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是什么?】(26)周易之“善”

 【周易是什么?】  (26)    周易之“善”

 

上文我们探讨了周易之“真”,指出周易之“真”,主要体现在卦体的构建、易道的规定和动静、和合、均衡等规律的揭示上。现在我们再探讨一下周易之“善”。

 

先说说什么是“善”,对“善”一般的解释就是心地仁爱,品质敦厚,人们日常所说的什么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等等,大多指的就是心地仁爱,品质敦厚,但这还不是“善”的定义,定义要求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显然,用“心地仁爱,品质敦厚”来说明什么是“善”是远远不够的。在古代,不同的学派几乎都谈到“善”的问题,老子有“上善若水”之说;儒家有“性善”、“止于至善”之论;佛家讲“善法”。近代哲学则以为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的相对抽象事物元实体

 

这里我们不打算一般地探讨什么是“善”,而是专门探讨一下周易之“善”这个问题。

 

周易之“善”,建立在周易之“真”的基础之上,没有周易之“真”,也就没有周易之“善”。周易之“真”,简单地说就是卦体是真的,易道是真的,卦体与易道反映出的规律也是真的,所谓“真”也就是在现实当中是有根据的,经得起检验的,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假如周易之“真”不是“真”而是“假”是“虚”是“幻”,那么周易之“善”也就建立不起来,在虚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善”也就是“伪善”。

 

周易之“真”具有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周易之“善”也具有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周易之“善”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对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周易反映的动静、和合与均衡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也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不可能抹杀、回避或者违背这些规律,规律对于任何人都一样,不是说善人有善人的规律,恶人有恶人的规律,而是说规律决定了善与恶,是区分善恶的一个客观标准,善恶是人们对待规律的两种态度,凡是合乎规律的态度就是善,凡是违背规律的态度就是恶,这就是善的客观性。老子讲“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如果这里把“道”理解为规律,那么这里说的就是无论恶善都离不开规律,但对规律的态度有所不同。

 

周易之“善”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而是在与恶的相比较中存在,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就是说没有了善,也就没有恶,同样没有了恶,也就没有善。善的相对性,就在于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

 

周易之“善”的绝对性主要是说在相对的“善”当中,还有着绝对的“善”的一面,有着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一面,当然这一面也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就存在于相对的“善”当中,无数个相对的“善”的总合就构成了绝对的“善”,一种永恒的“善”。

 

周易之“善”离不开周易所揭示的规律,也离不开易道的规定。地道反映的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简单的表述就是这样,六爻当中初爻是卦体的“基础”,是“重心”,二爻与四爻、三爻与五爻构成两个成十字交叉的“跷跷板”,上爻好比是“风向标”,在二与四和三与五等量的情况下,卦体成平衡状态,在二与四或三与五不等量的情况下,量大的爻有一种向下的趋势,量小的爻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老子讲“ 居善地”,卦体上的首善之地就是初爻,初爻是“人元”,“原筮卦”的初爻就是“君位”,居住在这个位上的爻就是执政的“大君”,或者如老子说的“社稷主”。

 

天道反映的是卦体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是六爻在时间上的相互联系。老子讲“动善时”,所谓“善时”就是“得时”,或者说是“与时偕行”,天道的运行是一往一返,也就是“无往不复”,时进我进,时止我止,时退我退,这就是“动善时”。

 

人道反映的是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就是人道,表现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周易之“善”主要体现在坚持人道上,一般说来,凡是坚持人道的人就是“君子”,背离人道的则是“小人”或“寇”。由于卦体的旋转或滚动,人道也就常常出现一正一反的情况。因此判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就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这也是“善”的相对性的一个原因。老子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天道与地道的规定,作为法则也好,作为规律也好,对人而言它们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本身无所谓善恶,狼吃羊,人们说是狼恶羊善,但这只是童话,如果是狼改恶从善,狼自身就丧失了本性,就会在地球上消灭。善恶是人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人道上,但人道的规定是主观的,只是规则,不是规律,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有时候遵循人道也未必是善,不遵循人道也未必是不善,所以人道只是判别善与不善的一个标准,更不是最高标准,最高标准是卦体的稳定与通达,凡是有利益卦体的稳定与通达的就是善,不利于卦体的稳定与通达的就是不善。

