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松雪 金书《孝经》
userphoto

2023.04.20 甘肃

关注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

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 《颂》,

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

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后

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

居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

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

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 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 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 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 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 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 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

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 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纪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

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宠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宠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宠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宠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广要道章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纪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

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谏诤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

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 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 庙致敬,

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事君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丧亲章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

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 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

  事 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翰林沈粲卷首题字:赵松雪金书

《孝经》局部大图欣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

  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

赵孟頫(1254 年10 月20 日-1322 年7 月30 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 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 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元赵孟頫泥金书孝经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翰林沈粲卷首题字:赵松雪金书

如果说,书法史上,影响力能达到王羲之的境界,只有寥寥几人,其中就有一个达到书圣级的宗师,他超越古人,为书法续命800多年,包括现代人都深受其影响!

他就是赵子昂,尤其是帖学领域中,在其之后的元、明、清,乃至当代,都是笼罩他的书风之下。

他也是后世少有能超越古人的宗师级的人物,五体皆精,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肩,成为“楷书四大家”。

他力挽狂澜,和鲜于枢等人一起扭转了宋末元初书法颓靡的状态,在书画领域用“文艺复兴”的方式,再次拯救书画,为书画续命800多年了。

赵子昂的复古,是把唐代的“尚法”和宋代“尚意”完美结合起来,让书法不失法度的情况,达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尤其他独创的赵体,以行入楷,法度严谨中不失灵动,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他一卷金字行书《孝经卷》为例。

全篇以蓝底瓷青笺加金粉书写而成,卷首是沈粲的大字题首:赵松雪金书。华丽非常,据说夜里金光闪闪,美得令人心醉!

《孝经卷》字法上刚柔相济,点画精微,其细微的抖动和持续发力的顿挫之势,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赵子昂在章法上,更是别有匠心,他在布局上疏朗匀称、和谐中正,丝毫没有一丝狂野之气。

由于是皇家皇家敕书的作品,用墨上也是非常讲究,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气脉连贯、时而轻柔婉约,时而浓墨重笔,宛如夏夜中一首恬静、悠扬、飘逸的乐曲,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纵览全篇,这卷《孝经卷》给人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中正平和之美,这是跟赵子昂的学养深厚有很大关系。

后世有些人,说他的写的是“俗书”:

一种可能是自己没有没有足够的眼界,没有难洞察领悟其笔法的精微之处,未得其神,徒得其形,不是赵子昂的书法俗,而是没有学到,把赵体写俗了。

二则是企图通过抹黑赵子昂,达到吸引流量,博眼球的效果,这种以“践踏古人,抬高自己”的行为,实在有损人品。

关于赵子昂的书法我们是见过不少了,赵子昂的“金笔”书法作品你可曾见过?赵子那个的书法以行书最得众人青睐,他的名作《洛神赋》我们也是非常的熟悉,今日给大家带来的赵子昂名作《孝经》也是行书作品。这也是目前远方诗书阁发现的赵子昂唯一的“金笔”小行书,目前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显然的,我们看到上边第一幅作品不是赵子昂的书法字迹,这其实是翰林沈粲为《孝经》题写的:赵松雪金书。沈粲是明代的书法家,是馆阁体最高水平书法家沈度的弟弟,他为《孝经》题写的“赵松雪金书”也是让其书法名声得到加持。

赵子昂这幅《孝经》巨作,全篇采用泥金墨水书写,字字玲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是书法精品。在临习书法这幅作品的时候会有抄写《金刚经》的感觉,不知道临习过此作的书友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孟頫《行书十扎卷》,信手而为,无不佳妙
赵孟頫行书《论虞世南书法》,《论枕卧帖》
自从有了它,快速学会赵孟頫所有书体!
经典书法碑帖:赵孟頫行书《王羲之书事卷》
清劲圆润:元代赵孟頫行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书法欣赏
赵孟頫行书《右军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