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伊利股份为什么不涨? 今年但凡是个消费股都上天了。 从不缺席的茅台、五粮液就不说了,一些细分行业的小...

今年但凡是个消费股都上天了。

从不缺席的茅台、五粮液就不说了,一些细分行业的小龙头这次也跑出来了,做小家电的,做休闲食品的,做奶酪的,一个赛一个涨的欢。

一片的歌舞升平中,曾经的一线白马——伊利显得有点尴尬。

2月3日开年以来,伊利竟然还是负收益。同期光明乳业涨了36.66%,新乳业更是涨了66.95%,中证消费指数涨了18.69%。

唯一和伊利手挽手的只有好基友蒙牛,用1.04%的幅度微微一涨,对消费两个字表示尊敬。

那伊利(包括蒙牛)为什么不涨?我来试着分析下。

目前乳制品板块内,单从业务来看其实是比较分化的。光明、新乳业是以低温奶为主,涨的好;伊利、蒙牛是以常温奶为主,几乎不涨。

所以,可以认为,市场是在为乳制品的结构转化,即从常温向低温的转变在支付溢价。

常温、低温之争是乳制品行业内的常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争论的焦点在于:低温能否取代常温。

低温党的主要论点在于:

1.低温奶的风味更接近新鲜牛乳,口感更“鲜”,营养流失比常温灭菌奶也低一些,简而言之就是更好的奶,更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乳制品行业目前进入结构调整期,低温奶凭渗透率提高而实现了量价齐升。常温奶仅能凭借产品价格提升来增长,销量已不增长。

3.国外的乳制品消费结构中,低温奶(巴氏奶)也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所以倾向于认为低温奶必将取代常温奶。

数据如上。日本的鲜奶消费量是我国的9.52倍,常温奶销量仅为0.04倍。

看起来很美好的逻辑和市场空间。但如果深入分析,就知道这个转变不是想当然的参照下国外现状,就能实现的。

首先,国外低温奶占比较高的日本、美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牧场很多,星罗棋布的遍布全国,人家的产奶地到居民家里天然就距离很近。而我国的牧场集中度很高,主要都是在北部的新疆、内蒙以及华中地区,南部如珠三角几乎没有牧场。

距离上就天然有限制,带来了低温奶运输的高成本。

其次,日本是个岛国,全国的面积也就比江浙沪包邮区大不了多少。日本的全国皆低温,在我们看来,本质上也就相当于江浙沪皆低温。

在江浙沪实现巴氏奶普及,我相信不难做到。但在全国来说,我觉得比较困难。

这里要引出一个概念,区域性乳企。典型的,光明(华东),新乳业(西南)。

我先放结论,低温奶是区域性乳企的蛋糕,全国性乳企就算了。

为什么?因为低温需要冷链运输,和常温奶的渠道是不能通用的。

伊利作为一家全国性乳企,本身自己的全国性的深度分销渠道好好的,根本没有动力去和各地的地头蛇再去铺低温奶的渠道来竞争,代价太大。

既然运不过来,那就产地销咯。要比牧场资源。从全国来说,蒙牛、伊利碾压同行,但如果划某一块区域,区域性乳企的牧场资源并不差。

比如光明在大本营华东地区的牧场资源就完全不输于伊利,蒙牛。这一点决定大型乳企虽然在常温奶上能凭借品牌、渠道碾压,但是低温奶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低温奶有点像水泥,运输半径的影响比较厉害。而常温奶就没有这个顾虑。

来看看新乳业的年报怎么说的吧,“公司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低温鲜奶、低温酸奶产品为主导,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低温乳制品在公司销售中的比重,报告期内低温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已超过60%;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但是,低温奶虽然好,目前趋势和风口都在,光明、新乳业也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凭借低温奶的渗透率提高来维持高增速,但个人不认为他们能成为全国性的乳制品龙头。

首先,低温奶不会出现全国性龙头。你能想象光明在西南地区打败新乳业的低温奶,新乳业在华东打败光明的低温奶吗?很难,原因就是前文说的冷链渠道建不了,就近牧场资源又比不过。

但常温可以。伊利、蒙牛常温奶能占据全国60%的份额,但低温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邻为鉴,日本低温奶多少年了,龙头明治也就16%的市占率。

所以啊,低温奶炒的逻辑更多的是阶段性,受益的是区域性乳企。也就是因为这样,造成了乳制品行业内的冰火两重天,新乳业、光明大涨特张,伊利、蒙牛平平淡淡。

那伊利未来会怎么走?逻辑在哪?

伊利上涨的逻辑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是下面三条:

同行业内或同板块(消费)企业的上涨带动,毕竟伊利的估值还是很便宜的。所以光明和伊利的粉丝大可不必互相喷,只有光明继续上涨带动,伊利股价才可能因为比价效应向上走。

伊利的“雀巢、达能”的策略走通。伊利的渠道是很强势的,什么莫斯利安,什么特仑苏,先发优势再大,伊利凭借渠道和广告,都能实现追赶甚至超越。目前伊利推的豆奶饮品、咖啡饮品、矿泉水等,都是基于这个考虑。毕竟,乳制品的市占率已经差不多了,行业空间也差不多了。结构性的变化又不好抓,只能走走多品类扩张的路了。

伊利向来涨的比较晚。这一点纯粹是基于技术面统计。17年开始白马股牛市,其实当时也是涨的七七八八了,大家一看伊利,害,你咋才20倍,涨!一路涨到30倍pe。

结语:伊利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要成为雀巢、达能一样的企业。投资者应该虑之长远,寄希望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短期来说,只能寄希望于消费股牛市的带动。毕竟从业绩增速(弹性)来看,新乳业、光明目前确实优于伊利这个行业老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透视渠道:伊利蒙牛、三只松鼠逆袭背后的渠道之战
2017年酸奶销售额将达1220亿元,首超牛奶成市场“香饽饽”!
日常消费为何来势汹汹?看这一篇就够了 1.日常消费行业发展百科和价值链 1.1 日常消费行业概述 日...
乳制品行业:伊利股份之外,还有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营收仅有伊利1/4 光明乳业为何“叫好不叫座”?
从蒙牛乳业看中国乳业十年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