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摩擦,摩擦,那些优美的三部曲哇~

三部曲,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源于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奥瑞斯提亚》,由《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组成。现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


电影的三部曲系列大致分为两种:

1、三部名称一般相同,只以数字编号区分,或导演不同;

这种绝大多数为商业娱乐类型(即好莱坞式的特许经营权电影),通常是因为先期判断的准确,早就以三部曲的结构,构思出整套系列,也有可能是因为第一集卖座的原因,自然或生硬的研发出前传和续集,“教父三部曲”和“无间道三部曲”为此种典型,今天的内容暂不讨论此种类型。

2、三部有不同的名称,导演相同;

此种多为人文作者类型。这一类电影绝大多数属于非娱乐片,导演为该系列作品的绝对“作者”,而之所以能形成三部曲,有的是因为统一的价值观探讨、有的是因为所要谈到的时代

主题、有的是因为讲述同一人物的系列故事等。好哒,下面空格荐影就带大家进入“蹦擦擦”的电影三部曲的电影世界。



亚洲板块


1.故乡三部曲——贾樟柯


《小武》1997

《站台》2000

《任逍遥》2003

“故乡三部曲”对中国电影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向所有的中国电影人表明了,电影其实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拍摄,中国电影完全可以以一种不同于第五代展示伪民俗,东方主义式的方式与世界电影对话。三部曲的前两部都是以贾樟柯故乡山西汾阳县为主场景展开。《小武》用爱情、亲情、友情的失落,来表达中国当代社会急速改革过程中,价值观的激变。《站台》以侯孝贤《戏梦人生》式长镜头凝视镜头语言,抒情诗意地描绘了中国一代小镇青年在整个一九八〇年代的憧憬、梦想与惘然之情,是贾樟柯自传式的言志作品。《任逍遥》的故事背景由汾阳小镇移到了山西大同市,以略带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北野武《坏孩子天空》式的残酷青春物语。《任逍遥》的风格不再抒情,贾樟柯将当时拍纪录片时对公共空间的感受融入了影片中,显现了不少抽象性的思考。

2.台湾三部曲——侯孝贤

《悲情城市》1989

《戏梦人生》1994

《好男好女》1995


《悲情城市》以中国旧诗词式的气韵剪辑法配合长镜头凝视运镜,讲述台湾“光复”之后林家的变迁遭际,又大胆涉及敏感的“二二八”事件,显示出了恢弘的悲天悯人境界。《戏梦人生》以布袋戏艺人李天禄的真实人生经历,反射出台湾“甲午事变”至“光复”整整五十年日治时代的沧海桑田。一方面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敬意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用人物出戏入戏不断打破剧情叙事的方式,对电影的真实本质做出了探索。《好男好女》用当下、历史(白色恐怖时期)、戏中戏套层结构的后设方式,探讨了历史与电影的互文关系。这也是侯孝贤电影中后现代意味最浓的一部。如是之,从日治到1950年代,这套三部曲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一种民族志式的写作,形塑了当下台湾的历史因缘。



3.香港三部曲——陈果


《香港制造》1997

《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

《细路祥》1999


“九七三部曲”整体风格非常接近于贾樟柯式的写实美学。《香港制造》描写香港底层社会青年在“九七”快到之时的困惑与迷茫,同时又夹杂了残酷青春式的宿命意味。《去年烟花特别多》以香港电影中罕见的退伍军人失业的情节,正面强攻“九七”对港人生活之影响,全片宣泄暴虐意味浓厚。《细路祥》则是“陈果版的童年往事”,儿童视点、粤语残片、粤剧红伶、菲佣、油尖旺的市井百态……小孩口中喊出的“香港是我们的”,意味深长。影片收尾时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剪辑,将前两部的人物串联到了一块,酷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九七三部曲”是港人“九七”前后心事浮沉的最佳影像纪录,投资人刘德华仅凭此即应记下头功。



4.阿普三部曲——萨蒂亚吉特·雷伊

《大地之歌》1955

《大河之歌》1957

《大树之歌》1959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曾经对萨蒂亚吉特·雷伊作出过最高级别的评奖,“没看过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电影如同活在世上却没看到过太阳和月亮”。“阿普三部曲”是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创作准则。这位印度电影大师,以贫民出身的阿普视角,用平实的叙事手法,非常写实地反映出当时印度低下层贫民的残酷生活状况的三部曲影片。其中,《大地之歌》被印度电影界称为“第一部印度电影”、“印度第一部成熟的电影”。而整套三部曲完全改写了西方人眼中印度电影只是歌舞艳丽与廉价道德剧的同义词,将印度电影真正提高到国际水平和艺术水平。“阿普三部曲”被看作雷伊电影甚至是印度电影创作的里程碑。



5.复仇三部曲——朴赞郁



《我要复仇》2002

《老男孩》2003

《亲切的金子》2005


朴赞郁是韩国导演中师法西方电影比较彻底的一位。《我要复仇》用了波兰斯基惊悚片式的拍法,写尽带有缺陷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凉宿命感。《老男孩》空想了一个极度夸张的复仇故事,用极度暴力美学的方式测试人性深度的底线为何,剪舌、父女乱伦、吞八爪鱼的桥段皆走到了道德伦理的极致边缘。《亲切的金子》又化身为一曲巴洛克式的交响曲,以女性视点处理复仇主题。影片的视觉构图极为复杂,精雕细琢每一个画面,时空结构方面也频繁的使用了闪前闪回的方式。但实际效果,正如阿城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做评委时对影片的评价那样,“就像一只戴满了珠玉的手,看不到皮肤的纹理”。



