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飞哥谈影|读图奥妙多,听我说一说!

拍了好多年水平一直原地踏步,是大多数影友的“痛点”。所以如何让自己进步,也是摄影世界里一个永恒的主题。飞哥多年来一直主张,如果要进步,“读图”是自我修炼的重要方式。

可是读图这件事,影友在实操过程中往往不得其法。有一位影友告诉我,他一天读五十张图,一周一本大画册,一年……什么进步都没有。为了帮他找出问题,我说你现场给我读一张图,而且一定要选让影友看上去亲切的图,那就解海龙的《大眼睛小女孩》吧!

越是耳熟能详的名作,阅读时越容易漏掉很多细节

这位影友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解老师的片子我熟的很,不用研究了!”飞哥只好耐着性子解释,熟悉的图也要读,还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读。我还把自己总结的“读图七问”教给了他: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

作品的主题是怎样的?

这样的主题用怎样的视觉方式呈现?

作品为什么能得到传播?


我能从作品中总结什么经验?

我能从作品中吸取什么教训?

没想到,人家老兄根本什么资料都不查,眼都不眨马上回答了我的“七问”。具体答案是这样的: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大眼睛的小女孩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解海龙

作品的主题是怎样的?——农村孩子上学艰难,没钱

这样的主题用怎样的视觉方式呈现?——特写,特写人物突出

作品为什么能得到传播?——大家都同情苦孩子啊
我能从作品中总结什么经验?——拍人物要用特写,而且是正面

我能从作品中吸取什么教训?——解老师水平那么高,我学习就行了,不用找问题

讲真,这么读图,就把一张好片子糟蹋了!看来光给大家说“七问”不管用,还是我陪着你们练习一遍吧!

读图不得其法,情形无非有二。一是觉得图片简单,过于轻慢匆忙,失去了很多信息;二是觉得图片复杂,彻底失去信心,完全没有收获。以我这次就选择一幅特别“简单”的,一幅特别“看不懂”的,和大家分享。

第一幅:看上去特别简单的作品,刘易斯海因的童工

刘易斯海因作品

1.关于作品,这是一张反映美国童工的照片。海因拍摄了大量童工照片,这些照片曾经被美国童工委员会广为使用,对促进美国劳动保护法案的出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关于作者,作者刘易斯海因1874年生于美国,由于出身穷苦家庭(据说十几岁时自己就在工厂里做过工),他一生都对劳动人民深怀同情。海因是一位热情的社会改革者,他的摄影信条是“褒奖那些应予赞美的,揭露那些应予纠正的”。他曾多次化妆潜伏,深入许多工厂和种植园,瞒着资本家拍摄了众多童工场景。

3.关于主题,作者极度反对使用童工的情形,同情童工的境遇

4.关于视觉呈现,作者没有着力渲染和夸张童工的悲惨,而是近于“白描”的手法。作品中的小女孩形象突出,没有刻意“卖惨”但是足够吸引读者。她的纯净幼稚,和背景机器的工业质感形成了强烈反差,眉头紧皱代表了内心的痛苦。作品是以赤裸裸的事实刺激了读者

5. 传播理由,主要是切合时代要求。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虽然资本残酷的一面在现实中仍普遍存在,但在富裕起来的美国人心目中,“美国梦”和人道主义标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对儿童的保护意识日益高涨。作品展示的严酷现实,突破了人道主义底线,打碎了美国民众理想化的幻梦,通过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6. 主要经验

(1)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切合时代背景,这件作品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对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

(2)大众更喜欢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灌输结论。所以在揭露问题时,展示事实的“白描”比渲染情绪的“抒情”更容易打动读者

(3)越是远离大众幻想的现实,越容易打动大众。

7. 不足之处:虽然我个人爱死了海因,但是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展示比较单一,深入挖掘细节不够,没有形成有特色的故事。类似的图片数量越多,“审美疲劳”也会越严重。所以海因的作品到晚年才会逐渐无人问津,本人也因贫病交加而死。

好了,看看飞哥分析的这七个问题,是不是比您以为的“一眼看懂”的要丰富一些?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看不懂”的作品。

第二幅:看上去根本看不懂的作品,辛迪舍曼的《无题96号》

辛迪舍曼《无题96号》

1. 关于作品,这是作者1981年创作的《中心插页》其中一幅。这张作品在2011年佳士德拍卖上达389.05万美元的高价,刷新了当时世界拍卖行摄影作品的拍卖纪录。直到今天,这件作品仍是世界第三昂贵的照片,仅次于《幻像》和《莱茵Ⅱ》。好吧,这也就是咱们影友的迷惑之处——这破片子有什么好的?

