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勤礼碑》临习:结构与章法解析
  《颜勤礼碑》的结构
  《颜勤礼碑》临习
  掌握字的结构,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是笔画之间的关系。一个字有两笔,就有一笔为主,另一笔则是副笔了。比如“二”字,我们总不能把两横写得一样长吧!“人”字呢,一般是把撇写得轻些,捺写得重些。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成样子了。
  第二是处理笔画和周围空间的关系。我们写一个“田”字,里面四个空格应该比较均匀,如果太不匀了那肯定不好看。“因”字,如果把里面的“大”字写得太大或太小也都不舒服。我们所以能站得稳,是因为除了脚下是实地,周围还有相当大的实地,如果站在高空的窄梁上,那谁也站不稳。所以,写字千万不可忽视笔画周围的空白。
  三是要留心偏旁部首间的关系。比如“昌”字,上下两个“曰”字一样,哪个应大些?“林”字左右一样,哪个应该让一让?如果能够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字的结构就比较好掌握了。
  一确定主笔与副笔
  怎样确定一个字的主笔呢?不妨作如下分析:“三”字,上下有三个横画,哪个为主呢?一般说,最下一横是主笔,因为这样显得比较稳定。而“安”字,就不能扩大上面的“宀”,而要伸展“女”字中间一笔,如图1所示。
  ▲图1
  “左”字的主笔应该是撇,而“右”字的主笔应是上面的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文字中,“左”“右”本来就是左手和右手的象形,当然哪一笔代表胳膊哪一笔就是主笔了。看来,写楷书也要学一点古文字学的知识。
  从楷书字形上讲,“左”上、中、下共有三横,下边一横,如果不写长些,当然不好看。“右”下面只是个口,不能伸展,所以用上面的横来做主笔。由此可见,一个字中比较伸展的笔画一般做主笔,如中间竖、中腰横、长撇、长捺、戈钩等。
  二“天覆”与“地载”
  “宀”头一般要写大些,宽松些。比如“守”字,写小了,下面就显得太松散了。“官”字,如果把下边写得太大了,就显得臃塞、肥浊,这个“官”就不像好“官”了。
  ▲图2
  其实,“宀”在古代的文字中就是房子。如“宝”字,它的本意是屋子里放满了的东西,有玉有贝(古代的货币)和缶(也是音符)。如果“宀”写小了就太拥挤了。
  所以,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想到是盖房子,一定要宽敞点。清末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里谈到“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就是说要写大点,把下面的笔画都覆盖住。
  “里”字、“监(監)”字,下面一横长,结构就显得稳妥,仿佛一个人站在大地上,重心安稳,这一类字,黄自元称之为“地载”,他说:“地载者,凡画皆托于其上。”
  三齐平结构
  左小要齐上,“口”字旁、“土”字旁,左边笔画很少。遇到右边笔画较多或偏旁较长的时候,左边小的部首一定要靠着上边写,不能太低。如“碑”“呼”等字。见图3。
  ▲图3
  为什么呢?因为汉字是从左上角开始写的,所以,左上角是基准。举个例子说:小学生排队,一班来了十个人,二班来了三个人,两班的排头应该对齐,不能排尾对齐。所以,左上角的笔画既然是排头的基准兵,就不能写得靠后。请记住“左小齐上”四个字。
  右小要齐下,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字帖,马上就会知道,右旁小可以写低一些,甚至可以与下边齐。原因是汉字从左上角开始写到右下角结束。如果右下角不满,人们会以为没写完。比如“恤”字和“讷(訥)”字,应该是下边齐,如果写成上边齐就会感觉很不舒服。所以,要记住“右小齐下”四个字。
  四排叠
  排,指左中右结构的字,这类字,中宫收紧才能保持方正的特点。什么叫中宫?我们习字有人用米字格,有人用九宫格,九宫格中间的一格就叫做中宫。
  ▲图4
  汉字的结构很讲究中宫收紧,特别是左中右排开的字。如图4中,“职(職)”字中间的“音”,中间的“一”写得很短,与“戈”的横连到一起,显得很紧凑,“乡(郷)”字同样是中间部分写得小而紧。
  为了紧凑,三部分之间不是各自为界,而是笔画间相互交错。“职(職)”字中“音”“戈”横画相连就是一例。还有横画都要稍稍向右上斜一点。就像几个挑担子的人走一条窄街道,如果都横着,那就走不过去了。
  总体来说,“中宫收紧”“互相穿插”“倾斜相让”是处理左、中、右横排结构的原则。
  叠,汉字中的确有些“高层建筑”,容易写得又窄又长。如“襄”字,上下共有四层,比别的字要高好多,写不好就会成为细高挑。再如“卢(盧)”字,也有三层。那怎样才能不显得窄长呢?首先要看看有没有可以伸展的横画或撇捺,如果有,就把它们写得长些。如果没有,上中下几层,哪一层可以横向伸展就尽可能写宽些。
  “卢(盧)”字左上的一撇和下面的横画,可以伸展;“襄”字下边的撇、捺也可以伸展,由于这些笔画的作用,这些字就不显得太窄、太高了,同时也保持了中宫紧凑的特点。
  五相让