欧洲板块


6.信仰三部曲——英格玛·伯格曼



《犹在镜中》1961

《冬日之光》1963

《沉默》1963


伯格曼这套“信仰三部曲”又称“沉默三部曲”,主要围绕人内心深层次的潜意识、宗教信仰困境、灵魂挣扎、现代人际关系等形而上问题展开,并作最复杂又深入的剖析。三部曲第一部相对来说,剧情比较好理解,直接叩问上帝到底存在与否。第二部《冬日之光》堪称电影文学范本,每一句台词都是伯格曼精雕细琢的产物。几乎没有台词的第三部《沉默》,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费里尼《八部半》、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起位列现代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斯文·尼科维斯特无与伦比的黑白摄影技巧,以及女演员英格里德·图林入定式的杰出表演,也为这套三部曲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7.女性三部曲——法斯宾德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9

《劳拉》1981

《维洛妮卡·佛斯的欲望》1982


这套女性三部曲是法斯宾德逝世前留下的最后的重磅作品。三部曲继承了法斯宾德过往一贯的关注弱势群体的手法,从女性视点出发,以极其严肃的方式批判性审视了德国二战后整个社会的变迁历程。法斯宾德在叙事手法方面,运用了经典好莱坞情节剧的模式,并且大胆采用瑟克式的色彩象征技法,这在《劳拉》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越是冷酷的现实,法斯宾德越是使用娇艳俗丽的色调。《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的煤气爆炸结尾显示出了法斯宾德骨子里的日耳曼唯意志论,一种尼采式的永恒回归。《维洛妮卡·佛斯的欲望》则是他对黑色电影的另类诠释。



8.回归三部曲——朱塞佩·托纳托雷


《天堂电影院》1989

《海上钢琴师》1998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2


时光一去永不回,托纳多雷这三部电影代表了费里尼式意大利电影的光荣传统:小镇故事,怀旧、抒情、喧哗、吵闹、明亮、色情以及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这套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是说,任何有一定观影经验的观众,在观看这套三部曲时,即便不借助字幕理解起来也毫无障碍。要说三部曲里最震撼的还是《天堂电影院》,尤其片尾精彩之极的“接吻蒙太奇”,将全球电影观众悲欣交集的感情得到了最集中的释放。影片最后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而收尾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为全球影迷再度贡献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世界级美艳明星:莫妮卡·贝鲁奇。



9.色彩三部曲——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蓝》1993

《白》1994

《红》1994


可能这套三部曲是中国影迷最为熟悉的一个“人文型电影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毫不避讳谈到“三色”创作的初衷,“重建被共产主义毁掉的价值观”。整套三色系列在体系方面呈现出阶梯式递进的道德观。《蓝》通过一起意外死亡事件,探讨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白》通过性与财产的失而复得,探讨真正的平等是建基于何种基础之上;《红》以近乎上帝的视角探讨博爱的可承受性。综合而言,只有建立在自由和平等基础上,才能实现博爱的可能。三色系列,美学风格方面,极尽基耶斯洛夫斯独有的表达方式,影片中充满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红》之后即宣布退出影坛,两年之后辞世,遂成绝响。



10.天地人三部曲——雅克·贝汉



《微观世界》1996

《喜马拉雅》1999

《迁徙的鸟》2001


相比那些充满作者策略的三部曲,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从一个制片人(监制)的角度,诠释了其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壮丽的景观、诗意的空镜头、励志的价值观,以及画龙点睛的配乐,三部曲洋溢着浓郁的自然主义气息。可以说,雅克·贝汉试图通过“天地人三部曲”对人类的终极问题提出影像设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尤其是《迁徙的鸟》,当看到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鸟陷入污染的泥潭之中,有谁不会让一种悲伤的情绪袭上心头?人类的现代化,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三部曲,仿佛一曲回荡在人类心灵的天籁之声,带给我们幽深的影像生态学思考。



美洲板块


11.越战三部曲——奥利弗·斯通




《野战排》1986

《生于七月四日》 1989

《天与地》1993


可能是有亲历经验的缘故,奥利弗·斯通拍越战不像科波拉拍《现代启示录》或者迈克尔·西米诺拍《猎鹿人》那样,采用了极端视听经验来对人类经验做整体反思,而是老老实实地把实地的境况通过好莱坞第一流的视听制作技术反映出来。这在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野战排》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生于七月四日》整体上虽然是对美国越战政策的反思,但其实更多是一种人格分裂情绪的发泄,一方面了解战争的罪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第三部《天与地》野心庞大,用东方女性视点代替前两部的西方男性观点,用佛教的天地观念隐喻父母,可惜剧情到了最后仍旧沦为一种没有观点的失控状态。总的来说,斯通拍战争片不如他的那些政治片那般观点鲜明,直扑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部穿影41:《羞耻》
【簤阌影院】50部最伟大的电影三部曲(作者人文篇 )
像法斯宾德主角一样冷艳 Prada 2014秋冬
刺客信条电影介绍
法鲨成007热门人选 直接冷回: 我一点兴趣都没!
迈克尔·法斯宾德封帝之作,一点都不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