 

周易之“善”离不开周易所揭示的规律,也离不开易道的规定,更离不开卦体。卦体首先是一个整体,构成卦体的爻是这个整体的局部、部分或方面,构成卦、爻的“素”是天数与地数。其次,卦体虽然只有一个,但它展现出来的基本形态则有六十四个,这也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都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每一个卦所反映的“善”也便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善”,脱离开时间条件,“善”也可能是恶,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就是具体的“善”,不能抽象地谈善恶。从卦体作为整体的角度考虑,一个爻也不能少,甚至一个数也不能少,少了就构建不成这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善”也应当是完整的,这种完整的“善”也就是“完善”。“完善”是“上善”、“至善”,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善”。

 

上面我们从周易之“真”与周易之“善”的关系角度,谈了一些有关“善”的问题,指出周易之“真”是周易之“善”的基础,是探讨周易之“善”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判别周易之“善”的标准。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周易之“善”与周易之“真”的一些区别。

 

周易之“善”与周易之“真”的区别,明显的就是两者的参照物是不同的,与“真”相对待的是“假”,与“善”相对待的是“恶”。为了求真,就需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当中,经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寻求本质的过程,寻求事物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也即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它不顾及人们的主观感受。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或者直接就说物质变精神的过程。为了达善,就需要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出发,把具体事物进行分解抽取出有别于恶的东西,并付诸于实践。在这里,周易之“善”,可以当作实体,虽然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又不是虚幻的存在。致善或达善则是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是站在了主观的立场上,这个过程也就是由精神到物质或者直接就是精神变物质的一个过程,与周易求“真”的过程正好相反。

 

当作实体的周易之“善”,包括“善心”、“善行”和“善果”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善心”可以理解为心地善良,“善行”可以理解为除恶扬善,“善果”可以理解为善良的目的得到实现。

 

“心”字明见于经文,经文中有许多关于“心”的辞句,如坎卦辞讲“维心亨”,明夷四讲“获明夷之心”,益卦五爻讲“有孚惠心”、上爻讲“立心勿恒”,井卦四爻讲“为我心恻”,艮卦二爻讲“其心不快”、三爻讲“厉熏心”,旅卦四爻讲“我心不快”。在卦体上有三个“心”,一个是“天心”,一个是“地心”,一个是“人心”。“天心”就是天干之“辛”,反过来也可以说“辛”就是“天心”,“地心”就是初爻,通常我们也叫“人元”,“人心”就是四爻这个爻位。经文中的“心”字,有的是指天干之辛,有的是指初爻,也有的是指四爻。“三心”是根据什么规定的呢?先说“地心”,我们知道,初爻是卦体的“基础”,起着支撑卦体的作用,承受着上面诸爻的“压力”,有着凝聚诸爻的功能,是卦体的“重心”,这个“重心”就是“地心”。初爻的这个地位,这些性质与作用,是其它爻不能取代的,以此我们确定初爻是“人元”,初位是“君位”,“原筮卦”的初爻是“大君”,是“执政”,“复筮卦”的初爻是“临时执政”。

 

其次说“天心”,天干之辛,既不是开端,也不是终结,与其它天干相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都是表示过程中一个阶段,可“出”可“入”,可“包”可“承”,这些都是除甲爻、己爻以外的所有爻的共性,那么为什么只有辛才是“天心”呢?原来当作一个完整过程的天干,既是一个顺序,又是一个循环,假如我们把由甲到己的过程当做“往”,那么由己到甲的过程就是“来”或“复”;假如把由甲到己的过程看做是甲的潜能的释放与递减,那么由己到甲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己的能量的释放与递减,但这个过程对甲而言就成积蓄与递增。这个过程能否完整实现,固然要看甲和己的能量,但辛是一个标志,有了辛就可能实现,没有辛就不能实现。我们不妨把天干的循环用数字做个表示,设甲为4,那么乙丙丁戊己的顺序就是56789,9是“往”的顶点,是“至”,如果还有继续,那么就变成了“来”,这个“来”的顺序如果用天干表示就是己庚辛壬癸,庚用数字表示应当是10,但9已经是顶点,因此这个10其实就是0,接下去就是123,原来辛的数字是1,有了这个1,这才有了一个新的过程,辛是新过程的起点,这就是辛的一个特别之处。

