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自序
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洪兰

    看到又将有一本书出来,心中是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喜的是父亲说得对,只要去做,不必想成绩,努力之后,成果自然出现。

    我每天为了准时交稿,别人都还在温暖的棉被中做梦时,我已经要起来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写稿了。人性本懒,编辑不催,稿子当然也就出不来。只是我没想到滴水穿石,只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转眼又够一本书的份量了。

    能把自己的作品汇集出版对作者来说是最理想的事。写作就像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没有人把它收集起来,就不别道会飘散到何处去。

    我每次在报上看到某某大师的作品流落海外,心中都觉很惋惜,因为只有一件作品,看不出这个艺术家的风格;只有一篇文章也看不出这个作者的思想脉络。所以创造的东西通常都要集结呈现,让人家看了画展,了解这个画家的画风;看了书,了解这作家的文品,但是若是流失了,就是没有了,因为同一个人做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同一个作家,也写不出两篇一样的文章。

    我小时候,台湾不流行出专集,要靠剪报来收集心仪作家的作品,像徐汗的《半下流社会》,我就是每天剪下副刊的连载一篇一篇用浆糊贴上,成为一本小说的。现在拜计算机之便,只要把档案用电子邮件(e-mail)挂过去,编辑就收到了,省去了我父亲那个时代,坐三轮车送稿的麻烦。要收集成册时,只要鼠标点一下,各路文章各自到位,也省去了剪刀、浆糊的麻烦(或许是太容易了,现在老师改学生报告都会看到许多雷同的字句,学生辩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老师心知肚明都是下载自同一来源)。

    惧的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忠诚、正直、公平、正义,现在逐渐在社会上消失,而且因为舆论无力,指责无用,官员们依然我行我素,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积非成是后,大家也就见怪不怪,对政治由失望而冷漠了。所以整个社会充满了无力感,让莘莘学子看不见明天的希望;也因为这颓废之风,误导了下一代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学生的不受教又让许多资深教师对教育失望,而纷纷退休另觅第二春。连掌管教育最高机构的长官都口不择言,讲出我这辈子不可能讲出的话来,就难怪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礼貌,越来越不知道做学生的本份了。

    我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什会风气一直往下变本加厉败坏,那种感觉是你以为已经到谷底,不能再坏了,结果它还继续往下掉,才知道它原来是个无底洞。这种不知何时才能爬出来的感觉让人忧心如焚。我们不可忽视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力量,因为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自从教育部统统有奖,给了各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经费之后,许多学校就举办各种科技人文或是通识讲座,请外校老师给学生上课,希望扩展学生眼界。最近去一所师资培育大学演讲后,学生鼓掌,校长道谢,一切按章行事,行礼如仪。这时学务处递上一张谢卡,我鞠躬收下。到了高铁上打开看时,才发现虽然助理写得很客气,信尾却没行学务长或任何人签名,而是盖了一个学务处的公文章。我心中真是感慨,如果写谢卡而不愿签名,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写信一定具名,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为何大学掌管学生品德、生活礼仪的学务长不懂呢?我也常收到学生写电子邮件来问问题,十有九次不具名,我看了只能摇头,把信退回去说我不回答匿名信。看到连师资培育的大学也如此做,我才了解原来学生如此无礼、台湾匿名信满天飞是其来有自的。

    无独有偶,昨天参加硕士班入学口试,看到有一封介绍信也是没行签名,只盖了一个职章,心中不确定是老师自己写的呢?还是学生写好请助教印出来,盖了个职章呢?对这封介绍信我怀疑它的真实性,就不打算采用。正要放到一边去时,突然看到它跟盖章谢卡的是同一个学校,才了解这封信可能是真的,只是那个大学积非成是已久,已经忘记本来应该怎么做事了,这是我恐惧的地方。

    八年是不算短的日子,它可以使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蜕变成一个干练的大人,人生有多少个八年可以浪费?以前有本小说叫《流水十年间》,一个在抗战爆发时十岁的小女孩,跟养父母到处逃难,到抗战胜利时,已经是亭亭玉立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我记得以前看这本小说时,惊讶于时间对人的改变,但是身体上的改变还是一回事,最主要是心灵上的改变常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的官场有话说:“有关系,有关系也没关系,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当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说谎、伪证的行为没有受到制裁,社会正义的最后-道防线沦陷时,社会风气便立刻随之改变,守法者变成被人看不起的傻瓜,社会秩序便流失了。

    过去我们说“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是“为利,朋友两肋插刀”。现代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是非公义,更不知道谁是袁崇焕、左宝贵、阎海文,也没听过费贞娥刺虎、搜孤救孤的故事。当我们极力去中国化,不叫孩子读历史时,我们怎么期盼他们能够像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小时候,曾在历史课本上读到洪承畴这个名字,有一次,打电话时,不知轻重说了句“我姓洪,洪承畴的洪”,父亲听了大怒,叫我去读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看到洪承畴问孙兆奎:“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回道说:“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放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洪承畴大恚,立刻叫人把孙兆奎推出去斩。父亲那天脸上的表情吓到了我,知道人生既然不免一死,要做孙兆奎,不要做洪承畴,不能让后代所有姓洪的人蒙羞。

    这种做人的基本价值观是从读历史、伟人传记,听父母教诲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如今中国历史略过不教,只从渡黑水沟开始;伟人传记没时间读,因为要补习;父母没有机会教诲孩子,因为一个在加班赚钱,一个在补习班。我们能怪现在的孩子无大志,心中无角色模范吗?

    最近有份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不看报纸,少数看报纸的只看色情八卦的社会新闻。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的孩子除了自己之外,别人还发生什么事这种最基本的知识管道都不关心,怎么妄求学生有世界观呢?没有世界观或国际知识不是只有学生,政府耗资千干万推入联,但是连教育部的网站都不知道联合国总部在纽约,而误以为在旧金山,真是教人哭笑不得。眼看我们快要变成无知之国了--除了课本以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关心的国家。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不讲究动手实作的,像完守仁(阳明)那种允文允武上马能平定宁王宸濠之乱,提笔能写出影响中国思想千百年格物致知的理学的人,历史上还找不出几个,蒙古谚语说:“用语言杀死的猎物搬不上马,用嘴巴杀死的动物剥不了皮。”只批评不建设是不道德的,光说不练是无用的。法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考伯特(J. B. Colbert, 1619-1683)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它疆域的大小,在它人民的质量。”英国的道德学家史麦尔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品格的支持就可以确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奉行忠诚、正直、公平、正义,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要从头收拾旧河山必须要从品格教育做起,希望新政府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品格教养上。人心的教化很慢,要重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更慢,但是它没有别的快捷方式。就让我们卷起袖子,开始动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军良:新时代教师的品德修炼与内涵提升
优秀父母必备的11种品格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品格的名言警句
扶持“惠寒小学” 陶冶高尚品格
读《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