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玮:春节里的乡愁

本文首刊于2017年第2期《大学生》杂志。



在所有的传统节庆中,春节是与乡愁最具关联性的节日。它是对过去一年生活的完美收官,又是下一个年度的全新开端。以一个完整的圆的形态,春节将人们的乡愁提起又放下,归结到一个固定的节点。又是一年春节近,而我,突然有了一种“近节情还怯”的感觉。我直直地勾向自己的内心,又回到了儿时的春节时光,心亦随之到了几百里之外的家乡。

儿时的春节


我常常不无自豪地跟女儿炫耀自己儿时的春节时光。而引起我无限自豪回忆的那一段时光,也应该缘于我的母亲——一个认真生活且坚强充满正能量的知识女性,她总是一丝不苟地把每一件事努力做到最好,留给我们的便是最好的生活体验。


我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山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原平,小时候生活并不富裕,我们都住在农村。母亲是位中学教师,每年寒假基本是在腊月下旬开始,而寒假对于我和弟弟来说,就是“忙年”。父亲早逝,为了让我们的幼小心灵不受亲情缺失的伤害,母亲总是一样不少地进行着与别人家年节一样的各种准备工作。从放假开始,我们就积极参与到忙年的过程中,娘儿仨开始了忙碌劳累却又充满快乐和希冀的各种营生当中。


八十年代中期时,我和弟弟也就才十几岁,每到晚上,我们常常累得顾不上洗漱,灰头土脸就进入了梦乡,也因此我们常跟母亲戏称:这“营生”它会生“儿子”呀。



家里家外都要焕然一新。首先是拆洗被子、被套,枕头、枕巾,窗帘等一切外挂内用的纺织品。作为女孩子,这样的大洗任务一般是我的。可想而知,在没有洗衣机的年代,小小的我是怎样完胜一大堆污垢的!女主内,男主外。母亲是总指挥,屋内的活计我帮助母亲完成,院里的营生便自然落到了弟弟头上。然而,我和弟弟,并没有牢骚,反而是快乐地忙前忙后。


腊月二十三,是我们扫家的日子,意涵为“除尘”,除却一年的积尘。家里所有的家具都要搬到院子里,擦洗一遍。然后就是室内墙壁和顶棚的粉刷。有时候因为粉刷师傅忙,请不到,作为长女的我便主动担当此大任。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穿着肥大的旧衣服作为工作服,那时并没有现在先进的刷墙工具,用一种原平当地特制的“刷子”从上到下一遍一遍将白色的涂料浆水刷抹到顶棚和墙面。而后,再把所有的家具搬进屋子,摆放整齐。到了晚上,要吃母亲事先买好的类似麻糖的吃食,当地叫做“稀板”或是“稀蛋”。这也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习俗,后来我觉得应该就是北京人所说的粘糖。关于这个,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三,吃稀板,吃不上稀板啃脚板。那时并没有冰箱,但腊月的气温对于北方来说就是天然冰箱,在自然寒气的冷冻下,这种稀板吃起来脆脆的、嘎嘣嘎嘣的。劳作一天的我们一边幸福地吃着这一年一度的美食,一边欣赏着家里洁净如新的崭新面貌,疲劳一扫而光,眼里无尘,心里无尘,只有无限的对不远的春节正日子的盼望。



之后这样节奏的日子,不停地又重复六七天,只是劳动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贴窗花、写对联、生豆芽、蒸花馍、做豆腐、炖各种肉类等等。直到年三十对联贴好,院子清扫干净,旺火垒好,年夜饺子包好,一切才得以停当。


除夕的晚上,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忙碌完事。她把我们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包括手绢、袜子在内的新衣服放在我们各自的枕头边上。再把第二天要吃的食材一样一样地准备好,往往等她睡觉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也就是大年初一了。没睡几个小时,她就又早早地起床,把头天晚上睡前放在灶王爷前的蜜水分给我和弟弟喝上几口,意为一年都要甜甜蜜蜜。而后便拉着弟弟,去院子里发旺火,放鞭炮。因为我是女孩,这些事母亲一般不用我去做,那个时刻,我又成了家里备受宠爱的骄女儿,隔着玻璃听着炮声,看着各色花炮图案和熊熊燃起的旺火。这时候,远的近的,村子里到处都是鞭炮的声音。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燃旺火放鞭炮,人们都唯心地认为,谁家鞭炮响得早、旺火发得早,谁家的好运便更早到便更多一些。



此时,太阳仍旧在另一边沉沉地睡着。我们的欢乐已悄然在黑暗中汇聚和升腾,不需要光芒的照耀,每个人从头到脚闪着的全是快乐的光芒。按照母亲吩咐的习俗,天亮之前不能用扫帚,不能开抽屉,生怕惊扰各方神灵。我们都小心翼翼,各自干着妈妈分配的任务,嘴里竭尽所能地说一些吉利的话语儿。


从初一早晨开始,我们突然就变得游手好闲了起来,像一个个公子哥、小姐一样,穿着崭新的衣服,口袋里装着各色糖果,游走在大街小巷,再也没有会“生儿子”的营生,也没有作业,更没有父母的责备,有的就是,处处的祝福、笑脸和迎来送往。


早饭后,拜年的人群便络绎不绝。我和弟弟开始帮着母亲迎来送往,端茶倒水。听各类人群寒暄,讲述各自的故事。因为母亲是老师,家里来的她的学生非常多,所以故事的内容也很丰富。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贪婪的小影迷一样,看着各色不花钱的电影,心里别提有多美啦!



