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奕端:我对谢无量书法的认识

书法创作需要光景常新,对于谢无量这样的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谢无量书法的根本魅力在于,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变幻无穷。同样的字帖,同样的笔法,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绪下来解读和领略,会不断有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一回重温都会有收获。——颜奕端

寻找审美的眼睛

——我对谢无量书法的认识

文 | 颜奕端

我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临学谢无量书法。到目前为止,自感学谢字仍无审美疲劳,认识到一点: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写得深、走得远。只要取法是对的,贵在坚持。谢字得力于身心有魏晋风韵,以及他的文化修为,学他的字,可以间接受到影响。我的车上常放着谢的法帖,只要停落,但凡有空闲,必定静下心来读帖,对于笔法、结字和意境反复揣摩,乐此不疲,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书法,必须要做到“不忘初心”。我自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五年任职广东书法院期间,几乎天天临写,针对点画、造型、空间、节奏,乃至每一个单独的字,逐一过关,略有所悟。直到现在,还是时临时读,此书因为磨损过甚,已一页页散开。若说千虑一得,就是在创作前,一定要用心寻获谢的字法灵魂,先临摹热身,把他的气息带过来,不临学自顾自地“创作”,只会越写越像自己,直至结壳老化。当然,最终的目标是,学谢还需化谢。

说到本质,书家要想有所建树,必须有所选择。选碑帖和选朋友存在近似的道理,二者相互选择。对于自己上手钻研的书家,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另一方面,所选择的书家具有真正的实力,值得全身心地对待。我对于谢无量生欢喜心,有一种发自心底的钦佩之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支撑我几十年书法创作和探索的主要动力之一,受益匪浅。今日不揣浅陋,将个人对于谢无量书法的一些浅见写出来,求教于各路方家。

回顾开篇所言,谢无量之所以“不被理解”,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审美。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谢无量的书法不仅仅只从技法层面所能理解和解读的问题,更强调“工夫在书外”的特质。其二,从笔法和字形等外观来看,谢无量的书风是支离错落的,甚至是颠倒歪斜的,是不美的,有些流行的观点遂将谢无量书法称之为“孩儿体”,甚至视其为“丑书”。不能不说,这些理解极其肤浅,甚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是一种狭隘的“贴标签”的做法。谢无量的书法就是谢无量的书法,独一无二。其三,要真实、全面地理解谢无量的书法,需要有“艺术哲学”的视角。一般情况下,说到“艺术哲学”,无外乎就是说在谢无量的书法中,存在各种对比要素,空间疏密、大小方圆、浓淡干湿、墨白对比、缓急顿挫、聚散强弱……等等。实质上,这种理解只关注到了表象,未触及本质。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一叶障目,抱残守缺,或者以偏概全,结果难免偏颇。

我所强调的“艺术哲学”,并不是要回到黑格尔、丹纳的理论体系,不是将艺术作为哲学论说的对象,更并非简单地把哲学作为分析和描述艺术作品的理论依据,而是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有关当代书法评价的思考视角,本质是强调书家要具有自身独特的评判角度和思想路径。很长一段时间,艺术哲学被美学、文艺学乃至艺术史学所冲淡或覆盖,导致艺术哲学所必须具备的“感性思辨和理性思维”这一特质被忽视。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个人化视角,在直面谢无量作品的过程中,才能置身于书法史现场,在理性辨析和往复论证中,诉诸价值和真理的追问,确立独特的感知空间和想象空间。记得有一段史料说过,李小龙之所以能够武艺超群,关键在于他不只是一个武术家,而是武术哲学家。李小龙是扁平足。按理来说,应该是最不适合习武的。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证明他是用思想在练拳,并非限于肢体动作。书法家的道理是一样的,要用思想写字。进而言之,所谓的“艺术哲学”,还必须要从谢无量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地域时空和文化修养等多方面来反思。就书法创作来说,与书家主体的心灵纯正、生活基础、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自身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客观条件,选择适合的表现手法和个性目标都很重要。

理解谢无量的书法,强调“工夫在书外”,也只是一种综合、笼统的表述。需要详加说明的是,谢无量的技法是不可直接临学的,只能意会,因为这是已经从技法到超越技法的过程。换言之,不是没有技法,而是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千万不要忘了,“工夫在书外”的前提是“工夫在书内”。如果考察谢无量早期的作品,答案不言自明。这个磨练的过程不可或缺。书法创作需要光景常新,对于谢无量这样的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谢无量书法的根本魅力在于,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变幻无穷。同样的字帖,同样的笔法,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绪下来解读和领略,会不断有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一回重温都会有收获。

要真实、全面地理解和领会谢无量的书法,不妨抓住四个“关键字”:

“格”在诗书画印领域很常见,比如品格、格调等。儒家强调“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是“品”的目标,也是结果,以“调”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即是韵。在中国古典审美理论中,“品”包含两重基本含义:其一,“品”与审美主体鉴别、体察、辨析、评定审美对象有关;其二,“品”与事物的品类、品质、品貌、品格、品第、品位及某种深层的审美特质有关。格调是书法作品的重要属性,是作品集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体现书法家主体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是否纯正的问题,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的作品无外乎有两种:一是从作品能够看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并能恰如其分地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情感,既不装腔作势,也不矫揉造作;二是作品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可以看出书法家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以及所开辟的新领域。谢无量的作品,无疑集此两点于一身。

“淡”亦是艺术品评常见词汇。《汉书·扬雄传》有言:“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此外诸如“欲造平淡天真”,“淡到无言最可人”,就书画家主体而言,强调“淡泊明志”。“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这一句中,如果改“一语”为“每字”,用来评价谢无量的作品再合适不过。“淡”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返璞归真,一是朴,二是真。“朴”就是朴素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朴素就是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即“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原形原貌。老子将朴素解释为“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侧重点是人的心灵洁净自由,铅华洗尽,光彩渐退,浓肥辛甘,淡是至味,历经人世浮沉,淡是至境。这是对于主体的要求。谢无量的书法不是没有技法,而是超越技法,做到率真、天真、纯真,唯“真”才有“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关于王羲之“东床快婿”故事。王羲之的书法含有多种特质,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真”,无一处不顺其自然。魏晋的士人们热衷追求顺乎天性、逍遥不拘的精神自由,反映在审美上,欣赏逍遥而不拘常法的奔纵或幽隐以及不从流俗的高远。谢无量正是一个具有“魏晋风度”的人。谢无量书法的“淡”,就是朴,就是真,就是纯,至纯至真,大道至简,大味至淡。

“逸”是书画品评中最高的定位。逸品尤在神品之上,超越技法,超越功利。北宋黄休复认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于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逸”即超逸、绝俗之意。他把逸品放在最高,认为是最难达到的审美境界,因为作者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格、修养,才能脱俗,做到“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绘画如此要求,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文人寓情志于诗文书画之时,强调写意,必然涉及主体的精神世界。逸品反映了文人的精神世界,由心灵的超逸纵恣转而笔墨的放逸奇变,进而体现出书家主体桀骜独特的审美个性。逸气是一种无功利的、天真不羁而不屑世俗繁缛的胸襟,也是一种自由即兴、犹如游戏般的创作心态。逸笔则是笔触所呈现出的洒脱简练、自出心裁的独特之笔。这样的创作无意雕琢,只留心写意,用笔清简,意蕴醇厚。谢无量的书法风格,不正是如此吗?

格、淡、逸存在共通的艺术价值指向。谢无量的书法因为格调高,最终回归淡泊宁静,成为逸品。“

“品格”的至高境界,自董其昌就开始倡导“以淡为宗”,兼有淡、简、清、雅等特质。这种审美倾向,已然表明社会审美逐步倾向于文人化。“逸”作为一种审美品质,真切地表达了中国文人孜孜以求清高、旷达、超脱、飘逸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需要指出,“逸”有多种境界,唐志契《绘事微言》记:“唯逸之一字,最难分解。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沉逸,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浊,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以此想之,则逸之变态尽矣。”其中最接近“逸”境者,当推“淡逸”。“淡”的审美境界,究其缘由,体现出老庄以平淡标准去品评生活和世界的基本原则。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天地的本体,道的本质特征就是“平淡”“无味”。“无”即是“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逸之美最终以“韵”来呈现。“韵”作为审美标准,最终被推崇到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有余意之为韵”,即“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简而言之,“韵”所要求审美意向必须有余意或余味。谢无量的书法作品形于简易闲淡之中,具有深远无穷之味,在意境与内涵上,呈现出淡远、简约、丰韵的审美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那么,格、淡、逸等三种特质如何获取和领略呢?关键在于一个“养”字。

养。谢无量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字是学者字。按常理来说,学者字应该很严谨,但谢无量书风极见性情。所以更准确地来说,谢无量的书法是“学养字”,贵在一个“养”字。这就是谢氏书法不能单纯地靠拼技法就能练出来的原因,是“养出来”的,养眼、养气、养心。概而言之,“淡”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工夫,“藏”是一种修养。我平时注重收藏、喜好收藏。真正的目的不是藏之名山,不是一种终极占有,而是一个过程,在一藏一让中,在得舍之间,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眼界和鉴赏品味,实现以藏来“养”的目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收藏也是“养气”。记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书法家来说,必须练就一双真正的火眼金睛。宗白华说过:“'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谢无量的作品,可以常读常新,犹如一口深井,可以挖掘,等待有缘人,当然一定也是有心人。一旦能够尝试将这两句名言所说的成功结合起来,就会真正领略谢无量书法的价值。

颜奕端 

广东普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作品获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三等奖,2020年被评为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创作潜力人物”,2021年入展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翔|千万不要把出帖当作一种方向,应该把入帖当做一种追求。
怎么才能看懂草书?(3)
谢少承 | 技法在书法创作的最初的阶段,具有先决性质
对话谢少承 | 行书书生 草书狂徒
书法的迷茫
书为心画:书为心动,情性所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