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起“历史垃圾堆”里两个“可笑”之人

传统京剧舞台上,皇帝发威,说一句“推出午门斩了”,无论多大的官,立刻人头落地——当然只是把“犯官”押往后台,然后刽子手回来,让皇上验验刀而已。

不过这只是艺人们想当然:第一,午门不是杀人场,元明清三代的京师刑场是交道口或菜市口,两处都远离紫金城。第二,皇上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帝制时代也是有“王法”的。

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证明。同治十三年(1874),有个官居“甘肃乌鲁木齐提督”的满洲官员成禄,因在任上“诬良为逆”,枉杀无辜民众数百人,还虚报战功,说是打了胜仗;结果被陕甘总督左宗棠弹劾,革职拿问、押解进京。

有司最初议为“斩立决”,但因军机大臣讲情,改为“斩监候”——也就是由“死刑立即执行”改为“秋后问斩”。这一“监”一“候”,就有了很大的转圜余地。京师盛传这是同治皇帝的意思,其实消息并不准确。

监察御史吴可读是甘肃兰州人,早就从同乡那里听说成禄暴行,如今又风闻皇上有意偏袒,立即上疏力争,不免有些言辞过激,说:“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

同治皇帝被激怒,面谕刑部:“必杀此獠!”(獠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吴可读先世为浙江人,后徙居兰州)——自古言官无死罪,两宫太后也认为御史不可杀;可年轻的皇上下了“必杀令”,太后也无可奈何!

按照清代律条,凡死罪,须经三法司“全堂画供”。三法司即刑部(相当于司法部或公安部?)、都察院(监察机构)和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这三个部门有十几位“堂官”(即部长、副部长级高官),要全部画押同意,一个都不能少。

据说此次是醇亲王出面替皇上出气,写了请斩吴可读的奏稿,让堂官们签字画押。众堂官虽知不合法度,怎奈皇帝的权威、醇亲王的面子,于是一一画了押;唯独到了大理寺少卿王家璧这里,他坚决不肯提笔!他的理由是:“闻风入奏”是御史的职责,哪怕有出入,也不能“科以重罪”。

有一人不画押,即不能定谳。十三位画了押的堂官极力劝说王家璧,舌战十几天,竟不能奏效。最终只好将吴的死罪改为夺官降级,王家璧这才画押认可——同治皇帝当然很不高兴,但没有办法,因为有制度在那里。

说起来,吴可读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另有两件事上了史书:一是清廷要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行跪拜礼,外国使节不肯,双方争执不下。吴可读乃上疏建议:不必强令其行跪拜礼,依本国礼节即可。于是长达半年的争论迎刃而解。——此事发生在吴降级归里之前,看来吴还是很有大局观和灵活性的。

另一件发生在此后。吴可读归乡第二年,同治去世。因同治无子,朝廷乃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帝,是为光绪。——醇亲王是慈禧的妹夫,光绪是慈禧的侄儿兼外甥,当时年仅四岁,因此大权仍掌握在慈禧手中。

“老皇帝”死了(其实同治死时还不到二十岁),吴可读再度被征召入京,官拜吏部主事。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有一件事开始萦绕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特别关注皇权的正统性,生怕将来光绪这位“嗣皇帝”一旦有了儿子,接续帝位,皇统就跟“大行皇帝”(已故同治)拜拜了!

其实,这一切朝廷早有安排:将来若光绪有子,正应承同治之嗣。不过吴可读担心日久生变——历史上先承诺后反悔的事还少吗?为了让这件事变得“板上钉钉”,吴可读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光绪五年,同治陵墓修讫,灵柩“奉安”下葬,吴可读主动申请随往。归途中他借宿古庙,连夜拟写奏疏,然后怀揣奏疏,仰药自尽,以一死来提醒朝廷遵守诺言!

一位朝臣豁出性命来谏诤,此事非同小可!——当局并没有藏起奏疏、掩盖事实,说什么吴可读“患了抑郁症、久治不愈终于走上绝路”云云;而是把他的死因及遗疏公之于众,让朝臣讨论。于是大臣们纷纷上疏,赞同吴可读的主张。最终,吴可读的原奏、诸王大臣的会议记录、几位重臣的奏摺连同太后的谕旨,都作为重要历史文献,隆重收藏于毓庆宫。

吴可读的目的达到了——尽管光绪始终没生儿子,吴可读只是为了一个不确定的虚无目的,白白送了性命!

一个王家璧,一个吴可读,都是不知变通的可笑之人!前者为了一个“刻板”的规定,竟不惜得罪当今皇上及列位同僚,今后他这个官儿还想当不想当?

然而我佩服他:因为无论做人还是做官,与时俱进固然重要,但总还应该有一点坚守不变的东西。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王家璧做到了——当然,前提是还要有一个连皇帝也不得不遵守的制度做保障。

至于吴可读,任何一个现代人都可嬉笑怒骂、指出其荒谬:这是个奴性入了骨、被封建愚忠观念害死(真的害死了)的家伙,早该扫进历史垃圾堆了!——不过评价一个人,永远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今天我们看来无所谓的皇统问题,在当时却是“天大”的事!吴可读作为一个六品主事,以自己的性命换取了政治上的发言权,影响了高层的政治走向;这里就没有一点值得深思的地方吗?

不避权贵、直言敢谏,以天下为己任,为国是而献身,至少这种精神是值得嘉许的。没有这种献身精神的人,也就没有资格去嘲笑他。

至少我读史至此,面对这两位“历史垃圾堆”里的“可笑”人物,想嘲弄两句,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插图来自网上:从上至下:午门,吴可读《携雪集》书影,《清史稿》封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顶尖状元们的书法!
明代大太监刘瑾如何垮台
唐介字子方
崇祯登基,轻松诛杀魏忠贤的背后,有失智之虑,也有一流权谋
万历:被历史遗忘的才能
樊树志:高处不胜寒(下)——内阁倾轧中的徐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