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池塘那些事儿(114-116)

(一百一十四)

藻类的控制(2)

藻类的生物量以及每天的光合作用速率必须与池塘的载鱼量相匹配。对于池塘养殖来说,无论作为净化功能,还是作为天然饵料,由于养殖前期各种鱼虾的生物量小,饲料投入也少,“污染”自然也小,不需要太高的藻类生产力来维护。相反,如果藻类的生产力太高,而消费藻类的鱼虾生物量小,有可能反过来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紊乱。

因此,养殖前期有必要控制藻类生产力,使之与池塘中各种生物的生物量相平衡。传统上,对于养殖前期的藻类控制是采用降低总碱度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在传统养殖养殖过程中,池塘进水后都采用大剂量的生石灰处理,将池塘水体的pH值提高到11以上,令碳酸钙大量沉淀,从而使水体的总碱度大幅度降低,避免了藻类的过度生长。等待pH值降低以后,经过试水,安全以后就放苗进行养殖。随着鱼虾的长大,再时不时小剂量补充一点生石灰,提高总碱度,使藻类的光合作用与池塘的载鱼量相匹配。

这种藻类调控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生石灰的特点:大剂量脱钙降碱度,小剂量补钙提碱度。这一种安全、有效、真正科学的水质控制技术沿用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反而被我们现代人的所谓“科学养殖”所抛弃,采用漂白粉替代生石灰“消毒”,实在可惜、可悲。

即使是池塘水质经典书籍——《池塘养殖水质》,Boyd先生建议的方法也是通过营养素——氮、磷的控制来控制藻类,而咱们老祖宗更绝,直接釜底抽薪,降低碱度!这不能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前面说过,不同地区放苗前“消毒”所用的生石灰剂量有所不同,教科书或文献上的描述也多是仅凭经验。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水质属性、养殖对象和养殖模式,对生石灰的使用进行精确计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百一十五)

藻类控制(3)

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是四大家鱼(南方为青、草、鲢、鳙;北方为青、鲤、鲢、鳙)混养,此外,还有两条关键底栖鱼类——鲮和鲫。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组合。其中主养鱼类是草鱼或鲤鱼,而青、鲢、鳙、鲮或鲫则构成一个水质控制的生态链。

在池塘水体中,自然发生的生物是藻类、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而鲢、鳙则一方面作为调节藻类、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平衡手段,另一方面又作为生物净化系统的氮汇和碳汇,最终以水产品的形式输出。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活、嫩、爽,就要保证藻类的周转率。即维持藻类生长与消费之间的平衡。一般情况下,开塘时需要相对比较大的鲢、鳙的生物量,才能保持藻类周转速度的需要。按照国外的相关研究,藻类的平均寿命维持在三天左右比较理想。如果滤食性鱼类对藻类的“捕食”压力太大,则藻类越来越少;如果“捕食”压力太小,则藻类容易老化。

藻类生物量与滤食性鱼类生物量之间的平衡是的动态的而不是恒定的,随着藻类控制终端的滤食性鱼类生长,其生物量在增加,同时,随着其它养殖动物的生长和饲料投入的增加,都要求藻类生长速度增加以便和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增加相匹配,唯一的办法是提高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养殖十天半个月就要施一次生石灰的原因。通过提高碱度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确保日益增加的饲料污染的得以净化以及提高生长速度来满足滤食性鱼类生物量增加的需要。

当然,藻类的生产力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以满足日益生长的滤食性鱼类的捕食压力和池塘饲料投入日益增加的污染,因此,必要的时候必须通过控制滤食性鱼类的生物量和饲料投入量以便与藻类的光合作用相平衡。具体办法是捕捞适量的大规格滤食性鱼类和主养鱼类,再补充相应的中小规格滤食性鱼类和主养鱼类,减少池塘生物量以降低饲料污染率和对藻类的“捕食”压力。这就是传统养殖为什么总是轮捕轮放的原因。

也就是说,传统的池塘养殖是通过调节池塘总碱度和滤食性鱼类和饲料投入量,即通过轮捕轮放来控制藻类的。如何根据水土、气候资源条件,构建最合理的、最有效的藻类、鲢、鳙生态链的最佳平衡,从而提高池塘的饲料承载能力,需要从藻类的生长速度与当地日照和水质属性的关系、鲢、鳙的摄食强度、生长速度等最基础的学科进行研究。

(一百一十六)

藻类控制(4)

降低水体二氧化碳浓度(总碱度)可以控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样,通过降低光照强度也可以控制藻类的光合作用。降低光照强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理遮荫,通过在池塘上方搭棚,根据需要盖上具有一定透光度的遮光网(下图)。

不同遮光度对藻类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程度的相关研究数据还很欠缺。就目前对虾幼体培养过程中高纯度藻类培养和许多室内藻类培养的光照强度来看,藻类对光强的要求不高。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粘土或染料对水体进行染色,降低水体的透光度以达到降低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短时间遮荫可用粘土,也就是泼黄泥巴水;长时间遮荫可采用化学染料,最早见于文献的水产养殖遮荫用的产品是国外的“Aquashade(TM)”,目前国内产品如“黑土精”等。

控制总碱度或控制光照强度属于前端处理,后端处理除了滤食性鱼类外,还有化学絮凝(有机絮凝剂如聚丙酰胺系列;无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系列)和化学毒杀(主要为硫酸铜及其衍生物)。这些方法是目前水产市场的主要方法,也是最不环保的方法,因为杀死藻类降低光合作用产氧、净化能力的同时有加大污染和耗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

采用化学杀藻犹如在草坪上使用除草剂,这不是控藻,而是除藻,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完全遭到破坏。大家都知道,草坪上草过量是不会采用除草剂的,而是采用割草机!草原上的草是通过食草动物来控制的,也可以用机械收割的方法来控制。因此,池塘中的藻类可以通过滤食性鱼类来控制,也可以采用物理删除方法——电光杀藻来定量强制循环。

电光杀藻设备的作用类似于割草机,定量删除而不伤害其它藻类,不破坏生态环境。或许,将来池塘藻类密度完全可以采用滤食性鱼类同时辅以现代化高科技设备来精确定量,根据池塘饲料投入量自动控制藻类密度,该保留多少该删除多少全部自动控制。该设备目前国内已有公司研发,期待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您收好:这份池塘藻类控制妙招!
池塘里的那些事——藻类控制
淡水池塘 pH值调控技术
池塘水质调控的多种途径
养殖池塘藻类研究概述:藻类对养殖动物有哪些影响
削弱蓝藻的生存生长优势的措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