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灵的科学与哲学】荣格心理学1:科学与神秘之间
 

荣格心理学1:科学与神秘之间 王溢嘉


  每种心理学都具有主观的色彩,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介於科学与神秘之间的一种心理学,而荣格这个人,也是介於科学与神秘之间的一位学者,这使得他的心理学比精神分析来得深而广。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的一名精神科医师,也是「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学派的创始人,他原属於精神分析的阵营,甚至担任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但终因气质、品味、观念、学说的差异,而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分道扬镳。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虽然不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广为世人所知,但在基调上,两者均是动力的、后设的、深层的心理学。就其对人类「心灵」的探讨观之,分析心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显然都胜过精神分析,虽然两者都含有玄想的成份,但分析心理学似乎又多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六○年代之后,精神分析逐渐失势,荣格及分析心理学反而受到渴望「心灵解脱」之年轻一代的重视。而李维史陀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琼姆斯基的语言学与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等,似乎也多少在告诉我们,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与「原型」(archetype)并非纯粹是「神秘的玄想」,人类的心灵中可能有与个人经验无多大关系的「普同结构」。

  荣格自己曾说:「每种心理学都具有主观的色彩,我深知,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有我的主观成份在内,有我个人的历史背景与特殊环境成份。」要了解荣格的学说,我们必须先认识他「个人的历史背景与特殊环境成份」:

从小就喜欢幻想

  荣格於一八七五年七月廿六日诞生於瑞士康斯登湖畔的乡间教区,据说其曾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深受当时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亦是一名杰出的医师。荣格的父亲则是路德教派的牧师,过著严谨的清教徒生活。也许是生性使然,荣格从小就喜欢幻想,对梦中的怪异世界感到好奇与焦虑。

  我们从他在自传里提到的一件童年往事,即可窥知其梗概:有一次,他利用一截木尺刻了一个人像,并为它做了一件外衣,他把这个木刻人像和一块涂有两种颜色的椭圆形石头放在铅笔盒中,藏在阁楼的横梁上,在学校上课时,荣格利用小纸片写一些密码式的讯息,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潜到阁楼上,将这些「字条」放在摆有木刻人像的铅笔盒中,类似某种神秘的仪式。

青年时代的哲学倾向

  青年时代的荣格,好学深思,很快被柏拉图、哥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著作所吸引,他对叔本华极为倾倒,完全同意这位哲学家对世界的悲愁看法,但却不同意他的答案。大约在这个时期,他开始疏离父母的基督教信仰,而意欲追寻一个较宽广、较心理取向、也许是较神秘的宗教概念 。

  随后,荣格进入巴塞尔大学研读医学,部分原因是他曾祖父是一名杰出的医师,而他本人的名字亦是依当时巴塞尔一位知名医师的名字而取的。但另一个原因也许跟佛洛伊德一样,他们都对哲学和科学有著浓厚的兴趣,而医学可以说是这两者的折衷之径。

选择精神科的因缘

  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偶而发现一本有关「招魂术」的书,为之著迷,而开始大量阅读有关「超心理」及「灵异砚象」的书籍。当他二十二岁时,在学生社团的一演讲里说,他相信灵魂是存在的,而研究催眠、梦游与各种灵异现象乃是了解灵魂的合理途径。

  荣格的一生似乎和「神秘现象」特别有缘,在医学院求学期间,他的一位十五岁的堂妹发生被人认为「恶灵附身」的症状,结果荣格亲自参加了每周日晚上为她举行的「招魂会」(关於此事详见下文「荣格与灵异现象」)。

  这时,他医学院已快毕业,但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那一科,因偶然的机会读到克拉福特.艾宾(Krafft-Ebing)有关精神医学的教科书,觉得精神科是引导他去开启种种神秘心灵现象的「科学之钥」,於是在一九○○年,他进入苏黎世Burgholzli精神科诊所,成为知名精神科医师布纽勒(E.Bleuler)的助手,

