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篇老文章)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一篇老文章)

文、沈彻

了解孔子的思想,我认为老子的思想必须要加以解释,并且,现在流传的对老子思想的谬误之处也该加以纠正。《论语》极推崇无为而治,不能说孔子思想跟老子毫无关系。《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足见孔子对老子的尊敬,亦足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而据我看来,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相差并不远,甚至是差不多的。有人说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事实上,老子可没有这种主张,这在后面给出解释。

对于老子学说的了解,大概只有一部《道德经》可以参考,《道德经》只有五千字而已。还是先看“道德经”这书名,“经”字不用解释,这“道德”可不是现在喊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的“道德”,老子传这部书的用意也绝不是教人有这个“道德”——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学到这个道德,但这不是老子的本意。这里的“道德”应该分开来看,“道”是老子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和主张,“德”是老子对人伦社会的看法和主张,当然“德”也包括老子的政见,然而,“道”中有“德”,“德”中有“道”。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在之前不是“常”,是“恒”,避恒帝的讳,所以改为“常”。这样“常”的“一般”的解释就说不通了,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第一个‘道’是天地万物各自的规律,第二个‘道’是‘说’的意思,‘非常道’,也就是‘非恒道’,‘恒’,不变,恒久,‘非恒’,不是不变,整句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是世间万物的道并不是恒定的,各物有各物的‘道’,‘道’的差别是微妙的。整体上来说,世间万物也不是不变的,但即使变,也处在一个规律之中。”“名可名,非常名”呢?世间万物都是可以被名状或者解释的,但是这个“名”也不是恒定的,万物运动会产生新的事物,新事物自然要重新被名状或者解释。世间万物就这么运动发展,并且发展变化很微妙,而“道”和“名”是“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宇宙发展的基本观点,其对宇宙的具体看法在这里不深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要深究下的。提到老子的治国思想,很多人想到“无为而治”,我们先看老子生存的年代。

老子生存的时代是春秋时期,那时候礼乐制度存在,却社会风气日下。老子的治国之道也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事实上,他的学说也没有说要打破封邦建国的制度,也没有说废除礼乐制度,而是遵循这些的——都知道,孔子就是遵循这些的。在当时的文化不普及的社会背景之下,他的学说只能是写给统治阶级的。这就可以看出来,春秋战国时期,言论比较自由,因为老子不是统治阶级的人,只是史官而已,他就有治国的发言权。

由于老子的学说在历史上越来越不受待见,人们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解越来越简单,被理解成统治者不干涉人民生活或者不过多干涉人民生活,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失望,而实际上这是整个人权不平等的社会必然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层阶级过分剥夺了下层阶级的利益。与此相对,老子学说中便有一条“损有余而补不足”,汉景帝时,晁错就向景帝提出了这一条治国方略,引得诸多上层阶级的人士不满。“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吗?这是“无为而治”,这是统治者使下层人“无为”,只有下层人“无为”——交税少,没有战事,社会才会安定,这和孟子说的“仓禀实而知礼节”也有一定相似之处。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主张减少税收,他知道政府不收税是不可能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政府不要多做伤民的事情,他提出这学说也正是因为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统治者做事伤民,而不是对人民有好处。老子的“无为之治”是指不让人民承担过多的事情,也可以理解成孔子主张的“爱惜民力,体察民情”。这可以说孔子与老子的治国实际上是相近的。老子的“无为”一定程度上是不让统治者“伤民”,因为当时社会,统治者“伤民”,如果统治者的政策能够给人民带来利益,老子又何以主张“无为”呢?当然, 老子觉得“无为”可以给人民带来利益,这对于当今自由市场的建设该有极大意义,当时社会,统治者不懂治世,社会混乱,现今,统治者又何以懂得经济的各个方面?“无为”便是放开让各企业独立寻找出路,减少其统治者不懂的干涉。

老子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胡适说,孔子老子生活的时代是邪说盛行的时代,这不假,但他把老子学说也打入了“邪说”一类,这就不对了。不仅孔子是主张压制言论自由的,老子也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便是明证,“不尚贤”则是不起用那些有诸如“兼并战争”“争霸”等之类的“邪说”的人,“使民不争”则是使人民不陷入战争之中,也可以理解成使人民不陷入争当贤能的局面之中。“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就是说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看的很珍贵,统治者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看的很珍贵,人民自然也不会把难以得到的东西看的很珍贵——这就是说统治阶级给人们做一个表率作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也很大,如果说官员不看重钱财,不重视物质享受,不贪污,社会风气自然会好些,如果官员都是拜金主义者,都贪污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风气能好吗——这样人民就不偷东西了,“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和之前是差不多的,是说统治者不露出不正当的欲望来,民心是不会乱的。所以,老子的“无为”是统治者“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不见可欲”。不是不干涉人民的生产作业,而是对于人民要“爱惜民力”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故“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要求的是统治者“无为”,这无为是不要有过分的作为,比如不要收税过多,不要人用有“邪说”的“贤才”,不要有过分的物质欲望等等。对人民,老子不要求不闻不问,不要求“无为”,而是“无不为”。

