃。如果火热之邪入于脾胃,可以导致中焦的疾病。中焦脾胃运化水谷为后天之本,可以“运转百货,驾驭众司”。脾胃的运化需要借助于肝的疏泄功能,但如果脾胃虚弱便会出现木乘土,这时需要培补中焦。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需要后天之本的不断充养,若是脾胃的功能降低将会影响肾气的强弱。书中“万化原可兴,百恶亦可作。所以五行无土不生,千川得土以镇”强调了中焦脾胃运化水谷,滋养全身,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如果脾胃出现疾病,根据其病证的实与虚进行泻实与补虚。只有脾胃的功能正常,人体才能气血调和,身体才能健康。

最后《医道还元》对八卦中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所有证候“无不包管于易象,即以著见于周身”。坤与艮五行都属土,对应人体的脾胃,人体的健康依赖于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甚至可以“权操生死”。震和巽五行都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胆,肝主藏血,胆贮藏胆汁。肝和胆都能升发人体的阳气,书中总结为“令掌荣枯”,对人体气机的调畅有重要的作用。坎为水,对应人体的肾脏。肾中阴气可以润泽周身,但是需要肾中的阳气和心火的推动才能布达全身,也就是“非火不治”。离为心为火,火主煦之,但是如果没有肾水的滋养便会出现心火过亢的病证,如同书中所说的“无水则炎”。兑为金对应人体的肺脏,肺主一身之气,如果肺脏出现了疾病,将会影响整体的气机。乾为纯阳,位于最高至尊之位,当人体五脏六腑出现病变时可以反映到人体的头面部。




易理指导治疗

“药法阐微”这一章节除阐述了内药和外药的应用外,还以九星、卦象等为喻提出了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

3.1九星治法

文献记载伏羲创立八卦时参考了天文和地理,正如《周易·系辞》所说:“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九星学说便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九星,即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本来是天文学的内容,是北斗七星与附近两颗星的统称。但后来道家将其具象化用于占卜吉凶,即用某一星的当值来预测人世间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向性,体现了道家天人相应的观点。而《医道还元》以九星来比喻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与“汗、吐、下、和、温、补、清、消”等通行的治疗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贪星取张侈其欲”,如实者泻之,也就是正治之法,用药时需“大其胆识”。“取象于巨门”需“大开门路”给邪以出路,如:便秘之实证,可通而泻之;表寒实证,可汗而发之。“若禄存则天上和厚之星”,“和厚”是指补法,即虚者补之。“文曲之星温柔”,就像治疗肝病的柔肝缓急之法。“猛烈无如廉贞”,如同应用峻下逐水的十枣汤。“武曲系刚而不燥烈之星”,对应祛邪不伤正的治疗方法。破军是天上不静之宿,如同祛除寒邪时可以用附子,善走而不守,“实取义于破军”。左辅、右弼二星用药取象于组方君、臣、佐、使中的“佐与使”用药,随柔则柔,随刚则刚,善于佐效。

3.2顾护脾胃

在《洛书》中数字五位于中央,五行土也位于中央,所以五可以代指中土。万物土中生,所以《洛书》中的其他八宫也依赖中土的生化。《洛书》的八宫对应八方,即原文中说的“每贯彻乎八方”。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医道还元》的注解中也说:“水火金木,皆听命于土。土败则水火金木,皆无所托”,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一定要保护胃气。

中焦脾胃不能代谢水湿可导致水肿,或发于四肢、或发于头面、或发于腹部,即“狂泽乱中原”。脾胃不能代谢水湿,可由北坎肾脏亏虚导致,若肾阳亏虚,火不暖土,会出现脾主升清的功能降低,进而导致水肿的发生。肾者主水,同时肾气亏虚也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此时应峻补北坎肾阳,益火暖土,自然可以扫除一切阴邪水患。

3.3治节气机

兑卦在后天八卦中位于正西,五行属金,对应人体的肺脏,即“金为兑位之神”。肺主治节,司呼吸,对人体至关重要。同时肺为娇脏,易受外邪的侵袭,因此需要注意保护和调养。肺主宣发和肃降,如果肺脏出现疾病,应该注意调养方法的选用。如果宣发不及则应该促进其升宣,若是肃降不及可以促进其清肃。

气机的通畅对于水液代谢至关重要,在人体中肺主气,又主宣发肃降,并且肺为水之上源。如果人体水湿泛滥,可以“调庚辛之将以排疏”,此处的天干庚辛五行属金,代指肺脏,即尝试调畅肺气以进行治疗。气为血之帅,气机通畅对于血液的正常运行有重要作用。血脉凝滞可以通过调理肺与脾来进行治疗,即“合坤申之才而鼓铸”。此处的“坤”指的就是人体的脾胃,气可摄血,如果脾不统血也会导致出血和瘀血。“申”指的是人体的肺金,肺朝百脉,对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医道还元》是道教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是因为“纯阳吕祖师”在道教中本来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全书理论体系完整,论述逻辑合理,并且道家文化色彩浓重,虽然文字流畅,但大量的道家术语艰涩难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人身亦虚器,当求至真”的性命之道,并且全书的前三卷多用易理解释医理,暗含很多隐喻,文简意深,需要仔细揣摩。
脉学其实难以掌握,《医道还元》也认为“脉之理奥,其道甚微,殊不易解”,但是书中结合易理短短数语便能概括正常脉象产生的精髓,《医道还元》对脉学的论述很有见地。除了论述脉诊之外,书中也重视将望诊等四诊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即“时真时假兼望问”。四诊对于治未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强调医者需“医未病之病,见在机先”。临床疾病多变,证候复杂,往往令人难以捉摸,但是“易象包罗天地”。以八卦统括各种证候源流,推演其间的生克制化,便能“触类旁通,察之明而见之定”。天上九星,各有性情,《医道还元》将其比喻为攻补等各种治疗方法,其实也“道合君臣”,临床可以参考应用。坤艮对应人体的脾胃,坤厚方能载物。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才能生化不息,所以临床治疗疾病需要顾护脾胃,《医道还元》也强调“土镇乎中,实宰制乎六合”。肺脏主气,肺脏与其他脏腑的气血调和有重要的关系,因此临床应该重视肺脏“握枢”的功能。《医道还元》有很多医易互参的独到见解,其实中医学理论与易学理论在很多思维方法上是相通的,如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等,并且这些理论在养生、防病、治病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医道还元》用九星归类用药方法、用八卦归类疾病证候,某种程度上使中医学理论变得神秘化和僵化,这是不可取的。中医学理论从不僵化,讲求圆机活法、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因此对于书中的有益和不足之处要进行辨别。
《医道还元》是一部研究道家医易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很多地方“以易释医”,对学习和理解传统医学有很大的启迪,具体到脏腑功能及疾病转变的规律时,书中用易学八卦及五行来对复杂现象进行形而上的概括。这种论述表明一个脏腑不是一个独立体,一种疾病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关联,是一个整体,这种生命整体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

本文原载于中医药导报20224月第28卷第4

传播国学 | 传承国医 | 弘扬国粹 | 共铸国魂

好消息

从即日起,凡购买《张其成讲易传》专辑“张其成典读会”的朋友,即可获赠价值199元音频课《张其成讲易经》,数量有限,送完为止。有意者请联系微信:Zxyteddy(暗号“张其成讲易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6种中成药:因利润太低很多药店没有,建...
悟医道真(三百五十)
如何养肝健脾胃?
欲要长生,则要少听少说少看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
形意五行拳健身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