  是年,他仍继续参加为堂妹举行的「招魂会」,并阅读了佛洛伊德刚问世不久的《梦的解析》一书。一九○二年,荣格根据其堂妹及其他数名类似病例的资料,写成了《论神秘现象之心理学及病理学》的研究报告,并以此论文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在这篇谕文里,荣格认为诸种神秘现象基本是一种「生动的幻想」。

游学巴黎、伦敦

  同年,荣格前往巴黎,受教於冉涅(P.Janet)门下(冉涅是沙考的弟子,与佛洛伊德属同门师兄弟),随后转往伦敦,继续其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次年,与艾玛.罗斯倩巴赫女士结婚,婚后,定居於苏黎世湖边的库斯那克特,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一九○五年,他回到母校演讲「论招魂现象」,对此一现象的历史及心理背景做了精辟的剖析。随后并在苏黎世研究了自称能通灵的八位灵媒,结论是他们大抵属於歇斯底里或自我催眠。从这些早期的研究我们不难窥知,荣格是以理智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他充满兴趣的灵魂与神秘视象。

在精神医学界崭露头角

  但这些只能算是业余的消遣,令荣格在当时精神医学界崭露头角的乃是他在一九○五年发表的《字联想测验》及一九○六年出版的《早发性痴呆症的心理学》(当年的「早发性痴呆症」即是现在所说的「精神分裂」)。


  「字联想测验」和佛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有点不同,荣格指出,若字联想的反应时间过长或遗忘了联想字,均表示受测者心中可能有与这些字有关的「情结」(complex),这是研究「潜意识」与「压抑作用」的一种突破性方法。


  而《早发性痴呆症之心理学》一书则首度以动力心理学的立场来探讨精神分裂,他认为精神分裂是因郁积於心中的「情结」产生「毒素」所致。

  因为《字联想测验》与《早发性痴呆症之心理学》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极为接近,更因为Burgholzli诊所是当时欧洲第一个公开支持精神分析的知名医疗机构,佛洛伊德和荣格很自然地开始通信,一九○七年三月,荣格首途维也纳,和佛洛伊德晤谈了好几个小时,这是他们光辉友谊的开始。

与佛洛伊德惺惺相惜

  荣格与佛洛伊德的交往,确实使他获益不少,他从佛洛伊德处吸收了不少观念和方法,而佛洛伊德亦认为荣格有超人一等的科学天份,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一九○九年,两人连袂赴美宣扬精神分析的学说,在离开美国前用餐之际,佛洛伊德劝荣格放弃他和瑞士同僚所信奉的禁酒主义,和他共饮一杯酒,荣格像儿子听从父亲的劝告般接受了,这使佛洛伊德感动得昏厥过去。




前排坐者,左为佛洛伊德,右为荣格


  因为佛氏自知是个犹太人,不易在欧洲发展精神分析运动,因此决定让荣格成为他的继任者,一九一○年三月,荣格被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佛氏在写给荣格的信里曾说:「如果我是摩西,那你就是约书亚,将要拥有精神医学的许诺之地,而我对此只能从远处眺望。」

与佛洛伊德的绝裂

  但荣格与佛氏的友谊只维持了六年,一九一四年,荣格与佛洛伊德正式公开绝裂,他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一职,实际上是脱离了精神分析团体,绝裂的原因也许是两人相遇之前已埋下种子,但导火线是荣格於一九一二年发表的《原欲之变形及象徵》,在此文中,他主张潜意识大部分是与个人经验及性本能无关的「集体潜意识」,这等於是全盘否定了佛洛伊德的理论基石,佛洛伊德认为这个事件是对他个人的一次痛苦侮辱。

