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雨茂:奇难病证诊治思路与方法---发热
发热

(1)少阳阳明并病(外伤合并感染)

地震折腰人伤残,感染又致热绵绵

梁XX,男,18岁,学生,唐山市人,1976年9月4日初诊:寒热往来,体温升高月余。1976年7月28日因房屋倒塌伤及腰部,双侧下肢不能动,又经淋雨后引起高烧,经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合并截瘫、泌尿系感染、褥疮。入院后按截瘫常规护理,给于留置导尿,按时冲洗膀胱、换药等处理,褥疮基本愈合。但患者入院时就出现发烧,体温一直波动在38℃至40℃之间,自觉寒热往来,午后发热尤甚,头痛,左耳内痛,口干喜饮,自汗多,饮食尚佳,大便干结,右下腹痛,留置导尿见尿色黄混,多次化验血、尿常规及尿培养均不正常:白血球总数14000-14600,中性80-85%。尿常规:蛋白(+―++),脓球(++―+++),三次尿培养均为绿脓杆菌。细菌敏感试验:对多种抗菌素均不敏感。胸透:心肺未发现异常。曾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地霉素、静滴红霉素等均不奏效,至9月4日方转中医诊治。症未变,舌淡红苔黄,以舌根为著,脉滑数。据脉证分析,本病发热虽久,但仍见午后潮热,自汗,口渴,便硬腹痛的阳明腑证,又有寒热往来,耳内疼痛的少阳证,故属少阳阳明并病。乃因外伤后又复外感,外邪化热留滞阳明少阳,热阻于内,二便排泄不畅,加之热毒内侵,病势日深,但正气未衰,故治宜和解少阳,清泻阳明,兼以清热解毒以逐其邪,以免邪恋正伤而致攻补两难,给予大柴胡汤加减:党参15克,柴胡21克,枳壳12克,赤芍12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9克,甘草6克,知母12克,生石膏30克,公英15克,二花24克,金钱草30克,生地15克,生地榆24克,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半,分3次服。

复诊(9月6日):烧退,体温降至正常,寒热往来消失,出汗减少,但大便仍干,舌质转红、根部薄黄苔,脉细缓略滑。考虑寒热初退,余邪未清,呈现气阴不足之象。拟守前法,加用益气养阴之品,以清肃余邪兼扶正:沙参15克,党参15克,生地18克,生草6克,柴胡21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9克,赤芍12克,花粉15克,公英18克,二花24克,金钱草30克,生地榆30克,扁蓄21克,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症状渐消,血尿化验基本正常,尿培养转阴。此后直至出院时亦未再发热。

(2)太阳少阳并病(发热待查)

翕翕低热病缠绵,频频转院效不显

王xx,男,61岁,西安市某局干部,1990年4月28日初诊。低热5个月。患者于1989年12月初患咽痛,一般治疗后咽疼止,继之出现低热,曾在西安市数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被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发热待诊,迭进中西药物,发热不退,昨日出院后特来咸阳就医。现症:午后及晚间发热,体温常波动于37℃-38℃之间,身困乏力,纳差口苦,恶寒,以后脑及背部为主,头痛不舒,动则汗出,腰脊疼痛,大便可,小便时有不畅,色黄、时稠,语声低弱,脘腹胀满,面颧略红,舌有时发麻,舌质红紫苔白薄润,脉浮细数。CT、X线片、血、尿常规等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证属太少并病,病久血瘀,治宜太少两清、扶正化瘀。处方:西洋参5克,柴胡12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5克,黄芩9克,葛根10克,白芍12克,桂枝6克,丹参18克,炒枳壳10克,粉丹皮10克,虎杖10克,焦楂15克,白叩5克,7剂,水煎服。

复诊(5月7日):上药服3剂后体温开始下降,7剂尽体温已臻正常(36.5℃-36.8℃),恶寒、汗出止,面色转佳,口苦,舌麻好转。现时有头痛、头热,乏力,但体温已不升高,纳差,胃部胀闷,舌淡苔白,脉沉弦而数,右略弱。上方加麦芽15克,砂仁4克,去姜半夏。

