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阴阳 阴证证治 阳证证治 辨阴虚和阳虚证治 辨亡阴亡阳证治

表里 表证证治 里证证治 半表半里证治 辨表里的寒热证 辨表里的虚实证 辨表里同病证 辨表里出入在诊断上的意义

寒热 寒证证治 热证证治 辨寒热的虚实证 寒热真假的辨别

虚实 虚证证治 实证证治 辨气血虚实证 辨虚实的真假证

阴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一般可以用阴阳两纲再加以概括,即表、热、实属于阳证;里、寒、虚属于阴证。因此一切病证,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

阴证证治
[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面色暗晦,身寒肢冷,卧喜踡缩,短气懒言,语声低微,喜静,不渴或喜热饮。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润滑,脉象多沉迟细弱。
[病理机制] 凡体内阳气虚衰,阴寒亢盛均能引起阴证。
[治则方药] 用温法。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如肢体倦怠,手足不温,纳谷不旺,或食谷欲呕,呕吐泻利,脘痞腹胀,吞酸吐涎,舌苔白,口不渴等证。如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

阳证证治
[临床表现] 精神亢奋,面色发红,身热肢温,卧喜伸展,气粗多言,语声洪亮,喜动,口渴或喜冷饮,腹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坚老,舌苔黄燥,脉象多洪数有力。
[病理机制] 凡体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均能引起阳证。
[治则方药] 用清法。清气分热(大热烦渴,自汗脉洪,或病后余热未清,心烦懊憹等证),用石膏汤,竹叶石膏汤等。
清营凉血,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妄,及热入血分(舌质深绛,脉数,烦扰不寐、吐血、衄血、发斑等)。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泻火解毒,多用于瘟疫、温毒及火毒,或疮疡热深毒重的证候(烦躁狂乱,热甚发斑,或头面红肿,或口糜咽痛等)。代表方是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
清脏腑热,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发生热证、火证。临床时应针对其脏腑所发生的证候,辨证施治。如泻心火用泻心汤、导赤散;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泻肺火用泻白散;泻脾火用泻黄散;泻肠胃火用黄芩汤、清胃散、白头翁汤。

辨阴虚和阳虚证治.

一、阴虚证(即阴分不足)
[临床表现] 虚火上炎,颧面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多梦遗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绛无苔,脉细而数等。
[病理机制] 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及久病耗伤体内的津液而成阴液不足(虚),多见于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治则方药] 补阴法。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

二、阳虚证(即阳气不足)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头晕自汗,手足发凉,腰酸腿软,咳喘身肿,黎明腹泻,阳痿早泄,尿清长,舌苔薄白,脉弱无力等。
[病理机制] 阳气虚弱,机体机能减退。多见于机体功能衰退,基础代谢降低的各种疾患及年老体弱病人。
[治则方药] 补阳法。用右归丸或肾气丸。

辨亡阴亡阳证治

一、亡阴证治
[临床表现] 主要为汗热,汗味咸而不粘,四肢尚温,气息较粗,口渴喜饮,面色潮红,舌红干,脉虚、大、数而无力。
[病理机制] 因大吐、大下、大出血,或热性病后期耗伤阴液过多,造成阴气将绝。多见于大出血和严重脱水病人。
[治则方药] 救阴生津法。用生脉散加减。

二、亡阳证治
[临床表现] 主要为汗冷,汗味淡而粘,淋漓不止,四肢厥冷,气息微弱,口不渴,面色灰白,舌淡白润,脉微若绝。多见于休克病人。
[病理机制] 阳虚则阴盛,逼阳外越,或者阳气暴绝所致。
[治则方药] 回阳救逆法。以参附汤,四逆汤为代表方。

表 里

表与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一般病在皮肤经络属表,病情轻而病位浅;病在五脏六腑属里,病情重而病位深。临证时,一般热性病,应辨清发热是否伴有恶寒,舌质是淡是红,舌苔是白是黄,脉象是浮是沉。其鉴别点是:

表 而恶寒 淡 白 浮
\ / \ / \ / \ /
证,发热 舌 苔 脉
/ \ / \ / \ / \
里 不恶寒 红 黄 沉


表证证治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四肢酸痛,鼻塞轻咳,舌苔薄白,脉浮等。其中以发热,恶寒,脉浮为表证的特征。
[病理机制]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邪正相争,故有寒热之作。多见于外感病的早期。
[治则方药] 解表发汗法。表寒用辛温解表;表热用辛凉解表;表实宜用辛温解表较强的发表药;表虚用益气解表法(不能过多用发汗药)。

里证证治

[临床表现] 壮热、神昏、烦躁、口渴、胸腹满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黄干或灰黑、脉沉等。其中以潮热、壮热,不恶寒,口渴,脉象沉,为里证的特征。
[病理机制] 或是外邪由表人里,寒郁化热;或是温热之邪直犯脏腑;或因脏腑本身机能盛衰。多见于各种外感病中期或极期和各种内伤病。
[治则方药] 里寒用温中散寒法;里热用清热导滞法;里虚用补脾益气法;里实用泄热通下法。

半表半里证治

[临床表现l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病理机制] 正邪斗争相持不下,病邪既没有完全人里,正气又不能驱邪外出,而介于表里之间,以致使少阳经受寒邪。
[治则方药] 邪不在表,故忌汗;邪不在里,故忌下。宜用和解表里法(即不发汗的解表法),小柴胡汤。

辨表里的寒热证

1.表证+寒证=表寒证 辛温解表法。麻黄汤。
2.表证+热证=表热证 辛凉解表法。银翘散。
3.里证+寒证=里寒证 温中散寒法。理中汤。
4.里证+热证=里热证 清热导滞法。葛根芩连汤加神曲、山楂。

辨表里的虚实证

1.表证+虚证=表虚证 益气解表法。桂枝汤加黄芪、党参。
2.表证+实证=表实证 辛温解表,清热除烦法。大青龙汤。
3.里证+虚证=里虚证 补脾益气法。归脾汤。
4.里证+实证=里实证 泄热通下法。大承气汤。

辨表里同病证
1.表热+里热=表里俱热 泻火通便法。凉膈散。
2.表实+里实=表里俱实 解表通里、疏风清热法。防风通解散。
3.表寒+里寒=表里俱寒 助阳解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
4.表虚+里虚=表里俱虚 升阳益气法。补中益气汤。
5.表热+里寒=表热里寒证 解表温里法。五积散。
6.表寒+里热=表寒里热证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法。麻杏石甘汤。
7.表虚+里实=表虚里实证 益气通下法。桂枝汤加大黄。
8.表实+里虚=表实里虚证 温中解表法。以藿香正气丸加干姜。

辨表里出入在诊断上的意义

病邪由内向外,便是由里出表,为疾病向愈的现象,发展趋势预后良好;相反,病势由外向内,即由表入里,表示病情向前发展,预后不良。
[表证入里] 凡病有表证而小便清利,知邪未传里;若见到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是表邪传至胸中,渐人于里了;若见到烦躁不眠,干渴谵语,或腹痛自利等,便是邪人于里的症状。
[里证出表] 凡是由烦躁、咳逆、膈闷等里证而出现发热汗出;或见痧痘;或出斑疹,是为由里达表的症状。

寒 热

寒与热,是指疾病的性质,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证和热证,实质上是阴阳偏盛偏衰的一种具体表现。临床上辨别疾病寒热的
目的,是提供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
寒证与热证的辨别,应从口渴、二便、四肢、脉搏等各方面去分别。例如:口渴为有热,不渴为无热;自利或小便清白为有寒,溲赤热痢或便结为有热;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而润为有寒,面色红热,舌红苔黄干为有热;手足躁扰为有热,四肢逆冷为有寒;脉数或滑为热象,脉迟或沉为寒象。其鉴别点是:

寒 不渴 清长 稀溏 青白 淡 白润 逆冷 迟沉
\ / \ / \ / \ / \ / \ / \ / \ /
证,口 小便 大便 面色 舌 苔 四肢 脉
/ \ / \ / \ / \ / \ / \ / \ / \
热 喜饮 短赤 干结 红热 红 黄干 躁扰 数滑

