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逝去的苏联式筒子楼

住宅问题令苏联人非常烦恼,在整个20世纪都是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苏共执政后尝试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即公共住宅。在政府的支配下,各种不同职业、民族、生活方式、社会出身和贫富程度的人住在一起。一个真正的大熔炉,这里形成了苏联的微型社会。

住房问题的革命性解决方案始于“征用富人住宅缓解穷人需求”。1919年卫生人民委员会确立人均住房面积标准为9.1平米。“超标住房面积”均应被没收分配给劳动人民,于是住房重新分配开始了。


曾经的农民和贵族、仆人和房主、知识分子和无产者们学会了和平共处,厨房共用,浴室共用,厕所共用。有的住宅中住户甚至能达到上百人,平均25-50个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像家庭主妇在共用厨房中吵架一样”,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可能引发整套住宅内大吵大闹。

苏联式筒子楼曾经也被称为赫鲁晓夫楼

苏联筒子楼公用厨房

苏联筒子楼的楼道

苏联筒子楼公共厨房

曾经中国也学苏联建了不少筒子楼,一般作为单位员工的分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体生活的未来:一边共享,一边独居
北京二环里五十年代筒子楼,7家共用一间厨房,随老住户进去看看
俄罗斯筒子楼
苏联国民住宅——“赫鲁晓夫楼”的前世今生
长沙最早的住宅小区,设计很超前
90年代住在筒子楼里的真实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