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代《登封汉三阙遗存》
userphoto

2023.04.03 甘肃

关注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1865-1925)一生四次来到中国考察,走遍长城内外、三山五岳。

威廉·埃德加·盖洛

他说:“就像穿越亚利桑那州时发现的许多印第安人村庄废墟一样,这些地方不仅吸引着古文物家,还吸引着宗教的研究者。就这样,登封把我吸引到这儿,以便寻找它的寺庙。”在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中,中岳嵩山可谓五岳之冠,它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地,足见中岳嵩山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遗产价值。

阙,最早出现在周代的《诗经》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其种类有很多,比如建在城门外的城阙、建在宫殿外的宫阙、建在祠庙外的庙阙(也叫神道阙)等,是屹立在门前的两个相对而立的建筑物。城阙、宫阙己不复有实物了,今天能见到的只是墓阙、庙阙二种。古时“阙”通“缺”,意味着两阙之间没有阻隔,作为道路使用。阙最初用于标表宫门。《古今注》说法:“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汉代以后,阙已非宫门专用,不仅宫殿、宗庙、陵墓建阙,许多贵族官僚的宅第也可建阙,但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功能也由最初的显示威严、登临望远,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和崇尚礼仪。阙因此具有了更深的社会文化内涵。到了阙已经“绝奔”的北宋,苏东坡仍在《水调歌头》中借喻了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魏晋之后,阙逐渐销声匿迹。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起,历代均有建阙。现存最古老的阙是嵩山汉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建于东汉安帝年间。

汉三阙位置

三阙结构基本相同,每阙都由正、副阙组成,各阙又分为三部分,即阙基、阙身、阙顶。阙基由石板平铺而成,其上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八层即为阙身,阙顶则由三块巨石雕刻而成。顶的中间又用长方形石块雕成六条瓦境的正脊,脊的两端仿佛弧形向上挑起,两侧面则雕成有序的柿蒂纹瓦当。而作为围墙象征的副阙,比正阙低,副阙外侧顶部是两重脊,由三条瓦城扣合而成。

按照石材特点不同,阙上雕刻内容也不尽相同。三阙所存画像共计200余幅,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百戏、狩猎、斗鸡、铺首衔环等,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是研究东汉社会史的生动资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河南登封中岳庙前,由阳城长吕常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所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它与中岳庙一起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祭祀的典范之一,历史价值无与伦比。2010年,太室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太室阙阙顶为庑殿顶,用巨石雕砌而成。阙身则由长方形的青石块垒砌而成,四面刻有浮雕。浮雕采用最常见的减地平雕技法,图案有60余幅。尺寸方面,东西两半阙相距8米、高约4米、宽约2米、厚约0.7米。

太室阙另有题额和铭文。题额在正面(西阙南面上部),现存阳刻篆书“中岳泰室阳城”六字,空缺三字,金石家高文在《汉碑集释》中认为空缺的三字为“崇高阙”。题额下刻有铭文,隶篆参半,是研究中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铭文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以及建阙的缘由。

少室阙

少室阙

少室阙,位于河南登封邢家铺。无刻年月,据清王澍考为东汉延光二年(123)三月刻。尺寸方面,东阙高3.37米,西阙高3.75米,各长2.12米,厚0.7米,间距7.6米。少室阙以青石垒砌,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

少室阙阙身同样刻有浮雕图案60余幅,其中蹴鞠图为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实物佐证。阙的题额在西阙背面(即北面)第九层石上,篆书“少室神道之阙”。铭与题名则在西阙正面(即南面)及西面,而东阙背面亦有一部分题名,但均已大部分剥蚀不可通读。阙铭则记载了“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启母阙

启母阙

启母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位于登封市万岁峰下启母庙前。东汉时期,人们为了纪念大禹之妻、启的母亲而修建的神道阙。但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曾改名“开母阙”。尺寸方面,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两阙间距6.8米。同太室阙和少室阙,启母阙阙身上同样刻有浮雕图案和铭文。