三诊(5月14日):药服7剂,胃胀消,纳食香,体温白天正常,夜间有时可达37℃,时常心慌,近时咳嗽、喷嚏,动则汗出,初诊方去葛根、丹参、丹皮,加白术12克,云苓12克,银花15克,7剂,水煎服。

四诊(5月20日):服上药后,体温又至正常(36.2℃-36.8℃)大便稀,活动后心悸,咳嗽,咯白痰,身困乏力。处方:西洋参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黄芩9克,炙甘草5克,二花15克,

连翘1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焦楂15克,炒枳壳10克,白叩6克,12剂,水煎服。

服药期间,患者不慎感冒,但体温未升,药尽体温正常,守上法再服,以巩固疗效。

(3)阴虚发热(盆腔炎)

产后高热久不撤,阴亏虚阳失伏蛰


产后高热久不撤,阴亏虚阳失伏蛰

丁XX,女,30岁,农民,住陕西省兴平县汤坊乡。1989年9月3日初诊:产后发热90天。产后不慎,继之高热、恶寒,经西医诊为盆腔炎给予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后,热略退,但未能根治,再治乏效,身体进行性消瘦,又转中医治疗效差,特来求诊。当前,发热,骨蒸难忍,背部恶风,自汗盗汗以头部为著,伴头部刺痛,尿急,色黄,大便时溏,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体温38.9℃。证属阴虚发热,日久阴损及阳,阳气亦虚,治宜滋阴清热,兼顾表阳。处方: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银柴胡12克,胡连3克,地骨皮15克,白薇8克,黄芪28克,炒枣仁15克,云苓12克,防风8克,6剂,水煎服。

复诊(9月17日):服上药后热较前略退,自汗盗汗较前好转,头已不痛,大便仍溏,尿急,舌脉同前。上方加丹参15克,白术12克,香附9克,去生地、川芎。6剂,水煎服。

三诊(9月26日):病情递减,仍有轻度发热,时有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咽疼、干咳无痰,大便稀。腰酸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略数无力。处方:银柴胡10克,黄芩8克,地骨皮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5克,白术12克,扁豆15克,黄芪25克,焦楂15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桔梗10克,6剂,水煎服。1990年3月25日患者因他病来诊,告曰:服上药后发热根治,至今未再复发。

(4)肾阳中气两虚发热

曾因罹热植幼杏,今番复燃寻橘井

胡xx,女,28岁,咸阳市向阳乡兴红大队社员。1970年4月27日初诊:发热十余日。患者于两年前曾于产后患发热3个月余未退,后经服中药治愈,一直未发。近因夏收及家务过劳而前病又作,在当地治疗十几天,效不显。现自感全身发热,面颈时烘热,头昏,身困,四肢无力,气短,语声低沉,精神不振,时感背脊发凉如风吹,面色苍暗不鲜,体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舌淡苔白薄,体温常在37.5℃至38℃之间。此原本肾阳不足,加之劳倦过度伤耗中气,肾脾俱亏而相互影响,致虚阳外浮,脾气下陷,阴火亦外浮而出现以上诸证。治宜温阳益气,甘温除热。处方:附片9克,太子参9克,黄芪30克,白术9克,当归12克,炙甘草5克,枸杞12克,陈皮9克,生姜三片,开水煎服。服三剂后,发热略减,面项未再烘热,背寒亦减轻,精神较前好,脉细较前有力,余如前。守上方加白芍9克,前后共服20余剂,精神渐振,发热退净,背寒亦止,面色转荣润,可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按:发热一病,临床较为常见,国医以外感内伤论治,西医则分外源性内源性,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特于近时西医药长足进展,抗菌素、阿斯匹林类解热药物的不断发现,诊疗手段的多样化,以其退热迅速,使用简便而广为接受。然而,事非尽然,内源性发热如机能性发热,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液病等,西医诊断虽明,而治法欠缺;即使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某些真菌感染,西药亦乏良策;加之抗菌类药物的滥用。对其耐药的菌株日益增多,其疗效也不尽如人愿,常致发热迁延不愈。中医药以其整体性调节,少见的耐药性,疗效稳固性,在疗热之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今所录四案,皆经西医药诊疗而疗效不显者,改投中药后,随手取效,再次证明了这一实事。

