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剪掉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羽翼

  编者按:11月10日,本版刊发了一组对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反思文章,引起了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讨论,关注点也从节目的教育意义拓展到当今家庭育儿现状。许多读者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思了育儿实践中家长过分包办代替幼儿活动、过多限制幼儿自由、剥夺孩子劳动权的现象,并呼吁家长解放孩子的手和脑,让孩子独立成长。本期特编发一组稿件,就“幼儿独立性培养”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过分限制

  “蜡烛包”式养育危害多

  ■许圣义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3岁亮亮的“远行”却是要打引号的。每天早上送亮亮进入幼儿园,亮亮妈妈都久久不肯离去。亮亮暂时没有适应新生活,见到老师会哭,亮亮妈妈心疼不已,每次都急忙上前哄亮亮。即使被丈夫拉出幼儿园大门,她还是不放心,贴着墙壁、竖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听着听着,居然又流眼泪了。

  这位母亲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爱的限度和方式,“任性地爱”,很可能造成养育中“限制有余,放手不足”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当数“蜡烛包”式的养育。

  过去的新生儿不仅要用几层包被紧紧裹住,大人还必须把他的四肢放直,用布带在包外“五花大绑”,形成一个僵硬挺直的小“蜡烛包”,这使婴儿的身体没有任何自由活动与伸展的可能,给他的肉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影响其发育。这种“蜡烛包”仅是一个象征,它内蕴着一整套陈腐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反映出家长们试图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以及如何塑造后代的意向。

  父母们多喜欢孩子“乖”、“顺从”,不喜欢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们常从孩子婴儿起就想方设法限制他的活动,期冀孩子成年后有强烈的自控能力。在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主动地伸出手去试探什么时,马上会听到成人“别动”的阻止声;热衷于游戏和户外活动的儿童也被看作“贪玩的野孩子”;咨询中见到不少儿童多是在祖辈、父辈和保姆的怀抱中长大,甚至有些孩子快3岁了,仍很少有机会下地独立活动;有些独生子女很难与同龄小朋友接触,因为家长生怕放手让孩子走向群体中,孩子会“吃亏”、“受气”。

  其实,好动、好奇、好问、好与小朋友交往本是幼儿的特点,但不少家长却把好动当成调皮,嫌好奇心强的孩子太淘气,讨厌孩子刨根问到底,更把孩子丰富的想象当成异想天开,认为“贪玩”是天大的毛病,说孩子只会“瞎胡闹”。

  另外,传统观念中总是教育子女要“循规蹈矩”、“不轻举妄动”,又源于“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孩子若有大人认为的越轨行为,便要训之以戒尺。今天备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当他们拒绝父母的约束,家长又找不到对策时,要使孩子变得“驯服”,消除“野性”,有些家长就不得不动用武力了。

  岂不知“蜡烛包”式的捆绑教育严重地扼杀了孩子刚刚萌发的好奇心,探究欲、丰富的想象力及独立精神,造成了拘谨、顺从、安分守己、缺乏信心和畏缩等性格特征。

  事实证明,“蜡烛包”式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更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固化了孩子的心灵,因为“蜡烛包”式的教育极容易抽去孩子人格挺立的基石,弊害极大。温室的花朵难见风霜雨雪,襁褓中的孩子恐难自立行走,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父母最好不要过多干预。

  世易时移,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科学养育水平,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探索自由,使他从小具有进取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在行为上变静态取向为主动求变,乐于挑战创新。

  幼儿从小就该有机会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与经验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革新者。为此,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父母都应根除对于子女“蜡烛包”式的捆绑,使孩子的发展获得充分解放。

  关键词:包办代替

  依赖是包办代替的副产品

  ■浦芸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或者看到很多中大班的幼儿不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不会自己整理玩具、收拾书包;不会和同伴沟通交流;小班幼儿不会自己洗脸、吃饭,甚至睡觉都要大人抱着才肯睡……这种离不开大人帮助、不能处理好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独立性的“依赖型”幼儿,已成为令人担忧的幼儿群体。

  在我园调查中发现,“依赖型”幼儿已成为一独特群体现象。从不同年龄段看,小班“依赖型”幼儿占幼儿总数的80.28%,中班占49.11%,大班占23.66%。这表明,虽然随着幼儿集体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及教育干预的影响,幼儿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但“依赖型”幼儿在各年龄段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造成幼儿在生活中处于“依赖型”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家庭的教养方式。

  现在家庭过多地考虑幼儿在生活上的舒适、智力上的投资,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成为对孩子进行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吃饭、穿衣、睡觉等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则是因为怕孩子做错事、添麻烦,或者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不足,干脆不让孩子去做,从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一手包办,很少去询问孩子真正的想法,完全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

  我园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时“大胆放手”的占5%,“偶尔尝试”的占23%,“时间紧、包办”的占28%,“孩子小代替”的占42%。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只是把希望寄托于老师,希望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多关注这些“依赖型”孩子。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依赖型”幼儿不是天生的,只要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能促进“依赖型”幼儿独立性的发展。那么,如何抓住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今后更好地生活呢?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强化意向,发展独立意识是基础。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凡事都要亲眼看看、亲手做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见大人扫地,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穿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对此,老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少包办多指导,支持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的服务和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提供机会,培养独立能力是保障。培养“依赖型”幼儿的独立性,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有主见是件好事,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认识,有了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经常为孩子提供充分表达、自主选择的机会,凡事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和孩子共同商讨决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独立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和家长一同更新养育观念,把生活和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给“依赖型”幼儿充分的决定权和发展权,帮助他们逐渐摆脱依赖,学会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震泽实验幼儿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加强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成长需要精心呵护
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
家长如何爱孩子讲座2
情商是什么?如何培养情商?
孩子性格急躁的解决办法 第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作为家长,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包办代替,多鼓励孩子做有益的事情,并且不怕孩子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