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解说词第五集 威加海内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他即将担负起一个巨大的责任,整个汉帝国将会交付在他的手中。这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皇帝,他想让自己手中的帝国,拥有与之国力相匹配的尊荣。然而,他与祖母窦太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十六岁的少年皇帝,接管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四海统一,国富民强。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四伏。

他将完成祖先的梦想,也将颠覆他们的传统。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第五集 威加海内

/长安/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帝国都城长安的未央宫里,一场隆重的成人礼即将举行。

按照汉代的传统,贵族男子一般在虚岁二十举行成人礼,称作冠礼。这种仪式,意味着他从此可以独立肩负一个男人的责任。

这名少年正在激动地等待着成人礼的进行。不过他年仅十六岁,并没有达到仪式的条件。

可是此时这位少年必须要提前举行仪式,因为这个名叫刘彻的年轻人即将担负起一个巨大的责任,一个庞大的帝国将会交付在他的手中。

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刘彻登上皇位,成为汉帝国的第五任皇帝,史称汉武帝。

站在未央宫大殿高高的台阶之上,十六岁的刘彻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与荣耀。

这是一位幸运的继承者,此时的汉帝国已经与帝国初建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在汉初以来四代皇帝七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下,国家已经变得富庶而繁华。

他的祖辈汉高祖刘邦,以血腥的方式铲除了异姓王。

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用战争平定了同姓诸侯王发动的七国之乱,威胁中央政权的诸侯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帝国面貌焕然一新,已入正轨。

但在年轻的刘彻眼中,这个富裕的国家并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帝国。在表面的繁华之下,他的帝国仍然处于危机之中。

公元前142年,就在刘彻即位之前的一年,匈奴又一次攻入汉朝雁门郡。匈奴大军在边境一带大肆劫掠之后,又迅速远走大漠。

这只是自汉帝国建立以来匈奴例行袭扰中的一次,可是整个国家却始终束手无策。一个富裕却软弱的国家,对于强悍的游牧帝国匈奴来说,就是一只随时待宰的肥羊。

而在汉帝国的内部,潜在的危机也在酝酿。

曾有当时的学者这样详细描绘了文、景之后的社会现实:天子没有尊严,豪强地主和富商生活奢侈淫逸,他们的奴婢的穿戴甚至都超越了皇帝和皇后,然而农民却得不到温饱。

这样的国家怎么能长治久安呢?在汉代的有识之士看来,这是一个富裕却道德崩溃的社会。

刚登上帝国最高权力宝座时的兴奋感渐渐消退以后,十六岁的少年皇帝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压力与恐惧。

刘彻知道,祖辈七十多年来忍辱负重,交给他一个富庶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严,而人民对这个新兴的帝国也没有完全的认同感。

虽然此时的刘彻只有十六岁,但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帝国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稳固,自己稍有不慎,这个刚刚兴起的帝国或许将万劫不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刘瑞:

他继位的时候呢,他已经十六岁了,实际上他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思想之后呢,他知道哪些是对、哪些错。七岁立为太子到十六岁之间,那还有八、九年的时间。那么他对于政事的了解和对于国家的了解来说,实际上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有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在年轻的刘彻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向往的汉帝国,这是一个比秦始皇嬴政更为远大的抱负。

这个帝国将勇敢面对一切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没有任何一支力量敢于挑战帝国的统一与尊严。

这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少年。刘彻想让自己手中的帝国拥有与国力相匹配的尊荣,然而,他与垂帘后的祖母窦太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窦太后是无为而治的忠实奉行者。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虽然身居后宫,但她对汉帝国政治的影响力是直接而有效的。

此时的窦太后业已双目失明。对于她来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仅仅是她对丈夫汉文帝的怀念,更关系到整个帝国子民的幸福安乐。

这时,汉帝国已经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下运行了七十多年,朝廷上下早已经习惯了清静无为的保守姿态。

刘彻失望地发现,他心中期望的帝国面貌与整个国家的氛围格格不入,而他身边竟然没有一个懂得自己心意的人。刘彻感到孤立无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教授 王子今:

到了汉武帝时代,他想做事情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会觉得,这一整套政策是有问题的了,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权力没权力。

公元前141年10月,刘彻发布了一道诏书,命令帝国境内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向中央推举品德高尚、正直敢言的人才。

