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用“归谬导正法”提升作文思辨性

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层面“思维发展与提升”,做出了如下阐释:“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是当下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热点课题,事实上也早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尤其作文命题的重点考察方向。

关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写作”的书已经汗牛充栋,但很少有哪本书提供过适合高中学生直接在作文中加以运用的简便易学、操作性强的思维模型,为此,笔者提出“归谬导正法”,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

所谓“归谬导正法”,其实是两种思维过程,“归谬”与“导正”的结合,前者适用于“破”,也就是驳倒与自方对立的观点,后者适用于“立”,即引出并论证己方观点。两个思维过程贯串起来,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辨”过程。下边分别解说。

所谓“归谬法”,又叫“反证法”,一般认为是“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由原始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归谬法”在“轴心时代”的很多哲人著作中有着精彩的运用,比如柏拉图《理想国》中就记载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雅典青年尤苏戴莫斯志在成为政治家,苏格拉底于是找他讨论“正义”问题:
苏:虚伪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欺骗、做坏事、奴役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
尤:非正义。
苏:奴役非正义的敌人、欺骗敌人、偷窃敌人的东西,也属于非正义么?
尤:不是。
苏: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虚伪、欺骗用在敌人身上,属于正义行为,用在朋友身上属于非正义行为。
尤:对。
苏:假如在士气低落时,谎称援军来了,儿子生病不肯服药,父亲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尤:是正义的。
苏:你是说,就是对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吗?
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
不难看出,苏格拉底从尤苏戴莫斯的前提出发,通过假设的方式,揭示了对方论点的逻辑漏洞,使其陷入自相矛盾,从而达到了驳倒对方观点的目的。
而所谓“导正法”,这个概念是笔者杜撰的,但是其思维方法却是受到了以“雄辩”著称的战国思想家孟子文章的启发。
在《梁惠王下》一章,曾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告诉自己的宠臣庄暴自己喜欢音乐,庄暴不知怎么回应,告诉了孟子,孟子借机游说齐宣王,劝导他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是怎样劝说这位贪图享乐的君王的呢?仔细分析其思路,便可发现,他是敏锐抓住了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好乐”,加以正面引导,逐步从齐宣王的出发点“追求快乐”,推导抵达了“与民同乐”的己方论点。
如果综合一下两位哲人的说理智慧,可以发现如下共通之处:他们都没有不顾反对意见,没有一味自说自话,而是善于从对方观点的合理初衷出发,“见招拆招”、“借力打力”、因势利导、由“破”转“立”。这当然与他们说理的情境都处于对话当中有关,但是分析近几年的全国I卷高考题,不难发现大多也设置了“对话者”,比如2015年为“给老陈或小陈或交警写一封信”,2017年为“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2018年为“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寄时光瓶”,2019年为“对复兴中学的同学做一个演讲”等等。但是很多同学的作文却缺少“对话感”,殊不知所有的(议论文)写作都是一种“对话”。“对话感”是提升说理思辨性的坦途。
如果综合一下两位哲人的说理智慧,可以发现如下共通之处:他们都没有不顾反对意见,没有一味自说自话,而是善于从对方观点的合理初衷出发,“见招拆招”、“借力打力”、因势利导、由“破”转“立”。这当然与他们说理的情境都处于对话当中有关,但是分析近几年的全国I卷高考题,不难发现大多也设置了“对话者”,比如2015年为“给老陈或小陈或交警写一封信”,2017年为“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2018年为“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寄时光瓶”,2019年为“对复兴中学的同学做一个演讲”等等。但是很多同学的作文却缺少“对话感”,殊不知所有的(议论文)写作都是一种“对话”。“对话感”是提升说理思辨性的坦途。
不妨以2015年全国I卷的一篇优秀作文《给小陈的一封信》(节选)为例:
我认为你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诚然,批评你的人也有他们的道理,“亲亲相隐”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伦理法则,你举报父亲的行为,将导致父亲遭到处罚,会让一些人认为这是“伤害父亲”、“大逆不道”。当情与法产生矛盾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站在“情”的一边。但是,难道不论是非,一味偏袒顺从就是对父亲的爱吗?你在举报父亲之前已经苦苦劝告,而父亲并没有幡然悔悟,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导致发生事故,不光是害了父亲,毁了自己的家庭,更有可能把别人的家庭也拖入悲剧。(归谬)
父亲当然需要我们的尊敬与关爱,但不应该是无条件无是非的愚孝与盲从。当爱父私情和公德国法构成天平的两端时,每一个稍有理性的公民都应该坚决站在后者这一边。我很高兴你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因为选择遵从公德和国法,就同时保护了所有的父亲和子女,当然也包括因受罚而彻底改过的你的父亲;而选择顺从私情,最终必然是既损害了公德,也伤害了私情。(导正)
所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所以说理透彻,首先就是因为作者调动想象力与“共情力”,真正进入了规定情境,带有了极强的“对话感”。当然,更值得赞叹的是无意中暗合了上文所讲的“归谬法”与“导正法”的思维精髓,并自然地将之连为一体:先是用“发生事故”的假设,推翻了“举报父亲就是伤害父亲”的观点,完成了“归谬”;然后从对方“关爱父亲”的合理初衷出发,导向了“遵从国法才是保护父亲”的正确结论,完成“导正”。两种思路衔接自然,使这两段文字具有了很强的逻辑力量。
笔者认为,“归谬导正法”作为一个思维工具,可以用于作文写作的完整流程。审题立意阶段,学生应尽量发掘材料呈现的对立观点(比如“继续弘扬劳动美德”的对立面是“科技发展可以完全取代人类劳动”),然后思考双方行为的初衷与后果,分析其是否自洽(后果是否符合初衷),由此决定自己的立场观点;在布局行文阶段,则可以如刚才分析的文段所示范的那样,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揭示对方观点逻辑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肯定对方善意的初衷,指出可能产生的恶性的后果),再由对方观点中的合理之处推导出己方观点.
“归谬导正法”,这就是笔者所称的“一把思想的利刃”。之所以将它抬高到“思想”层面,而不是仅看作一种“思维模型”或“思维工具”。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雅思贝尔斯所命名的伟大的“轴心时代”的赠礼:
苏格拉底为何发明了在对话辩难中“助产”知识的“辩证法”?是因为他坚信“美德是一种知识”,而知识是人心中固有的,我们说理的目的是帮助对方“回忆”起自己的知识。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说,但有一点至今仍值得学习:他并不认为自己胜过对方,总将“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挂在嘴边,在说理中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谦卑。
而孟子坚信人性本善,皆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加以教化,则“皆可以为尧舜”。他启示我们,辩论的目的不是压倒对方,而是帮对方发扬善念,导向善果。
综上,我们应该怎样在作文中讲清一个道理?怎样在现实中说服一个人?我们应该警惕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片面和恶意揣测对方动机的偏激,而是尊重对方意见,认真聆听并分辨其动机、观点与做法中的合理之处,然后帮助对方修正漏洞,抵达正确。说理的目的不是压倒或“胜过”对方,而是和对方展开一场思维的碰撞与“对话”,在这过程中,让自己也获得心灵与智慧的成长。
“归谬导正法”这把利刃,是用来割除一切思想谬误的,当然也包括自己头脑中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思维享受2018,看顶尖学者的思辨与观点
名师教你写出“思辨”好文三大招
思窝:哲学家是学问精深的思辨者,学习是将知识融合贯通的思辨
高中生作文,怎样才能摆脱套路?
基于核心素养的论述文写作 ——浙江省语文优质课观摩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