 

我们再从能量增减的角度看看辛的特殊性,上文我们谈到,甲的能量的释放不是到己为止,而是略有一些富余,大约在己庚之间,己爻本身随着一个天数与地数的变换,还可能“加油”,这样能量衰竭的零点就成了一个不确定的点,因为每一循环都会移动一步,六个循环下来,大约又接近己,这或许就是“六十花甲”的由来。从简约的角度讲,把庚确定为零,而辛则意味着有了新的行动的能力,再经过壬癸,最后复归于甲。

 

辛作为“天心”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在于它是甲和己的一个交界点、平衡点。我们知道,甲和己在卦体上处在对立面,如果它们处在中层并且两端相等,那么这就是“对称平衡”。但是甲和己本身的能量是不等的,因此这个“对称”事实上又不平衡,要想找到甲和己的平衡点,就不能单从“重力”角度考虑,必须考虑到甲和己的“张力”与“引力”,甲和己的“张力”与“引力”是通过中间阶段实现的,既然甲的能量大于己,表现为“张力”和“引力”时也要大于己,那么这个中间阶段的交界点、平衡点也就会偏向己方,中间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乙丙丁戊和庚辛壬癸,居中而偏向己方的就是丁与辛,丁与辛是同一个爻位,从近甲还是近己的角度上看,丁辛当然是近己,属于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己爻当政的坤卦它们是己的“朋”(坤卦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丁辛为南),与己的关系要比乙丙和壬癸密切,乙丙和壬癸则属于甲的“势力范围”。如果甲和己的能量相等,那么平衡点应当在丙丁或辛壬之间,有了甲和己的能量差别以后,只有站在丁辛这个位上才可以说是做到了公允,也可以说是不偏不移,甲爻认可,己爻满意,这是它能成为“天心”的主要原因。如果把甲的“势力范围”当作“天”,把己的“势力范围”当作“地”,那么这里还是一个“三天两地”,即甲的“势力范围”为三,己的“势力范围”为二。当然由于甲爻和己爻的能量传递是一个变数,因此“天心”也就不断地“跳动”,时而偏己,时而偏甲,很难固定,但这不能否定这颗“心”的存在,“跳动”恰恰是它的活力所在。《尚书》讲“允执厥中”,儒家讲“中庸”,讲“致中和”,但他们就是没有看到,“辛”就是“中”。

 

再次说“人心”,为什么在六爻当中,要把四爻规定为“人心”呢?原来卦体上六个爻,并不是传统上说的二、五居“中”,也不是把六爻分成三组,初二两爻象地居“下”,五上两爻象天居“上”,三四两爻象人居“中”。从观察的角度看,初爻居下,上爻居上,二三四五爻为“中层”。还可以二四为“中”,初三上五为“边”。从可见与不可见的角度看,二爻可以看到全部,初三上五爻可以看到部分,只有四爻是完全看不到。我们知道,在人体上,“心”的位置居中偏左,是看不到的,而四爻这个居中而不可见的特点,正与“人心”相合,所以四爻就是“人心”。

 

“人心”与“地心”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论卦体如何滚动与旋转,只要是初爻就是“地心”,只要是四爻就是“人心”,“天心”不仅是自身跳动,而且还随着卦体的旋转与滚动,不断地变换位置,它可能在初位,也可能在二位、三位、四位、五位或上位,因此“天心”也就有和“地心”或“人心”所在的位置重合的时候,当然也有不重合的时候,但决没有“三心”合一的时候。“三心”不只是表现为位置不同,更主要是它们的功用不一样,我们把它们的功用就概括为两种意向,这就是“二意”。

 

