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丛林法则到社会法则(2)



(三)严格区别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自私自利的非正当性的四大原则。

    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一个很深的误解,好像承认个人利益就是承认人都是自私的。把个人利益和自私自利混为一谈。我们应该严格区别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自私自利的非正当性。

    第一,以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叫“自私”。自私,应该受到谴责,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以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叫“正当”,无可指责;

    第三,以满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叫“高尚”,应该得到鼓励;

    第四,个人利益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的需求,并且把获得的个人利益反馈给社会,这叫“伟大”,应引以为榜样。

    损人利己才叫自私。什么叫损人?什么叫不损人?不能事事都去讨论、争论。所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制定规则。规则是保护个人利益的,违背规则就损害他人的利益。

    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诚信,也是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只有懂得个人利益的人,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才能遵守规则,才能守信。

    以上四大原则:自私、正当、高尚、伟大。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做人的底线。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从低层上升到高层次,并把个人利益反馈给社会,这是道德高标准的表现。所以,道德的标准,恰恰是个人利益。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往往回避个人利益或贬低个人利益,所以道德教育的成效甚差。我们道德教育的力度、广度、高度、深度,可以说世界第一,我们道德教育的口号也是世界最响亮的,但是效果并不是最好的。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事实求是地承认个人利益、个人需求,否则是毫无说服力的。与此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强调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只有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才有自己的个人利益。

    (四)做人的五大准则。

    在四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就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一,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正当权益,不虚伪;

    第二,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一旦无意识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立即道歉或赔偿;

    第三,深信“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拿不该拿的东西。同时,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或提供服务,或提供产品,从而获得正当的收入;

    第四,获得物质利益是重要的,获得精神的需求更重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最高的需求;

    第五,尽力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亲朋好友,尽力参与一些无偿的公益或慈善活动。

    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个人利益,而又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这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既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又有良好的制约机制。张扬自我,顾及他人,这就是健康的社会。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虽有不少金光闪闪的“提法”,但是作为文化的主流,“君本位”的文化影响至今甚深,“人本位”的文化在中国还很薄弱。

    人类社会靠什么组织起来?一个群体靠什么组织起来,而且是健康地组织起来,组织起来走向美好?

    首先就是靠社会法则。并且,从生存层次到目标层次,从物质的功利层次到精神的生命意义层次,从生存法则到生活法则。从最基本的法则,逐渐形成各种习惯、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赖以存在或折射到这些规范中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共同的判断标准。比如平等、正义、自由、博爱、诚信、规则、真善美等等。这些规范、观念还要靠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等各类符号表达出来,并作为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以上种种概括起来,就叫文化。现在可以给文化下个定义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规范包括习惯、道德和法律规范。当然还包括他们的物质体现。比如文物、古迹、建筑等等。人类社会是靠文化凝结起来、组织起来的。

    一个团队、一家企业,就是靠团队文化、靠企业文化组织起来的!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规范。

    企业家的价值观:追求最大的效益,把利益还原于股东,把利益还原于员工,对社会高度负责任。只会赚钱的人,最多也不过是生意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诚信、规则和创新。

    现代企业的三大意识:规律和规则意识,人文和价值意识,时代和趋势意识。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同时,要充分发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在政府做好社会第二次分配的同时,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好社会第三次分配,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在消费弹性较小的经济领域,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在基础医疗领域、基础教育领域,必须全民覆盖,人人受益,决不能走向社会领域货币化。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在实施市场经济、有偿劳动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提倡无偿的公益活动,大力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情谊,决不能走向人际关系货币化。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诚信和规则应该成为国民尤其是各级官员的基本品质,决不能让行贿受贿之风和潜规则横行下去。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我们注意到社会利益驱动、既得利益取向的同时,还要看到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和崇高的理想。否则,社会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人不是动物,人是人。人有人的社会法则。走出丛林,进入社会!