按当时的历法,十月是新一年的开始。在这道诏书中,刘彻向帝国的臣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业已暮气沉沉的帝国需要新鲜的血液,人才成为年轻皇帝最为渴望的新年贺礼。

/陕西 西安 · 汉长安城遗址/

在今天的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内,有一处十五米的高台。专家考证后认为,这里是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所在的位置。

公元前141年的一天,来自汉帝国各地的一百多名被举荐的人才陆续来到这里,等待接受皇帝的亲自考察。

史书记载,在前来应试的一百多人中,汇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

与之前的人才选拔不同的是,帮助汉帝国休养生息的黄老学者受到了罕有的冷遇,而在秦代和汉初一直没有进入社会主流的儒家学派居然得到了刘彻的青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教授 王子今:

黄老之学已经显得过时,国家已经很强了,你还让我们无为,你还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这个作为一个新兴的、一个政治群体的领袖,他们是要改变天下,要改变政治局面,要推进历史向前前进,要解决社会上的一些大的问题,他更容易倾向于儒学。

新皇帝冷落黄老思想、青睐儒学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信号,预示着对于国家的未来,刘彻有着不同于自己祖辈的选择。

然而刘彻这些小心翼翼的尝试引起了他的祖母窦太后的警觉。在窦太后看来,刘彻重用儒生,抑制黄老学派,不仅是对她本人的不敬,还将动摇国家的根基。

西北大学教授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徐卫民:

她也看到了无为而治的这种好处,她长期地受这种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所以她看到这个小皇帝要改弦更张的时候,她就不同意了。

公元前139年,儒家官员赵绾向刘彻建议,应该取消窦太后参与朝政的权力,将矛头指向了窦太后。

这份奏折直接导致了赵绾的悲剧。在窦太后强大的压力下,赵绾被逮捕下狱,并在狱中自杀。刚刚迈进汉帝国朝堂的儒学,又一次遭到严厉打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刘瑞:

大臣之所以提出这个意见,实际上很多反映皇帝的想法。那么虽然说太皇太后窦太后处理的是大臣,那实际上也是敲打了皇帝。

年轻的刘彻为他冲动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即位后的第一次改革尝试就此夭折。

此时的刘彻业以清醒,在太皇太后的权威面前,自己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对国家的政局还没有完全的控制力。

刘彻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急于改变现状,而是耐心等待一个时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教授 王子今:

但在这个等候中间,汉武帝有一种表现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他所谓微服行猎,他不太管理国家的政事,但是他打猎。我个人理解,古代这个行猎,古代的田猎,也是一种军事演习,也是一种军事检阅。他对于汉武帝个人性格,崇尚进取、向往英雄业绩这种性格,因为他还在青年,这种(性格)形成是有积极作用的。

据史书记载,变革失败之后的刘彻十分痴迷于骑射游猎,甚至曾经徒手与熊和野猪搏斗。

而此时的汉帝国,依旧在暮气沉沉中缓慢前行。在窦太后看来,刘彻只要不改变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年轻的他应该得到更多自由的快乐。

但是这位帝国的皇帝并没有得到一丝快乐,与祖母较量的失利让他倍感痛苦和压抑。刘彻在等待中,将视线转向了帝国最强大的敌人——匈奴。

早在高祖刘邦时期,为了保证帝国的安全,他不得已采取一种最为屈辱的方式向匈奴进行妥协,这就是和亲。自此数代皇家女子被迫远嫁匈奴,去换取汉帝国的一丝安宁。

但每次和亲只能维持短暂的和平,匈奴对汉朝边境的进犯始终没有停止。此时刘彻感觉,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为自己赢得朝廷中的话语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部 教授 张小锋:

汉武帝也曾经明确讲,说平城之围、吕后之辱是汉代人心目当中最大的痛。那么要把扫灭匈奴,或者搏击匈奴,作为自己视政,继位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去完成。

公元前138年,刘彻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

一个匈奴俘虏供述说,在河西走廊一带,原本有好几个游牧部落。较为强大的月氏部落打败了乌孙国,乌孙人被迫向西迁移,进入西域。

匈奴人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打败了月氏部落,杀掉了月氏部落的首领,月氏部落从此也远走西域。新的月氏王渴望向匈奴复仇,夺回被占的故国土地。

