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和父亲的中医情结


编辑/王超 校对/阿珓


I摘要跟家父侍诊的日子,虽然有时候两三天才能背一条条文,认几个药材,但家父从不要我求快,他一直教导我:“慢就是快。前面的知识学扎实了,后面才能快起来。”

  天下的理都是相通的。中医生应该比西医更了解西医,只有这样,你才能算得上一个优秀的中医生。现在许多疾病都是经过西医治疗后,没办法了才来找中医的。你不了解西医,怎么知道前面的治疗对他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你又该怎么解决?

爸爸是中医,我是中药生


我是一个中药专业的大四学生,即将毕业。


话说当年高二,因病有幸得见故乡一名老中医诊病,并听家父跟我闲聊这位老中医的经历,还有诸多中医大师的一生,当时佩服之至,并以之为榜样,加之自己自小多病,遂立志学医。也许,这就是家父常说的,每一个中医人都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吧!


家父曾是赤脚医生,在缺医少药又交通不便的农村,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后来逢国家政策变化,家父成人脱产去读医专,又去医院跟师抄方。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家父外出求学7年,我们一家三个孩子上学(那时候义务教育还没免费),天知道,那时候我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还好,外公外婆还有亲戚们都会时不时给我们一点儿接济。他们助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一生,我都铭记着他们的恩情。


那时候,好多人都说,家父那么多年成人脱产,家里不但没什么收入,还得支付他的一部分学费,医学的路漫长而艰辛,结果怎样还都不知道呢,于是,劝他放弃。然而,母亲深明大义,虽然生活艰难,却固执地选择了支持,外婆也给了很多支持。有母亲的操持,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也温馨而充实。也是在那几年,我一下子成长了起来,比同龄的孩子懂事了。或许,这便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


父亲在众人的质疑声中苦学了整整七年,终于一次性顺利通过了助理医师考试。后来,历经周折,家父终于有了自己的药房,虽然房间小,地理位置又偏远,但由于家父曾治疗过一些从某大医院回来的疑难杂症,还有些许疗效,因而人气还可以。我也因此,得以亲见一个民间中医的成长,体会一个民间中医的艰辛与执着。


家父没有什么嗜好,唯独嗜书如命。虽年近五十,依旧可以废寝忘食。家父读过的医书之多,让我甚是汗颜。我估计,他的书,够我读一辈子了。


家父常常教导我,学医要博又要精。人命关天,医者必须胆大而心细。并指导我,先诵读《伤寒杂病论》。家父言,当初爱上中医,是在无意间接触了一本书(应该是《伤寒杂病论》或者《医宗金鉴》,家父说过时间久了,我记得不大清了),一下子就爱上了,后来就抱着书看病。在外打工时,白天碰到工友有什么不舒服,就问全症状,晚上回宿舍查书,第二天告诉工友怎么治疗。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他喜欢中医,也知道他偶尔还能解决个小病小痛,就都来找他了。再慢慢地,他就开始看其他医书,一不小心,就看了那么多,后来,终于觉得,《伤寒杂病论》还是学习中医的准绳。


每逢寒暑假,我必回家,随家父侍诊。遇患者来,家父便教我望闻问切,处方抓药。患者走后,家父便与我,一问一答,分析患者病情,并给我讲述此类疾病的中西医相关知识(发展史,病因病机,诊断,治法治则,善后护理等等)。也会与我一起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的相关条文,并与我一起听各名家大医的相关讲述(视频),同时,和我比赛诵读。我们常常在去吃饭的路上,相互考察当日的背诵收获。因此,我从不觉得背书是件让人头痛的事,反而常常乐在其中。因为我是中药专业,所以家父会同时教我中药材的相关知识(药材的种植、采购、鉴别、储存、配伍应用等等)。跟家父侍诊的日子,虽然有时候两三天才能背一条条文,认几个药材,但家父从不要我求快,他一直教导我:“慢就是快。前面的知识学扎实了,后面才能快起来。”并且,他会特别注重培养我的中医思维。


想来他如此痴迷中医之人,应该对西医不怎么了解,或者多少有些排斥吧!我也曾十分排斥西医。然而,家父让我对此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我粗略学习针灸之后,侍诊时和家父谈针灸,家父便问我,人体的解剖结构,我的回答,被家父评为“一点儿都不专业”。随即,家父要求我,重新学习《人体解剖学》,要求烂熟于心。他说:“庖丁解牛是对他自身职业的最大尊重,学医,只有医术精湛才能配得上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


某日,家父治疗一西医诊为脉管炎的病人。后来,家父问我,活血化瘀药的机理,我满脑子都是中医术语,想不到几点西医的解释。家父说:“这是你们《中药药理学》上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于是,我开始了解中西医在医学方面的认识,其实有相通之处。家父说:“天下的理都是相通的。中医生应该比西医更了解西医,只有这样,你才能算得上一个优秀的中医生。现在许多疾病都是经过西医治疗后,没办法了才来找中医的。你不了解西医,怎么知道前面的治疗对他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你又该怎么解决?学习西医,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它。每种医学都有它的贡献,我们不该滥用,但也不能排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才是我们中医人该有的素养和心态。中医不只是医学,它还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应学习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应该学习他人的优秀文化。为医者,切不可自满,不可固步自封,医学的道路,永无止境,我们永远是个小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于是,我把这一切,铭记在心,并嵌入骨髓。广东药学院的校训:“药学中西,医道济世。”跟家父之言,殊路同归吧!


