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谈|谭旭东:《五个维度读〈东归〉》
Mini Stories

微型小说大家谈

 作者简介 

谭旭东,湖南安仁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创意写作和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出版诗歌、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幻想小说和寓言集等80多部,译著60多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20部。多部作品输出版权,多篇作品选入北师大版、京版、鲁版语文教材和澳门特区语文教材。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3项,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5项。还获得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物规划项目、2016年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和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项目资助等5项。

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全国版权输出优秀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五个维度读《东归》

谭旭东

《东归》是一本很棒的微型小说集。读完这本集子,有多种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

首先,就是小说里的情境美。他的微型小说语言简洁,很有画面感,能把读者带进情境。尤其上篇里写“域外人生”的篇章,描写了域外优美的风土人情,带给人很强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使得读者有更强的代入感,如《扎尕那的夜》中写道:一夜的雨水在清晨扎尕那阳光的沐浴下开始升腾开来,云雾缭绕着山峰。又如《达里诺尔的车辙》中写道:落日余晖横亘在湖水与天边,把天空的万丈云彩烧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地倒影出天上的景象。再如《额尔齐斯河畔》中写道: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奔跑,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最美的姑娘。这类风景的描写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宏伟清丽的域外风景图,带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观感,也让读者感受了情境美里所蕴含的诗性。

第二,就是小说里的独特人称和视角。《东归》中有多篇作品着力于对塞外人物的描写上,作者在《额尔齐斯河畔》《老人与马》和《卓玛的17岁》这三篇小说中,都用了第二人称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这是很奇特的。通过间接参与和克制性的干涉,作者以一种事外人的视角来参与讲述一个故事。这种视角本身带有一种边缘人的身份在里面。作者在《东归》这一书中分上下篇,名字分别为域外人生和边缘人生,实际上都凸显出个人写作时的边缘人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乡愁感。这种乡愁包含了地域、技艺失落、亲情等各个方面,又借用域外人生这一视角,与全知全能的视角相对应,展现出作者本身克制的参与。

第三,就是爱情和乡愁的表现。《额尔齐斯河畔》这一篇的视角也有很有意思,作者以一个采风的流浪乐手的身份出现,参与到主人公鄂尔德西的故事讲述中,在鄂尔德西的讲述中,展现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鄂尔德西与一个叫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恋,鄂尔德西为艾琳娜写了一首可以用乐器楚尔演奏的曲子《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在艾琳娜死后,鄂尔德西答应她,他的楚尔只为她吹响,直至死前,才将楚尔这一乐器的吹奏技艺传给了“我”带来的图瓦少年。这一故事,一方面歌颂了美丽的爱情,同时以乐器楚尔的吹奏技艺逐渐失传为背景,以真爱的稀少和珍贵的技艺失传这两条主线来勾勒整个故事,而作者“我”却无力改变这一境况,以一种事外人和边缘人的身份来参与讲述这一故事,更增添了作者的无奈和乡愁。这一乡愁指向全人类的乡愁,它指向人内心深处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的逝去。而这一乡愁在《转场的哈萨克》中也有展现,但它将背景建立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了新老一辈哈萨克人在转场一事上表现出来的矛盾,转场在传统哈萨克人眼中是神圣的,而在新生一辈哈萨克人眼中,却成为了负累,同时也展现了新一代哈萨克人的身份焦虑,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成为现代人,一方面,却受到来自传统的呼唤,以及他们不得不肩负起的民族的习俗传承,因此,他们表现出一种焦灼的状态。而父亲最后的解说,则更增添了这一转场形式没落的悲剧色彩。

第四,就是对传统的哀挽之情。前已提及,刘斌立的微型小说里有域外和边缘的姿态和心态,这都是针对中心而言的,这种书写方式看是某种刻意,好像作家在有意区别于主流书写,而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但细细品味,作家通过有意的偏离,一方面凸显出作者的边缘人心态,另一方面对作品里人物的边缘状态进行哀挽。如《虚铜》一篇中提到的一样,“也许那样的石头就躺在某个山崖深处,而我的父亲就像那块石头,无人注意,甚至是他的儿子。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多年以后慢慢融化在了风里。”传统的制铜技艺正如同父亲一般,在现代人的眼里,代表着古旧、传统和不合时宜,因此,技艺的失落和父亲的老去是一体两面的,他们不为别人注意和接受,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大踏步向前远远地甩在后面。作家在《虚铜》里表达了对现代化的隐忧,流露出了对古旧和传统的无奈。

第五,就是其特殊的主题表现。在《东归》中有几篇作品还表现了一个父子关系和解的主题,这一主题总跟乡愁联系在一起。在《转场的哈萨克》这一文中,儿子对父亲执着于传统转场的方式感到不解,因此产生矛盾,而最后父亲对转场的解说,则解开了父子之间对转场这一事件的心结。这一矛盾总是发生在古老的技艺传承之间,多见于父子和师徒之间。在《虚铜》这一文中,也是如此,作者“我”本身因为不愿意继承制铜技艺而离开家,后来回归的时候,了解了制铜背后的故事之后,对父亲的执着终于有所理解,从而完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和解。但最终,时代滚滚向前,传统技艺的没落是不可改变的,而新一任的继承人即使在达成两代人和解的基础上,也未必能继承家业和技艺。因此,这类的故事中蕴含着一种”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这一故事结构则在另一重意味上,对这一传统的没落和边缘化事物的失落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体来看,刘斌立微型小说集《东归》里弥漫着一层淡淡的乡愁,这是其作品的总体氛围。乡愁总与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人物、事物相联系,而在域外人生的书写中,则在更深层次上凸显出一种民族忧患意识和身份认同的焦虑。刘斌立微型小说写作不但有自己心态、情绪和精神的直接流泄,更有鲜明的生活印记。可能由于工作或者旅游的原因,他有很多出行、观看和思考的机会,因此他的作品里的经验与一般的以自传性写作的小说家不太一样,他的《东归》里有多重生命属性的表达,也有多重生活的呈现,这是刘斌立的个性风格吧。

载《文学报》2020年3月1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勒泰哈萨克牧民转场
走近哈萨克牧民夏季转场
哈萨克牧民转场
哈萨克人马背上的迁徙
学会这5个转场技巧🍫让你的小说丝滑到底
小说,主题的把握?——倒计时打卡第5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