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劣币驱良币

    劣币驱良币-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法则),是英国的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的,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称币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货币为良币,币值低的货币为劣币,则二者并行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久而久之,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劣币。

        格雷欣法则是以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的姓氏命名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皇家证券交易所及格雷欣学院的创建者,由于他对货币与交易方面的事宜了如指掌,因此成为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改革货币制度的顾问。自从1558年格雷欣提出了这个法则之后,他就变成了货币史上的著名人物。

    据李约瑟考证,在格雷欣之前,创立了日心说的哥白尼(公元1473-1543)曾经在所写的重要论文《论铸币》中,论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上古时代的“奸钱”和“细物”早在公元2世纪的西汉,思想家贾谊就指出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所指“奸钱”就是劣币,正钱就是良币,实际上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

    南北朝时颜竣也经指出“细物”之类的不良铸币驱逐五铢钱、半两钱等良币的事实。

    劣币驱良币-唐朝的“钱荒”与“乾元大钱”。唐朝的“钱荒”是贯穿王朝始终的财政困惑。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采用了御史中丞第五琦(“第五”是姓氏)的建议发行虚价大钱,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颁诏施行。第五琦建议的理论依据是“货币名目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运用货币名目主义使货币贬值来为政府服务的个案。乾元大钱发行之后,很快导致通货膨胀,斗米升至7000钱。于是人们竞相盗铸新钱,致使乾元大钱这种不足值的劣币充斥市场,而足值的开元通宝等良币被收藏,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到半个世纪,大文学家韩愈又企图发行虚价大钱来解决“钱荒”。韩愈的货币名目主义可谓登峰造极。他主张凭借国家权力,改变货币的名义价值,“使一当五”,而不必增加铸钱的铜含量。

    劣币驱良币-威廉·配第的嘲笑。威廉·配第曾对那些主张任意由政府规定货币价值的人进行批评。他说:“如果一国的富,可由一张布告增加十倍,那就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的政府,不早些出这样的布告了。”

    劣币驱良币-现代社会现象现代社会主要自我推销。素质较低的人往往重视自我推销,素质良好的人却容易自恃才干,不屑于自我推销。其结果是,高素质人才却竞争不过低素质人才,类似于金融领域的“劣币驱良币”现象。

    国企低素质员工的实际薪水(价格)高于他的市场价值,而国企高素质员工的实际薪水(价格)低于他的市场价值。高素质的人才拿了较低的收入,低素质人力资源获得了较高收入,其后果是国企人才流失。过去国企流走的主要是技术人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优秀管理人才出现新的流失高潮。人才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使国企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阿克尔洛夫发现,在旧车市场上,由于卖方往往比买方更清楚车子的质量,好车车主只愿意以较高价成交,而次车车主却愿意以较低价出手。买主知道有一定的概率会买到次车但却难以识别次车,因此愿意出的价格就要打折扣。如果市场上的次车比例大到一定程度,这种折扣就足够大,使得好车车主不再愿意把车投入市场。结果,市场上好车退出,而次车横行。 钱的阐述至此告一段落,但可以推知,最后,这个市场上卖的全是坏车,到这个市场上来买车的人,基于长期博弈后所形成的预期,实际上也只准备买坏车;而无论是卖车的还是买车的,都会假装是在买卖好车。每一步都充满理性,但结果极度荒谬。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
       
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

 

    劣币驱良币的产生有几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兑换比率,而且此比率差大于两地之间的运输费用。还有最主要的前提是那个国家实行的是双本位制货币,就是金和银都是流通中的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还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生活中,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比如伪证书驱逐假证书,伪学历驱逐假学历,不学无术之士驱逐真正的人才,驱逐谎言驱逐真实轻浮驱逐踏实驱逐”……

  再比如,上公交车,挤的人总比遵守秩序的人容易得到座位,久而久之,人们上车时,总是争先恐后,没有人遵守秩序。再如,在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些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再比如,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者只能吃苦受穷,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

    在网络中,也常常有人抱怨劣币驱良币,意思是指在某个论坛或平台从小变大,来论坛或网络平台的新手人数剧增的时候,导致论坛中的发贴质量和回复质量与数量下降;论坛中会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元老级人物被涌进来的大量新手稀释,自己的威望地位和自豪感减弱,从而提不起进入论坛或平台的兴趣,甚至退出,论坛会员感受论坛今不如昔,怀念以前的论坛气氛,感慨劣币驱良币

 

    劣币驱良币的游戏规则为何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大行其道?

