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天佑:陇右杜甫草堂考
userphoto

2022.09.29 甘肃

关注
摘要:关于诗圣杜甫在陇右的行踪遗迹,存在于今天水、陇南地区的杜甫草堂遗迹共有九处,其中“秦州五草堂”包括东柯草堂、城北草堂、西枝草堂、南郭草堂和社棠草堂,“成州四草堂”包括同谷草堂、仇池草堂、栗亭草堂和木兰草堂。本文首次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诗圣杜甫在陇右的行迹研究和相关地方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陇右:杜甫草堂:草堂略说:秦州五草堂:成州四草堂
对于杜甫陇右诗,近年来学者多有研究,成果斐然。诸如:李济阻、王德全、刘秉成合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吕兴才主编《杜甫与徽县》(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聂大受主编《诗圣与陇右行吟----杜甫陇右踪迹探寻》(华夏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赵国正、张炯之合著《杜甫同谷诗编》(内刊)等。但对陇右杜甫草堂数量之多少,创建之先后,规模之大小,形成原因等问题,关注者似乎不多。对此,陇南成县文史学者张忠先生曾撰有《杜甫陇右纪念遗迹综述》一文,资料丰实,涉猎较广。本文拟在张忠先生论述的基础上,就“陇右杜甫草堂”专题,再作考述。

一、杜甫草堂略说
草堂,即茅屋、茅草房,是陇右民间传统民居样式之一,一般是以夯筑土墙四围,再用茅草或麦杆覆顶的简易居室。杜诗《堂成》有云:“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清郊。”可见,盛唐时期的草堂就是用白茅草(天水俗云“茅箭草”)覆顶的。其实,至今天水、陇南农村,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这种茅屋仍可见到。
关于草堂的形成:“安史之乱”后,作为知识分子和底层官吏的杜甫和广大人民一样,全家流离失所。尤其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天,杜甫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之职,弃官携眷西行,出关中、客秦州、寓同谷、赴剑南、下夔州,直至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冬去世,流浪飘泊达12年之久。这期间,由于他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所到之处,皆建茅屋以居。出于对他的景仰之情,凡是他居住过、留连过、或行迹所到之处,千百年来,人们先后兴建起一些祠堂祭祀他、纪念他、研究他。故而,后世称这些祠堂建筑或相关的人文胜迹皆为“杜甫草堂”,表达了人们对杜甫一生艰难困苦、漂泊潦倒境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他集古今之大成,创造了唐代卓越诗歌艺术的景仰,以及对他忧国忧民高尚情操的无限缅怀。
关于草堂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杜甫草堂大约有40座之多,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在众多的“杜甫草堂”中,尤以位于四川成都浣花溪旁的草堂创建最早、影响最广、规模最大,于此所作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杜甫“草堂精神”的杰出代表。
关于草堂的名称:其实,“草堂”一词,在杜诗中多有使用。如《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室二首》中《狂夫》诗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或称“茅屋”,如《醉时歌》诗云:“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茺苞苔。”《佳人》诗云:“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或称“茅斋”,如《绝句·漫兴九首》诗云:“孰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暮秋枉裴道州手礼、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云:“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或称“茅宇”,如《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诗云:“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或称:“茅茨”,如《岁晏行》诗云:“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积草岭》诗云:“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见。”或称“白屋”,如《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云:“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甚至连杜甫其人也被时人称之为“草堂”了,如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友高适曾写给杜甫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二、秦州五草堂