刘彻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情报的价值,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在他心中成形。如果汉帝国能够联合月氏部落,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或许可以彻底击败自己的世仇。

但是要实现刘彻这个庞大的战略构想,就需要有人能够穿越戈壁大漠,远赴西域,找到想象中的战略盟友,这必定是一次九死一生的冒险。

刘彻决定,公开招募出使西域的人,他需要一个真正的英雄。而在刘彻的时代,汉帝国并不缺乏这样的勇者。刘彻的宫廷侍从、陕西城固人张骞应诏出使。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张骞出使的原因记载得十分简略,后人无法猜测他当时的真实心理。

/汉画像石 · 宴饮图/

但在今天发现的汉代画像中,猴子是经常出现的形象。这被后世理解为以猴子代表侯门,当时的人们借此表达对封侯拜相的渴望。

西北大学教授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徐卫民:

汉武帝时期,应该说整个社会来讲,应该是一个蓬勃向上的。因为确实他的那种有为政策给大家带来的是勇气,带来的是干劲。这样当他发出招募令以后,就有人敢应。

/公元前138年 甘泉宫/

公元前138年,在汉帝国都城西北大约一百二十公里的甘泉宫中,一场隆重的送行仪式在这里举行。

刘彻为张骞安排了一百多名勇敢的武士和随从人员,一个投降的匈奴人堂邑父作为向导和翻译,也将跟随张骞出发。

史书并没有记载张骞辞别刘彻时的任何具体细节,但相信对于刘彻和张骞来说,这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当刘彻亲自将象征汉帝国的符节交到张骞手中的那一刻,此时的他知道,已经把汉帝国未来与匈奴对决的赌注交给了张骞。

而张骞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生死命运已全然交给了遥远莫测的远方。不甘心做一个宫廷侍卫的张骞,决心代表汉帝国第一个出使西域,帮助年轻的皇帝实现扫灭匈奴的梦想。

此刻的刘彻并不知道他们能否到达西域,或者能否完成他所期待的使命。

张骞的使团向西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来自中原的张骞第一次感受到大漠的风沙和萧瑟。

更令他们感到紧张的是,当时的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人的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落入匈奴人之手,生死难料。但要去往西域,就必须穿越这条生死通道。

不幸的是,张骞的使团进入戈壁不久就被匈奴骑兵发现,使团中的许多人被杀。幸运的是,匈奴单于并没有杀掉张骞,只是将他与堂邑父扣押下来,张骞从此开始了在匈奴人监管下的生活。

然而汉帝国使团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匈奴单于的警惕。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向软弱恭顺的汉帝国正在谋划着某种隐秘的计划。

公元前135年,匈奴再次向汉朝派出了和亲使者,他们要借此试探汉帝国是否还顺从于匈奴。

刘彻面对着骄横无礼的匈奴使者,内心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但汉帝国的多数大臣却坚持认为,接受和亲远比与匈奴开战更为有利。

然而,群臣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刘彻的认同。此时的他,打算用战争的方式来回应匈奴无礼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刘瑞:

经济力量上去了,第二军事力量上去了,而且军事装备也上去了,马、各种兵器也上来了。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个少年天子,少年天子是受不了人欺的。

不过,刘彻看似热血的计划很快遭遇了窦太后的打击。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担心面前这个皇座的主人会用无比的热情将整个国家带入到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在窦太后的强力压制下,刘彻最终选择了顺从,接受了匈奴和亲的要求。和亲事件的妥协,让年轻的刘彻备感屈辱。

他的帝国已经积蓄了巨大的财富,拥有了匹敌天下的实力。然而,六十多年清静无为的国策已经让朝廷的官员们丧失了与敌人决战的勇气。

如果强大的国力并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祖辈七十余年的忍耐与坚守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时的刘彻渴望获得真正的权力,他必须改变这个压抑而痛苦的现实局面,可是刘彻并不知道这一天何时到来。

公元前135年,长安城的长乐宫中,窦太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一个黄昏。她终于放下了自己坚守多年的使命,带着对汉帝国的无限眷念离开了人世。

