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业高教授五驳冯其庸大师之说(上)

都市晨刊10月11日发表宁业高教授文章

 

古道悠长,垓下乌江(上)

——五与冯其庸先生商榷

 

   

   我们曾绘《楚汉两军驰战江淮图》(示意图)以便直观项羽自垓下突围后南逃至乌江自刎的整个行程路线,制作依据是《史记》所记,参照郭沫若、谭其骧等史学大师主编的历史地理图册有关江淮行政区划。如果说该图所据是宏观方面的史料故图示还比较简略,那么本篇则从微观角度以包括定远在内的相关县志所载来对照、检测并细化一下,其结果同样明确告诉我们,项羽“乌江自刎说”乃属共识,冯其庸先生所支持的“战死定远说”未被接受。

 

一、楚汉战道:凤阳至定远

 

   秦末垓下本淮北乡野,因刘邦在此大败项羽成就汉基而著称。垓下遗址在今灵璧县东南老庄胡一带,其南紧连今五河县西北界,其西南有座古城叫“濠城”,是洨国的都城,遗址在今固镇县城东,这里建有垓下镇。这一带开发较早,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为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有古道直通淮河岸边,由临淮等津口南渡,进入钟离等县境。

   从垓下南至临淮关,有古道通达。虽然中有浍河阻隔,然河上有桑家、薛家、西坝口、北店等渡口可渡。渡淮津口,除临淮渡外,还有多处。据《凤阳县志》、《五河县志》记载,五河、凤阳二县隔淮相望,然河上建筑有三岔、紫庵、安淮、小溪、香庙、外河口、十里墩等渡口。项羽及楚军骑兵自垓下突围后驰奔南逃,由古道直骋渡口,渡淮后直入钟离县境,一路畅通。

   凤阳古称“钟离”,春秋时曾为诸侯国,封爵为子,故称“钟离子国”,钟离城遗址位于今凤阳县临淮镇东2.8公里李二庄乡(城址东西长360米,南北长380米。城垣残高3至4米,基宽18米,顶宽6米。东护城河尚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冬,楚国东征获胜,钟离遂为楚之属国。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钟离国跟都于今巢城(今巢湖市市政府所在地)的巢国在同一次吴、楚战争中为吴所灭,钟离城遂受吴所辖。越王勾践灭吴,钟离城属越,后又归楚。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钟离城属九江郡。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正式设钟离县,其北以淮河为畛,西、南分别与阴陵、东城二县接界。

   钟离境内,不仅有百姓、商旅共用的民用古道可走,还有因楚汉战争需要特别修筑的战道,旧称“楚汉战道”。《凤阳县志》对此战道全程及沿途驿站都有标识,对项羽驰走此道情况亦有所记述:“楚汉战道:临淮关东霸王城经府城、官沟、曹店、南山的霸王寨至定远县的阴陵,全程约110里,这条路是项羽垓下兵败南逃的路线。《项羽本纪》称,楚军屡战不胜,项羽夜闻驻军‘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军已尽占楚地,哀叹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南逃,行程百余里。项羽过淮河时清点人马,仅剩百余骑。”

   或曰,项羽渡淮后曾欲入钟离城投奔薛公(故楚令尹),因遭受拒绝而继续南逃,直至阴陵。“汉高祖五年项羽兵败垓下后,南渡淮河,欲入钟离城投奔薛公。薛公不纳,项羽在城外解带石休息后,南奔阴陵而去。”(《凤阳县志》)此说既入志,盖录此备案。

   据《凤阳府志》载:“凤阳与定远二县之界有莫邪山,山南有故城遗址,周2里,即秦阴陵故城。”阴陵城遗址位于今定远县西北35公里的靠山乡古城村,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载:“本县从楚汉相争开始形成的古道有驿道、御道、铺道、战道等。驿道、铺道,沿途设5里1墩、10里1铺、60里1站,每个铺、站设铺、站司1名、铺兵多少不等。”这条古道属于江淮间南北大通道,两千年不废,直到20世纪后期因扩建,才将“此战道已分段改建为省道柏油路和县道砂石路。”

   钟离、阴陵二县相邻,其间有古道连通,所以项羽骑兵从钟离进入阴陵是十分顺利的。

二、阴陵古道:定远至全椒

 

   阴陵,秦置县,县境东南大部分地域在今定远县境内。定远素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说,早在秦汉时期,即交通便捷。阴陵东南接连东城县,其间有古道相通,旧称“阴陵古道”。

   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等楚骑进入阴陵后竟然迷路了,遇一农父问路,说向左拐,便往左跑,误入沼泽地,后来调过头来向东,才走上“阴陵古道”,进入东城县境,然而“百余骑”只剩下28骑了。

   东城县,秦置,县城遗址位于定远县大桥乡三官集油坊村。城遗址有内外两城,内城呈长方形,东西0.75公里,南北0.5公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1米,四角城楼高出地面5米,四周护城濠深约3.33米左右。外城亦呈长方形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微见断续城基。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项羽因迷路,耽搁时间,当行进到东城县境刘会桥时,被数千汉骑追及并重重包围,于是两军搏斗——刘会桥之战。刘会桥位于定远县城西南10公里的耿巷乡刘村。据明《定远县志》载:“昔刘、项会兵于此”,桥因此而得名。今仍有桥,现长32米,宽1.5米,高8.7米,五拱,两端孔径为1米,中间孔径为2米,木桩基础上卧以石条,石条上竖以石滚,每墩17滚,共6墩。

   “阴陵古道”以西北、东南走向而贯穿东城县境,乌江浦为其一端。新编《定远县志》“道路·古道”即首载这条大道,详细辑录沿途各站,并记述了项羽经过此道的情况:“靠山(古阴陵)至大桥(古东城):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定远已有自西北通向东南的大道。途经定远的阴陵(现靠山古城)、永康、朱湾、耿巷、早庙、张桥、二龙、东城(现大桥乡三官集)。再向南至乌江渡。项羽从垓下败逃,渡淮水至阴陵后,即经此道。全长200多公里,途经定远75公里,留下诸多古迹和传说。”

   从钟离往东城,途经阴陵,本有古道可循。项羽为何在阴陵迷路了?是溃逃时心慌马乱生误,还是日夜兼程疲劳发懵所致。什么原因,在人?在天?谁也搞不清楚,连项羽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在被重重围困之中,他一面鼓舞部下跟自己一起与汉军殊死搏斗,一面却在那里愤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刘会桥重围中,项羽将28骑分四支,自己奋勇当先,突破重围,越过池河,目标乌江渡,继续沿着古道奔驰。这一史实,定远县历代文史专家均确认无疑,新编《定远县志》视为要史辑入“大事记”,其云:“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 (今定远县西北靠山乡古城村),迷途,带领仅剩28骑逃至东城西境四隤山(今二龙乡谭村,境内有‘嗟虞墩’,即虞姬冢),被灌婴千骑包围。后突围,向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自刎。”

   上述已明,补充一点。新旧定远县志都有“嗟虞墩”(虞姬墓,也称虞姬孤堆,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载,因何不见项羽墓祠,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项羽突围而去了么。冯先生在考察定远时若对此稍加思考,或问问方志专家即可免生此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远县(安徽省滁州市市辖县)
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滁州定远,官桥烟柳怀古游!
定远四大历史名刹
悲壮四百里逃亡路01:项羽真实突围逃亡路线是怎么样的?
滁州名胜联·定远
安徽省一个县,人口超100万,名字是皇帝所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