寒证证治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畏寒喜暖,四肢冰凉,口淡不渴,喜热饮:精神萎顿,脘腹冷痛,得热或按之痛减,大便稀薄,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迟等。
[病理机制] 由于寒邪引起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而产生阳虚阴胜。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
[治则方药] 证属于寒的,用温热性药物治疗。表寒用辛温解表法;里寒用温中散寒法,或用回阳救逆法。

热证证治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色红,舌质红,苔干黄或干黑,脉数等。
[病理机制] 由热邪引起或机体代谢活动过度亢盛,而产生阴虚阳盛。多见各种热性病。
[治则方药] 证属于热的,用寒性药物治疗。实热属表的,用辛凉解表法透邪;属于里的用清法,虚热用滋阴法以退热,或用甘温除大热等法。

辨寒热的虚实证

1.虚证+热证=虚热证 养阴清热法。用秦艽鳖甲散。
2.实证+热证=实热证 苦寒泄热法或清热生津法。用大承气汤或石膏汤。
3.虚证+寒证=虚寒证 温阳健脾法。用理中汤加减。
4.实证+寒证=寒实证 温阳通下法。用温脾汤。

寒热真假的辨别

假象。凡是出现寒热真假证之日,就是病人进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之时,因此辨证宜仔细真切,切不能为假象所迷惑。

一、真寒假热(阴证似阳)证

[临床表现] 两颧色红如妆,嫩红带白,唇色淡白。有时烦躁,状若阳证,但精神萎顿,形体倦怠。舌淡而滑;舌虽干而质淡;苔虽黑而滑润;易生假苔。气冷息微,语声无力,身无秽臭味,大便无热臭气。口虽渴,但索水至前,复不能饮,或渴喜热饮。身热反欲得衣。小便清白,大便自利或便秘。咽喉或痛,但并不红肿。脉虽数而不鼓击于指下,按之无力,或微细欲绝。胸腹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则不热。
[病理机制] 阴寒内盛,逼阳于外,虚阳浮越,阳将外脱,故呈现一片虚假的热象。
[治则方药] 回阳救逆法。用参附汤或四逆汤。

二、真热假寒(阳证似阴)证

[临床表现] 面色虽多晦滞,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或焦。神情昏昏,状若阴证,但有时躁热,扬手掷足,谵语,形强有力。舌苔黑而干燥、质红;苔不易染。气热息粗,声音响亮,口气臭秽喷人,大便秽恶难闻。口渴能消水,喜冷饮,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被。小便红赤,大便燥结或稀水旁流,肛门灼热,腹胀满。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或脉虽沉而按之有力。四肢虽厥冷而胸腹必灼热,按之蒸手。

[病理机制] 由于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能外达,阴气逼于外而出现假寒象。
[治则方药] 清泄里热兼益气养阴。用黄连解毒汤加生脉散。

辨别寒热真假的重点是:
①症状方面
病人身大热(外假热),反欲近衣者(内真寒)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即内真寒外假热也;病人身大寒(外假寒),反不欲近衣者(内真热)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即内真热外假寒也。
②脉象方面
假热之脉,或浮或数,但按之不鼓指,重按如无,这是阴盛格阳,并非热证;假寒之脉,或沉或迟,但按之鼓指,滑而有力,这是阳极似阴,不是寒证。

虚 实

虚与实,是指正气与病邪的盛衰。一般说来,虚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实是指致病的邪气盛和邪正互相斗争剧烈。主要是判断病邪的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也是邪正斗争的具体表现。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主要看病情的长短,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拒按与喜按,舌质的粗老与胖嫩,脉象有力或无力等。

虚 长 低 短 喜按 胖嫩 无力
\ / \ / \ / \ / \ / \ /
证,病情 声 气 痛 舌质 脉
/ \ / \ / \ / \ / \ / \
实 短 高 粗 拒按 粗老 有力

