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豫中农村80岁货郎:三十年走遍乡野

春风渐暖,祁忠挑着货担独自走在乡村小路上。 王旭恒 摄

现如今,祁忠的顾客多是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 王旭恒 摄

今年80岁的祁忠,恐怕已经是河南省郏县堂街镇的最后一位货郎了。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肩挑一担生活的零零碎碎,祁忠已经在十里八村行走了30年,他的客户们甚至已经四世同堂。如今,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往昔众多的乡村货郎,在当地恐怕只剩他一人。祁忠说,不管将来怎么样,他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3月1日,春风渐暖,祁忠抄起扁担,迎着明媚的春光,挑着两筐货物又出门了。尽管已经80岁了,30年的货郎行走生涯练就了他一副好身板,手脚灵便,干净利落。如今,祁忠的市场缩减到只有堂街镇寺前村和寺后村这两个偏僻村落,一天走上的路也不过30里。

一个人走在乡间路上,祁忠开着收音机,听着新闻,了解着村子外面的世界。“现在天地宽绰了,大的村子有了小超市,小的自然村人又少,我这副担子能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少了。也就剩寺前和寺后这俩村了。”祁忠说,早些年,农村还没有小商店时,货郎就是乡村和城镇的连线。

“以前两个大箩筐里装满了村民需要的小百货。有针头线脑胭脂盒,有饼干糖果挖耳勺,镜子、梳子、纽扣、发夹、皮筋、簿本、铅笔、肥皂、蜡烛等,那真是小媳妇喜欢大姑娘待见,后面跟着一群小孩子,热闹得很。”说起往日的风光,祁忠记忆犹新。

如今,祁忠的货担里多是小零食,香烟和打火机,主要是为了吸引留守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子,货筐也从最初沉重的柳条筐换成了塑料筐,更轻便。

进了寺后村,祁忠关掉收音机,拿着扩音喇叭吆喝起来。“瞧一瞧,看一看,饼干糖果方便面,扑克火机帝豪烟,还有那筷子勺子白瓷碗……各位老少爷们、婶子大娘都来买喽!”这一声吆喝唤醒了安静的村庄,老人、孩子们也从四面八方围拢在他身边。

寺后村村民谢林的爷爷今年85岁了,是祁忠的第一代顾客,而谢林的儿子刚满周岁,也已经能围在货担旁边要花花绿绿的零食吃。

“我们一家四代都是他(祁忠)的顾客,要是哪天他撂下担子不再来了,我的儿子就是货郎最后的顾客了。”谢林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祁忠买了一辆三轮车摩托车,每月去一次县城,逛逛大街,回来稍些货物;一周去一趟镇上补充一些日常用品,一个月下来收入也非常可观。后来又买辆电动三轮车,更加便利。近十年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不如从前,他便舍去电动三轮车,双脚又重新接近泥土,丈量熟悉的路途。

“(挑个担子)根本就不是赚钱,是舍不得大家伙儿,想出来跟乡里乡亲聊聊天、说说话。人老了,怕寂寞。”祁忠告诉记者,一担货物,一天最多也就卖出去三四十块钱,利润就更少了,他不忍割舍的是三十年来和顾客建立的信任与感情,“要是哪天不走上一趟,就少点儿啥。”

现如今,网购的快递都能寄到乡里,寺前和寺后两个村子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固定的小超市,祁忠也将失去他最后的市场。

“这是时代发展嘛,大家的生活奔小康,越来越像城里了,更方便了,我这副货担要是没用了就歇歇。”话是这么说,可祁忠眼中仍有一丝落寞。(韩章云 郭旭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间故事:货郎夜宿荒宅,半夜请鬼差喝酒,鬼差:明晚千万别回村
“货郎担”——我回忆里的一片段
双11你还记得走村串乡的货郎吗?他们是电商鼻祖
农村那些奇葩的村名,看完不准笑
刘尚钞:老家房后的水坑
葛岙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