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瑜:成县杜工部祠堂
userphoto

2022.09.25 甘肃

关注

成县杜工部祠堂(亦称杜少陵祠,杜公祠,诗圣祠,杜甫草堂),座落在县城东南飞龙峡口西面的山坡上。飞龙峡为青泥河(俗称东河)由成川入山的一个谷口。青泥河源于徽县麻沿河八条沟(《太平寰宇记》为左溪水),经红石门合白水流经成县,于成县史家坪村进入略阳县境,流经琵琶寺,在封家坝石门山注入嘉陵江。飞龙峡口西面绵延不绝的南山为西秦岭末端山脉,南山上依次有卧虎崖、仙人崖和陇右名山鸡峰山。飞龙峡口东面矗立着远近闻名的凤凰山。凤凰山通体葱翠,远看为锥形,山顶浑圆,上有凤凰台,为杜甫《凤凰台》诗真实所在。《凤凰台》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高尚的爱国爱民情怀,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诗因山有根,山因诗成名。凤凰山和凤凰台因为杜甫的《凤凰台》一诗而享誉天下。凤凰山的北面中部有一依天然崖洞修建的寺院为凤凰山寺,此寺始建于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为陇右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佛教寺院,武则天即位后易名为大云寺。此寺院即杜甫流寓同谷(今成县)时与赞公会面之处。凤凰山的南面有依崖耸立酷似鲁迅头像的鲁公石、石秀才像和三娘教子石像,山的下方即为青泥河中“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的万丈潭(杜甫《万丈潭》),对面蜿蜒的栈道、可通马车的逼仄山径是入川的陇蜀古道。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避至四川,太子李亨领兵平乱,遂称帝,为肃宗。杜甫曾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因疏救房琯触圣怒,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亁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杜甫弃官携家人西行,先是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住三月余,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发秦州》诗亦为秦州境内所写,《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或为杜甫离秦州前赴两当县探访老朋友吴郁“江上宅”所写。杜甫告别秦州后,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沿途都留有诗篇),十月中旬到达同谷县(今成县)。在同谷,杜甫写下《凤凰台》《万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即《同谷七歌》),《发同谷县》与同谷相关。十二月初,杜甫离开同谷赴剑南(今四川),沿途又写下十余首诗,其中与我省相关的有《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这些都是诗圣留给甘陇人民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赞公,本名李衔,排行十一,赞为法号,人称赞公和尚,敬称赞上人,原为长安大云寺主持,时与杜甫多有交往,公亦因房琯遭贬,避乱于成州同谷县大云寺。杜甫到同谷后与赞公重逢和往来。《成县新志》和成县杜甫草堂碑刻共同记载这一事实:杜甫与赞公曾相聚于同谷县。乾隆六年《成县新志》云:“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同谷草堂存明嘉靖年间诗碑有句“卜邻如夙约,结伴近禅房”,跋语“昔公由秦入蜀,爱其地,结茅以居,与赞公往来,后人因以祀公。”杜甫《宿赞公房》《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寄赞上人》《别赞上人》五首诗应为寓居同谷时所作。这几首诗以前曾被归并为《秦州杂诗》,幸高天佑先生实地考察并详细考证予以纠正。天佑这一成果与《成县志》和杜甫草堂碑刻记载一致,得到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和天水师专李济阻先生(《杜甫陇右诗注析》著者)充分肯定,二位先生一致认为这是“作者对杜甫研究的一大贡献”。
