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唱赏悟”教《吆喝》

“读唱赏悟”教《吆喝》

作者:王 皓


  一、读
  
  师:《吆喝》一文,描写了老北京城里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其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小吃介绍得最多。民以食为天嘛!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生:“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这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
  生:“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生齐读烤白薯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人吆喝,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小到大。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二、唱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生: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合辙押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
  师:看来老北京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
  
  三、赏
  
  师:让我们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卖菜者的吆喝)
  生:真像京剧!
  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生: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生: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像一首歌。
  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生:比作声乐的艺术。
  师: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欣赏艺术,就要感受艺术创作者的生活及思想。
  
  四、悟
  
  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从第4自然段可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生:从第10段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北京的冬天,鼻涕眼泪能冻成冰,这些人还得起大早去叫卖,可见他们生活很艰辛。
  生:他们收入微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两捆萝卜一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铜板。
  生:“冰棍儿——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块五。
  ……
  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一齐朗读第6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一生举手强烈要求自己单独读)
  师:这位同学要单独读,行,你读吧。
  生:(用说书的口吻,娓娓道来,普通话字正腔圆,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哦。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肯定。
  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作家这种品评式的介绍,朗读得很到位。现在,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们自己就是卖馄饨的,又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段文字呢?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请用独白的方式朗读一遍。
  (生读)
  师: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生:还可以看出吆喝人的热情,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生描绘吆喝人面带笑容热情招待顾客的场景)
  师:有的品评,有的描绘,同学们都读出了生意人的热情、质朴、诚信。面对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乐观面对困难。
  师: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人绝不只一个,你看卖柿子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绝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给他们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吆喝》教学实录——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 王皓-零雨薛荔-搜狐博客
历史名人话京城——吆喝
《泉水》教案
《泉水》课堂实录
酸甜苦辣咸臭,咂摸这一口北京的味儿!
老北京风情2—卖烤白薯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