虚证证治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
[病理机制] 凡七情内伤或其他致病因素及久病不愈,以致人体内部机能障碍而产生机体机能衰退。多见于重病久病之后,身体虚弱者。
[治则方药] 补气益血法:气虚用补气法,血虚用补血法;阳虚用滋阴法;阳虚用补阳法。

实证证治

[临床表现] 精神亢奋,声高气粗,或高热面赤,或无热面青,或痰涎壅盛,或剧痛拒按,舌苔较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洪有力。
[病理机制] 邪气盛,正气也旺,正与邪激烈斗争;或七情内伤,气血郁结;或水湿、停痰、食积、虫积等因素引起人体内部机能的障碍。
[治则方药] 用清法或下法。气实用理气法;血实用活血通瘀法。

辨气血虚实证

一、气虚证

[临床表现] 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头昏心跳,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脉细虚大,舌质淡,苔薄白等。或脱肛或子宫下垂等。
[病理机制] 久病失养或七情损伤,均能耗损元气致成气虚。
[治则方药] 补气法。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脾胃之气虚。补肺汤补肺气之虚。六味地黄丸加减,补肾气之虚。

二、气实证

[临床表现] 痰多喘满,胸痞脘闷,腹胀嗳腐,腹痛便秘,舌苔黄或腻,脉实大或滑等。
[病理机制] 或因七情内伤,痰火停滞;或因六淫之邪失于疏解,内郁成痰,壅塞肺胃,气机升降失职。
[治则方药] 理气法。肺气阻郁的宜开,用半夏厚朴汤;胃气积滞的宜导,用保和丸;肝气上逆的宜降,用四磨饮;肝气郁结的宜疏,用逍遥散;肝胆火盛的宜泄,用龙胆泻肝汤;气滞而痛的宜调,用金铃子散。

三、血虚证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淡白,心悸少眠,夜热盗汗,肌肤枯涩,妇人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无力,舌淡红无苔等。
[病理机制] 由于失血过多(吐血、衄血、便血等)或生血机能障碍,不能滋养经络肌肤。
[治则方药] 补血法。用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汤等气血双补。妇人血虚,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四、血实证

[临床表现] 忽冷忽热,瘀血在里,胸腹刺痛,痛有定处,肿块积聚,大便自利,色黑如漆,舌红或有紫点,脉弦或涩等。
[病理机制] 外邪搏结,或机能障碍,而内部产生瘀血和蓄血。另外跌扑内损伤以致局部瘀血等。
[治则方药] 活血通瘀法。如瘀血内结,用桃仁承气汤;瘀血阻滞,用血府逐瘀汤;寒滞经脉而血瘀,用温经汤。

辨虚实的真假证

一、假实证(即真虚证)

虚弱的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反而出现类似强盛的假象,这种情况,又称为“至虚有盛候”。
[临床表现] 虽有腹胀,但不似实证那样胀而不减,而是时胀时减;虽有腹痛,但不似实证那样拒按,而是按之痛减;虽有热象,但是舌嫩、脉虚(疾病本质是虚证而临床表现象实证)。
[病理机制] 多由内脏气血不足,正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
[治则方药] 虚者补之。补法就是扶正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均是补法。

二、假虚证(即真实证)

实邪结聚的病,反而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这种情况,又称为“大实有羸状”。
[临床表现] 虽默默不语,但说话时多声高气粗;虽不欲食但有能进食的时候;虽泄泻,但泄后反觉痛快;虽有胸腹胀满,但按之有痛或固定不移等(疾病本质是实证而临床表现象虚证)。
[病理机制] 多由内脏热结壅滞,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治则方药] 实者泻之。泻法即是祛邪法,又称攻法。祛风、除湿、散寒、清热、驱虫、化痰、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均属于泻法范围内。
前人有云:“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因此,虚实之辨别要点,莫逃乎脉,脉之真有力,真有神才是实证;脉之假有力,假有神便是虚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纲辨证
厥证/气厥/血厥/痰厥
第九章 防治原则(试题与答案)
《伤寒论》六经之我见(之二)
中医入门34
4味调理大便异常的中成药,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都包含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