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针刀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针刀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3:3:27 

 【摘要】 目的 通过采用针刀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探索妇科疾病治疗的新方法、新途径。方法 采用针刀综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结果:I组针刀综合治疗组显效率为89.7%,II组药物治疗对照组显效率为69.1%,x2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比对针刀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好。不仅证实了针刀医学理论研究的新的突破,而且为针刀理论指导下临床治疗妇科疾病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针刀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慢性盆腔炎是指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涉及整个内生殖器,常因急性期未经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
许多患者久治不愈,效果欠佳,本文以慢性盆腔炎为例来研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272例患者中,年龄:20-30岁98例,30-40岁120例,40-50岁34例,50-60岁20例,病程2-4年74例,5-7年114例,8-10年68例,11-13年16例。
1.2分组 将272例患者分为I组针刀综合疗法治疗组(136例)和II组药物治疗组即对照组(136例),做1:1配对对比观察疗效。
1.3临床表现 一般由急性期未经彻底治疗转化而来,大多数人全身症状不明显,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在劳累、性生活后和经期加剧,常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子宫活动受限,在子宫及输卵管一侧或双侧可能触及囊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炎时,一侧或双侧有结状增厚、压痛或可扪及包块。
1.4X线所见 依据胸腰段X光片,了解T12、L1.2椎体有无移位情况。疗对照组显效率为69.1%,x2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5实验室检查 WBC8.0-14.0×109之间波动。
2诊断: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的情况,可以诊断。需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淤血症,盆腔结核等作仔细鉴别。
3治疗方法
3.1针刀综合治疗组:根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脊柱区带病因学和人体电生理路线的原理,对该疗对照组显效率为69.1%,x2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3.1.1针刀治疗:
①依据腰胸段X光片,了解T12、L1.2,椎体有无移位情况,找到病变椎体,在此椎体上、下椎体的棘间韧带、左、右关节囊定六个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刺人,按骨关节移位方法进行松解。
②如果有阳性压痛点、条索结节在T12、L1.2病理区范围内,或者在骶尾孔周围,可以再此处针刀,刀口线和阳性物纵轴平行,垂直刺人,条索和硬结者务必切开、刮碎。
③未发现骨关节移位,也未找到阳性者,属于单纯生理功能紊乱,用以下疗法:a:在脐下方3寸处定义点,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8cm,纵行剥离2-3下。b:在脐下方4寸处定一点,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8cm,纵行剥离2—3下。c:在小腿前侧面的下部,当内踝上缘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比目鱼肌与屈指趾长肌之间定两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刺入纵行剥离2-3下。d:在第2腰椎刺突与第3腰椎棘突连线的中点旁开1.5寸定两点,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刺入纵行剥离2-3下。e:在八个骶尾外孔处进针刀,注意避开神经血管,在骶尾孔内缘进行纵向剥离2-3下,出针。(注意剥离时,速度应慢)3.1.2手法治疗:
①.如属于相关椎体位移,针刀术后,立即进行手法治疗。其方法参见《针刀医学手法学》腰胸椎的手法常规即可。
②.如属于相关单纯生理线路紊乱者,无需配合手法。
③.如属于脊柱区带软组织损害者,针刀术后,在各个进针点处,指压20秒钟。以促进局部的微循环,使电生理路线能够迅速恢复。
3.1.3药物治疗:
①10%葡萄糖注射液 250ml
红花注射液 20ml
②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 20ml
③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液800万U
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静脉滴注,注意做青霉素过敏性皮试。如有过敏者可灵活使用其他抗菌素。一般需要两个疗程。
4结果:
4.1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功能恢复,可参加一般劳动,X线证明椎体移位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消失,疼痛减轻50%,活动有所进步,功能改善。
好转:临床症状有时出现,疼痛有所减轻,活动功能无明显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
4.2治疗结果:
4.2.1I组针刀综合治疗组136例中,临床治愈86例(63.2%),显效36例(26.5%),好转14例(10.3%),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
4.2.2II组药物治疗对照组136例中。治愈46例(33.8%)显效48例(35.3%),好转24例(17.7%),无效18例(13.2%),总有效率86.6%。
两组对比,I组显效率为89.7%,II组显效率仅为69.1%,x2检查P<0.01,有显著性差异。
5 结论
5.1 病因病理 慢性盆腔炎一般为混合感染,致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眼衣原体等,通过血液、淋巴或直接扩散引起盆腔器官及结缔组织产生粘连、增厚、瘢痕增生,有时炎性渗出液未被吸收而形成囊性包块。针刀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内脏器官慢性软组织损伤、脊柱区带病理变化和电生理线路紊乱导致支配内生殖器的神经电流异常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
5.2 脊柱区带内的各种组织导致内脏疾病不同的病因病理情况如下 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在脊柱区带内机容易劳损的,根据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损伤后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病理因素,即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这四大病理因素,如在适当的深度和部位,极有可能卡压、牵拉区带内的神经末梢。造成这些精神末梢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通过和内脏植物神经相连接的通道,直接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根据电生理线路的理论,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实质就是植物神经经电流量的变化,另外如果这四大病理因素发生在某一脏器的电生理线路上,使电生理线路上的电流发生变化,那将直接影响内脏的功能。
 
脊柱骨性组织因某种原因引起它的位置发生移动(用针刀医学影像学的方法读片),因为植物神经节大多位于脊柱的前面及两侧,由于椎体的位置变化,必然牵引或挤压有关的植物神经节,同样引起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有关脏器的疾病。
脊柱区带病因学的理论,已为针刀医学的的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针刀的主要治疗法则就是松解有关病变的软组织,消除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病理因素,便受牵拉、卡压的神经末梢生理功能得以恢复,配合手法整复使椎体的位移得到纠正,最后便植物神经功能和电生理电流恢复正常,从而在根本上了解出来某些顽固性内脏疾病的病因,也就使许多内科病、妇科病得到了根本的治疗。
5.3 本研究在针刀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刀综合治疗组充分发挥了“针”与“刀”的治疗作用,并因人而异,灵活掌握,配合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抗菌消炎,中西医结合发挥作用,恢复脊柱的生理力学平衡取得立杆见影的明显疗效;而单纯性药物治疗对照组,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远远不及前组,比较之中充分证实了针刀医学疗法的科学实用性和效果显著。可以为内科、妇科等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而且显示出了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内科、妇科疾病的优越性和广阔前景。有待于我们更加探入细致的研究。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刀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
针刀第一传承人葛恒君谈强直性脊柱炎(13)
针刀治疗慢性胃炎
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医正骨)
临床参考 针刀穴位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治疗腰椎盘突出的新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