今年夏天,我留校做实验,不能随家父侍诊,于是,那一个夏天,家父与我相约,每晚19:00开始学习《中医内科学》。我们隔着网络,我在宿舍拿着课本,听家父在那边跟我现场授课,并时不时记笔记。我会时时提出我心中的疑虑,请家父答疑解惑,也会常常述说身边遇到的病例,请家父给予指导。通常,是我先说,家父接着提问,或者给我解答,然后我再做总结,家父再做补充。经常,一不小心,就到了凌晨。


如今开始实习了,我遇见的病人越来越多,越发觉得自身懂得知识太少,于是,经常翻书查笔记。每每翻开我那时的笔记,都会有新的收获。说实话,当时一个晚上,连续学习四五个钟,有些东西当时记得,过后都忘得差不多了,毕竟人的记忆是有时限的。现在,也可以说是对当初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吧。加上临床上活生生的病例,印象更加深刻,求知欲更强,因为,我想自己有能力解决病人的痛苦。这时也明白了,老人常说的“书啊!常读常新嘛!” “好书不厌百回读嘛!”


一本《伤寒杂病论》我学了整整四年。当然,前两年只是自己随手翻翻,家父虽屡次与我言说,并要我抄写,怎奈年少,不听忠言,任性不肯静下心来研读。后来,遇见了一位老师,他在某中医药大学主讲《医古文》,我是去蹭课时,无意间遇到的。为他的学识深深折服,又因他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治好了我深以为苦的头痛和下半身出汗(当时在学校,没跟家父谈我的情况,也偷懒不想吃中药,后来遇见这位老师,钦佩之余,向他请教,便找他调理了一下),瞬时,感受到经方的魅力,药少量小,效简力宏。


于是,开始主动学习《伤寒杂病论》,并数次试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厚姜半甘参汤、桂枝茯苓丸、胶艾四物汤、温经汤等,常有体悟。看到了疗效,也就有了信心。于是,我开始抄写《伤寒论》条文,完完整整地抄了5遍,至今,仍在学习之中。


我的课外时间,全部献给了心爱的中医。因为我们专业学习的课程中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我用三年的周末时间又学习了《针灸学》,所以其他的课余时间,便经常翻看《黄帝内经》(这门课,我曾在某中医药大学蹭课,断断续续听了三年)、《傅青主女科》(因为我是女生,所以对女科关注的更多些)、《医林改错》(逐瘀汤系列,家父常用,我也常用,所以就去了解了),《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也常常翻看,时不时再在网上看看家父推荐的中医界各位前辈的讲座视频,没课的时候也常去某中医药大学蹭课,听老师讲《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等。


有很多知识,都是临床中一点一点拾来的。也因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出门必带包,包里少不了笔和纸,还有《伤寒论》或《金匮要略》。我的这两本书都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的,由于只有原文,故书薄而耐读,出门携带方便,并且实用,经常可以在等车时或者在地铁上阅读。每天积累一点点,时间久了,也略有体悟。同时,也使我减少了在地铁上看手机的时间,对眼睛的保护有很大帮助。“久视伤血”,看纸质版的书久了,都常觉眼睛干涩不适,若是换作看电脑或手机,更是如此。因此,我向来偏爱纸质版的书籍。常常,一本书,一杯白开水,就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度过一个下午。我想,这多少是受了家父的影响吧。


当年高考,因几分之差而与我心仪的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擦肩而过。后来,补录了中药学。我曾一度有些抵触,家父开导我:“医药不分家。一个好中医,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中药师。用药如用兵,医者如将亦如相,但若他对他的士兵不了解,何谈知人善任?又何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默然良久,终于接受了家父的建议。先读中药,同时学习中西医相关知识,毕业考研中医专业,再上临床,争取做个名副其实、德艺双馨的好中医。


然而,在读本科其间,逢国家政策调整,我们学中药的不被允许考中医的专业硕士,就算读了学术类硕士,还是不允许我们去考执业医师证,非医攻博也停招了。于是,关心我的老师同学和亲友们都建议我放弃中医这条路。我也曾有些许迷茫,然而,漫漫长路,总有柳暗花明的那一程。某日,一师兄告诉我,可以考虑中医师承,虽然道路漫长,但终究也是可以实现梦想的途径之一。


于是,我开始关注相关政策。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个愿意给我机会,让我成长的老师。于是,我终于踏上了中医师承的路。或许,十年或者更久之后,我可以拿着中医执业医师证,揣着一个中医梦去“坐堂”,也或许,我会如家父一般,选择在农村历练,也或许,我会以其他形式从事中医。但无论怎样,我知道,对中医的爱,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或许,这离不开家父的潜移默化。无论怎样,我都十分感谢家父在我身上倾注的心血,感谢他对我的教诲和指导,也感谢他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坚韧为我树立了人生路上的榜样。感谢他风雪天冒着大雪步行十几公里去挽救危重病人,虽然最后终究无力回天,但家父出门前患者家属那两行热泪让我终生铭记和感动,让我时时谨记,医乃仁术。


我是一个中药生,却对中医念念不忘。我知道,此路艰且难,但我依旧愿意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也愿意相信,中医根植于我心,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中国大地,我相信,它会陪伴我一路求索。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相信,在中医未来的道路上,我还会遇见更美丽的风景。


衷心感谢,一路走来,给我诸多支持和鼓励的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感谢你们给我信任,给我力量。也万分感谢我心中的诸多榜样,感谢中医界的前辈们深深影响着我在中医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同时感谢我曾在那里蹭了四年课的某中医药大学,更感谢外公外婆的大力支持,感谢母亲的深明大义,感谢我中医师承的老师,给我成长的机会。谢谢你们!


漫漫医路,愿与众医友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名医师承讲记(一)李静大夫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关键因素与共性规律研究
中医自学四大名著,读完可考中医师承
中医的复兴之路
吴门名医吴怀棠
我走过的“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