天佑先生的考证,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即杜诗中提到的“佳主人”是谁?有人说是同谷县令,这难免望文生义之嫌,有失偏颇,还有几种猜测也站不住脚。到底是谁呢?从天佑先生的考证中知道,“佳主人”就是赞公,赞上人。这个历史根据就在杜甫与赞公往来的诗作中,也在《同谷七歌》和后来的诗作中。


杜甫在同谷的确见到了赞尚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宿赞公房》:“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赞公亦是被贬来同谷,深秋时二人在此相会,时令和景物相符,身份相符,地点是陇不是秦亦相符,杜甫当晚在赞公房留宿。《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之一云:“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杜甫初来同谷,许是先客居县城驿舍中,他从县城出来去凤凰山寻找赞公,见丘陵冈峦,探榛莾小路,遇溪行流水,与同谷大云寺所处地貌完全吻合,而出秦州是没有这种景象的。西枝、中枝、东枝均为凤凰山相邻的山名,有山即有村,村以山名再自然不过了。《寄赞上人》有句:“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徘徊虎穴上,面势龙泓头。”同谷大云寺卜邻南山,南山与凤凰山之间有气势夺人的飞龙峡谷,青泥河由此流过,两山上有卧虎崖、狮子洞,地点再确切不过。
杜甫离开同谷时作《别赞上人》:“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天长关塞远,岁暮饥寒逼。”“上国”是国都以西的地方,“世尘婴”为世事所扰,“异县”即同谷县,而不是“异州”。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多少人流离失所,衣不裹体,食不裹腹,饿死冻毙和战死无数,这在杜甫《三吏》《三别》等诗作中有十分具体的描述,更于《同谷七歌》字字血、声声泪之控诉,饥寒交迫、凄惨悲痛之诗句中得以真切而深刻反映。从《别赞上人》一诗中,可见佛门赞公在同谷县亦不能免于饥寒憔悴,进一步说也不可能给杜甫一家人接济多少。至于在《积草岭》一诗中说到“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既使“佳主人”书信中讲得多好,在国家面临极为严重内乱的情况下能好到那里去?况由深秋至寒冬,万物凋敝,家家困苦,其艰难可想而知。然诗作中流露出杜甫于苦旅中渴望见到老朋友之心情亦为自然。杜甫后来到了湖南长沙,与赞公在洞庭湖相逢时又作《长沙送李十一衔》,诗中云:“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李十一衔”即李衔,赞公也,“西康州”,同谷县曾在唐武德元年以县置西康州。杜甫在《同谷七歌》之七中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这里的“山中儒生”即赞公赞上人,“伤怀抱”则为各自遭受的磨难和生活之艰辛而痛怀伤感。
杜甫初到同谷时,曾与赞公一起实地踏勘,寻置草堂。在《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说:“要求阳冈暖,苦步阴岭沍。”在《寄赞上人》中说:“茅屋置兼土,斯焉心所求”“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又说“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沙田又足收。”杜甫与赞公曾不止一次考察欲置茅屋之地,显然西枝西是他中意之地方。然迫于战乱和生活,终于在同谷县没有能够住多少时日,继而又一次远行,前往大后方成都。在《发同谷县》中说:“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饥愚人,迫物累,更远适,不能久居同谷而必须离去的原因已再清楚不过了。
杜甫虽寓居同谷时日不长,却与同谷结下了很深的情缘。《发同谷县》中说:“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诗中所说“数子”,就是《积草岭》一诗中所说“佳主人”“诸彥”和附近乡邻,而“泪再滴”确也反映了诗人与“佳主人”“诸彥”和乡邻们在艰难苦痛的时局与生活中结下了深厚情谊,难舍难分,临别之时情不自禁一再落泪。此情此景,令人无限感慨和唏嘘。