“无不为”表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愚民政策”。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是老子禁止言论自由的一个理由。他觉得不能让人民有“智”,说白了,他觉得统治者得实行愚民政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聪明人,好管,五十个聪明人,难管;一个笨蛋,难管,五十个笨蛋,就挺好管。”社会上下全是笨蛋,而领头人是个聪明人,这社会肯定“大顺”。这里更进一步说明“无为”是使得智者“无为”,而这确实是统治者的“有为”。

老子《道德经》中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就从这里断章取义出来,说什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道德经》中确实有此句,但我认为,老子没有冲破当时的社会结构而提出新颖的社会构成方式,实际上,他能接触到的知识也不足以使得他提出新的社会构成理论来。小国寡民是现象不是主张,是为统治者提出治国方法,统治者采纳之后,社会上出现的必然现象,当时社会本就是封邦建国,诸侯国大小林立,“小国寡民”指的就是分封制下的众多诸侯小国,小国自然寡民。孔子也没有冲破这一社会构成框架——还要补充的一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冲破这一社会构成框架的思想家几乎没有,孔子讲究复兴周制不是退步,单纯相对于个人而讲,也不是退步,证据也很容易找出来,秦朝建立之后,提分封制的人还是多数呢。老子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还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还讲“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我们看最后这句话,矛盾吗?可以说,矛盾,但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人类社会亦是矛盾的,人喜欢矛盾,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大自然喜欢矛盾一样;也可以说,不矛盾,因为完全解释得通,人民没有活路了,所以“造反”,“造反”是相当“轻死”的表现,左右是个死,不如造一把反,兴许还有活路呢?三句话联系起来看,便有了让人民“重死”的办法,那就是让人民衣食无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以,这时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美妙现象就产生了。所以,这是一种结果,是统治者本身勤俭爱民后的一种社会结果。所以,“小国寡民”不是一种主张。

老子是主张圣人治国的。什么是“圣人”呢?“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可以说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也决不是过少干预人民生活。“圣人之道”是“为”,“为”就是“有为”,“有为”是什么呢?便是“行无为”,上面已解释了“无为”了。而老子本身也并没有反对行“礼”的有为之道,“礼”和“争”基本上是相反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便是说,圣人是无私的,“不积”,可他还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以成其私。”成就的便是圣人的名声。他还讲:“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是说圣人只求吃饱,耳目之欲等去掉,而圣人的名声则是千古的,不朽的。他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正是孔子口中的尧舜。老子是主张圣人辅政的,他讲:“以道佐人主者,不以乐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道德经》中没有强调要以礼治国,所以我们只总结他提到的。而老子懂“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老子懂得“礼”,定也不反对礼,他的压制言论自由,压制的亦是“邪说”,“邪说”该是不符合“礼”的学说。

串联下老子的治国学说。

圣人治国,愚民政策,让人民没有“智”,但让人民吃饱,统治者做良好的表率,勤俭爱民,以便整个社会安定祥和。我想再一次强调,老子之所以强调“无为”,是因为他那个社会,统治者太“有为”了,本身太荒淫无道了。统治者从人民手里拿的东西太多了,让人民干的活儿太过分了,税收太苛刻了,邪说盛行......翻遍《道德经》,我本人实在没找到“无为而治”的以“一切都不为”的好处和一切都不为的必要性。而即使是现在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无为而治”确实是最好的政策,但还是绝对有必要行“道德”的有为。

看了老子的治国学说,我想可以知道除了礼乐,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差不太多,老子的“无为”可以对应孔子的“仁政爱民”,老子的愚民政策可以对应孔子的压制言论自由,孔子也讲求圣人治国,而在此基础上,孔子丰富了很多东西,而那是孔子自己的东西。孔子为什么产生了自己的东西呢?因为孔子在人生经历中看到的想到的使他明白了更多,比如他想出来“性相近也”,老子对人性就没有总结太多,当然《老子》里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性有一定理解的,但他说的太少,后人也无法了解太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论道,开启防御和退守的中国哲学智慧!
《道德经》是统治者的告诫书
【第八期】浅析老子的“道德”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读书笔记(十五):老子本原?
人才是怎样炼成的(四十一)
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