秦州是杜甫陇右之行的第一处栖居地,在陇右长达五月有余的旅程中,其中有三个多月是在秦州度过的。这期间,杜甫辗转于秦州城、城北寺、南郭寺、东柯谷、太平寺等地,“有些幽静的地方,也常常引起他建筑一座茅屋,长此住下去的念头。”“凡是他居住过的地方,自从两宋以来,都有碑铭或祠堂之类的建筑来纪念他。”据地方史志记载,杜甫在秦州曾居住过的城北寺、南郭寺、东柯谷和经行地社棠镇等处,后人皆曾建有祠堂。
东柯草堂:又称“杜甫祠”或“东柯谷杜工部草堂”,位于今天水市东南60余里北道区街子乡街子村。关于此处草堂之兴废,据《雍大记》载:“东柯谷在秦州,旧天水县有杜甫祠,绍圣间栗亭令王知彰作《祠堂记》云:'工部弃官寓东柯谷,侄佐与之居’。”可见,此草堂当始建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年间(1094-1098)。又据《元一统志》:“东柯谷在东柯镇,少陵弃官之秦地,寓于侄佐之居。”又《骨董琐记》曰:“杜子美旧居,在秦州东柯谷,今为秦州。”又据清李荣《改建南郭寺东禅院为杜工部祠记》记述:“秦州东柯谷有杜工部草堂,同治间毁于兵。”由此可见,东柯谷曾有杜甫草堂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东柯草堂,有人认为:“这座杜甫祠宇为秦、陇、蜀、荆、楚、豫等地所有纪念杜甫祠宇中修建最早的一座。”但此说值得商榷,若言东柯草堂为陇右杜甫草堂中创建最早者尚可,若言其为全国各地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则不可。因为我们知道,成都浣花溪草堂乃为五代著名词人韦庄所创建,显然比北宋为早。
城北草堂:又称“杜甫祠”“李杜祠”,或称“大雅堂”,位于今天水市秦城(现改为秦州区)区城北玉泉观内。据《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秦州发生强烈地震,建于天靖山玉泉观的杜甫祠被毁,“巡道宋琬捐俸主修”。由此推断,此处杜甫草堂之创始年代,最迟当在明代。
又明人国栋有《李杜祠》诗曰:“累朝李杜并齐名,俎豆文坛此合并。诗史诗仙千古壮,忧君忧国两心明。相依严武谁怜客,得志吴璘岂弄兵。无限牢愁难对语,庙庭风雨泣三更。”由此亦可证,城北草堂在明代即称“李杜祠”,故而到了清乾隆四年(1139)“秦州知府李宏重建此祠时始称'李杜祠’”的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明人国栋诗中已然“李杜”合称并论了;当然,唐人韩愈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则更早。
至于城北草堂为何将“李杜”合而祀之,清代著名学者王闿运撰《秦州北山李杜祠堂记》一文可释此疑。《记》中有云:“秦州北山玉泉观;故隗氏旧宫地也。自汉代以后为胜地,其游者不可胜计,而唐以来,杜文贞独擅其名,杜生不逢时,仅以诗章名后世。人游其地,吟其诗,思其人,若耳目相接,莫不起兴也。故即其山祠之,祠之欲有以配之,以李供奉者成纪人,可为地主,因建李杜祠堂。”祠堂配祀,此乃古人风习,早在《周礼》中即已有昭穆列位制度。他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内,配祀孔子者有曾参和颜回等。又如成都草堂内配祀杜甫者,则为黄庭坚与陆游。也许古人觉得只祀一人太孤单、寂寞了吧,所以拉来了生时的朋友,弟子或后世崇拜者以作陪伴,并共享殓食。
西枝草堂:位于今天水市北道区甘泉镇西枝村。有学者认为:“诗人到秦州后,曾满怀深情,专程去西枝村看望赞公,赞公也曾写信请诗人来西枝村小居为邻,互相慰藉。”“由于西枝村阴冷潮湿,没有找到一块向阳暖和的地方,诗人卜居西枝的目的未能实现。后来,诗人听说西枝村西面有个林木葱郁、景色雅致的山谷,又想到那里卜居。”“但由于秦州天气渐冷,诗人无衣无食,这一愿望未能实现。”然而,需要特别说明者,据笔者《赞上人考》和《杜甫与赞公交游考》(详见《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所析,西枝村当在成州同谷县,而不在秦州。故今天水所谓西枝村,实乃后人附会之地,不足确信。即使如此,此地清代曾有草堂遗迹还是应予承认的事实。
南郭草堂:又称“南郭寺杜公祠”,本为南郭寺禅院,位于今天水市秦城区(现改为秦州区)南五里山上清光绪三十年(l904):秦州知州任承允重修。据天水名士李荣撰《改建南郭寺禅院为杜公祠记》述载:“秦州东柯谷旧有杜工部草堂,同治间毁于兵……前人欲修未果,遂将南郭寺禅院改建为杜公祠。”由此可见,南郭寺草堂创建较晚,是东柯谷草堂之移地续建的产物。
社棠草堂:位于今天水市北道区(现改为麦积区)社棠镇。此处草堂,据余泽春《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15年版)卷二云:“由马跑泉北渡渭十里为社棠镇,镇北龟山下有古城遗址。按:其地当为绵诸县,然绵诸废久,不应有遗址在,或即上邽镇欤?又有草堂寺,祀唐杜甫。”另外,近人高一涵(国民党监察院甘、宁、青监察史)于l943年秋巡甘时,曾作《天水社棠镇口杜甫草堂》一诗,亦可作为其证:“涟沦渭水浅平沙,玉竦凌空一带斜。东谷阳坡铺锦绣,西枝阴壑走龙蛇。地生羲圣文明古,云接昆仑道路赊。柿子垂珠瓜粟美,少陵何事更移家?”
