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四)

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四)

 

土壤圈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像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形象地说出了土壤的本质含义。土壤是地表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位于陆地表层,由有机物、无机物、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圈是陆地表层土体的总称,土壤厚度一般12米(一说平均厚度5米),面积约为1.3亿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包括岛屿)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具有不连续性。因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地带,土壤圈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特殊空间位置,在自然环境发展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无机物主要是矿物质,是由各种岩石分化而成;有机物来源于生物体,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以及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腐殖质。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根据存在形式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由于人类的活动等因素,也来自江河湖沼等。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但没有连续性,不易于交换。

土壤圈是大气圈中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释放起一定的平衡作用。其温度变化对环境起缓冲和稳定作用。

土壤圈是全方位的开放系统,与其他任何圈层都能产生相互影响,能很好地体现地表自然环境相互联系、制约、作用的整体性。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岩石体的总称,是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部分构成的连续圈层。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各种岩石组成。陆壳平均厚度35千米,最薄的15千米,喜马拉雅山脉和安底斯山脉所在处地壳分别为8070千米。洋壳较薄,平均厚度7千米。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在一定条件下,岩石圈可聚集形成有开采价值的各种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石油、天然气、煤炭、油页岩等是生成于岩石间的有机物组成物质。统称能源矿产。

在岩石圈表面,由于辐射的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大气和水运动形式不同,而使岩石失去稳定性,产生风化、剥蚀、搬运、堆积和沉积,从而改变了地表形态。于是形成海洋和陆地,以及陆地的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各种地形地貌。又由于地心引力,使得岩石圈只能停留在暂时稳定上,而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造成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可以说,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变化过程,其存在基础是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岩石的变质转化。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一些活动带分割成许多单元,称为板块。岩石圈可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6大板块。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弧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4种类型 

生物圈

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球表面,生活着数百万种,也许数千万种有机体——生物。生物的活动渗入各个圈层,到处都可以找到生命的踪迹。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所有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或者按照五界系统分类法,分为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五大类),所生存和活动的圈层,称为生物圈,是整个有机界及其依存的不连续圈层。其存在的先决基本条件是来自太阳充足的光能、生命体必须的大量水分、适宜温度和多种营养物质。起码这是地球生命体不可或缺的,在不明确地外生命体形态、本质之前,生物圈是作为行星的地球所特有的圈层。)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共同构成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稻田、一面山坡、一处水面,都是生物圈内特点鲜明、相对独立的组成单位。生物圈在各圈层中质量最小,范围最小,活动空间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和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大部分空间里生物种类和数量稀少,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地表上下几百米的“狭小”空间,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生物圈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其他圈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积极影响并改变其他圈层的发展方向,使生态环境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三大类生物营养方式和自然功能不同,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是自然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人类定位为最上层的消费者。


人类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圈的最高产物,受生物圈矛盾支配,并在适应生存环境的同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改变环境的努力和活动。人类不仅要求生物圈能长期稳定地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而且要求环境质量更好或者起码不降低。造成这种人类与生物圈系统的总体平衡,是人类的目的。因此,人类也负有责任。特别是人类作为地球上进化遥遥领先的物种,责任尤其重大。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谋求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中国是“人与生物圈”组织理事国,在研究和保护生物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和不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怎么样的?
人类居住的地球
甘肃省天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地球圈层结构研究(5)
天地生人系统与大地球科学
121生物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