  荣格事后在论及他和佛洛伊德的异同时,曾说:「我不是他(佛氏)的反对者,我之所以被加上此一称谓,乃是因为他本人及其门徒的度量不够」,客观说来,荣格是一个有较大「包容量」的学者,他对神话、宗教、神秘哲学与现象的广泛接触,也许是品味使然,但多少亦反映了一个科学研究者的包容度,而这也使他发现,他自身经验与病人梦中或幻想中出现的象徵,与古老神话或宗教中的象徵极为类似,这些心灵的产物并非得之於个人的过去经验,而很可能是来自人类祖先共同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集体潜意识」。


  他虽也同意「个人潜意识」的存在,但却认为「集体潜意识」的比重远大於「个人潜意识」。换句话说,他不认为潜意识是个人意识的压抑产物,反而是先於意识而存在的,而这正是佛洛伊德的痛处,因为此一说法和佛氏的主张刚好颠倒。

对异文化的心灵朝圣

  在和佛洛伊德公开绝裂之前不久,荣格即已辞去大学里的教职与临床工作,专心於私人医疗及研究,脱离精神分析的束缚后,使他更能无碍地发展他的学说,他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分析心理学」,以有别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九二○年起,他先后前往非洲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北美的印第安人区、肯亚的爱尔根山区及埃及等地,这些旅行似乎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召唤,意欲寻觅人类共同「精神遗产」的一种「心灵朝圣」。


  而他对东方的宗教与哲学,譬如佛教、禅宗、印度文化、易经、老子、孔子等也都有过不少接触,他接触这些东西,也许是为了证明其学说,把「太极图」和「十字架」等量齐观,认为是具有相同含意的「原型」,这也使得他的学说在和佛洛伊德相较之下,具有某些「东方色彩」,也就是「齐物」与「包容」的色彩,而佛洛伊德的「差别眼」与「克服」则是相当「西方」的。

容忍的态度与表达的合理性

  此后直到一九六一年逝世为止,荣格大部分时间都留在瑞士,继续他的诊疗与研究,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请教的心理学家、宗教家、艺术家及神秘主义者骆驿於途,而举世闻名的一流大学如耶鲁、哈佛、牛津等亦相继赠与名誉博士学位。


  他对任何可提供他了解人类心灵之秘密的东西,譬如炼金术、不明飞行物、超心理学、鬼魂等都有兴趣,也都乐於发表意见,这是他一贯的立场:「容忍的态度与表达的合理性」。

「灵魂」与「集体潜意识」

  荣格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神秘主义」者。在《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一文里,他跟二十二岁时一样,假设「灵魂」是存在的,但此时,他已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认为「灵魂」可能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他说:「把心灵动向低估成腺体活动现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脑的分泌物,如此一来,我们所得到的便成为一种没有心灵的心理学」。唯物枓学认为心灵只是完全依附於肉体的附带现象,但唯物科学却无法解释一堆分子、原子如何产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意识、思想、情绪,那么「我们自然可从另一个角度去推论与假设」,有一无形体的存在,它「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体之固定特性,经由「遗传」而铭印於吾人心中,它先於个人意识而存在,也不是个人意识所轻易能觉察的,这种与个人比起来几乎是「不朽的物体:永恒的经验」,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灵魂」,但荣格则将之称为「集体潜意谐」或「客体的精神」(objective psyche)。

「面带笑容」观照人生

  佛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存在的是受到压抑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垃圾箱」,是自我要「征服的对象」;而荣格则认为潜意识里深藏著智慧,是「心灵的宝库」,能为我们带来启示。如果佛洛伊德是个理性主义者,那么荣格即使不是神秘主义音,也必然是个浪漫主义者了。


  我们看佛洛伊德生前的照片,都是「板著脸孔」的,而荣格留下来的照片却都是「面带笑容」的,从这点即可看出两人的基本差异,我们究竟是要以什么样的心情和面容去观照这个人生以致於人类的心灵呢?