由此可见,天水县社棠镇口亦曾建有一草堂,为晚清光绪年间所创修。推其本义,当是杜甫昔年自关中赴陇右,在翻越陇坂之后,经清水县而至社棠进入秦州城之故,因为自陇山至秦州,社棠乃为必经之地。
三、成州四草堂
成州(辖今甘肃成县、西和、徽县等地)是杜甫陇右之行的第二站,也是最后一站。在此期间,主要在同谷县(今成县)逗留了月余,经过汉源县(今西和县城)、到过栗亭县(今徽县西栗亭镇)等地。主要在同谷县风凰村结茅庐以居,但其所经行之处,后之好事者亦先后建有祠堂、草堂多处。以时间先后分别有:
同谷草堂:又称“杜工部祠堂”“子美草堂”,或称“杜公祠”“诗圣祠”“杜少陵祠”等。位于今成县城东南三公里飞龙峡谷内。据北宋晁说之《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述载:“同谷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令涑水郭慥始立祠,而属余为之记,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礼其像,忠其文。”时在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五年(1123)。但据晁氏作于宣和四年二月的《濯风轩记》云:“杜工部昔日所居之地,新祠而奉之者也。……新有轩乃以'濯风’名之。”则同谷草堂当创修于宣和二年(公元1121)。又《广舆记》言杜甫于此“结茅而居,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立祠祀之。”同谷草堂于北宋末创建后,代人供奉、修缮,至明清达到极盛。如明万历四十六年(l618)春,成县教谕管应律曾奉知县赵相宇之命修复,并撰有《重修杜少陵祠记》:“少陵公祠,其来远矣。……前代名公咏歌以纪其胜者,雅多奇迹。嗣是栋宇倾圮,风景依然,谒祠者每愀然发孤啸焉。我赵侯奉命尹是邑,春日修常祀,登堂拜像,赏鉴殊绝,乃捐俸命工以经营之。不日落成,祠焕然一新。”清光绪十一年(l885),成县知县李峻再次修葺。1942年,成县县长陶自强复又发起扩建,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文革”中多有损毁,近年来又开发重建。历经绵延近千年的兴废荣衰,同谷草堂遂声名远播,成为陇右人文胜迹之一。
仇池草堂:又称“白云草堂”,位于今西和县东南50公里仇池山下飞龙峡中。据《方舆胜览》述载:“仇池山下有飞龙峡,以氐酋杨飞龙所据而名,其东乃杜甫避乱居此。杜诗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之句,即谓此也。”
关于“仇池草堂”之创始,据宋佚名《仇池碑记》记述:“绍兴五祀,曹公居贤官于此,庙宇圮坏,公为鼎新。复起'白云亭’,重构招提,绘苏、杜二大老像,刻诗于琬琰,昭示将来,遂成好事,组恭者属予以纪之。”由“复起'白云亭’”推知,仇池草堂当创始于北宋晚期。例之“同谷草堂”的创建,当与时任成州知州的名士晁说之有关。又据宣统《甘肃通志》云:“绍兴甲寅上巳日,忠训郎曹居贤立石。”按,“甲寅”即宋高宗(赵构)绍兴四年(公元1134)。据此,则“仇池草堂”之创始,仅次于“同谷草堂”,而居“栗亭草堂”之先。
又清人杨继先有诗曰:“地接仇池水晚潮,杜陵茅屋枕山椒。波涛涌白雪千尺,松竹分清酒一瓢。峡窄水谙龙出舞,林深惟见鸟语招。凌虚我欲乘风去,行策飞鸿过小桥。”此诗可为其旁证,且从诗中描绘可知,此处亦为一人间仙境,令人神往。
栗亭草堂:又称“栗亭杜公祠”,或称“名嘉亭”,位于今徽县西20公里之栗亭乡(现改为栗亭镇)。据唐代成州刺史赵鸿诗:“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纪今何有?”可知杜甫当年寓居同谷时,曾云游栗亭并有题诗,其诗在百年后尚流传口碑,但到晚唐赵鸿之时己无迹可寻,大概是毛笔题诗吧,如果是刻石则不致短期失传。
关于“栗亭草堂”之创修,亦当在宋代。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名嘉亭,在栗亭县宋建,邑令赵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之句为榜。”这当是后世栗亭草堂之雏形。而现今地方学者认为创始于明代,这当是据清人童华祖《重建杜少陵先生祠堂记》所云:“正德年间,侍御史潘公因规先生于梦中,遂就地建祠而崇祀之”的记载做出的推论,其实已迟了数百年,赵洋为绍兴间最后一位栗亭令,故栗亭草堂当创建于南宋绍兴末期。至明代御史潘公巡按栗亭,曾做一梦,于是为之建祠以祀,当是重建。其后,明万历年间知州左元贞,清康熙时观察史童华祖,乾隆九年知县牛运震,嘉庆七年知县张伯魁等相继修耷,遂使之绵绵相续,香火不绝。近年,当地政府曾斥资重建,但中道停辍,至今尚未形成旅游热点。
关于“栗亭草堂”之规模,据清人张伯魁《重修杜少陵祠堂记》云:“按祠之南为木皮岭,东望青泥,若俯而即也。南六里许,元观峡钓台,皆遗迹也。稍西里许,则旧祠也。明御史潘公梦拾遗,始建祠宇,其遗址存焉。今重修祀堂三间,明州牧左公建也;献宇三槛,国朝童公建也;赡田十亩,前令牛公置也;详于碑石,久为民占,今复归于祠。前有隙地,今为祠门,其左若右,各增盖耳房二间。予率众捐资重建,议始于丁卯之春,落成于己已之秋也。董斯事者,邑诸生梁子负栋也。予又置赡祠田十亩,与牛公所置之十亩,并以属之梁子,俾司春秋享祀,岁时修葺之事焉。”可见,至清代中叶,“栗亭草堂”达到极盛时期,成为占地20余亩,拥有建筑8间的地方人文胜迹,与“同谷草堂”比翼争辉。
