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彦卿:试论“八分书”的形成和发展
userphoto

2023.04.28 甘肃

关注

摘要:书法发展史上继隶书之后有遗存的八分书。它的形成、特征、发展过程以及八分书对中国汉字字体楷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八分书是继承隶书开启楷书的独立书体。

关键词:书法;八分书;形成;特征;作用

八分书是汉末至魏晋在中国书法领域独领风骚,盛极一时的流行书体,历史有记载,书迹有遗存,但不知何故对其研究宣传远不及其他书体,致使许多人对八分书不甚了了。何为八分书呢?要说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何为隶书?

一、何为隶书

何为隶书?《说文解字》释“隶”即“附著也”[1]165,《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隶,属也”[2]。比较一致的看法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隶书者,篆之捷也”,即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隶书的特点,横画笔道的起端如蚕的圆头;捺笔收笔处挫捻,再轻挑出尖,使得笔末略现叉形如燕尾;书写强调“燕不双飞”,即书写一个字时主笔出锋(燕尾);其他诸笔收尾处不做任何挫捻回锋动作,以方笔(秃笔)收尾;字体由篆长变扁,左右疏朗,上下收紧,以主笔“蚕头燕尾”串穿字中。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3]班固在指出隶书产生时间、原因和使用对象的同时,第一次为隶书定了名。《说文解字》解释:“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戌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1]3315许慎认为,官狱事务的繁多需要简易便捷的文字,从而导致隶书的产生、古文的灭绝。“隶书”传为程邈所制,《晋书·卫恒传》云:“或曰,下土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4]其实在秦篆统一全国文字之前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现统称为大篆(古文),隶书在大篆时期就已萌芽滋生了,隶书是从秦篆中演变脱胎出来的,早在战国楚帛书已现端倪。小篆和隶书是两个体系。小篆保持着象形字的遗意,而隶书却用笔画波磔改变了象形字的结构,变圆形为方形,变弧线为直线,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是简化了的篆字。

二、八分书的形成及特征

“八分”的由来,历来解释不一。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1]528“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1]6315《汉书·艺文志》记载:“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3]可见,在汉以前只有隶书,没有八分书。“八分”最早见于《古今法书苑》引用蔡文姬说:“臣父(蔡邕)造八分,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去李篆二分取八分,是为八分书。”(程隶即传为程邈所作之隶书,李篆即为秦丞相李斯所作之小篆)。《唐六典》卷十:“字体有五:一曰古文,废而不用;二曰大篆,惟于石经载之;三曰小篆,谓印玺、旛旐、碑碣所用;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五曰隶书,谓典籍、表奏及公私文所用。”[5]此处的八分书指汉魏石经。宋洪适《隶释》云:“隶法虽自秦始,盖取其简易,施于徒隶,以便文书之用。未有点画俯仰之势,终西京之世。学士大夫不留意此书,故彝鼎所识,碑碣所刻。皆不复用之。”[6]元吾丘衍在《学古编》八《字源七辨》中说:“……四曰秦隶,秦隶书不为体势,即秦权、汉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或谓秦未有隶,且疑程邈说,故详反之。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隶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八分与隶人多不分,故言其法。六曰汉隶,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则异。”[7]从历史记载和观察存世碑刻可知,隶书在完成了对篆书的改造以后,逐渐形成抑制直画而放纵波画之势,向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横、撇、捺三种笔画逐渐约定俗成在落笔约过全画长度三分之一以后顿笔,愈顿笔愈肥,结字笔画上边齐平,下边向上微斜,有时略高。横捺呈微波起伏之势,长画末端多用挑法,笔画形态方笔渐多最终形成了八分笔法。这与东汉时期人们将粗硬秃的笔头改用细软尖的兽毛和蔡伦发明了纸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兽毛笔的主要特点是弹力强,可以使笔画多变,美化字体。而纸的发明使汉字的字形大大改变,蔡伦发明纸之前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为绢帛和简牍,绢帛昂贵,一般人不能大量使用,只能选择比较便宜的用竹片制作的竹简,从出土的竹简看一般长23厘米、宽1厘米、厚0.2—0.3厘米,23厘米大约相当秦汉时的一尺,故又称“尺牍”,由于受尺牍窄长的影响,简牍上的秦篆、汉隶比较瘦长。笔的改进和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在书写中书写人可以不受尺牍瘦长的影响而能放开手脚自由书写,字体逐渐由瘦长繁复向扁平方正简约方向发展,笔画的波磔挑法大量使用,并逐渐美化了汉字。

