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八届“心灵与机器”会议报道

2021.9.25—26

2021年9月25日-26日,在贵阳市孔学堂大成精舍酒店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心灵与机器”会议。会议由“心灵与机器”会议工作组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高等研究院联合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心性与认知:跨文化和多元化视角”。来自国内外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22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

广州大学的叶浩生教授从生成论的角度说明了身体动作如何“创造”世界。电子科技大学的张俊俊副教授以脑成像研究为主题讨论了取用意识和现象意识。纽约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吟竹从神经科学和行为的研究领域中,介绍了当前在该领域的两种争论。浙江大学的李恒威教授回顾了当代意识研究的历程和认知科学的实用主义转向,说明了意识研究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样态和形式。贵州大学的张永军副教授介绍了近期在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机器视觉实际的技术路线。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赵周宽副教授以数智时代为背景讨论了哲学上的传统议题,时间和意识。上海师范大学的苏令银副教授回顾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并从认知生态概念展开了讨论。

(图为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叶浩生教授)

(图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李恒威教授)

因疫情影响,未能亲临现场的5位专家在9月25日下午带来了精彩的线上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力教授以哥德尔定理为基础引发大家对人类本性的思考。厦门大学的朱菁教授从文献和学术发展动向上给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问题,这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话题。厦门大学的周昌乐教授介绍了自己新出版的著作《机器意识:人工智能的终极挑战》,说明了自我认知的几种模型。厦门大学的吴胜涛副教授从计算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以大数据为方法研究了文化变迁和文化地理问题。厦门大学的詹好博士质疑和辩驳了机器在翻译过程中超越人类的情况。之后的线下会议来自武汉大学的蔡恒进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多年来研究认知“坎陷”的心得和成果。中山大学的江晖副教授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程林副教授介绍了“恐惑谷”的发展,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说明了该议题的学科影响。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宇轩介绍了自己关于心理表征是否能被取消的研究。贵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陈鑫瑶做了有关颜色表征的报告。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刘晓力教授进行线上报告)

(图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周昌乐教授进行线上报告)

9月26日,温州医科大学的蒋柯教授介绍了自己近年庄子哲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认为庄子哲学与认知科学有很大的对接空间。复旦大学的王球副教授从动物意识等问题说明了物种之间存在的“差序格局”。贵州大学的黄侃副教授认为认知科学除了有跨学科的使命,还有跨物种研究的实际工作,这些工作值得认知科学哲学进一步清理。浙江师范大学的苏佳佳博士从认知科学的“他心”问题的讨论,延伸到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心理学成分。贵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冯美玲介绍了自己近期有关数码人格方面的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代海强副教授做了克里普克关于功能主义自动机的介绍。

与会者在认知的跨文化研究、神经科学研究、机器意识、机器视觉、一般认知科学哲学和跨物种研究方面充分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乘本次会议之东风,助推我院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建设,9月26日下午,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8位研究生做了自己研究成果的报告,报告环节由崔东明副院长主持,胡娟副教授点评。

“心灵与机器”会议一直以来坚持哲学与科学的对话,增进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在“心灵与机器”工作组的指导下,已成功召开第十八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人类社会的高度融合,人心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这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和空间。本届会议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结束!

(我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宗教学专业和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到会专家合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儒商研究工作坊会议通讯稿
民哲解读人民大学明德讲坛第十三期《认知科学的局限》第三讲
厚德崇文——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0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养生堂视频10(2011年)
中国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排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