先说“地心”的意向。“地心”的意向,同它的功用是分不开的,“地心”的功用,最主要的就是保持卦体的稳定,不论是“支撑卦体”也好,“凝聚诸爻”也好,总之稳定是初爻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保持卦体稳定,那就是“不永所事”,也就是失职。怎样才能保持卦体的稳定呢?这除了需要自身的强大以外,还需要卦体保持平衡,在平衡状态下,初爻承受的“压力”哪怕再大,也没有危险,这就好比“立柱支千斤”。当然平衡状态也有对初爻不利的地方,那就是不便于运动。如果卦体失衡,初爻就有被迫离位的危险,卦体也可能有倾覆之灾。所以从初爻的功用与职责上看,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地心”的意向,那就是“衡”。

 

再说“天心”的意向。我们知道,“天心”就是甲爻和己爻之间的“张力”与“引力”的聚合点,经过这样的碰撞、聚合,不仅甲爻和己爻实现了平衡,也产生了新的动力与生命,这就使得卦体有了生机,避免因僵窒而死,可以恒久的生存下去,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天心”的意向,那就是“恒”。

 

“辛”排在天干第八位,历来对“辛”字的训示是“大罪也”、“煞伤者也”,很少有人把它与“新”联系起来,其实天干十个字,前六个字是象形字,这是一个共识。后四个字是形声字,庚通更,壬通人,癸通鬼、归,这也是许多人认可的,惟独辛通新这点还没有人深究。对于“新”字,古人是很看重的,《诗经·大雅·文王》就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说法。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易传.系辞上》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只是人们不知道,所有“新”的内涵,都在天干之“辛”当中。如果说“新”就是对“旧”的否定,从否定的角度讲是“大罪”,是“煞伤”,这也未尝不可,须知创新就是披荆斩棘,就要经历极大的艰辛与磨难,这个阶段虽然艰辛,但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又是一个规律。

 

“人心”的意向是什么呢?在“三心”中,“人心”最难捉摸,前面谈到,“人心”位置确定的依据,仅仅是根据“居中”和“看不见”这样两条,这两条又是建立在静态条件基础之上的,如果卦体旋转或滚动,任何一个爻都可能来到四位,那么就很难说哪个爻是“居中”和“看不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本无心”。既然“人本无心”,那么四爻也就无所谓意向,所以又是“人本无意”。但是四爻这个爻位毕竟与其它爻位有这样两个区别,或者说四爻有这样两个特点,其它任何爻也都可以周流至此,所以四爻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它爻的意向,反过来说,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四爻,但可以通过其它爻来认识四爻,在这种情况下,四爻这个“人心”就是“以天地之心为心”,“以众人之意为意”。谁都知道,“众人之意”千差万别,但在这千差万别的“众意”中也有共性的东西,这个共性的东西就是无限的自我膨胀与无限的对外需求,是“爱上层楼”,是“会当凌绝顶”。这两个“无限”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升”。

 

“天心”贵恒,“地心”贵衡,“人心”贵升,这可以看做是“三心”的三种意向。

 

我们知道,“地心”在下,“人心”在四,“天心”为辛,但是在卦体上,丁辛同位,虽然同位,但表现的时间不一样,运动方向相反,站在甲的立场上看,丁的运动方向最终是己,过此以往,就进入己的“势力范围”;辛的运动方向最终是甲,过此以往,就又回到甲的“势力范围”,所以丁辛同为“天心”,两者也不一样,假如把丁确定为“发展”,那么辛就是“持续发展”,能不能持续发展,主要看辛。“天心”与“地心”或“人心”常有合一的时候,假如我们把初爻为丁辛的卦叫做“天心”与“地心”合一的卦,那么这样的卦在六十四卦中就有蒙、讼、同人、谦、临、噬嗑、剥、大畜、大过、离、恒、大壮、明夷、睽、益、、困、革、震、渐、丰、巽、涣、中孚、既濟,共计二十五个卦。如果把丁辛在四爻的卦叫做“天心”与“人心”合一的卦,那么这样的卦就有乾、师、小畜、否、随,共计六个卦。“天心”与“地心”合一,可以说是“衡”与“恒”的统一,是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天心”与“人心”合一,可以说是天意与人意的统一。稳定与发展是个主旋律,所以这样的卦比较多,“天从人愿”的事有,但并不多见,所以这样的卦也少。除了这三十一个卦以外,其它三十三个卦都处在“三心”分离状态。

