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谭(7)

61诸位大夫有利用你的嫌疑——《孟子》谭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孟子分别再说诸位大夫,诸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诸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诸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诸位大夫除了偏见有可能结党,有利用你的嫌疑。因此,还是不可轻信。

62众人都说好或不好也是相对的——《孟子》谭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分别最后说众人,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儒学评价人的一贯思想。就是众人都说好或不好也是相对的,也要考查为什么都说好或不好、是哪方面好或不好。正如孔子所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63孟子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孟子》谭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孟子回答齐宣王问是否要占领燕国时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孟子在此思想很活跃,并不是完全的反对战争,而是以人民愿意不愿意为标准,人民愿意那就是仁义之师,充分的表现了儒学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64这是孟子对仁义之师的肯定——《孟子》谭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同样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成语出处于此。这是孟子对仁义之师的肯定。

65必遭众诸侯国的联合反对——《孟子》谭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想灭一国尤其是一大国,就必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准备。否则的话,必遭众诸侯国的联合反对。这就是天下利益均衡法则所致。

66百姓对仁义之师的期盼——《孟子》谭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也。”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孟子在此,形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对仁义之师的期盼。

67吊民伐罪就是百姓期盼的原因——《孟子》谭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接着说:老百姓盼望仁义之师,就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这又是成语吊民伐罪的出处。吊民伐罪就是百姓期盼的原因。

68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准备——《孟子》谭 

……王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又接着说: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主要原因:是打破了天下平衡的天平,又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准备,因此而已。

69提出了一个战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孟子》谭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邹穆公对孟子提出了一个战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兵不肯死战。

70孟子回答了战争中兵不肯死战的原因——《孟子》谭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孟子回答战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兵不肯死战时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孟子回答了战争中兵不肯死战这个根本问题的原因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孟子》(15)使民悦之
成语典故:大旱望云霓
什么是“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成语小故事:箪食壶浆
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
《孟子》原文及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