2. 关于作者,辛迪舍曼1954年生于美国,大家需要记住两件事情:第一,她是第一代“被图像喂大的孩子”,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电视迷。后来她自创了独特的摄影形式,将自己装扮成影视中的典型形象并进行自拍。第二,她一定程度受到女权主义的影响,往往通过作品探讨妇女地位、身份和性别差异的问题。

3. 关于主题,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认定这是一件探讨女性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作品。当然,探讨的方式比较特殊。

4. 视觉呈现。画中的女孩子衣着简单,裙子微微卷起。手臂在身体两侧,这种中门大开亮出肚皮的姿态,从心理上分析代表了“不设防”、“不抵抗”的态度。这种不抵抗可以解释成客观上“无力抵抗”,也可以解释成做出不抵抗的姿态进行诱惑。总之,在本作创作的1981年,这是影视报刊等主流媒体上很常见的“放荡”或者“无助任人侵犯”的女性形象。

但另一方面,画中女孩眼睛不看镜头(此时镜头代替了读者的眼睛),在人和人交流中这是非常令人不悦的做法,从心理上可以解读为拒绝和渴望逃离。作品的颜色偏浓重,也可以算作一种让读者略微赶到不适,从而抵消读者情欲的方式。明明已经不设防的年轻女子,摆出这样一种“不情不愿”的状态,能够让善良的男性读者感觉到一种罪疚感,进而去反省自己对女性形象的偏见。

5.传播理由,仍然是切合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80年代欧美女性的平等趋势已经非常强烈,对女性的“解放”逐渐从法律、制度、经济地位等“硬件平等”逐渐向观点、习惯、社会意识这样的“软件平等”发展。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反思正好是社会热点问题,这是辛迪舍曼作品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当时在美国电视已经非常普及,影视产品成为主流文化产品。读者对于借用影视中典型形象的做法没有隔阂,反而能增进理解和亲近感,这也是作品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

6.主要经验:

(1)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切合时代背景,这和刘易斯海因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我们分析盛名之作,基本上都有时代背景加分(如果您对此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反例我们讨论)。

(2)辛迪舍曼的作品一直在冒犯大众,大众其实不怕冒犯。关键是你要引导大众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直接指着鼻子告诉大众你错了(这方面飞哥就做的很不好。

(3)照片卖得贵,关键是深度主题和特色形式。这张作品的高昂价格奖赏了作者的思考,奖赏了独特形式,也奖赏了对社会思潮的紧跟附随。

(4)创作要结合自己的个性。如果辛迪舍曼不思考女性的社会形象问题,不会想到创作这样一件作品。自拍作为创作手段虽然常见,但是扮演成影视典型形象自拍,却是辛迪的独创。如果她不是个小电视迷,恐怕也想不出这个创意。大家在创作中,多从自己的既有经历和知识中找资源找思路,才能够事半功倍。

7. 不足之处:评价世界第三贵作品的“不足”,飞哥胆子也不小。硬要找毛病的话,这件作品被影友“看不懂”,影友的错是90%,作者也有10%。本作在主题阐释上形成了一定文化壁垒。如果读者对“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完全一无所知,理解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其实所谓“先锋艺术”、“当代艺术”往往在传播中带有这样的问题。

好了,看看飞哥分析的这七个问题,是不是您以为的“看不懂”其实也能看懂?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多说一句吧,看到自己不懂的图,别着急也别生气,先查资料。第一看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第二看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特点、第三看既有的对作品的评价和解析。这三条看懂了,这些“看不懂”的作品多数也就迎刃而解了。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读一幅图需要用多长时间呢

飞哥的两个例子,刘易斯海因还是比较简明,飞哥写了700字,您阅读需要3.5分钟,但是我为了这3.5分钟,自己分析比对查资料,用了一个多小时。辛迪舍曼复杂一些,飞哥写了1400字,您阅读需要7分钟,我自己分析比对查资料,用了将近三个小时。如果没有飞哥的陪伴,您自己读图的话,大概就是“刘易斯海因一个小时,辛迪舍曼三个小时”。

值吗?

按照飞哥的办法,您一天拿出一个小时,一年可以阅读150—200位摄影家,每人一件作品。看起来不多,但是能写进摄影史的顶级人物,其实也就是一两百位。每个人树立他历史地位的标志性作品,也就是两三幅(组)。这一两百人的每人两三件作品,就是摄影世界的精华

下一年功夫,每天才一个小时(讲真,一个小时您还省不出来吗?),这精华您就占了一小半。那两年、三年呢?

您说,值吗?

要不,咱试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飞哥谈影|七把钥匙,解开好照片的密码
美国童工【5】
摄影梦想家Vol.4 | 刘易斯·海因
摄影,推动社会变革的武器
2-494 | 闵志念聊摄影 | 辛迪·舍曼的“自我戏”
20世纪初美国童工影像|纪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