 

如果把“天心”与“地心”合并叫做“道心”,我们就可以理解《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危”者高也,“微”者低也,除了低微,还有微妙。这里的“危”与“微”就可以看作是“三心”的“二意”。“二意”明显不同,“道心”对人来说是客观的、外在的,“人心”反映的则是人的主观意志与愿望,如何把“二意”再统一起来呢?这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就是在天、地、人这三者的矛盾中,把握它们的契合点。

 

“道心”之意我们还可以叫“天意”,“人心”之意可以叫“人意”,周易中的诸多矛盾,大多是围绕着“天意”与“人意”展开。

 

现在我们可以说什么是“善心”了,原来“善心”,不只是说心地善良,也不只是说“以百姓之心为心”,而是“天意”与“人意”的统一,或者说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意志、愿望与要求,才是“善心”。

 

我们再说说什么是“善行”。“行”就是选择,就是行动、行为,什么样的选择、行动、行为才是“善行”呢?那就是建立在“善心”基础上的选择、行动与行为,或者说是既符合主观愿望,也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行动与行为。这样的选择、行动与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选择、行动与行为,因此也可以叫做实践。

 

在卦体上,每一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也可以说是在方向上有四种选择,当然也可以不动,不动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分,经文中的“利涉大川”是主动的选择,而“用涉大川”就是被动的选择,无奈的选择。由于三道的作用,爻的行止,在很多情况下是无奈的、被动的,由不得自己选择。当然,这种由不得自己选择的选择,也未必都是坏事,就象是包办婚姻,有的时候也能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在可以主动的选择当中,情况就非常复杂了,有动静咸宜,有吉无不利,当然,凶险咎悔的情况也很多,这一切都需要具体分析,什么是具体呢?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具体”,每一个具体的卦,都不是绝对的完善,包括乾坤在内,都不是绝对的均衡,这也包括乾坤在内。这就是说,每一个卦都是有缺欠的,对人而言,也就是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利用有利的一面,避免与消除不利的一面,这里就有个除恶扬善的问题。

 

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对人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对人不利的一面,人对客观事物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利就是善,不利就是不善,这样一来,利与不利,就成了鉴别善与不善的一个标准,这既是一个客观标准,也是一个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具有满足人的需求的性质上,具有这样的性质,也就是具有价值。主观标准,是建立在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上,能够通过人的行动,实现满足人的需求,这样的行动就是“善行”,反之就是“恶行”、“劣行”。但是人也是具体的,有个人,也有群体,有当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个人的利益与群体的利益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因此,“善行”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与内涵。“善行”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得”,“得”就是获取、获得,这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善行”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德”,“德”就是施惠于人,这是维系群体的基本条件;“善行”的第三个层次是“利天下”,也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自强不息,苟利天下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最大的“善行”,也是人的价值所在。经文中有“得”字,也有“德”字,而“利天下”的标准就是“贞”与“亨”,也就是稳定与通达。“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扬善必须除恶,除恶就是扬善。

 

最后我们再说说什么是“善果”。“善果”是建立在“善心”与“善行”的基础上,没有“善心”就没有“善行”,没有“善行”就没有“善果”。“善果”就是“善心”与“善行”的统一,是“善心”与“善行”的目的与体现。经文中的吉、利、凶、吝、悔、厉、咎等等断语,说的就是结果,吉、利是善果,凶是恶果,吝、悔、厉、咎等介乎其间。由于卦体的态势和三道的错乱,“善果”与“善心”、“善行”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也就是说,有“善心”与“善行”,但未必一定有“善果”,恰便似战争,正义的战争未必一定能够胜利,而旨在侵伐掠夺的战争也未必一定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考察是不是“善果”,也就不能够仅凭一时一事,而是放在一个更长远的历史当中来考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需要的就是信念、信仰,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周易之“善”,源于“善心”,成于“善行”,显于“善果”。“善心”与“善行”,构成了“善果”的原因。与周易之“真”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善心,善语,善行,善果
​善心,善行,善果
善心, 善行, 有善果
善心,善行,善果
善心善行,必得善果
善心·善行·善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