第一案患者,虽有外伤截瘫兼泌尿系感染而起,投用多种抗菌素后,热势无减,据寒热往来,左耳内痛、口干喜饮等,属外感邪仍在少阳之征可明,但热以午后为著,大便干结,右下腹痛,自汗,口渴,说明部分邪热已入阳明,证属少阳阳明并病,选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泻热,酌加石膏、知母,以增泻胃清热之功,配以二花、公英、金钱草、生地榆等,意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患者经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属中医下焦湿热证,然因下肢截瘫,尿路刺激征不能明确反映,此时当全面考虑,投以解毒及清化湿热之品,故获良效。

第二案翕翕低热已历5月,曾频繁转院,中、西药物并尽,未见效验。西医多项检验,多无阳性发现。一般中医之治,多以内伤入手。查患者虽有身困乏力,语声低弱,颇似气虚,但患者大便正常,脉搏非虚,脾气尚可。当属热邪久羁使然。热以午后及晚间为著,伴有面颧略红,脉浮细,又似阴虚发热,然患者无骨蒸,且热以全身为著,不似阴虚发热手足心热。更查患者无明显的阳虚征象,基本上可排除内伤发热。患者恶寒明显,古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联系脉浮、头痛,说明病虽历5月,表邪未去,仍在太阳。患者又有自汗。乃属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然患者同时又有口苦、默默不欲食等,少阳见症突出,说明邪已人少阳,枢机不利。然病久不愈,瘀生必然,故立太少两清,扶正化瘀之大法,以柴胡桂枝汤化裁,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缘患者脘腹作张,故去大枣,增枳壳,白叩、焦楂,和中理气开胃。葛根,意在解表护阴,入丹参、丹皮,养血活血,通达表里。入虎杖,解毒泻热,通利下焦。守法继进,终获良效。

第三案发热90天,体温达38.9℃,高热不退自始至终伴有恶寒、头痛、尿急色黄,乍看似病在太阳,热邪壅遏之证。然细析此症,虽恶风而仅在背部,脉不浮反沉细而弱,且有盗汗,骨蒸,面色萎黄不荣,病发产后,属阴血亏虚,虚火妄动所为。病久不除,阴损及阳,阳虚不固,自汗乃作,中气不足,运化无权,大便时溏。故以四物汤加银柴胡、胡连、地骨皮、白薇,养血滋阴,清退虚热,以黄芪、云苓、防风,有玉屏风散之意,壮阳固表,补气健中,加炒枣仁,养血安神。二诊之后,酌加丹参、香附、养血活血,增白术健脾除湿,以全其功,随证稍做加减。终剂而愈。

第四案,患者发热十余日,病程不久,又具恶寒,似为表证,然患者已有类似发热病史,且病起于过劳,恶寒于脊背明显,伴精神不振,身困乏力,脉沉细无力等一派虚弱之象,当属素体阳虚,加之过劳气伤,虚阳外浮,中气不足,脾气下溜,阴火上浮所致。故以温阳益气为治,病终告愈。

从上数案可以看出,中医治热,重在辨证论治,西医检查仅作参考,不可全凭某药对某某菌有效,即选用之,一听“炎症”,即以清热,放弃辨证,纵药物篓装担挑,亦难获一效,此其一。虚实寒热,往往存于疑似之间,尤其症状较多,病情复杂时更显突出,此时应仔细入微,全面分析,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虚实颠倒,或火上加油,或冰上加霜,轻则无效,重则殒命,此其二。一般而言,病程短者为实,长者为虚,此仅为大要,不可偏执,重在据证分析,此其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医案——169
中医如何辨病?从发热看六经与方证辩证
《伤寒论》“主证”辨识
冯世纶临床经验介绍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
从时行热病学习伤寒论李国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