/陕西西安 · 窦太后陵/

此时,天下的臣民都不会想到,这位老人的离去将成为汉帝国的分水岭,因为一个无为而治的时代即将宣告结束。

这一年,已经二十一岁的刘彻在历经了五年的隐忍与压抑之后,终于等来了实施自己心中帝国蓝图的时机。

不过此时的刘彻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面对此时的汉帝国,他心中反而充满了焦虑。

刘彻拥有了皇帝的真正权力,同时也将帝国的所有现实彻底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如何让这个无为已久的国家找回有为进取的精神,是刘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公元前134年,在未央宫里,刘彻召见了一位儒家学者董仲舒。

作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十分清楚眼前皇帝心中最大的困惑,因为此刻的汉帝国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改变现状。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同意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国家新的指导思想。

究竟是怎样的理念,会令汉武帝决然地改变了汉帝国延续了六十多年的黄老思想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部 教授 张小锋:

一个是君权神授,就是这个理念。第二个就是加强他的中央集权统一的这个理念。这两点是汉武帝特别需要的,恰恰儒学在这方面能论证清楚。

刘彻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不仅要用积极进取的儒学取代无为而治的旧有传统,其中更隐藏着他一个极为期盼的理想。

刘彻要用儒学主张的大一统理念来教化天下万民,实现举国上下人心的统一,而这正是昔日秦始皇毕生追求却至死也未能实现的愿望。

秦始皇嬴政依靠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全新的帝国体制并未得到全体臣民的认同。

作为一个伟大的开创者,嬴政敏锐地意识到,维护帝国的统一必须要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在全体臣民内心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然而在秦帝国的时代,要实现这种人心的认同却是万分的艰难。最终嬴政采取了焚书的极端方式,试图以毁灭不同学说的方法来实现人心统一的愿望。

但这种暴力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他的愿望,却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秦帝国覆灭的悲剧,让刘彻明白统一民心是何等的困难。此时的他,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达到自己目的、又不会伤害帝国统治根基的方法。

可如何让帝国的臣民心悦诚服呢?刘彻敏锐地意识到,那就是推广儒学。

/长安城 太学/

刘彻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设立了五经博士,将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最高教育机构的教科书。刘彻还命令汉帝国中所有的郡国都设立学馆,教授儒家学说,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通过某一科目考试的学生,就具备了成为帝国官员的资格,甚至可以直接被任命为政府官员。儒学成为了普通人改变命运,进入帝国官僚阶层的最佳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国秦汉史研究室 主任 杨振红:

实际上就是通过办教育的一个方式来推行他的这样的一个儒家思想。这种柔化的这样的一种政策,确实是非常行之有效,而且对社会,它引导性也非常强,而对社会的震荡力还小。

/汉长安城遗址 · 石渠阁/

考古证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正殿的北面是西汉石渠阁遗址。石渠阁,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宫廷图书馆和档案馆。

/汉 · 仁义自成筒瓦/

在石渠阁遗址中,出土了写有“仁义自成”的瓦当。这种具有典型儒家色彩的文字成为宫廷建筑的装饰部分,表明儒家思想在汉代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

在刘彻的手中,无为而治的汉帝国转向了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

统一的中央集权得以稳固,统一的文化使得民心得以凝聚,帝国的臣民渴望强盛的国家为他们带来作为大汉子民的尊严与荣耀。

然而此时,北部边境再次传来匈奴入侵的警报。刚刚和亲的匈奴再次打破了互不侵犯的约定,大举进攻汉朝边境。

但此时的刘彻已经不再考虑退让。现在,他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确定天下臣民对他的完全信任。而自己更需要让大汉的子民认识到,帝国皇帝所推崇的有为必定胜过无为。

公元前134年,在西汉都城长安的未央宫里,一场针对匈奴的战略会议正在进行。

对于汉帝国的宿敌匈奴,是延续汉初以来的保守政策,还是奋起反击,汉帝国的官员们继续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结果,主和派官员的意见依旧占据了主流,这让刘彻感到无比失望。

刘彻的内心渴望一场战争,用大汉铁骑的刀与血洗刷祖先的耻辱,打出帝国应有的尊严。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田旭东:

被欺负了这么多年,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这一点不可接受。而且西汉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社会生产的恢复,它的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它也开始具备了要对匈奴进行反击的能力了。