三、隶书、八分书的区别

对于八分书解释历来分歧较大。有尺度说,隶书说,楷书说,书体说等。

唐张怀瓘《书断》:“'八分’: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作也。(北朝)王愔云:(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8]《唐六典》卷十“校书郎正字”条下说:“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9]他们都认为“八分”本是尺度慢慢演变成一种书体。唐兰《中国文字学》认为:“其实八分楷法,只是楷法中的一种罢了。”[10]据施安昌《汉熹平石经与八分书》一文运用考古出土的东汉、三国、西晋三代古尺对石经残片研究,石经字大多为23—24厘米,折合当时古尺8.1—8.5古尺分,恰合流行说法八分,历史记载与实物测量吻合[11]。

宋郭仲恕《佩觽》说:“八分之说,流俗有二:或曰八分篆法二分隶文;又云皆似八字势,有偃波。臣以为二说皆非也。今按书有八体,汉蔡邕以隶作八分,盖八体之后又生此法,谓之八分,近矣。”又说:“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出,行书狂而草书圣。”[12]清翁文纲《两汉金石记》引高凤翰《八分说》认为:“笔画平直,似小篆而去其繁者,隶也;因隶而掠捺,八分也。”又说:“汉人有波之隶,则由隶渐增笔势,其形象八字分布,故曰八分,此其体之正变,变自多端,然由汉至六朝、唐人皆为之者,在此今日之曰分隶。”[13]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认为:“盖汉人相传口说,如秦篆《石鼓》体而得其八分,西汉人变秦隶书体为扁体,亦得秦篆之八分。东汉又变西汉而增挑法,且极扁,又得西汉之八分。正书变东汉隶体而为方形圆笔,又得东汉之八分。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14]启功先生认为秦代俗书为隶,汉朝以正体为隶,魏晋以后真书为隶,汉魏之际旧隶体被称为八分,隶书、八分同名异体。“以为是'字方八分’的尺度概念,更无根据。即如上尊号,受禅二碑的字,每字长宽各边,都远远超过今尺八十厘,何况汉尺还小于今尺呢。”[15]60从以上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隶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汉武帝以前早期隶书(又称秦隶、古隶),汉武帝之后为八分书(又称汉隶、分隶、八分)是隶书发展的一个阶段,是隶书成熟期的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也有人认为八分书属于隶书就是楷书。《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王羲之,说他“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16]。众所周知王羲之擅长的是楷书,显而易见《晋书》认为隶书就是楷书。著名的隋大业元年舍利函铭,字是楷书,但铭文题署:“赵超越隶书敬上”。唐代的八分书“广作波势,不古不严”,名称内涵与汉代不同,隶书专指楷书,也即真书,而对汉隶字体则用八分这个名称。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一《东魏大觉寺碑阴》碑题“银青光禄大夫臣韩毅隶书,盖今楷字也”,“今”指北宋,是北朝曾称楷书为隶。据此,今天也有人持此说。

对比观察,隶书与八分书区别是明显的,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早在秦代的隶书里,就可以看到少量带捺脚的斜笔和略有挑法的横画。在西汉早期的隶书里,这类笔画的使用有明显的增加。”[17]马王堆帛书、凤凰山木牍上的字已现八分书雏形,在敦煌、居延汉简上,分书就逐步走向成熟。在形体结构上隶书繁,多呈纵式;八分简,多呈扁平状,书写形态上隶书平直无波磔,八分蚕头燕尾,波磔明显。运笔上也有差异,隶书用臂书写,八分用肘书写,“平画宽结”为隶法,“平画斜结”为八分法。笔法上隶书本来只是笔画的分散,笔姿无多变,大多还保留着篆书的“单线”法,而八分艺术性大大增强了。古隶、汉隶的字形偏于横方,即扁方;而“八分书”向着“正方”与“竖方”的趁势而发展定型。笔画的走向一改篆体的笔画向一个中心点“抱拱”,而向四面八方分布与铺展。笔画不再是万画同一的单线法,而形成了轻重、放敛、转侧、起落、顿挫,大大增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应该说,隶书孕育了八分书,八分书发展了隶书。据周汝昌《永字八法》考“'八分’一名,本来就是指笔画组织由篆的钩纡回曲,抱成一团,逐步地变为'八’向'分’布,八种分散'独立’的笔画了。因此就产生了八种笔法(当然'八’也是古代喜用的数字,不必死拘),后人不过拿'永’字作代表来说明而已”[18]。“总之'八分’是汉隶晚期的加以新改进、演变的一种书体,再历三国、魏、晋,到东晋王羲之又'始变古法’确立真书之体(今名楷书者是),大致脉络可窥。”[18]八分书继承了隶书的书写特点,是对隶书的艺术加工和美化,“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隶书、八分书分别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两个阶段,是两种具有渊源关系的字体。