同谷士子文人和百姓是深讲仁义的,这与同谷人最早受到儒家思想教化有关。东汉时期,东汉大儒、汉武都郡太守马融离职后在下辨(东汉时同谷称下辨)办学,对后世及社会风气影响极大。北宋宣和年间,同谷县就为杜甫修建了祠堂以资纪念。文学家、成州知州晁说之曾为杜公祠写下三篇著名的碑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距今正好900年)玍寅二月《濯凤轩记》有言曰:“今成州……西则鸡头山,东则鸡帻山,以属乎凤凰山,亦国中富乎山者也。鸡帻山或名曰龙堂峡,凤凰潭或名曰万丈潭,若大云潭,杜工部昔日所居之地,新祠而奉之者也。其于守居为最近,守居清心堂之背,丛竹之面,新有轩乃以濯凤名之。”此文言明杜工部祠堂建于工部昔日所居之地,在宣和四年玍寅二月之前已建,建有清心堂,植有丛竹,濯凤轩是玍寅二月二十六日建成。工部祠堂面对凤凰山、飞龙峡和万丈潭,茂林修竹,景色十分雅致。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五月,晁说之作《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并书丹,其中有句曰:“顾惟老懦士身屯丧乱,羁旅流寓,呻吟饥寒之余,数百年之后,即其庼庐而祠焉,如吾同谷之于杜工部者,殆未之或有也。呜呼盛矣哉!……唯知其为人世济忠义,遭时艰难,所感者益深,则真识其诗之所以尊,而宜夫数百年后,即其流寓之地而祠之不忘也。……同谷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令涑水郭慥始立祠,而属余为之记,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礼其像,忠其文。”由此可知,此祠最早为民间人士倡导和捐资,县府和州府支持,杜甫为人世济忠义,其人品、诗品受到百姓真心拥戴,千古流芳,为他立祠纪念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晁说之又作《发兴阁记》并书丹,有句曰:“杜子美来自三川,谓可托死焉。未几土蕃之祸尤炽,子美不得有其居而舍去。予始因子美之故居而祠之,距祠堂而南还十步,有万丈潭,敕利泽庙……庙之东有地可建小阁,以尽山川之胜;其南则栈道窈窕,抵凤凰台望西崖以极白沙渡,实杜子美入蜀之道也。……阁今初成,予周览而惘然自失,不觉诵子美《万丈潭》之诗曰:'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一叹而三致意焉,则以发兴名其阁。”此记可知,宣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在杜公祠附近又建成发兴阁,且言明杜甫一家仓促离开同谷还有土蕃之祸所迫的原因,这也为历史所证实。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仲春,成县教谕(负责教育之人)管应律撰《重修杜工部祠记》,有句曰:“少陵公祠,其来远矣,仰窥俯瞰,山光水色映带,恢恢大观也哉!历代名公咏歌以纪其胜者,雅多奇迹。嗣是栋宇倾圮,风景依然,谒祠者毎愀愀发孤啸焉。我赵侯奉命尹是邑,春日修常祀,登堂拜像,赏鉴殊绝。乃捐俸命工以经营之。不日落成,祠焕然一新。”“赵侯”为邑令赵相宇,在杜公祠落成近五百年后,因祠宇倒塌毁损,由官员捐俸重修,使杜祠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成县知县李焌再次组织修葺。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成县县长陶自强发起扩修。以上几次修建皆通过官员捐俸和民间募捐筹措资金。
据《成县志》记载,早先建成的“杜工部祠堂”,土木结构,一进两院,蓝底金字书“诗圣祠”三字。有两厢,左右各3间,进院有坊,两侧有联云:“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院中祠堂3间,祠中有子美泥像,两侧有联:“一谷风清问先生真穷迹到此,四壁诗满笑后人何胆大如斯。”额云:“气呑江海。”祠之前后壁嵌有宋、明、清之州守县令、士子学人咏杜诗碑10通。院周有古柏8株,老枝虬曲,昂视云汉。围墙之东壁嵌有二碑,一为明万历四十六年成县教喻管应律撰《重修杜工部祠记》,一为明嘉靖十九年乡进士刘朝元书邑令刘璜诗碑。祠堂后有山,飞泉漱石,树木葱茏。山腰有清道光四年之摩崖石刻“潭云厓石”。这一摩崖至今高耸山崖,清晰可见。