但是在刘彻的朝堂之上,帝国的官员们仍然对匈奴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国力的强盛,人心的凝聚,并没有改变帝国沿袭已久的保守与妥协。

刘彻痛苦地意识到,这个国家还远远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理想帝国,自己的身边需要更多像张骞一样无所畏惧的英雄。

站在帝国的舆图前,刘彻不知道四年前离开的张骞走到了哪里,他甚至不确定这位勇敢的年轻人是否还活着。

但刘彻的内心仍然存有一线的希望,他盼望着出使西域的张骞能给他带来远方盟友的消息和对匈奴作战急需的情报。

此时的张骞,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在匈奴人的监视下,陪伴张骞的只有忠实的随从堂邑父。

虽然沦为匈奴人的俘虏,但张骞并未放弃他的使命。张骞十分细心地记录下匈奴人的地理与军事行动方式。他知道,一旦对匈奴开战,这些信息对于汉军将是极具军事价值的情报。

此时的张骞渴望着能够回到长安,他知道皇帝陛下正在等待自己的归来。

公元前133年,张骞离开长安已经过去五年,仍然杳无音讯。刘彻几乎已经对这次出使不再怀有希望。他知道,无论有没有西域的盟友,对匈奴的反击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刘彻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焦虑,能否打败威胁中原一百多年的匈奴,他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刘彻始终都在寻找最为适合的战机。

就在这一年,来自汉匈边境的一位平民来到了长安。

这位名叫聂壹的富商并不知道自己的到来将会彻底改变整个汉帝国与匈奴之间的历史走向,因为他为刘彻呈上了一份貌似无懈可击的战争计划。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田旭东:

他说我们忍受了匈奴欺负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我们实行的还是和亲政策。我们何不利用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诱进来,引诱到内陆,也就是说引诱到马邑。

马邑城是汉朝防御匈奴的前线,也是汉帝国拱卫北部边塞的重要关隘。

在聂壹的计划中,汉军可以在马邑城集中优势兵力,聚歼匈奴主力,一战即可以极大地削弱匈奴的军事实力。

这份大胆的计划对刘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不顾一些官员的反对,坚定地支持聂壹的作战计划。

长安城的宫殿中,刘彻对这次马邑作战满怀期待,他已经准备一举扫除匈奴几十年来带给汉帝国的压迫和耻辱。

在汉帝国,没有任何官爵地位的商人聂壹有着炽热的报国之心。他冒险面见了匈奴的军臣单于,成功诱使军臣单于带领十万匈奴大军奔向马邑。

马邑城外的山谷中,三十万汉军精锐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匈奴主力到来,必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而汉帝国对匈奴的历史也将有可能从此改写。

然而这次精心设计的埋伏,最终却功亏一篑。匈奴单于在即将接近马邑城的紧要关头,察知了汉军的埋伏计划,率领匈奴大军匆忙撤离。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田旭东:

匈奴往马邑行进的过程之中,看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比如说遍地的牲畜在那随意地放牧,没有人去掌管,就起了疑心了。

事先埋伏在马邑山谷中的三十万汉军,等了几天,也没有见到匈奴人到来,于是改变计划追击匈奴,却一无所获。

史书中将汉帝国的这次用兵称为“马邑之谋”,这是汉匈关系史上的转折点。自此匈奴开始频繁向汉朝边境进攻,汉帝国与匈奴之间脆弱的和平局面被彻底打破。

此时的刘彻也清醒地意识到,以一次战役彻底战胜匈奴的愿望是完全不现实的空想,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心中的理想。

因为刘彻知道,自己的帝国不可能再次以放弃尊严的代价来寻求卑微的妥协。为了赢得永久的和平,刘彻还需要用意志和勇气,在未来的岁月里,赢得最终的胜利。

自此以后,在汉帝国通向北方匈奴领地的大漠上,行进的不再是和亲公主的马队,而是一次比一次强大的铁骑军团。一个帝国将在铁与血中真正崛起,一个英雄时代即将来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遥望西域 帝国刀锋 张骞:开启汉帝国的地理大发现
中国最牛外交官:40岁转行,1人征服55国,却低调了2000年
中国古代最霸气皇帝,16岁登基,在位50多年,有43年在打仗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3《问道楼观》
帝王修炼三部曲·奋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