 

荣格心理学1:科学与神秘之间 王溢嘉


  每种心理学都具有主观的色彩,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介於科学与神秘之间的一种心理学,而荣格这个人,也是介於科学与神秘之间的一位学者,这使得他的心理学比精神分析来得深而广。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的一名精神科医师,也是「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学派的创始人,他原属於精神分析的阵营,甚至担任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但终因气质、品味、观念、学说的差异,而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分道扬镳。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虽然不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广为世人所知,但在基调上,两者均是动力的、后设的、深层的心理学。就其对人类「心灵」的探讨观之,分析心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显然都胜过精神分析,虽然两者都含有玄想的成份,但分析心理学似乎又多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六○年代之后,精神分析逐渐失势,荣格及分析心理学反而受到渴望「心灵解脱」之年轻一代的重视。而李维史陀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琼姆斯基的语言学与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等,似乎也多少在告诉我们,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与「原型」(archetype)并非纯粹是「神秘的玄想」,人类的心灵中可能有与个人经验无多大关系的「普同结构」。

  荣格自己曾说:「每种心理学都具有主观的色彩,我深知,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有我的主观成份在内,有我个人的历史背景与特殊环境成份。」要了解荣格的学说,我们必须先认识他「个人的历史背景与特殊环境成份」:

从小就喜欢幻想

  荣格於一八七五年七月廿六日诞生於瑞士康斯登湖畔的乡间教区,据说其曾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深受当时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亦是一名杰出的医师。荣格的父亲则是路德教派的牧师,过著严谨的清教徒生活。也许是生性使然,荣格从小就喜欢幻想,对梦中的怪异世界感到好奇与焦虑。

  我们从他在自传里提到的一件童年往事,即可窥知其梗概:有一次,他利用一截木尺刻了一个人像,并为它做了一件外衣,他把这个木刻人像和一块涂有两种颜色的椭圆形石头放在铅笔盒中,藏在阁楼的横梁上,在学校上课时,荣格利用小纸片写一些密码式的讯息,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潜到阁楼上,将这些「字条」放在摆有木刻人像的铅笔盒中,类似某种神秘的仪式。

青年时代的哲学倾向

  青年时代的荣格,好学深思,很快被柏拉图、哥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著作所吸引,他对叔本华极为倾倒,完全同意这位哲学家对世界的悲愁看法,但却不同意他的答案。大约在这个时期,他开始疏离父母的基督教信仰,而意欲追寻一个较宽广、较心理取向、也许是较神秘的宗教概念 。

  随后,荣格进入巴塞尔大学研读医学,部分原因是他曾祖父是一名杰出的医师,而他本人的名字亦是依当时巴塞尔一位知名医师的名字而取的。但另一个原因也许跟佛洛伊德一样,他们都对哲学和科学有著浓厚的兴趣,而医学可以说是这两者的折衷之径。

选择精神科的因缘

  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偶而发现一本有关「招魂术」的书,为之著迷,而开始大量阅读有关「超心理」及「灵异砚象」的书籍。当他二十二岁时,在学生社团的一演讲里说,他相信灵魂是存在的,而研究催眠、梦游与各种灵异现象乃是了解灵魂的合理途径。

  荣格的一生似乎和「神秘现象」特别有缘,在医学院求学期间,他的一位十五岁的堂妹发生被人认为「恶灵附身」的症状,结果荣格亲自参加了每周日晚上为她举行的「招魂会」(关於此事详见下文「荣格与灵异现象」)。

  这时,他医学院已快毕业,但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那一科,因偶然的机会读到克拉福特.艾宾(Krafft-Ebing)有关精神医学的教科书,觉得精神科是引导他去开启种种神秘心灵现象的「科学之钥」,於是在一九○○年,他进入苏黎世Burgholzli精神科诊所,成为知名精神科医师布纽勒(E.Bleuler)的助手,