曾有人记载1954年夏参观祠堂时所见情景,应是民国年间扩修后布局。言草堂主体建筑为两进两院,沿中轴线往上为大门,门联刻:“天地尚留诗稿在,江山亦藉草堂传。”门楣匾额书“诗圣祠”。进入院内,南北各有一排厢房,穿过庭院,上几级台阶,走进二门,是一座清幽的祠院,正殿大门两侧联:“李杜朔神交诗圣酒仙我忝列通家子弟,陇秦寻故宅龙蟠虎踞公先占同谷江山。”正殿上方是清代成县著名书法家姚嗣云草书写的匾额,上书“气呑江海”。下方是杜甫全身塑像,两旁各有一手捧诗笺之书僮。殿内南北墙壁间和殿外雕花窗棂下墙中镶嵌12通碑刻。
杜公祠堂建成后,到此瞻仰、参观和纪念的州县内外人士络绎不绝,留下不少珍贵诗作。清成县知县钟秀作《忆杜公祠旧游》:“孤城十里到荒村,曲栈危桥自有春。事已千年诗不旧,峡留一室迹常新。凭将爱国忠君客,好作高山流水人。七载未能拜遗像,几回南望泪沾巾。”武都人李涵元作《少陵草堂》:“行行曲径最幽深,杜老祠前古树森。云绕山腰疑凤舞,风鸣谷口似龙吟。七歌字字先生泪,千载依依过客心。日暮忘归频极目,数椽茅屋月华侵。”清光绪年间巩秦阶道姚协赞作《同谷草堂》五言长诗一首,诗前有一句话:“陆渔笙学使按临武都,路过同谷,见杜工部荒祠,思速加修葺之,属余致意于幼芝直刺。幼芝欣然修之,亦可谓为政风流之一端矣,因长歌以记之。”此诗亦记载了对杜祠的一次修缮。姚诗有句曰:“少陵千古在,令我动遐思。平时多坎坷,履险不曾夷。……爱国情最挚,忧民心更慈。致君尧舜上,立志本皋伊。”其对杜甫的评价既客观中肯又极具景仰赞佩之情。清光绪中阶州知州叶恩沛曾参与杜祠修葺,其诗《同谷草堂》有句:“蔓草荒烟寄慨深,浣花故址有谁寻?山空鸟寂游踪少,谷人驺鸣使节临。表暴诗人公赠玉,重修遗像我装金。……修罢临江又草堂,聊分鹤俸亦何妨。……曩日风雨多败漏,今番云水尽包涵。辉煌庙貌巍然起,万象澄鲜月映潭。”《成县志》还录佚名诗作《春日谒少陵草堂》,诗曰:“春日寻芳事可师,东风淡荡拂晴丝。不瞻有客卜居胜,空诵惊人擅世诗。峡度长安一片月,树含渭北九回思。更留心血凤台上,千古词人总未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县政府曾组织力量对杜工部祠堂进行过一次修葺,树立雕像,开通公路。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浪潮中,国家和地方经济都有较大发展,文化旅游热潮渐趋兴盛,在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草堂修扩建正式立项。白俊民同志时为成县计划委员会主任,受命负责草堂修扩建工作。从此,他把自己一生和杜甫草堂紧紧连在了一起。
先是想尽办法争取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与当地文化人士反复商讨、修改完善规划,联系本省园林景观设计单位制定设计方案。之后找到会宁县古园林建筑工程队,加上成县北关古建筑工程队,以最精干力量组织施工。为了节省资金,精打细算,在确保工程质量基础上尽量节省开支。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甚至将个人薪水和存款垫进去不少。
用心收集前人及名家相关书法作品,从文化单位、书店、书画市场寻找,与书画商建立联系,一旦发现相关作品,或购买或拍照或复印立即搞到手,还亲自登门求人作品。终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收集到毛泽东、董必武、陆定一、郭沬若、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写杜甫诗的作品,宋元明清时期和近现代一些名人雅士咏歌杜甫诗作的作品。由此建起了以反映杜诗为主要内容的书法回廊、书法墙和书法长廊,为杜公祠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色彩。
修扩建工程突出了诗圣文化,全力打造出一处优秀传统文化圣地。我们由徐书典所书“杜公祠”山门进去,一路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攀登上百个石阶,毎登上一个台阶就与诗圣走近一步。