汉字在演变的前期经历了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

第一个就是秦始皇下令“书同文”,丞相李斯以“秦小篆”为标准,对汉字进行简化后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这不仅是对此前中国文字发展的总结,也是对此后中国文化传承的奠基。

第二个转折点是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史称“隶变”,变圆为方、改曲为直。这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演变,标志着古文字的淘汰和今文字的崛起。潘伯鹰先生曾指出:“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自从有了它,中国的书法才形成了由它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可以说,有了隶变才有了今天的汉字。

这两次转折都是动态的过程,发生的时间段接近且有重叠。小篆是规范的官方性文字,但书写不便,在“去繁就简”的心理趋向下,民间流行出了更简化的隶书。西晋的卫恒在《四体书势》中便有印证:“隶书者,篆之捷也。”汉承秦制后,隶书得到空前的发展,至东汉达到顶峰。

概括来说,隶书源起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学术界将战国末到西汉末这400年间的隶书发展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时期也是隶书的孕育阶段。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后期,隶书发展已走向成熟,官方也将其定为通用书体。

隶书的历史遗存主要有两类:简帛书(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绸上)和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著名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隶书早期重要的历史遗存。对于隶书盛行的汉代,其历史遗存主要有两类:简帛和碑刻。隶书的历史遗存在西汉主要是以简帛的形式存在,到了东汉,刊石立碑之风盛行,隶书的历史遗存又以碑刻居多。

嵩山汉三阙均建于东汉安帝年间(公元107年至l25年),正是隶变结束,汉隶进入成熟的时期。三阙上的铭文属于碑刻,出现于这场演变尾声之时,可以说是这场书法演变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注脚。杨守敬在《平碑记》中指出:“汉隶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太室》《少室》《开母》三阙字数稍多,且雄劲古雅,自《琅琊台》漫漶不得其下笔之迹,应推此为篆书科律,世人以郑文宝《峄山碑》为真从李斯出而奉为楷模,误矣。”

《太室石阙铭》属于汉隶碑刻。西阙,东汉元初五年(118)四月刻;东阙,东汉延光四年(125)三月刻。也称《嵩山太室石阙铭》《中岳太室石阙铭》。分东西两阙。高七尺许。西阙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铭高一尺三寸,广四尺六寸五分”。东汉元初五年(118)四月刻。隶书。存二十八行,行九字,第三行十字。额阳文篆书“中岳泰室阳城□□□”九字。东阙,东汉延光四年(125)三月刻。隶书。约四十六行,行二十字。张裕钊评其:“隶书以与篆籀近者为最上,以后世日变而日远,于古浑厚之气亡矣。”从此碑中的隶书字体看,其结体等已很显然地带上了成熟期隶书的某些共同特征: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结体大多扁长、稳重、敦厚。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一行之中经常出现顺乎自然的长形结构字,使得整幅作品有纵行而横列不拘,同时,结体也极尽疏密、斜正、开合之趣。没有成为排列如算子的隶书“馆阁体”。这点对处于某种书体演变的开始成熟期的书家来说,是尤为可贵的。因为这时的创作者常:为了急于尽快掌握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却落入另一种“千人一面”的巢穴。

《太室石阙铭》另一重要特色体现在其用笔之中:与严谨的隶书结体相对应,碑版中笔画不似大多数隶书的写法,很少能看到蚕头燕尾之势,相反,却带有明显的篆书笔意,圆润、劲挺、含蓄。可见秦篆(或小篆)笔意的影响在当时尚没有完全摆脱;也同时说明创作者的创作意识还是非常独特的。他并没有被当时书坛流行的隶书那种“蚕头燕尾”笔意所笼罩,而试图把传统的篆书笔意和当时较为典型的隶书结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碑版反映出来的实际效果看,这种结合也是基本成功的。

《太室阙铭》局部

再者,从此碑中捺笔皆作双沟来看,从已斑驳模糊的残碑中,我们仍然可以依稀辨别出作者独辟蹊径地运用了汉碑中独一无二的双沟“波法”——二条边廓线分叉的捺笔。清王虚舟跋西阙铭云:“此碑每作波法皆双沟,尤汉碑所仅见者,不可不详识之也。”

