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家窑文化陶器-综述

转自 西高第里


马家窑文化陶器-综述

陈逸民 陈莺 宁蔓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命名,是我国五千七百多年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和辛店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有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支独立发展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这支文化以灿烂的陶器而震惊中外!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了窑场和陶窑,发现了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等。生产装备和材料的成熟,使得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我国原始陶器中,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从绘画开始,人类文明的脚步已经迈出,无论是岩画还是陶器上的纹饰,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不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但它一定是在有空暇时间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劳作的,这种劳作,只能受原始人类内心精神的支配,是他们真实思想的物化形态,解读这些物化形态,是人类自身沟通的本能需要。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特别是它的彩陶,就是这种人类早期的绘画留存至今的物化形态,阅读彩陶上的这些物化形态,也就是鉴赏彩陶上的图案纹饰,就可以揣摩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其造型极为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罐、盆、壶、瓮、钵、瓶外,还出现了不少束腰、尖底、扭颈的器型,更有一些造型如鼓、双边杯、三连杯等奇特的器型,甚至靴形、方形和人形的造型。大量不同器型的出现,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其陶土经过反复地筛选、淘洗,成品陶质坚硬、细腻,经过反复地打磨,光滑发亮”[1]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因打磨而显得细腻。 晚期“慢轮已被广泛、普遍地用于制陶”,[2]这种慢轮修坯的方式,不仅能使器型匀称,也能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而大型陶器由颈、上腹、下腹和底等部分组合而成。上述制作工艺的成熟使得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型才有大量的变化,从而使陶器能够成批量地生产。从本典所列图片可以看出,制陶技术中还出现了粘合、贴塑、刻划甚至镶嵌工艺,它们不仅为后世的我国工艺美术提供了最早的样本,也使彩陶的表现形式更具艺术感染力。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不仅量多丰富,而且有着典型的图案风格。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其娴熟的绘画技巧创作了我国早期文明的绚烂画作,而最典型又最为常见的纹饰就是四大圈纹和蛙纹。从马家窑类型经半山、马厂和辛店,这些彩陶上的图案,有着最为典型也出现最多的纹饰图案,即四大圈纹和蛙纹,在分别介绍马家窑文化四大类型彩陶前,介绍这四种纹饰图案,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在四个类型中的变化,对全面了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38

139

140

141

所谓四大圈纹,就是在大罐和大壶的外壁上,画出以四个圆圈为主纹的纹饰,再以三角纹、弧纹和圈纹相连,如图版138图版141所示。这类纹饰是西北地区彩陶最为流行的纹饰。这类纹饰,给人的观感是充满着灵动和活性,仿佛是生命的动感生生不息,尤其是图版141的彩陶罐,圈纹演变成强烈动感的弧纹,由内圈的小圆带出,如生命的律动,由小而大,逐渐扩展,循环反复,直至永恒。而多数四大圈纹的彩陶,在大圈中还绘有其他纹饰,有格子纹、小圈纹,有的还带有“卍”形的符号,仔细观察这些圆圈中的纹饰,有的如禾苗初长,有的如田垅规划,而“卍”这个符号,在不少西北地区的原始彩陶中都可以发现,它也许是原始人类狩猎时的武器,亦即飞去来标,常年的使用以及带来的收获,使得原始人类对这样可以来回飞翔的武器情有独钟,故而经常在最原始的绘画中把它表达出来。而这个“卍”形的符号,却在汉字文化中扎下根来,读成“万”音,而后又演变成佛陀的标志,这是一个中外文化史和历史文化的谜团!原始先民的内心追求是否和佛陀的追求相似呢?规矩的同心圆和流畅的弧线,是鉴定这类彩陶纹饰的标杆,在圆规还没有发明的原始社会,人类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比现代人类手绘还要精确的同心圆呢?

图版142是一件把圈纹和蛙纹联系在一起的彩陶,四个大圈缩减成两个圈,空出的位置被蛙纹替代。蛙纹是人类羡慕青蛙能大量生殖蝌蚪而产生的生殖崇拜,祈望人类能如青蛙一样大量繁衍子孙,大圈中的田垅和禾苗,又是人类祈求丰收的图案,把蛙纹和圈纹结合在一起,是西北地区原始人类祈望自己的部落不断繁衍壮大的真实写照。

142 蛙纹和圈纹(中观博物馆)

148

149 辛店文化波折纹彩陶(中观博物馆)

蛙纹,在马家窑系的文化中,有一个从繁而简的过程,它也许是人类绘画史上最早的由写实至抽象的图案演变。图版142已经出现了蛙纹,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蛙纹画法,即人形化的蛙纹,有人形的头,和蛙形的肢体,是一种似人似蛙的图案,渐渐地,这种图案的四肢被刻意夸张,关节处画有数量不等的指节,再后蛙的四肢被细化,最后演变成波折纹。在蛙纹的四周往往还饰有芽纹、水波纹和“卍”纹,这些辅助纹饰,把原始人类追求繁衍和丰收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有意思的是图版148上的蛙纹,它是波折纹转变自蛙纹的最有力的关键节点,在图中,主题纹饰已经是波折纹,但和两条平行线上下对角连接的斜直线中间,还顽强地绘出蛙的肢节,这是变化过程的有力证据,也说明传统的顽强和坚韧,蛙纹被抽象为波折纹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而这种变化,到图版149的辛店文化时期就演变成抽象的线条了,就是不带肢节的波折纹。不同时期的蛙纹有着自己不同的绘画特征,因此,根据蛙纹的不同出现形式,可以判断不同的蛙纹处于马家窑文化的不同时期,带有原始人首的蛙纹应该是早期,而人首消失的蛙纹则在中期,而蛙纹完全演变成波折纹,就是马家窑文化的晚期了。

149 辛店文化波折纹彩陶(中观博物馆)

下面按马家窑、半山、马厂和辛店等四个类型分别介绍这个时期的陶器。

[1] 张力华,《甘肃彩陶之路》,《甘肃彩陶》,重庆出版社20031月第一版,P6.

[2] 同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北地区的原始陶器: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陶器
彩陶文化——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
【瓷器赏析】马家窑彩陶片
浅议原始彩陶的鉴定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