       

        当您的口袋里装有新旧不同的货币时,您会先花出新的还是旧的?当市场上存在可以流通的金币、银币、铜币、铝币时,人们往往会把金币珍藏起来,把银币存放起来,而把铝币优先花费出去。

    我想这是人们对美的、好的东西的一种珍爱心理的表现,这是无可厚非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劣币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原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部分农民、工人口袋里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钱包时纸币的损坏程度比较严重,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劣币的产生和流通。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劣币驱良币的游戏规则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大行其道,这让我感到疑惑不解。按理说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的进步之中,社会进步的力量应当在无情地冲刷着腐朽社会的污泥浊水;洗涤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的空气呀!

    但是,我们的所见所闻却与此相反。

    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看到了坏人逼着好人无法生存的奇怪现象;我们看到了劣币屡屡打败良币的现行法则;我们看到了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正在由潜规则变成真通则。

    我们看到有的本来是一个廉洁自律的好人,但是当他做官以后变成了贪得无厌的贪官我们看到不跑、不送、不要、洁身自好的人难以被提拔重用;我们看到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人屡屡得手。

    我们看到偷税漏税的人可以大发其财;我们看到冲橦红线的人可以平安无事;我们看到官商可以结合,匪警可以共和;我们看到有毒的食品、药品可以顺畅流通。

    因此好人只能退出这种恶劣的竞争,以保持自己的良心,避免与狼为伍。

    我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基础是什么?

    我想原因肯定不会是我们的制度不先进,因为我们的制度是号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我想原因也肯定不会是我们的政府人手不够,因为我们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我想原因也肯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和民族遗传不好,因为我们的人民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善良的、深受孔孟之道熏陶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这种劣币驱良币的社会现象呢?

    我认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是这种恶劣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有权就有一切”是为其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人民监制权利的丧失是其蔓延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的法律和制度只能治老百姓而对有钱有势的人网开一面使其具备了生存的条件;公平正义的缺失使其有了广阔的市场;官员的腐败为其提供了繁殖的土壤而这种现象的发展又为官员的腐败贪官了便利。

    劣币驱良币的盛行带来了政府的信任危机,导致了人民的信心丧失,破坏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法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难道我们有谁愿意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任其泛滥成灾吗?

 

    格雷欣法则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我们时刻提高警惕。

       
如果在某一个城市中,有两位做面包的师傅,他们各自在南北城的繁华地段选了一家店面,自产自销面包。其中,一位师傅做的面包不仅松软香甜,而且馅料又多又可口,价位也很合适,对顾客更是童叟无欺;另外一位师傅卖的面包不但馅料不足,又干又硬,还经常缺斤短两,有时甚至在天黑以后,会把过期的面包卖给顾客,但价格却比第一位师傅低了近一半。对顾客而言,会选择购买哪一家的面包呢?
       
如果是知道底细的人,也许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一位师傅的面包肯定会大卖。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为何这么说呢?这就要引出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也叫格雷欣定律,它是一条经济法则,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意为在金银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内既有新钱又有旧钱时,大家都愿花旧钱买东西而留下新票。道理非常简单,就是出于对新钱的偏好,这种偏好就是格雷欣法则的萌芽。
       
格雷欣法则在人类给金银以一定的币值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性地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表示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含量就降低了。当古罗马人觉察到货币愈来愈轻,并且知道了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会积存足值的金银货币,专门使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很自然地,时间一久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里排挤出去了。为了控制这种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的货币,每枚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一个细小的沟槽。若是货币边缘的沟槽被锉平了,那就表明这枚货币被人动过手脚了。
       
例如金银币,金银的开采成本和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因此当金相对于银而言更加贵重时,人们就必定会储存更具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价值不高的银,因为在交换时是用法定比价而非实际比价来计算的。若银相对而言更贵重时,劣币就变成了金,而银就成了良币。
        
当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以后,货币的不足值性就更加明显了,国家也必须用更有力的手段来杜绝假币的出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格雷欣法则开始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质疑。
        
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并非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来接受的,虽然付款方非常乐意使用劣币,可收款方却不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够确保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继续流通时,劣币才能够得以继续存在,而这条规律才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换言之,一个国家若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手段来掠夺民间财富的话,政府就是在消费自己的信誉。当此消费过程超过一定限度时,人民也许会拒绝接受这种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让货币自发地建立起一个新规则。
       
格雷欣定律不仅是货币、金融领域内的著名定律,在商业领域也有一定的泛化倾向,比如我们本文开头所讲的卖面包的例子。
        
此后,人们就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叫做盗版驱逐正版,这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硬核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经济dot】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涨姿势!
“杜华”们的选择:因为你太优秀,所以不要你
#说金庸#
经济学: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