说到汉简,此“神道阙”实近于汉简而远于汉碑。且不说微微偏侧的结体,也不说那尽力向两边开张的用笔,只就单行字距的处理上,或疏或密,或斜或正,仍能血脉不断,一气贯注,这正是汉简的神韵。石刻文字具汉简神韵,故尤可宝贵也。前人或言此书法“散逸”“瘦劲”,将其与汉碑中《礼器》诸碑相较,实非笃论。何绍基评此阙:“瘦劲似吉金,东京碑中自有此一派,最为高古。”

《少室石阙铭》无刻年月,据清王澍考为东汉延光二年(123)三月刻。它也称《嵩山少室石阙铭》《中岳少室石阙铭》。在河南登封邢家铺。分东西两阙。东阙、隶书。四行、行六字。西阙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铭高一尺三寸,广五尺五寸”。篆书。存二十二行,行四字。额篆书阳文“少室神道之阙”三行六字。

《少室阙铭文》

《少室阙铭文》局部

清刘熙载《艺概》:“汉人书隶多篆少,而篆体方扁,每骎骎入于隶。惟《少室》《开母》两石阙铭,雅洁有制,差觉上蔡法程,于玆未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而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希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

清王澍跋西阙云:“石甚粗劣,篆文亦未尽善,然刻虽未工而字殊朴茂。商彝、周鼎、清庙、明堂,可以寻常耳目间琱巧之物同日语乎?”

此篆法方整近似泰山秦刻石。线条挺劲犀利,方折处皆寰转,流畅婉丽,风神洒脱,落落大方,是汉隶中(包括汉碑额)最突出的端庄佳作。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汉篆传者,《三公山》《开母石阙》并此而三,惟此最佳,独有秦二十九字碑(《泰山刻石》)馀势。”他的妙处:既不同袁安、袁敞碑,似泰山秦刻石而又有所不同。此刻线条无《开母庙石阙铭》文字肥厚,字体造型亦略具长方形,与《开母庙石阙铭》稍异耳。

《开母庙石阙铭》也称《嵩山开母庙西石阙铭》。东汉延光二年(123)刻,篆书。二十五行,行十五字;下方题名十二行,行七字。在河南登封。《嵩山三阙》之一。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铭二横哥高一尺八寸五分,广八尺九寸五分。”清潘钟瑞云:“其笔势圆满,顿折俱可推寻,足为学者之楷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则评价:“笔益茂密”。

《开母庙石阙铭》局部

清冯云鹏《金石索》:“篆法方圆茂满,虽极剥落,而神气自在。其笔势有肥瘦,亦有顿挫,与汉缪篆相似。”开母庙篆法雄浑,造型蜾扁,线条肥腴,流动感特别强烈,几如满白汉印文字。结体近似《祀三公山碑》而较规矩,字距基本整齐。最突出的是:西河的“河”字右部的……。叶封《嵩阳刻石记》谓:“阙在启母石(汉避讳改启曰开)正南,其式以石条垒砌如垛,而阙其中如门,石质粗劣,空处刻什花纹。”综览《开母庙石阙铭》文字,篆法朴茂处无刀刻痕如汉铜印久经锈蚀文字。线条雄伟,大气磅礴,不逊《泰山》秦刻石,与石质不无关系。此刻特点是:以流丽婉转的线条,构成蜾扁的方形篆书。凡遇方形折角笔线,皆作小圆角环转。用一种方正不露硬角,平直内含环转的造型法则来写篆书。运笔力求自然,不加修饰,结构内舒外紧,如独步空庭,故其书风在汉隶中独放异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东汉嵩山三阙》
隶书名碑——嵩山太室神道石阙
经典|《中国书法报》“嵩山三阙”专题
精彩登封第一天〖河南登封〗
汉《嵩山三阙》拓片
文化名山之二十五:中岳嵩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