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会联合会史实考辨

2005/12/28 16:23:22

李其华 左熙融

一、问题的由来

我们在编写《徐汇区志》时,发现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会联合会的成立存在两种说法:一是1935年12月17日在正风中学成立;二是同月21日在上海女中成立。同一时期内出现了两个名称相同的组织,但成立日期、地点和组成成员各异。其缘由何在?它们的背景、性质、作用地位有何区别?为此我们进一步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基本上搞清了事实真相。

二、事实真相

据《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简称《学运史》):一二九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爆发后,各高等学校和中学学校的学生首先奋起响应,12月12日起,各大学学生纷纷集会、通电,声援北平爱国学生运动。“同时,正风、麦伦、爱国女中等几十所中等学校学生,亦发表反对华北自治的联合宣言,并呼吁南京政府开展爱国活动。”由于国民党在有些大学里派了带枪的特务学生监视学生活动,因此,在一些大学里成立学生救国会时,特务学生同进步学生间的斗争非常剧烈。“在不少中等学校里,尤其是进步师生的力量占优势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在中等学校教师和学生进步力量较强的学校有正风、麦伦、惠平、爱国、中国、务本、培明、充实、光实、光华附中等。其中正风中学校长胡昌治、麦伦中学校长沈体兰、中国女中创办人罗叔章,都是自愿接受党的领导的进步人士,他们公开宣传抗日,聘请进步教师,支持并保护学生爱国活动,经常邀请爱国人士来校讲演。”爱国女中、正风中学、麦伦中学、光实中学、国光中学等还有个别共产党员。

“12月17日,由正风、麦伦、爱国女中等校发起,在正风中学成立了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会联合会,简称‘中学联’,领导中等学校学生的抗日救国活动。‘中学联’的主席团或执委会成员有:正风中学的韩瑞芳、任士舜、马寅,爱国女中胡文新(方铭)、贾唯英、李秀若(李林)、周桂芳、麦伦中学陈芝祥(陈明)、沈世雄,惠平中学戴德彰、杨慧琳,同济附中孙永德(夏印)等。”

12月19日下午各大学学生联合向国民党市政府请愿,当晚摸黑步行到第二天早晨,才到达江湾市政府,“20日九点多种,请愿的大学生刚走,正风、麦伦、爱国女中、惠平、同济附中、大同附中等几十所中学学生在‘中学联’的连夜组织下,在蒙蒙细雨中整队赶到江湾。”

又据《学运史》,刊载的麦伦中学校史中说:“20日上午中学生请愿队伍回市区游行,队伍在麦伦大礼堂集中,正风中学的韩瑞芳代表主席团宣布“中学联”正式成立。”’

我们还查阅了《中共上海市组织史资料》编录的上海各界救国会名录中,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会联合会执行委员名录,与《学运史》的记载相同。

正当上海大学生和中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起来的时候,北平学生南下代表团来到上海。据《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简称《大事记》)说:“12月17日,北平学联派出的燕京大学陈翰伯、清华大学韦毓梅(孙兰)、陈元等三人到达上海,介绍北京一二九运动的情况,经邹韬奋等的介绍,他们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麦伦中学等校的爱国进步学生取得了联系”。又说:“23日,北平陈翰伯等三位学生代表和上海陈明、孙永德(夏印)、胡文新(方铭)、韩瑞芳等在大东旅社见面,并介绍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情况和经验”。据《上海抗日救亡史》(简称《救亡史》)说:“现在北平的学生代表团来了,他们经中共地下党和爱国民主人士的介绍与上海的大、中学联接上联系,马不停蹄分赴一些大学和正在集会的中学生救国会会场,介绍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情况,上海的大中学生再也不能等待了,于是就决定立即组织队伍向市政府请愿。”

上海大中学生接连向市政府请愿事件发生后,上海市长吴铁城在当天(20日)即发表告全市学生书,对学生请愿的爱国行动横加指责,让学生“勿浮嚣、勿盲从、勿越轨、勿游行、勿罢课”,埋头读书。企图阻止学生的抗日爱国行动。《大事记》、《救亡史》都有记载,《一二九以后上海救国会史料选辑》(简称《救国会史料》)附录了这个全文。

