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推荐 | 水下可见光通信在水下作战体系中的应用设想
userphoto

2023.01.25 湖北

关注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Journal of Unmanned Undersea Systems

2022年
第6期

作者简介

署名作者:吕斌斌, 林酩涞, 万鑫

作者单位:上海瀚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1702

水下可见光通信可以实现水下双向高速通信, 在水下作战信息体系中, 用于保障无人水下航行器(UUV)侦察信息回传、UUV集群协同、蛙人特战协同及空海跨域作战等信息传输需求, 支撑实现水下战场信息高速、隐蔽传输。文中介绍了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讨论了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水下背景光噪声影响分析及抑制技术、海水湍流影响分析及抑制技术、编码增益技术和水下光学天线跟踪瞄准技术等, 分析了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在水下作战体系中的应用设想, 探讨了未来需要突破的光学信道测量、自适应光学通信、接收端光学阵列、大尺寸发光二极管通信光学系统以及建链保持等技术发展方向。可为今后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和装备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水下作战体系建设, 而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将成为支撑水下作战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水下可见光通信能够实现水下双向高速通信, 利用波长为450~550 nm 的蓝绿发光二极管(LED)或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 LD)作为光源, 采用雪崩光电二极管、硅光电倍增管等光学探测器进行信号接收, 从而实现中近距离范围内高速双向通信[2]。相比于长波通信和水声通信技术,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具有速率高、功耗低、安全保密性好和抗截获性强等优点。其传输速率可达传统通信手段的1 000倍以上, 且由于中近距离通信的特点, 避免了长距离无线传输可能产生的监听和截获问题, 是一种难以被替代, 具有突出特点的新兴水下通信技术[3]。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可近距宽带接入。依托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 建立高效、隐蔽的水下通信系统, 实现水下作战节点与海底基阵之间的近距宽带接入, 保障水下预警探测信息的实时采集与高速回传, 满足大容量监测数据传输需求。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适用于多种军事应用场景。近年来, 无人水下航行器(uUUV)发展迅速, UUV与潜艇的伴随式作战将成为未来水下作战的主要样式之一[4]。水下可见光为潜艇与浮标、UUV之间的通信提供了一种宽带化传输手段[5], 能够实现潜艇与浮/潜标、UUV、遥控水下航行器(ROV)及海底基阵之间的高速接入, 提高侦察情报和指挥命令信息传输效率, 避免了水声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速率低、时延大、易截获和机动性弱等问题, 是一种解决水下信息传输速率和保密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以预见, 该技术必将催生出新的水下作战样式。

综上所述,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难以替代的通信手段, 更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海战的需要[6]。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是水下通信体系的有效补充, 是水下中近距离无线高速传输的核心解决方案。

1

发展现状


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水下作战体系建设, 而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将成为支撑水下作战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1.1  国外发展现状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可为潜艇、UUV以及传感器等水下装备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展开“卫星-潜艇”通信的可行性研究[7]后, 水下可见光通信被迅速纳入美国的战略性研究计划, 目前美国已基本完成了蓝绿水下光通信的相关试验, 且美军依托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 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 长期支持开展水下可见光通信领域研究[8]。

2008年, 美国海军原太空与海战系统司令部(SPAWAR)的研究人员将实测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 初步证实了水下可见光通信高速、保密的优势。

200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oniec等[9]研制出2种小型、轻便的试验样机Aqua Optical, 集成了6个5 W的LED阵列发射480 nm的光波, 并采用了离散脉冲间隔调制技术, 分别用于短距离通信(1~5 m)和较长距离(十几米)通信, 通信速率均为1 Mbps。

2010年, Doniec等[9]设计出一套利用可见光通信技术控制水下机器人工作的原型系统, 实现了对水下机器人的实时控制。

2013年, Doniec利用Aqua Optical II实现了15 Hz水下实时视频传输, 时延100 ms。并于同年, 介绍了一种用于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通信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 通信距离为50 m, 传输速率达4 Mbps。

2017年7月, 日本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7]在骏河湾口附近组织开展了水下可见光通信试验。

2018年, 法国巴黎国际海防与海事展览会(Euro Naval 2018)上, 土耳其STM公司展示了一种新型水下光无线通信(UOWC)系统“AnglerfishTM”, 该产品根据潜水员的操作要求设计开发, 通过挂载在潜水全面罩上的耳机和LED, 提供全双工水下语音通信, LED的使用保障了人眼安全, 不仅可以在潜水员之间进行水下通信, 还可支持潜水员与潜艇进行水下通信, 具有广泛的用途[10]。

1.2  国内发展现状

2016年4月, 胡锋等[11]完成了基于蓝光LED的水下双向通信系统整体硬件设计, 并在深1 m, 宽1.5 m, 长8 m的水池中进行测试。水箱里的可见光收发机由密封电缆供电, 通过防水的网络线接口传输数据信号(见图1)。试验结果表明, 在水下收发距离5 m时, 可实现可靠的全双工通信。

图 1 基于蓝光的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信息工程大学)

