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探究 | 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

传承岐黄 | 确有专长


文章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李瑞、谷世喆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理论,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然而有关经络实质的讨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对中医卓越临床疗效的认同,以及西方医学的东方回归,促成了国内及国际上学习中医和针灸的热潮。研究经络的实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阐述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目前对经络实质及起源的认识主要有血管论和感传论两种。通过对中医思想方法论及中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研究,笔者认为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的实质是十分重要的。

脉、经络与血、营气

经络学说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包括奇经八脉、经筋、经别、皮部等内容,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完成“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贯穿周身上下内外,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外邪、反映病候等生理病理作用,因而“不可不通”。

1.1 经络名称是古之脉的延续

在古代著作中最早出现的是“脉”,又作“□”,马王堆汉墓帛书写作“□”,其本义是指血管。从字源上蕴含着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及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它把人体的血液流动比喻为自然界之水流。《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中所阐述的观点正反映这种宏观的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的五输穴出、溜、注、行、入理论,也形象说明了经脉的运行如水之流注。《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即是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比象,并指出经脉是受血液而营灌全身。

从经脉的发生上,1973年在长沙汉墓《帛书》中有两种经络古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足臂经》记有足脉六条和臂脉五条,缺手厥阴脉,十一脉的循行都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向心性循行。《阴阳经》记载的十一脉大部也是沿向心性方向循行,但肩脉和太阴脉的循行方向却是远心性,即由躯体中心部向四肢末梢部的方向循行。其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中的经络路线有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可以证实在《帛书》与《内经》之间经络体系的延续性和发展。

从字源考证上,在《内经》中“脉”、“经”、“络”三者同时并见,并常将“经脉”连称。随着实践水平和认识的提高,在《内经》中又将不同部位的“脉”作了进一步的分解,《灵枢·脉度》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其深浅、大小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孙脉”,而经脉多指深在的大血脉,表浅的静脉称之为络脉。但经脉亦有浅而可见者,如《灵枢·经脉》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可见之经正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全身最大的浅静脉大隐静脉,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了经络的相当一部分就是血管中的动脉或静脉。

从经脉命名上,在《帛书》中全部十一条循行线皆以“脉”命名,并没有后来《内经》中出现的经络一词,由此可以推断“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也就是说在《帛书》中所称的“脉”,在《内经》中分别称为“经”、“络”、“脉”。“脉”之原义为血管,所以在《内经》时期或更早,对实体解剖所发现的血管是经络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型。说明古人发现经络的循行路线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解剖实物基础的,但此时的脉并不完全等同于《灵枢·经脉》篇中的十二经脉。这也说是现代指出的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与血管吻合率达50%以上的客观实据。

1.2 营气、营血、血液与脉

《内经》中虽以“经”、“络”作为经络系统的主要名词,但始终还若隐若现的保留有“脉”的遗迹,并且“脉”与“经”还经常交互出现,如《灵枢·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那么脉的含义又是什么呢?《素问·脉要精微》说的很清楚“脉者,血之府也”,王冰注曰: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见于经脉之中。同时《灵枢·决气》亦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表明脉中所运行的为营气。营,通荣,以其具有营养作用而言,故营气又称为荣气、营血。营血来自于中焦脾胃的化生,是水谷精气中之精者。《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而营血的化生途径为“营出于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同时《素问·痹论》叙其功能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能用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为水谷精气之精微,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部分则是在经脉之中运行以循脉上下,营运周身。即所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正如《灵枢·营气》所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灵枢·营气》记载营气的循行为:“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与《灵枢·经脉》中的十二正经的循环流注次序及路径完全一致,说明营气的循行是依十二经的流注次序而运行不息的,亦即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主要是营气(血)的运行,由手太阴肺经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至足厥阴肝经而终。再经任、督二脉,又复合于手太阴肺经,是为一周。营气和卫气沿十二经脉“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则入于阴亦二十五度,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并而行。