木兰草堂:位于徽县木皮岭山麓。据学者调查:“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早在宋代,木兰花掌山麓就建有杜甫纪念祠堂一座,可惜毁于宋金战火之中。”按,“木皮岭在徽县西南四十里处的栗川乡境内,因其上遍被木兰树(又名辛夷树,其皮为中药厚朴)而得名。此处草堂虽为传说,不见史志载录,但传说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肯定有其故实。考其传说,当为宋时所建,复例之“同谷”“仇池”草堂均与成州知州晁说之有关的史实,“木兰草堂”之创修,或当与晁氏有关,故备此志忘,权为一说。又“木兰花掌”,或称“木莲花掌”。
1962年,正值杜甫诞生l2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实,早在唐代,杜甫即与李白齐名,号称“李杜”。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诗歌中曾多次歌咏,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石鼓歌》)“勃兴得李杜,万类困凌暴。”(《荐士》)“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感春》)。l959年,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出土的坎曼尔诗作中也说:“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宋代以后,杜甫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王禹偁《日长简仲咸》诗曰:“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欧阳修《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曰:“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谁比伦。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苟言可垂后,士无羞贱贫。”对杜甫予以充分肯定。而王安石则更为崇拜,他在《杜甫画像》中说:“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言毅色不可求。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可见,杜甫生时及其后一千多年来,他早已成为中国的文化名人,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和爱戴:他和李白一样,是中国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去过的地方,大都留下了遗迹。这些遗迹,成为当地的胜地,成为当地的荣光,被记载在方志中,流传在民间。”
关于这一点,散布于陇右各地的“杜甫草堂”即是有力的佐证。这些草堂,从其成因和创始的时间看,杜甫真正去过或居住过的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后人依据其诗作所写,或其行迹所至就地而建,成为当地人文胜迹和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杜甫纪念性遗迹,正如一位学者所论说的:“大量的李杜遗迹,真也好,假也好,附会也好,都说明着他们所受到的崇敬与爱戴,所享有的声誉。……有些遗迹,荒废了又重建,一再更换地址,已非原来面目,但这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崇敬之情。这就说明,李杜之在中国,是怎样根深蒂固地植入生活里,他们的诗歌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杜甫诗作文本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对其影响所及形成的“草堂现象”和“草堂精神”亦不容忽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使杜诗及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更加坚实地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经过历史的孕育、发酵和缓释而最终成为不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作者注:本文初稿于2001年,当时为与清水友人马银生合撰,后发表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收录于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编《陇右文化论从》第一辑。这次重刊之际,作者在文字上又做了适当修订。2022年9月12日子夜于白龙江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莫砺锋| 少陵诗里识秦州
杜甫和秦州29
秦州客居三个月,杜甫写下了这些千古诗句
二妙轩碑帖
180 唐诗解读——杜甫之《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一)
看图识唐诗(595)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