除了在家里感受人来人往,我和弟弟也会去我们的长辈和老师家拜年,接受长辈们的问询和喝采,自然是长高了长大了,或是上学期考了多少名等等。回家时衣兜里满是五颜六色的百家糖果。这样的年,这样的春节,在十几岁的孩子眼里,可不就是一种美食、华服、美人的狂欢么?


而这种狂欢的前提是:全家共同参与劳动的模式下的“大确幸”。虽然做家务的时候常有,但像这样为了“年”而忙碌的有计划、大规模的家务,每年却只有这一次。或许也只有这一次,每个人都是毫无怨言、充满欣喜地去努力。这或许便是春节独特的魅力吧!


即便是多年以后,我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当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到家乡过春节的时候,我的心头还是会隐隐的失落。尽管我也努力像母亲一样,清扫除尘,张贴对联、福字,但已然没了儿时那种浓浓的年味。当我们从超市将大量的成品食物搬回家,悠闲地坐在电视机前,拿着手机,抢着红包,静等新年钟声敲响,心中却早已没有当年过“年”的那种味道,时光它仅仅只是个时光,而已。我伤心地想:“年”味竟然就这样丢了! 

春节里的仪式

 

春节不仅是除旧迎新忙碌,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述职仪式,人述职,神也述职。



年近三十,神灵也在过年。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各路神灵、祖先牌位恭恭敬敬地请出来,小心供上。屋里的锅灶上摆着灶王爷,一块A4那么大的硬纸壳上面贴着腊月里早早就从货郎那儿买好的灶王爷的画像,画像周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字样,除夕时还要在灶王爷旁边放上事先蒸好的“枣山”(一种像金字塔一样的面塑,上面整齐排列着大枣,二月二的时候吃掉)。另外一间比较清净的屋里摆放着写有“天下财源主,人间福禄神”的“财神爷”神位。在院子的窗台上放着“天地爷”,上面写着:“天恩深似海,地徳重如山”。院门口就是土地爷了,“土地门前坐,保佑一家人”。祖先的排位一般也要提前写好,摆在我们吃饭屋里最显眼的桌子上。上面写着“祭显考、祭显妣”等等故去亲人的字样。因为我会写一点毛笔字,母亲为了鼓励我,每年这些小对联,便成为我洋洋得意显摆幼稚书法的战场。


一切准备停当,除夕晚上就是安神的时刻了。这时候,要把各位神灵放在它们的固定位置上,前面放个灯盏点上,然后放鞭炮,意思是邀请各路神仙光临。等到吃饭的时候,各位神仙和祖先牌位面前都要上好香,饭菜做好一样,就先从屋里到屋外,到它们面前供上一供,大家才可以动筷子。如果有一次不小心给忘记了,心里便充满了歉疚和不安,一定马上放下筷子去供奉一番。年夜饭饺子就自然更是不在话下了。


初二是接财神的日子。当地的老百姓叫做“引钱龙”,通常会起个大早,水桶里放一枚硬币,从外面打满活水,连同硬币一同倒入屋里的水瓮,一放就是一年,寓意这一年从外面汇聚的财源不断。这一天的早晨一般吃的是“钱串穿元宝”,就是细面条里面煮一些饺子,也是寓意银钱不断。


到了初五,也就是所谓的破五。早晨通常都要放上几个大鞭炮,隆重供奉各位神灵一番。这些关于神灵供奉的仪式就基本结束了。人们也开始大包小包走亲访友,吃了东家进西家,远的近的亲情借着这一节日被深度勾连。


然后就是初十,老鼠娶亲的日子。到了晚上,每个屋子的犄角旮旯都要放个小灯盏,为娶亲的老鼠张灯结彩。之后再把屋里所有被发现的老鼠洞穴用石头碎渣等塞上,寓意老鼠再不要来叨扰和糟蹋粮食。人常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的老百姓,替鼠点灯,守护粮食,真是既善良又纯朴呀。


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不用说了,自是春节期间又一大盛事。过了十五之后,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正月过去,春节就算是过完了。人们又要准备开始一年的辛苦劳作了。