经过刻有启功书“杜少陵祠”仿古牌坊,继续攀登,走进一处刻有田英章书“杜甫草堂”的大门,进入院内,两厢镶嵌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习书杜甫诗作石刻,刘九畴先生书《同谷七歌》等石刻和历代碑刻,抬头看见顾子惠先生所书“诗圣祠”,走进正殿内,礼敬杜甫坐像,又到殿外亭子前瞻仰杜甫迎风站立目视远方的雕像,仿佛见到千秋诗圣的真容,听到他以时而悠扬深情时而悲怆激愤的声音朗诵《凤凰台》《三吏》《三别》《同谷七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用丹心热血写成的诗作,听到他如泣如诉地讲述安史之乱后那一段段浸满血泪的人生苦旅和创作经历,使我们对这位中国诗坛史上最为杰出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最近的、写出诗史般辉煌巨制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而这种感觉,随着我们逐一参观反映杜诗内容的书法墙和书法长廊后愈加深沉、持久和浓烈。
重建后的草堂园林十分地优美。翠柏蓊郁,修篁葱茏,古树名木林立,恰是清凉幽静好去处。小桥流水,曲榭回廊,碧草绿茵连片,诚为山地园林好风光。繁花似锦,蜂蝶翩跹,鸟语啁啾婉转,胜似人间仙境一桃源。每年春天,草堂里梅花盛开,红黄白绿,各色梅花一齐开放,姹紫嫣红,馨香四溢,格外引人注目和神往。人们携家齐友,三五成群,纷纷涌入草堂,踏青游春,赏花观景,好一派热闹非凡景象。每年此时,成县文联、县文化馆、县诗词楹联学会、书画影视歌舞等团体轮番在此组织采风、笔会、写生、演出等活动,县上文化人士与各地慕名前来的文化人士汇聚一堂,吟诗作画,拍照留影,弹琴弄弦,载歌载舞,为草堂渲染起一种缅怀纪念诗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浓厚文化氛围,营造出一种熏陶爱民为民利民的民本主义思想、荡漾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开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强大动力的精神阆苑。

成县和成县籍文化人士,围绕草堂文化创作的文艺作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王天一先生创作了《杜甫在陇右诗意画》并举办展览,以绘画的形式留住了杜甫在陇右的剪影。杨立强先生把杜甫诗意和灵魂融入陇南与同谷山水之中,创作了一系列饱含乡情的山水田园画作。郝洪涛先生作联:“不辞杖履酬山水,惟许诗章耀古今。”陈琳先生作联:“心绪越千年杖笠行吟途穷犹念苍生苦,春风来几度山川坐望诗老不闻蜀道难。”陈晓翌先生作诗:“工部景行芳,万古仰高风。把酒吟杜诗,援笔颂诗魂。”左玉麟先生作诗:“峭壁惊涛青浪翻,诗圣遗韵万古传。跋山涉水路漫漫,忧国悯民心拳拳。甘抛心血哺雏凤,但祈祥瑞降人寰。今日同谷真乐土,新翻七歌慰先贤。”张忠先生作诗:“子美歌风韵最哀,寒峡此际动客怀。致君尧舜中兴事,剖献心血济世才。俎豆吟坛辉丽日,鞭挞时弊走惊雷。华章千载垂青史,好看鸾皇傍凤台。”李逢春先生作诗:“访杜寻诗意更殷,桃梅匝树竞缤纷。花光烂漫辉春涧,鸟影轻盈掠洞门。丽殿华廊书盛世,海棠虬柏记乾元。七歌唱断裁新韵,朗照溶金染凤村。”周鹏先生作诗:“世运方兴大雅开,草堂山水锦新裁。春姿骀荡风前柳,逸韵清标雪后梅。毎酹诗魂亲绝壁,遥祈凤翥仰高台。登临有意冲天啸,轻释襟怀鼓角催。”
杜甫没有远去,诗圣仍在同谷。这里有杜甫的心和血,这里有诗圣的诗和情,这里有子美的魂与魄,这里有他“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理想与希望,这里更有爱他信他敬他念他、淳朴善良、仁爱孝悌、笃诚信义、勤劳奋进的人民和父老乡亲!
写于2022年3月31日
改于2022年7月26日
作者:张瑜,甘肃省成县人,大学文化,曾任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省公安厅副巡视员,现为甘肃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西狭颂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西狭颂》会刊主编,甘肃省伏羲文化研究会顾问、老子文化研究会理事、延安大学校友会理事,参与编辑《伏羲文化》《老子文化》《陇上夕阳红》等刊物,与范渊等人共同主编出版《甘肃公安史话》等,与陈琳同志共同主编出版《西狭颂文化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著名古建筑——杜公祠
名胜联·杜甫草堂
诗圣——杜甫
古婵娟室 | 杜甫的最后十年(第一篇)杜甫自陇入川遗踪寻访
草堂拜诗圣
寡妇偷枣被抓,杜甫写诗极力维护,引起质疑声一片,却流传了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