  左右结构的字一般比较好写,特别是宽度基本相等的字。但也会遇到一些左边特宽或右边特宽的字,如图5的“观(觀)”字、“清”字。
  ▲图5
  “清”字是左边笔画少而右边笔画多,所以左边写得很窄;有些字虽然右边笔画很少,如“观(觀)”字,左边18画,右边仅7画,但右侧所占的地方仍然比较宽,而且“见”字的撇插到左边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汉字结构中,有一个法则叫做“相让”,左要让右。所以,右边笔画多的时候,左边自然要写得很窄,但左边笔画特多却不能尽量拓宽,而要注意让右侧有足够的宽度,不这样视觉上就不舒服。
  上下结构的字,基本是上让下,如“昌”字,上下两个“曰”,一定是上小下大。“毒”字的笔画上紧下松,下边一定要多占空间。
  六欹正
  汉字虽然是方块字,可其中也有不少不太方的,有的字就不太容易找到重心,写不好让人感觉站不住。如“也”字,横画必须要写得比较偏斜,因为它要和下边的横钩协调,不能写正。如果写正了反倒难看了。“少”“乃”“多”等字虽然没有垂直的笔画做骨架,但是重心却掌握得很好,像运动员在跑弯道时身体是斜的但不会摔倒。如图6所示。
  ▲图6
  七包围
  图7中的字,都是有外框的。“司”字从右、上两方面包;“匡”字从上、左、下三方面包;“国(國)”字、“图(圖)”字则把四面都围住了。包的法则是“包,若不能容”。请注意,无论从两面包,还是从三面包,“司”字、“匡”字的上横都要短些,不超过中间的部分,好像包不住里面的东西。读者可以试一下,把上横写长,全包住,会立即觉得难看、死板。
  ▲图7
  围的法则是,框内的部分一定要有足够的空间,要“透气”。同时,里面的“或”“啚”本身也要写得平正、均匀,上紧下松。
  八因字立形
  有些字原来就是长字,如“东(東)”字。有些字本来就很扁,如“工”字(图8)。把它们放在一起,矮字还没有高字的一半高。我们在临帖的时候,要保持这高矮的差别。写字也要因字形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图8
  字的大小也如此,如“学(學)”“士”二字,大小相差很远,但在全碑的拓片中,看起来非常协调统一,真可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康有为所谓“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笔者认为这些话是没有道理的。
  颜体楷书的章法
  《颜勤礼碑》临习
  唐碑的章法,清末以来多有微词,讲结构时笔者已经举了“因字立形”的例子,说康有为所谓“整齐过甚……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这些话是没有道理的。书写碑文,自然以横竖成行为好。即使如此,书家也根据字形,写出高矮、阔狭、欹正、疏密的变化,使整个作品充满生机。
  唐代各家在章法上还是有各自风格的。初唐欧、虞、褚诸家,继承了隋碑特点,简洁清通,疏朗洞达。《九成宫》《虞恭公》《雁塔圣教序》乃至民间的墓志、塔铭,都是如此。到了盛唐,颜真卿变法出新,追求雄强茂密的章法,与他浑厚劲健的笔法相统一,传达了盛唐之音。
  ▲《颜勤礼碑》(局部)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是一幅楷书杰作,写得浑厚苍劲、博大雄深,而章法似乎不经意,质朴自然,浑若天成。这样的章法,启发了杨凝式,写出了《韭花帖》等书法史上的神品、逸品。可见章法不是设计出来的,它关乎作者的人格、性灵,也关系到时代的精神。
  ▲《自书告身帖》(局部)
  结体、布白、章法,如同音乐的旋律、节奏,不能随意改变。倘若我们把欧阳询的《九成宫》缩小行距字距,让他像《颜勤礼碑》一样追求朴茂雄强,结果是很不协调的,欧体笔法之美、结构之美,全然体现不出了。
  ▲《九成宫碑》(局部)
  ▲《九成宫碑》(局部)同页缩减字距后
  可见孙过庭所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是何等重要。笔画、结构、空间分布,各家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形成了它的“主旋律”,错一个音符、一个节拍都是不行的,所以,临帖时要注意章法,要照顾到原帖的空间和呼应关系,不要为了节约纸而把字都挤到一起。想将来写作品时再练章法,那就不对了。
  以上我们对《颜勤礼碑》的笔画、结构、章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大家读帖和临帖能有所帮助。只记书中所举的这几个例子是不行的,要多临原碑,最好能够通临。
  本文选自:《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专业用书》——《楷书教学指导》(中国书法出版社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此法练习楷书很简单,颜真卿勤礼碑
【学颜】《多宝塔碑》与《颜勤礼碑》比较赏析
《张景碑》临习指南
初学毛笔字,学谁的字体比较好?没得选,就这三种
学王羲之行书从碑开始而不是临手帖
管峻:《褚遂良颜真卿字法解析》— 第九讲丨三品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