如果从职业的角度考虑,春节就是农民们的年终总结。就像我们每年都要进行年终述职一样,春节,就是农民对一年劳作的圆满述职。农民们将一年的收成盘点成现金,为自己的辛苦画上句号。在外漂泊打工的人群回到家,将一年辛苦积攒的工钱交到家人的手中,却又极尽大方的置办各色年货,几乎忙碌一整个腊月,然后齐崭崭地在大年初一那一天始,过上了有钱有闲、有吃有喝、有礼有节、走亲串友的好日子。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观察,甚至悄悄地互相比对,对自己过去一年的辛劳进行隐形地却是大范围地述职,并暗暗思忖下一年的方向。谁家又添了新的电器,谁家儿子又出息了,谁家媳妇孝顺或是不孝顺,他们难得地穿着体面的新衣服,冠冕堂皇地对自己的乡人们进行着了解,互相客套和祝福着。他们放下沉甸甸的劳作工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变为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幸福地走在村巷的街道上。一年当中至少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是轻松的,喜悦的。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文化民族,依靠土地收获年成的老百姓,向来就有靠天地吃饭的思维。因此,这些节日的仪式,并非单纯只是迷信或是无聊,而是百姓对于天地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选择在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来临之时,供奉神灵,一方面表达自己过去一年有所收获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寄托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希望,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盏灯,一炷香,一缕饮食味道,正是百姓与天地间最淳朴的对话。这些仪式和仪式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仪式感在人们的心灵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让我们尊重生活,尊重自然,让我们感到心灵有家、归之有根。

家乡的变化

 

春节,更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自己与自己心情的团圆,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年末时节盘点自己一年来的得失,畅想来年。也是自己与亲朋的团圆,一年的思念终于在这一刻弥合。游子们拖儿带女回到家,将一年的风尘喜悦融入过大年的氛围中,以各种方式奉上自己的孝敬。算算,我离开家也已经二十多年了。早些年从北京回到家乡,看着一线城市和四线五线城市的落差,大都市和农村的强烈对比,想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家乡的落后和渐次凋敝,以及每次开车回家时令人提心吊胆的路况,还有城市农村的卫生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内心总是忧心忡忡。



最近几年,因为我的家乡也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整个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整洁,高楼林立,肯德基、德克士,北京有的家里应有尽有。甚至我在大街上看到了模仿“周生生”的“刘生生”,虽说山寨地让我哑然失笑,但谁说异地效仿不是一种创新。行走在小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保洁工人,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小城甚至比北京还要干净,因为保洁工人三班倒,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一张碎纸片或是果皮屑。


甚至是农村,也在村村通公路的政策下,实现了街道地面的硬化。我再也看不到冬天雪后泥泞无法行走的路面,不少人家的门前更是停放着各色汽车,毛驴变成了真正的铁驴。春节这几天,大家都是灿然一新。即便是在不多的沟通中,他们的语言和理念也是紧跟形势,一点不觉落后。科技进步带给农民的经济成果显而易见。



然而,教育和文化却仍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且不说农村的学校和教育越来越落后,甚至与我小的时候相比都相差甚远。我最近一次回去是在秋天。那晚夜色宜人,我独自信步在十里长街上。所经之处,都是商场、洗浴、宾馆、餐厅、楼盘……,各式霓虹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处处不亚于京城。但是唯一的那家新华书店,依旧穿着我小时候那件旧外衣,不起眼的、有点违和的、呆呆的默然在美丽夜色中……


美丽与忧伤并存。我爱着的家乡,它美我美,它兴我欣!


又到春节,又到与它相聚的时刻。然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结语



春节里的乡愁

是挤破各种售票窗口也要买到的一张回家的车票

是眼看父母蹒跚背影心头隐隐的紧张和担忧

是坐在炕头上的关于儿时种种承欢膝下的无尽回忆

是吃遍山珍海味就是忘不掉的妈妈亲手做的家乡独有味道

是腻在妈妈家里暂时不用遵守的各种坐姿站姿和客套礼仪

是躺在妈妈身边心安理得享受着的种种无限度宠爱

是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的没有主题的闲话家常

是同学聚会上你看我我看你时重逢的欣喜和那年月时光的重新流淌

是听说哪家的谁谁长辈生病或是离世心中的叹息

是听说谁家儿子闺女考上大学或是事业有成莫名的高兴

是听说今年玉米又在降价后心中油然而起的担心

是看到家乡逐渐变美了更文明先进了压抑不住的欣喜

……

春节里的乡愁就是

我走了,我的心在远方牵挂着你们

我走了,我还会再回来

再把我这段时间的乡愁向你们倾诉……

本文作者简介:张玮,博士,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过年,习俗老理儿大全
故乡的年味儿
【习俗】《回家过年》《过年是一道乡愁》《话说过年》《过年神话故事》《话说春节民俗》《老沔阳拜年习俗》《拜跑年》
散文||家乡的年味儿
【美文欣赏】韩传栋|过年,就是记住轮回、根本与春天
儿时的过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