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体会---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3:6: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由于脑实质内、脑室出血和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和蛛网膜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SAH。而由于外伤导致的SAH称为外伤性SAH⑴。自发性SAH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痫等,常见的是脑血管痉挛(CVS),临床上我们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致脑血管痉挛取得一定疗效,总结 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SAH患者68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为SAH。男38例,女30例:年龄 26-74岁,平均(53.2+8.3岁);病程2-42小时,平均21小时。表现为剧烈头痛55例,呕吐45例,颈项部疼痛9例,意识障碍3例;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3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甘露醇、白蛋白等降低颅内压及一般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微泵给药(2mg/h)、7-14d,之后改为口服40-60mg,每日4次,共21d,并通过监测血压调整剂量。
1.2.2观察项目 统计2周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CVS发生率。CVS诊断标准:(1)治疗后症状波动或进行性加重。(2)意识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有昏迷转清醒后再昏迷。(3)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损害征。(4)出现颅内压升高症状。(5)除外SAH再发。具备前4项之一加最后1项即可诊断。
2  结果
经观察2周内本组的症状、体征,其缓解率为78.6%。2周内本组CVS发生率为4.4%,不良反应有:尼莫地平出现血压偏低8例,最低为80-90/55-60mmHg,经调整尼莫地平剂量后血压多转平稳并继续治疗。
3 讨论
SAH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而CVS最常见于SAH后,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早发性于出血后即出现,历时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缓解。迟发性发生于出血后4—15日,7—15日为高峰期,2—4周逐渐减少。迟发性CVS为弥散性,可继发脑梗死,常见症状是意识障碍、局灶神经体征如偏瘫等,但体征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SAH的患者有30%—90%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⑵,具有较高的致死性和致残性。SAH后发生CVS的确切病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CVS的发病机理有钙离子依赖型的血管收缩及非钙离子依赖型的血管收缩,有致痉挛物质包括氧合血红蛋白、自由基、一氧化氮、内皮素ET、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炎症因子及其它致痉挛物质的参与,还有神经源性因子及结构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与SAH后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氧化血红蛋白及其进一步降解产物刺激而引起痉挛收缩所致。而CVS早期仅为血管壁 的可逆性收缩,后期可出现血管壁 的坏死、增生,使管壁 肥厚,管腔狭窄⑶。尼莫地平为双氢吡啶类的第二代药物,是Ca2+通道阻滞剂,能有效抑制Ca2+通道开放,减少脑细胞Ca2+内流,从而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Ca2+进入细胞内,引起跨膜电流的去极化。尼莫地平通过有效地阻止Ca2+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血管痉挛之目的。动物实验证明,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的作用远较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的作用强许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嗜脂性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当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时,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12.5ng/ml。由此推论,临床上可用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此外尚具有保护和促进记忆、促进智力恢复的作用。所以可选择性的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显著减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同时还能抑制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⑷降低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CVS的发生率。尼莫地平治疗CVS文献报道其静脉给药及大剂量口服均能有效防治SAH所致CVS,且不增加出血危险,两者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尚见有连续腰椎鞘内给药的报道。尼莫地平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率为78.6%,CVS发生率4%,仅出现血压偏低,调整剂量后血压平稳,无其他明显 的不良反应,说明持续静脉微泵注入尼莫地平可有效地防治CVS的发生。另有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时约有11.2%的病者出现不良反应。其它不良反应有:①肝功异常。②皮肤刺痛。③胃肠道出血。④血小板减少。⑤偶见一过性头晕、头痛、面朝红、呕吐、胃肠道不适等。此外,口服尼莫地平以后,个别病人可发生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AKP的升高,血糖升高以及个别人的血小板量的升高。
参考文献:
⑴王维治. 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74-792。
⑵Ingall T,Asplund K,Mahone M,etal.A multinational comparis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pidemidogy in the WHO MONICA stroke study. Stroke.2000;31:1054-1061.
⑶邢治刚,陶恩祥。现代神经病治疗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0。
⑷周少华。尼膜同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89.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迟发性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管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及尼莫地平应用策略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抗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