《灵枢·本脏》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从另一个角度又说明血液和调则经脉流行通利,而营养周身组织关节。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看到《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循行即是营气的运行路径,而营气即是指具有营养作用的营血,营血又循行于脉中,由此可推论出“脉”即是“经络”之义,亦即血管的走行路径,它是以早期的血管解剖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然而必须指出《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的循行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始解剖所见的血管解剖,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的联系

2.1 藏象学说的生成及条件

中医理论的产生,应当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文化进化论观点认为,文化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类似,它的结构和类型都是适应生存环境造就选择了特殊的文化类型。中医体系是适应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产物,同时又构成了其体系内外新信息的选择环境。只有适应这个体系特点的新信息,才能得到这个体系的认同,也只有保持这个体系的特点,才能使这个体系适应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

在远古时代,古人从朴素的唯物观入手,对人体进行粗浅的解剖,正如《灵枢·经水》所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通过尸体解剖对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测量,得知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由此确定了五脏六腑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脏象”,唐·王冰注曰:“象,所见于外,可阅者也。”明人张介宾认为:“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内脏功能及其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但它所用的方法,不是从内脏的细微结构去认识其功用,而是把内脏系统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其表象测知其内脏的功能活动。因此,用“取类比象”理论,推导、描述、模拟内脏结构功能“模型”,是用解剖工具无法得到的,它是对活着的、存在系统整体调节机制的机体认识,自然与原来的解剖结构不会完全相同,而是对原型的提炼和概括及延伸。

众所周知,藏象学说中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其概念中所包涵的内涵和外延远远大于实际解剖的脏腑器官,但不可否认的是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其最初的雏形则是来自于古代解剖学中所见到的五脏。但这种解剖所得的脏腑器官并不能有效的解释临床现象,指导临床治病,因此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下,即整体观、宇宙观、取类比象等,《内经》作者并不局限于实际所见的解剖脏器,而是通过对前人创立的方法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经过临床诊治的反复验证,加之对外部现象的精细观察、反思,以及治疗经验的增加,依靠四诊直接取得的“象”的变量,用其独特推导联系理论工具,来描述模拟“脏”的功能结构的,逐步发现了内在实体的脏腑与外部表象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了以解剖五脏为主体的脏腑系统,即藏象学说。譬如:心之生理功能有主神志、开窍于舌、主血脉、其华在面、在液为汗等理论,还遗留有解剖所得的知识,其内涵又大大超过实体解剖中固定的、客观的、一成不变的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为更灵活、全面、更具有整体性和内部联系的藏象理论,以此理论指导临床则可解释几乎所有的临床现象,至此藏象学说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2.2 经络系统的完善与升华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其理论的生成和完善在同一历史时期自然也会遵循同样的法则。在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经络作为信息传递的通路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和藏象理论一样,都是在“天人相应”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法,将“人与天地相参”融会于认识论当中,从而得出“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的理论。

具体来说,经络的形成是在古代解剖所发现的血管基础上,结合临床诊治实践及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感传路线而形成的。大量临床实践发现的“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异感”为经络学说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实证。另外,古代的养生思想以及“导引行气”等“气”在体内循环的感觉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微针的广泛使用,一方面促进了腧穴的精确定位,促进了腧穴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针刺技术的提高,大大增强了针刺感应(知觉),出现气的感传现象,更加重视得气和感传,逐渐将含糊不清的“血气”概念加以分离,分化为精确特指的“经气”、“血脉”概念。如《灵枢·小针解》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并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此时已注意到针刺得气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经络的形成及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经络也成为针刺的必备条件和原理所在,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在藏象学说的影响和促进下,结合阴阳、脏腑、手足,经络由最初的雏形(《帛书》十一脉)渐而演变为十二经脉,脏腑亦由“形脏四,神脏五”的九脏增至六脏六腑的十二脏腑,以与十二经相配属。至此,经络与藏象理论在相互沟通促进下共同趋于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积月累话中医
试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二)
我对营卫认识的历史
中医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
经络学说的演变
秦伯未讲解中医基础学说——经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