  是年,他仍继续参加为堂妹举行的「招魂会」,并阅读了佛洛伊德刚问世不久的《梦的解析》一书。一九○二年,荣格根据其堂妹及其他数名类似病例的资料,写成了《论神秘现象之心理学及病理学》的研究报告,并以此论文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在这篇谕文里,荣格认为诸种神秘现象基本是一种「生动的幻想」。

游学巴黎、伦敦

  同年,荣格前往巴黎,受教於冉涅(P.Janet)门下(冉涅是沙考的弟子,与佛洛伊德属同门师兄弟),随后转往伦敦,继续其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次年,与艾玛.罗斯倩巴赫女士结婚,婚后,定居於苏黎世湖边的库斯那克特,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一九○五年,他回到母校演讲「论招魂现象」,对此一现象的历史及心理背景做了精辟的剖析。随后并在苏黎世研究了自称能通灵的八位灵媒,结论是他们大抵属於歇斯底里或自我催眠。从这些早期的研究我们不难窥知,荣格是以理智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他充满兴趣的灵魂与神秘视象。

在精神医学界崭露头角

  但这些只能算是业余的消遣,令荣格在当时精神医学界崭露头角的乃是他在一九○五年发表的《字联想测验》及一九○六年出版的《早发性痴呆症的心理学》(当年的「早发性痴呆症」即是现在所说的「精神分裂」)。


  「字联想测验」和佛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有点不同,荣格指出,若字联想的反应时间过长或遗忘了联想字,均表示受测者心中可能有与这些字有关的「情结」(complex),这是研究「潜意识」与「压抑作用」的一种突破性方法。


  而《早发性痴呆症之心理学》一书则首度以动力心理学的立场来探讨精神分裂,他认为精神分裂是因郁积於心中的「情结」产生「毒素」所致。

  因为《字联想测验》与《早发性痴呆症之心理学》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极为接近,更因为Burgholzli诊所是当时欧洲第一个公开支持精神分析的知名医疗机构,佛洛伊德和荣格很自然地开始通信,一九○七年三月,荣格首途维也纳,和佛洛伊德晤谈了好几个小时,这是他们光辉友谊的开始。

与佛洛伊德惺惺相惜

  荣格与佛洛伊德的交往,确实使他获益不少,他从佛洛伊德处吸收了不少观念和方法,而佛洛伊德亦认为荣格有超人一等的科学天份,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一九○九年,两人连袂赴美宣扬精神分析的学说,在离开美国前用餐之际,佛洛伊德劝荣格放弃他和瑞士同僚所信奉的禁酒主义,和他共饮一杯酒,荣格像儿子听从父亲的劝告般接受了,这使佛洛伊德感动得昏厥过去。




前排坐者,左为佛洛伊德,右为荣格


  因为佛氏自知是个犹太人,不易在欧洲发展精神分析运动,因此决定让荣格成为他的继任者,一九一○年三月,荣格被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佛氏在写给荣格的信里曾说:「如果我是摩西,那你就是约书亚,将要拥有精神医学的许诺之地,而我对此只能从远处眺望。」

与佛洛伊德的绝裂

  但荣格与佛氏的友谊只维持了六年,一九一四年,荣格与佛洛伊德正式公开绝裂,他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一职,实际上是脱离了精神分析团体,绝裂的原因也许是两人相遇之前已埋下种子,但导火线是荣格於一九一二年发表的《原欲之变形及象徵》,在此文中,他主张潜意识大部分是与个人经验及性本能无关的「集体潜意识」,这等於是全盘否定了佛洛伊德的理论基石,佛洛伊德认为这个事件是对他个人的一次痛苦侮辱。

  荣格事后在论及他和佛洛伊德的异同时,曾说:「我不是他(佛氏)的反对者,我之所以被加上此一称谓,乃是因为他本人及其门徒的度量不够」,客观说来,荣格是一个有较大「包容量」的学者,他对神话、宗教、神秘哲学与现象的广泛接触,也许是品味使然,但多少亦反映了一个科学研究者的包容度,而这也使他发现,他自身经验与病人梦中或幻想中出现的象徵,与古老神话或宗教中的象徵极为类似,这些心灵的产物并非得之於个人的过去经验,而很可能是来自人类祖先共同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集体潜意识」。