2017年, Liu等[12]提出了基于低功率520 nm LD的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 通过NRZ-OOK(non-return-to-zero on-off keying)调制方案实现了在34.5 m距离内最高为2.7 Gbps的通信速率。该UOWC链路在水下通信距离为2.3, 11.5, 20.7和34.5 m时实现的最高传输速率分别达4.60, 3.93, 3.48和2.70 Gbps。相应的误码率分别为2.10 × 10−3, 2.16× 10−3, 3.30 × 10−3和3.40 × 10−3, 均低于3.80 × 10−3的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标准, 表明激光在用于高速长距离水下无线通信领域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2013年, 胡秀寒等[13]用电光调制激光实现了水下和空中直升机平台的通信, 该激光光源能量非常大, 适合水下平台到空中平台的通信, 但是开关速率不会太快, 虽然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 但不能传播视频。该团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跨域海气界面的长距离低速率激光脉冲通信。

2016年, Song等[14-15]提出了基站、浮标构成的水下航行器通信系统概念, 设计了系统结构, 并进行了光学分析。该系统依托浮标在海气界面充当无线电通信和水下光通信的中介, 适用于海面附近通信, 不能应用于深海水下固定节点和UUV移动节点之间的通信。

2

关键技术

2.1  水下背景光噪声影响分析及抑制技术

基于水下背景光噪声特点, 研究背景光噪声抑制技术, 引入光域滤波、自适应信号提取和负反馈技术, 可有效减小噪声对光信号传输的影响。

2.2  海水湍流影响分析及抑制技术

在研究海水湍流机理基础上, 研究湍流效应抑制手段, 采用空间分集和自动增益控制技术, 可有效减小光强起伏对信号的影响。

2.3  编码增益技术

为获得最佳性能, 在常用信道编码如RS码、卷积码、Turbo 码和LDPC码基础上, 需综合考虑传输距离、误码性能、吞吐率及延时等多方面要求, 制定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案, 提高编码增益, 满足带宽要求和复杂性要求。

2.4  水下光学天线跟踪瞄准技术

采用跟踪瞄准技术, 可基于较小的光学波束实现光学捕获和瞄准, 获得稳定高速、长距离的水下无线光通信。

3

应用设想


3.1  装备设想

1) 移动平台类(见图2)

图 2 水下半球形光学镜头

2) 水下固定节点类(见图3)

图 3 固定节点类水下装备

3) 便携移动类(见图4)

图 4 便携移动类水下装备

3.2  应用设想

1) 潜艇、浮/潜标和UUV(如图5所示)

图 5 新型立体通信网络示意图

2) 鱼雷遥控和组阵(多鱼雷协同作战场景如图6所示)

图 6 多鱼雷协同作战场景

3) 水下预警探测和海底观测(如图7所示)

图 7 水下预警探测和海底观测示意图

4) 定位导航

5) 跨介质通信(空基方案如图8所示)

图 8 对潜跨介质通信示意图

4

发展趋势


4.1  光学信道测量技术

水下光学信道测量技术通过测量透光度、反射度、浑浊度及叶绿素浓度等环境信息, 调整传输模式, 提高光传输效果。考虑采用多波长LED作为探测载波光源, 分时发射探测光束, 并加载不同调制信号, 提高不同信道条件下的通信传输可靠性[6]。

4.2  自适应光学通信技术

由于不同海洋环境对光波通信具有明显差异性, 应当采用一定的信道自适应技术, 根据实际工作水下信道环境进行实时测量和反馈, 并对通信光波长、通信速率进行自适应选择, 从而扩展通信距离, 提高通信效能。

4.3  接收端光学阵列设计

由水下可见光通信信道模型和光学链路的计算结果可知, 单个光学探测器配合相应透镜, 视场角度一般约20°(考虑到接收光功率不能过小, 接收透镜焦距不能太小, 通常选择16 mm的透镜焦距, 视场角度约为20°), 不能满足作战应用提出的宽视场角度要求。因此必须开展光学通信收发阵列设计, 针对收发通信阵列进行光学聚光和视场角度的性能分析设计。

4.4  大尺寸LED通信光学系统设计

LED 光源的光学系统优化对于扩展光通信水下通信技术至关重要。为了获得稳定大功率的光能量输出, LED光源尺寸必然相应增大, 且尺寸越大, 光源光束发散角越大、光源发光模型越复杂, 光学系统越难建立和设计, 这就给光学系统优化提出了挑战。大尺寸LED通信光学系统设计主要涉及大尺寸LED光源的小角度准直和辐照度优化设计[13]。

4.5  建链保持技术

建链保持技术是在不同平台上实现基于可见光 “动中通”的关键技术。建链保持技术主要包括快速对准与捕获技术以及精确跟踪技术。快速对准与捕获技术主要目的是在大范围内快速搜索到目标, 缩短初始建链时间; 精确跟踪技术是在快速对准与捕获系统实现目标捕获后, 对目标进行实时精确的跟踪和对准[18]。

5

结束语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跨域、跨介质通信的手段, 可实现中近距离、高带宽的通信功能, 支持百米量级, 而且在传输速率、隐蔽性、抗截获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适合于保障水下UUV侦察信息回传、UUV集群协同、蛙人特战协同、空海跨域作战等信息传输需求, 可作为一种水下通信的补充手段, 完善水下信息传输体系和作战保障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外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海洋论坛▏蓝绿光通信在无人水下航行器组网中的应用
比Wi-Fi快:速率可达100Gb/s的激光Li-Fi
国外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喂,让一让,别挡着我的上网信号了
水下通信技术最新发展动态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