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适应是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

不满20岁的女儿依依独闯京都已月余。

尽管在北京我有很多朋友,但是女儿从确定实习单位、报到、租房……一应事情都独立完成。前两天和我说,单位领导表扬了她,说她适应能力强。

孩子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

适应是生存之本。

适应能力是人们建立个人与他人及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能力。人生中随时都会遇到适应的问题,如果适应得快,那么就能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如果适应的慢,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适应问题,使人处于压力与困惑当中,影响正常的生活。

东子第一次听说“适应”一词是30年前。

刚当兵的时候很不适应军营生活,指导员语重深长地对我们这些新兵说: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短时间的不适应是正常的,只要努力去适应环境,一切都会变的好起来。

此后,我多次面临不适应的境地,但是适应能力逐渐增强的我,都很快适应了。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我又不适应生养自己的家乡了。后来闯海南、荡西北、走华东,以至再次回家乡,每次面临新的环境,我告诫自己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适应”。由此,我也渐渐地悟出了这样的理:一个人一生中,要变换很多环境和工作,因此适应环境的能力很重要。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与他的生存空间成正比的,适应能力越强,生存空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要想能够适应未来各种环境,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最基本生存能力。就是在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生活能力。比如今天父母临时加班回不了家,你的孩子能否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如果父母这一阵特别忙,孩子的衣服又太脏,他(她)会自己洗吗……这些事情都属于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培养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于这样的思想,女儿从小很多事情就自己做:买菜、修鞋、洗衣服……在很多西方国家也是这样,不论是一般家庭的孩子,还是富翁的孩子,往往从读中学开始,甚至更早,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还担负起家中的诸如做饭、洗衣、洗碗、吸尘、修理农具、修剪草坪、送报纸和看小孩的工作。而中国与之相对应的是,因溺爱养成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其次,要教孩子学会和新环境中的新人交往。很多孩子到了新的环境,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孤单,因为他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女儿依依则不同,她到任何新的环境,都能很快适应,就连出去做客、游玩,与不熟悉的亲友或玩伴,很快也会打得火热。

20068月,依依从烟台转学到大连读初中,开学第一天,就把同班同学尹岩领回家里玩;20078月,来沈阳读初二时,不到三天,就和班里大部分同学成了好朋友;200810月转学回到长春读初三,也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就要用一种开放的心理接纳新环境中的人和事。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会逐渐提高。他们逐渐将关注的对象由自己转向他人,开始感到自己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更加愿意与同伴共处,为了让同伴接纳自己,甚至不惜拿出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此时的孩子非常希望能融于同伴之间,融于社会之中。

家长要多让孩子与人接触,孩子们只有在集体环境中,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才会锻炼他们的性格和品质,从小就让他学会宽容与谦让,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他人。

总的来说,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将伴随着孩子整个一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提高的,也不是学一门爱好,参加几次集训就可以掌握的。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包括家庭成员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性格、习惯等等,都将影响他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为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将来适应瞬息万变现代社会打下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家长,您现在不关心,等孩子18岁就来不及了
情商培养
入园准备应及早开始
人际交往——孩子走向社会的必修课
精神病院,50%是青少年:等你真的看见孩子,你才知道今天的孩子有多惨
人脉教育:中国孩子缺失的重要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