  他虽也同意「个人潜意识」的存在,但却认为「集体潜意识」的比重远大於「个人潜意识」。换句话说,他不认为潜意识是个人意识的压抑产物,反而是先於意识而存在的,而这正是佛洛伊德的痛处,因为此一说法和佛氏的主张刚好颠倒。

对异文化的心灵朝圣

  在和佛洛伊德公开绝裂之前不久,荣格即已辞去大学里的教职与临床工作,专心於私人医疗及研究,脱离精神分析的束缚后,使他更能无碍地发展他的学说,他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分析心理学」,以有别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九二○年起,他先后前往非洲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北美的印第安人区、肯亚的爱尔根山区及埃及等地,这些旅行似乎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召唤,意欲寻觅人类共同「精神遗产」的一种「心灵朝圣」。


  而他对东方的宗教与哲学,譬如佛教、禅宗、印度文化、易经、老子、孔子等也都有过不少接触,他接触这些东西,也许是为了证明其学说,把「太极图」和「十字架」等量齐观,认为是具有相同含意的「原型」,这也使得他的学说在和佛洛伊德相较之下,具有某些「东方色彩」,也就是「齐物」与「包容」的色彩,而佛洛伊德的「差别眼」与「克服」则是相当「西方」的。

容忍的态度与表达的合理性

  此后直到一九六一年逝世为止,荣格大部分时间都留在瑞士,继续他的诊疗与研究,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请教的心理学家、宗教家、艺术家及神秘主义者骆驿於途,而举世闻名的一流大学如耶鲁、哈佛、牛津等亦相继赠与名誉博士学位。


  他对任何可提供他了解人类心灵之秘密的东西,譬如炼金术、不明飞行物、超心理学、鬼魂等都有兴趣,也都乐於发表意见,这是他一贯的立场:「容忍的态度与表达的合理性」。

「灵魂」与「集体潜意识」

  荣格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神秘主义」者。在《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一文里,他跟二十二岁时一样,假设「灵魂」是存在的,但此时,他已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认为「灵魂」可能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他说:「把心灵动向低估成腺体活动现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脑的分泌物,如此一来,我们所得到的便成为一种没有心灵的心理学」。唯物枓学认为心灵只是完全依附於肉体的附带现象,但唯物科学却无法解释一堆分子、原子如何产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意识、思想、情绪,那么「我们自然可从另一个角度去推论与假设」,有一无形体的存在,它「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体之固定特性,经由「遗传」而铭印於吾人心中,它先於个人意识而存在,也不是个人意识所轻易能觉察的,这种与个人比起来几乎是「不朽的物体:永恒的经验」,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灵魂」,但荣格则将之称为「集体潜意谐」或「客体的精神」(objective psyche)。

「面带笑容」观照人生

  佛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存在的是受到压抑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垃圾箱」,是自我要「征服的对象」;而荣格则认为潜意识里深藏著智慧,是「心灵的宝库」,能为我们带来启示。如果佛洛伊德是个理性主义者,那么荣格即使不是神秘主义音,也必然是个浪漫主义者了。


  我们看佛洛伊德生前的照片,都是「板著脸孔」的,而荣格留下来的照片却都是「面带笑容」的,从这点即可看出两人的基本差异,我们究竟是要以什么样的心情和面容去观照这个人生以致於人类的心灵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荣格
荣格 | Carl G. Jung
『受伤的医者』最危险的(治疗)方法:荣格与佛洛伊德的恩怨情仇
一本神秘天书,只有天才和疯子才能看懂
斩断了与佛洛伊德的“虐恋”,荣格铸就了一部“神秘天书”
比昂与弗洛伊德以及克莱恩的理论分歧 | 学习比昂思想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