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家创业”成风潮,科学家变企业家有多难?

当经济发展提档升级呼唤新动力,当“低垂的果实”不再触手可及,创投圈不再对模式创新和平台经济趋之若鹜时,十年磨一剑的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创业成为时下的“流行”。科学家创业、教授创业,已经从多年前的小众甚至“离经叛道”,转而成为推动源头创新产业落地中的重要力量

“抢科学家”成风潮

“VC都在抢科学家”、“学而优则创”、“科学家创业潮来了”,近一年来,这样的标题在关注投资与创业的媒体上频频出现。

作为控制机器人运动的核心部件,中国的RV减速器常年要靠进口。多年前,教授张跃明带领团队开始攻关RV减速器。如今,这项从源头创新的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技术已经在京冀两地建厂,每年可以生产世界上最顶尖的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8万套,产品供不应求。

如果测量磁场的精度能“细”到地球磁场的十亿分之一,就能够“看到”自己心脏和大脑产生的磁场。2020年,世界500强高管与掌握量子精密传感底层技术的青年科学家联合成立未磁科技团队,如今已经率先成功研制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磁图仪、脑磁图仪等高端医疗影像器械。基于这项“国内唯一,世界唯二”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心磁图仪技术,国人未来只需要花费数百元,就能在不做造影、不做CT的情况下实现对心血管疾病、脑疾病的诊断。

峰和科技、智同科技、未磁科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教授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出象牙塔创业。

像清华生命科技领域的教授,基本上每人都参与了一家公司。”英诺天使基金创始人李竹说。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也对此感受明显,这段时间她接触到的科学家和教授创业者相比前几年增加了好几倍。

原来那些非常容易触达到的投资成果'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光了,投资界不得不转向科学驱动的产业创新。”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副总经理戴廉分析,这是从投资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家对科学家创业颇为追捧的重要原因。

科学家创业未必要做“一把手”

伴随北交所开板,从政策到资本的多方助推,深耕专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已从昔日的“坐足冷板凳”发展到如今广受认可。“北交所的开启,给创新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家政策引导层面来讲,科学家的时代的确到来了。”雅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瑞君说。

专精特新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而科学家群体无疑是原创技术的重要源泉。如今,一批科学家涌入硬科技、专精特新赛道,是否意味着一击即中的成功率?在智友研究院主办的科学家创新创业论坛上,深耕科技投资的多位投资人发出了理性的声音。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表示,在“坚决不能投科学家”和“这个时代就要投科学家”这两种极端态度之间,他和投资团队的最终结论是——“投懂科学、懂技术的企业家”。“他可能是科学家出身,但最终一定要是个企业家。”黄明明说。

“创新创业的科学家时代的确来了,但即便是某国内一流学府,每年几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也只有20%能拿到投资,大部分并不具备资本价值。”英诺天使基金创始人李竹认为,绝大部分科学家不适合作为企业一把手创业,更适合作为小股东,或者通过师生共创等方式来实现科学家的创新成果转化

“软平台”为源头创新落地铺路

科学研究与商业运营隔行如隔山,从科研工作者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也因此挑战巨大。

“科学家,特别是一流的大科学家,要改变观念成为一个企业家太难了,可能只有1%能够达到。”张瑞君说,科学家需要在创业中与商业等方向的优秀人才合作,补上“水桶”的短板。

两周前,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五位来自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创业者,上了一堂以“科学家如何有效搭建创业团队”为主题的课堂。什么样的人才画像适合加入科学家创业团队?这些人如何吸引和激励他?给什么样的工资和股票期权合理?人才来了之后需要怎么和他们沟通?科学家们在创业初期遇到的这些疑惑,都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架构设计等多方专家的讲解释疑。

“希望对科学家创业中遇到的人才引进、团队管理、科学家角色转化与迭代等问题进行场景化梳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解决创业之初最突出的人才问题。”中关村创业大街相关负责人说。过去,在创业大街,一杯咖啡就能帮一个普通人链接到各种创新创业所需的资源。而今天,创业大街也不断在科学家创业、源头创新方面布局。据悉,创业大街搭建的源头创新平台,已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北京智友天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百放英库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研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在以科学家群体为代表的硬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发挥作用,帮助项目尽早实现商业化。

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与硬科技孵化经验的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在公开场合提议,应搭建一个“软平台”,让科学家、工程师做他们擅长的东西,聚焦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把融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等其它商务上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做,这样能大大提高成功率。

作为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在中关村科学城,服务源头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如智友研究院、中关村创业大街、百放英库、概念验证中心等为科学家创业搭建“软平台”的机构和平台还在不断涌现。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去发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涌现出来。”戴廉说。


编辑:夏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挥科研人才在创业中的引领作用
创新创业 | 发展硬科技,需要新研发、场景和硬科技创业
向“硅丘”学什么
江必旺:时代需求造就科创企业家
徐景明:科技人员创业要想清楚四件事
吴晓波: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