                        

                      (文:袁正光中国科协研究员,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三)严格区别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自私自利的非正当性的四大原则。

    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一个很深的误解,好像承认个人利益就是承认人都是自私的。把个人利益和自私自利混为一谈。我们应该严格区别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自私自利的非正当性。

    第一,以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叫“自私”。自私,应该受到谴责,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以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叫“正当”,无可指责;

    第三,以满足他人的个人利益来获得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叫“高尚”,应该得到鼓励;

    第四,个人利益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的需求,并且把获得的个人利益反馈给社会,这叫“伟大”,应引以为榜样。

    损人利己才叫自私。什么叫损人?什么叫不损人?不能事事都去讨论、争论。所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制定规则。规则是保护个人利益的,违背规则就损害他人的利益。

    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诚信,也是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只有懂得个人利益的人,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才能遵守规则,才能守信。

    以上四大原则:自私、正当、高尚、伟大。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做人的底线。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从低层上升到高层次,并把个人利益反馈给社会,这是道德高标准的表现。所以,道德的标准,恰恰是个人利益。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往往回避个人利益或贬低个人利益,所以道德教育的成效甚差。我们道德教育的力度、广度、高度、深度,可以说世界第一,我们道德教育的口号也是世界最响亮的,但是效果并不是最好的。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事实求是地承认个人利益、个人需求,否则是毫无说服力的。与此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强调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只有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才有自己的个人利益。

    (四)做人的五大准则。

    在四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就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一,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正当权益,不虚伪;

    第二,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一旦无意识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立即道歉或赔偿;

    第三,深信“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拿不该拿的东西。同时,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或提供服务,或提供产品,从而获得正当的收入;

    第四,获得物质利益是重要的,获得精神的需求更重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最高的需求;

    第五,尽力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亲朋好友,尽力参与一些无偿的公益或慈善活动。

    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个人利益,而又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这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既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又有良好的制约机制。张扬自我,顾及他人,这就是健康的社会。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虽有不少金光闪闪的“提法”,但是作为文化的主流,“君本位”的文化影响至今甚深,“人本位”的文化在中国还很薄弱。

    人类社会靠什么组织起来?一个群体靠什么组织起来,而且是健康地组织起来,组织起来走向美好?

    首先就是靠社会法则。并且,从生存层次到目标层次,从物质的功利层次到精神的生命意义层次,从生存法则到生活法则。从最基本的法则,逐渐形成各种习惯、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赖以存在或折射到这些规范中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共同的判断标准。比如平等、正义、自由、博爱、诚信、规则、真善美等等。这些规范、观念还要靠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等各类符号表达出来,并作为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以上种种概括起来,就叫文化。现在可以给文化下个定义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规范包括习惯、道德和法律规范。当然还包括他们的物质体现。比如文物、古迹、建筑等等。人类社会是靠文化凝结起来、组织起来的。

    一个团队、一家企业,就是靠团队文化、靠企业文化组织起来的!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规范。

    企业家的价值观:追求最大的效益,把利益还原于股东,把利益还原于员工,对社会高度负责任。只会赚钱的人,最多也不过是生意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诚信、规则和创新。

    现代企业的三大意识:规律和规则意识,人文和价值意识,时代和趋势意识。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同时,要充分发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在政府做好社会第二次分配的同时,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好社会第三次分配,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在消费弹性较小的经济领域,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在基础医疗领域、基础教育领域,必须全民覆盖,人人受益,决不能走向社会领域货币化。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在实施市场经济、有偿劳动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提倡无偿的公益活动,大力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情谊,决不能走向人际关系货币化。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诚信和规则应该成为国民尤其是各级官员的基本品质,决不能让行贿受贿之风和潜规则横行下去。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法则,我们注意到社会利益驱动、既得利益取向的同时,还要看到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和崇高的理想。否则,社会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人不是动物,人是人。人有人的社会法则。走出丛林,进入社会!

                        

                      (文:袁正光中国科协研究员,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市场经济让人自私和社会风气变坏?
他们获救了,感恩心却没了!
怎样正确理解个人正当利益
有限合理的自私
人品修养
人类最高美德出于自私和贪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