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不妨“缺德”一些

    “文以载道”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曾经家喻户晓,但是近年来一些意识形态倾向过浓的语文教材,受到不少有识之士批判,叶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叶开在最近出版的《对抗语文》一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语文道德化倾向,其观点给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孙光明

    传统流毒比想象更深远

    语文教育道德化在我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以儒家经典论著为固定的教材,八股文考试则从“四书”中命题,“代圣人言”,这都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造力,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建国后,语文课程(包括教材)一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语文课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并无二致。近年来,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也受到人们的质疑,有人指出,《珍珠鸟》、《散步》等散文的作者,为了“载道”甚至不惜编造情节,掩饰生活真相。试想,一部作品如果其内容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其中的“美好境界与美好情操”等又如何令人信服呢?

    当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时,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目标编选教材,难免呆板,枯燥,而突出人文性时,则以道德、伦理为主题模块安排教学内容,灵动、活泼有余,科学、严谨明显不足。比如,七年级学生一入学第一单元就学习“人生”为主题模块的课文,难道学生学完这几篇课文就能够顺畅地阅读“人生”主题的文章?如此草率地编排教学内容,很难说得上对下一代负责任。而像宗璞的散文名篇《紫藤萝瀑布》,通过眼前景抒写了姐弟情、民族痛、复兴梦、奋发志等,而教材编者却置其意蕴的丰富性与多义性于不顾,大加砍削,削足适履,将其归入“人生”主题模块中,削弱了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杨绛的散文《老王》本是作者反躬自省的纪实性作品,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因当时对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生的愧疚之情,而教材编者却生拉硬扯地要求学生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赞美老王如何朴实、厚道和善良。教材编者缺乏咬文嚼字、精深探究的功夫,对文学作品进行如此浮浅的解读和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又怎能深入人心?

    就思想内容来看,课文不仅载道,而且承载着作者的情、意、趣、理、思等,如果局限于“道”,即使文质兼美的作品也会空洞乏味。语文道德化,既丢失了道德,又让学生远离语文。语文教学坠落到浅白的道德说教,遑论现代公民精神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如何“对抗语文”

    叶开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能靠一些无趣的道德说教和假大空的词句来驯化学生,而应引导他们从接触经典入手学习语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他认为,应当将学校语文课程(包括教材)中一些“毒素”都排除掉。为了扭转语文道德化的不良倾向,他倡导学生应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在语文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推荐《昆虫记》、《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同时将《现代精美散文读本》作为辅助教材引入课堂教学,还采取以下措施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对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精耕细作,发挥好“例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只有建好根据地,游击战才能起作用。只有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课外阅读才会得法。二是以一带三,实行主题阅读。比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时,预先引导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等多篇亲情类散文,营造了浓郁的阅读场、情感场,最后教《背影》。三是整合教材,重组单元。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雪》、《故乡》、《孔乙己》等课文组成“走近鲁迅”单元,还原鲁迅的人间本色,触摸其高贵的灵魂,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四是讲究整体摄入,再造教学流程。就像梨子好吃,直接张开嘴吃就行,不必别人唠叨来唠叨去地没完没了。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精彩句段“一分钟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同时,将预习引入到课内,去掉诸如导学案等一切中介,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摘记、思考,并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成果分享,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通过写作学会阅读,学会表达。

    需要反思语文的根在哪里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其人文精神就蕴含在语文课程(包括教材)中。从这个角度看,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无可厚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当我们在人文性、道德化的道路上滑行得太远的时候,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更别忘了语文的根。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我认为对祖国语言的理解、欣赏、热爱,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语文体现着民族精神品格、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教学生理解、使用、热爱语文,就是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可以说,语文的德育内容不必外求,其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目前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绝非个例,自身语文水平低下就失去了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国家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实现校本化、班本化的转化,就会使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海市蜃楼一样虚浮,无法落地生根。加之语文课程及其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欠缺,课堂教学就难免千课一面。对课文的解读如果局限于一本教参,无法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无法从表面的语言文字探究背后的文化意蕴,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只能在主题模块里打转转,难以跳出教材编者所设定的道德化说教的藩篱。语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素养,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文的学习,一种听说读写的训练,更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诗意的栖居。只有摒弃道德化倾向,回归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本真,语文才能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处风景。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论文:实事求是教语文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综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教学目标不明是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根源
刘向军: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教育言论选录
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
【张敏专栏】授人以渔,“单元阅读课”一课一得/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