但是,面对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国民党当局已感难以控制,用吴铁城的话来说:学生运动“汹涌澎湃,一发莫遏”,原派去大中学校专门从事压制学生运动的人员和职业学生,“在群众中日堕信誉而失其领导地位”。因而“转变方策”来加紧对学生运动的控制。我们从《救国会史料》附录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两个常委吴铁城(市长)、潘公展(教育局长)向国民党中央报告所附《上海学生请愿运动经过概略》文中摘录如下:

“当事件之未发也,本部即遵中央之指令,专致力于‘消弥’、‘戒备’之消极工作,其后北来消息日激一日,上海大学学生群众蠢蠢欲动,在事实上已难扬汤止沸,专事抑止,徒使各校负责之学生同志在群众中日堕信誉而失其领导地位。本部有鉴于此,因而召集全市各校负责学生同志转变方策,保持在学生群众中之领导地位,对于学生运动务使纳入轨道。”

该文叙述了12月19日、20日大学生请愿情况后,又说:“同时并有麦伦、惠平、正风、开明等中学学生五百余人,亦至市府请愿”,“本部于此,即鉴于上海学生本以中学生为多,而时大中学生颇有联合之趋势,中学学生年级识浅,易受鼓动,任其合流,必致益难收拾,故特发动各中学负责同志,即于21日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学生救国联合会,从大学生手中夺回其领导权……。”

由此可见,12月21日成立的“上海市中等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虽然也用“救国会”为名,其实是国民党当局为阻止中学生投入抗日救国运动的所谓“方策”。吴铁城、潘公展在向他们的主子报功时,得意地说:“其后,复旦等校学生占领车厢欲赴京请愿时,中学生多未盲从者职是故也。”其实,12月24日有成千中学生同大学生一起到北火车站支持复旦大学学生赴京请愿,有许多人参加了请愿队伍。同日.很多中学生参加了上海各界人民为声援复旦学生赴京请愿,在南京路游行示威。吴铁城、潘公展阻止学生的爱国活动,白费心计。

以上资料表明,两个前后成立的中学生救国联合会,各自的背景、性质、作用,真相大白。

三、分析意见

(一)1935年12月17日成立的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会联合会(中学联),其组织的执委会成员中,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翼团体成员,成立后即领导中等学校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中共上海市组织史资料》经过考核确认,收录了“中学联”及其执委会名录。1936年在中共江苏省临委领导下在“大学联”、“中学联”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学生界救国联合会,“中学联”执委会成员陈明、马寅等还参加了全国学联的筹备工作。因此,可以确定“中学联”是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救国团体。

(二)同年12月21日成立的上海市中等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是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吴铁城等人一手策划操纵下的产物,也以“救国会”为名,行其阻止学生抗日救国活动之实,与前者截然不同,名不符实。该组织成立的背景、性质、作用,吴铁城等人在向国民党中央的报告写得很清楚,这个资料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以,这个中学生救国联合会,不是真正抗日救国的团体。

(三)一二九运动中,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推动并领导了上海青年学生抗日救国活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学生抗日救国活动的发展,冲破了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和镇压,同社会各界人民相汇合,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救国会”运动。今天我们在开展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之际,对于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事例,应广为宣传,教育后代。但在史料的运用上,应该正确可靠,经过认真考核,分辨真伪。关干J935年12月21日在上海女中成立中学生救国联合会的资料,竟被选入《上海人民革命画册》,最近又以大幅照片,在“抗日战争与上海”展览会中展出,广为宣传,实属不妥,有错必纠,应予更正,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

1.《一二·九”以后上海救国会史料选辑》,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1987年12月出版。

2.《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1991年7月出版。

3.《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1991年10月出版。

4.《上海抗日救亡史》,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1995年7月出版。

5.《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共青团上海市委青运史研究室编,1985年12月出版。

(作者单位系徐汇区党史研究室和徐汇区地方志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节特刊 · 岁月往事 | 我的父亲——陈震中
赵俊清老师赠我《救亡情报》
誓言无声—阎宝航:(12)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纪念抗战胜利75年|抗日不只是军人,上海大学生抗日,同样豪迈
这,就是保定|拾肆 • 五四运动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