四、八分书的发展

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是八分书最为流行的时代,在使用传承的过程中八分书孕育了魏碑。魏碑存世有千余件,从这些代表性的碑刻可以看出,魏碑继承了八分的笔意,但又有所创新,在方、圆笔画变化中,又强调顿挫,折笔处运用断笔或似断非断的笔画而形成特殊的笔趣,迥异于一般的八分、楷的写法,从字形看变扁平向方正并逐渐定型。笔画方笔、直笔渐多,锋芒裸露,棱角分明,笔画表现了力的加强,浑劲厚实。结体严谨,运笔自然,有开有合,有收有放。横画入笔露锋欲竖先横,长而平,有向上的弧度,带有明显的八分笔意。魏碑繁荣了数十年,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又接受南方王派书风的影响,书风锐变,改方笔为圆笔,笔画趋向流动,字体亦趋圆秀。到隋代,就完全溶为楷书了。

北齐初年,皇帝下诏“其国子学生仰依旧铨补,服膺师说,研习《礼经》。往者文襄皇帝所运蔡邕《石经》五十二枚,即移置学馆,依次修之”[19]。“国子寺可备立官属,依旧置生,讲习经典,岁时考试,其文襄帝所运石经,宜即施于学馆。”[20]皇帝诏告以汉代石经为书法的准则,汉隶、八分又得到复兴。但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掺以波磔,书体笔画丰满,结体宽疏。

隋代刻石用的字体和手写体比较接近。著名的石刻《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吸收了南北书法的特点,启导了唐代书法的端绪。清叶昌炽《语石·语石异同评》认为“隋碑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由小篆、八分趁于隶楷,至使巧力兼至”[21]。唐代八分书有了飞跃的发展,初唐八分书以承自北方溯源石经旧法为主要特色,受欧阳询、殷仲容影响比较大。武周时期八分书渐行,之后由于唐玄宗“性英断多艺术,尤知音律,善八分书”[22],由于皇帝好写“八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一时写“八分”的人就多起来,如史维则、韩择木、梁升卿、蔡有邻皆为“八分”名家,所书“八分”体的碑版甚多,八分书得到了复兴和繁荣。盛唐八分书变方整为宽博,“广作波势,不古不严”,气势宏大,书体丰腴,典雅华贵。因为唐代的笔法和汉代的笔法有所不同,因此便有了“唐”“汉”之分。本来六朝以后人们习惯把汉末流行书体称八分,把魏、晋以后的正书叫做隶书,唐人看惯了这种区别,认为分先于隶,所以张怀瓘的十体;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将八分位列隶之前,实际上应倒过来。

宋代,汉隶、八分已近尾声,再不是主流书体,即使在官方的书学训练中也未将八分书列为学习的课程。在《宋史·选举志》记载得很详细:“书学生,习篆、隶(正)、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23]虽然八分书不被官方重视,但仍有如郭忠恕、司马光等书法大家标举古法,继承盛唐八分书的传统书写八分,有不少八分书迹传世。但宋代人对八分的看法与唐代又不相同,他们认为隶指汉隶,八分指汉魏之后增隶而作。

清代乾嘉年间,文人远避文字狱,钻进古书堆里去做金石学、训诂学,弃之于郊野荒岭的断碑残碣也被学人重视,翁同龢、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等极力提倡改学魏碑,“碑学”盛极一时。不少人开始研究、临摹起篆、隶、八分、魏碑等,八分书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和书法作品。尤其是邓石如初以篆刻为业,对篆、隶、八分研究较多,把篆刻技巧运用到书法上,所写篆、隶、八分朴厚雄杰,直逼秦汉,声名远扬,人争习之,八分复兴。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宋]范晔,撰.后汉书·冯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汉]班固.汉书·三十·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卫恒[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宋]洪适.隶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元]吾丘衍.学古编·字源七辩.[EB/OL]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 -950484 -89632.html.

[8][唐]张怀 瓘.书断.[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699820100db3p.html

[9]叶昌炽.语石[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施安昌.汉喜平石经与八分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6).

[12][宋]郭忠恕.佩觽[M].

[13][清]翁文纲.两汉金石录(卷二十)·隶八分考[M].

[1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5]启功.启功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8]周汝昌.永字八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北齐书·文宣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0]北齐书·孝昭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1][清]叶昌炽,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M].台北:中华书局,1994.

[2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玄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元]脱脱,等,撰.宋史.学校试律学等试附[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夏唯一的八分书碑刻赏析
书法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产生顺序
隶书
汉字形体变迁的第三阶段:魏晋以后的正楷
从竹简书法看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
古文到小篆隶书到楷书 汉字的演变总体由繁难趋向简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