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钦安的潜阳封髓丹浅议

郑钦安的潜阳封髓丹浅议 


郑钦安 潜阳封髓丹
      

       此两方均为【火神派】创始人 郑钦安 所创。。

【封髄丹】黄柏30 砂仁20 炙甘草10.。。黄柏苦入心,,寒入肾,,色黄入脾胃和水火之枢,,一味三才之意已俱。。砂仁辛温,,纳五脏之气归肾,,甘草调上下,,伏火故曰“封髄”。。黄柏甘草苦甘化阴,,砂仁甘草辛甘化阳。。治疗一切虚火上冲,,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有《七绝》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识得方名封髄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潜阳封髓丹 :  制附片100克;炙龟板15克;砂仁10克;炒黄柏4-10克;肉桂15克;细辛6克;骨碎补15克;白术15克;生龙牡各20克;紫石英20克;灸甘草10克。

【潜阳汤】西砂24姜汁炒 附子24 龟板6 炙甘草15.。。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有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补 坎 中之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补君火。。龟板坚硬得水中精气而生,,有通阳助阴之力,,利水滋阴。。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主治::头痛如裂即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症,,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潜阳汤”一副见效,,数剂痊愈。。


       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三才”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潜阳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所以,“潜阳封髓丹”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郑钦安是这样解释的∶“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后者“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在阅读《医理真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元气不纳”、“元气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气不归源”、“孤阳上浮”或者“虚火上冲”,意思都是一样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状∶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咳嗽,面红等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郑钦安还是用龙来做比喻∶“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可见这里形容的虚火都是由阳虚阴盛造成的。因此,虚火也可以来自两个互相对立的因素,象《内经》所说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或者阴或者阳。火神派当代的另外一位优秀代表李可老中医在他所写的《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中说∶“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下面是吴佩衡先生的一个医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在继承郑钦安临床思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出这两个方剂的潜力,把传统用活,为病人服务。
吴佩衡医案∶
病人男,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己久,牙床被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  西砂仁20克 (研)炮黑姜 26 克  上肉桂 10 克(研末泡水兑入) 焦黄柏 6 克  炙甘草 10 克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己长丰满,诸证全愈。
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潜阳封髓丹的使用根据临床的需要不断发展,又不断地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这些调整是从吴佩衡先生开始的,经他的孙子吴荣祖老师的临床实践延续了下来。起初,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骨碎补和细辛。关于前者,《本草求真》写道∶“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关于后者,《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细辛善于温散太阳少阴两经之寒。到了这个阶段,潜阳封髓丹的组成有八味药,但吴荣祖老师总是习惯再加上三味药∶
1-龙骨。《本草经读》中说∶“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 ”;
2-牡蛎。起潜阳的作用。通过郑钦安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味药的应用,在它们的收敛潜镇的基础上,作者这样解释说∶“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 ”;
3-炒白术。炒白术和甘草巧妙的配合充分体现了补土伏火(火无土不潜藏)的道理。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吴老师喜欢用乡间烧火的方法做例子:寒冬的夜晚,农民们上床以前,在炉床里堆上一些土或者灰,既能保温,又不让火烧得太快。第二天起来一吹,便又能把火吹旺。郑钦安在“附伏火说”里解释道∶“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他认为附子合甘草不但有“先后并补之义”,而且有“伏火之义”。补土伏火法也通过龙的形象反映出来∶“如坎卦之龙,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这个道理在四逆汤的组方中也体现了出来:附子本身的功用就可以降阳虚引起的虚火,炙甘草则起到了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所说的温煦作用,可以避免“遇火即飞,见火即炎”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安魂魄,镇下焦”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镇肝潜阳的磁石(这里应用“去性取用”的原则)。这些加减尽管不是最主要的,但吴老师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们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
这里简要地回顾了“潜阳封髓丹”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轨迹,它的主要功用是:收敛由于阴寒盛而上浮的命门之火.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方剂来治疗郑钦安叫做“孤阳上浮”的上有假热、下有真寒的证候了。这种病理现象跟生理的金字塔恰恰相反。在中国,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溃疡、目赤痛、牙龈出血、面红而热等等症状,就用“上火”这个词,但是常常误以为是阴虚、实热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黄连、板蓝根或者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而不知道对这种火不能采取清法或者下法来解决,因为这样会损伤阳气;更不能用滋腻的养阴药,因为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正确的办法是引火归源。为了让病人更好地理解,吴老师习惯用逆子和贼子来做比喻∶命门火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上炎,就像一个不守规矩、不孝顺的儿子,他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对他,当然不能采取扼杀性的惩治,而应该用教育的方法,把他引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跟引火归宅是一样的道理。对代表实热的“贼子”,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象在中药中的苦寒折热法、釜底抽薪法等。
吴老师在临床上看到过许多因为误诊误治、病情复杂化、长期不愈的患者。误诊误治的原因是一个双重的误区∶1- 以为西医的炎症等于中医的火热;2- 以为上身的热象都是由实热或是阴虚造成的。
下面是吴文笛医生的一个医案,它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医的思路西医化(这里具体地说:咽痛就被认为是实热、阴虚),这种公式化的看法已经离开了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医案∶病人:女,55岁;患化脓性喉炎几年,吃了抗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手足红肿,耳朵痒,恶心,舌麻而肿,最后昏厥。急诊住院,治疗后,过敏现象消失,但病人呈现面唇苍白,咽痛(从小就有),伴有阻塞感,头痛头晕,这些症状晚上加重,烘热,头、手出汗,冬天四肢冰凉,大便干,每天4次,小便黄、气味重,白天10次,夜里5次,梦多,腰痛,疲倦嗜卧,舌青、胖大,苔白、腻,根部淡黄,脉细、沉、寸旺。
诊断:少阴咽痛证
证型:肾阳虚、虚火上炎,中焦湿阻
治法:温肾阳,降虚火,除湿
药方:潜阳封髓丹+苓桂术甘汤+紫石英、射干、桔梗、公丁
病人吃了这个方子三、四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出院了。
分析∶尽管急救阶段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过程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不少珍贵的信息。抗菌素大多数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真正的热毒(实),一般是见效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抗菌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亡阳的反应:1- 肾阳虚脱,耳朵痒;2- 脾阳虚脱,手足(阳之本)、唇红肿;心阳虚脱,舌肿、昏厥。这时,病情的发展已经有了阴阳离绝的倾向了。因此,整个误疗的过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见舌,少阴脉以及尿频,腰痛,疲倦嗜卧),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础(母亲有喘证,她本人从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现了中、下焦的湿邪。当然,我们不应该被假热的症状所蒙蔽:烘热、咽痛、大便干。要特别注意的是两点:1- 脉本身在这里反映出病情的过程及本色(但四诊合参是必不可少的):沉细指少阴病、寸旺指虚火上浮。2- 晚上加重的症状反映了阳气一昼夜的变化,象《内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描写的那样:“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这里,“邪气独居于身”所指的就是体内寒盛,寒盛一分,龙也盛一分,寒高一尺,龙也高一尺。
      郑钦安论潜阳丹: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 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 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郑钦安论封髓丹: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 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 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 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 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本人认为,郑钦安之潜阳丹如同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丹溪之大补阴丸,是火神派的标志 性经典方剂。”——张存悌。 “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 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pasgaelle ,中文 名:周思) 原方:附子八钱(24g)龟板二钱(6g)砂仁一两(30g)黄柏一两(30g)甘草三钱(9g) 吴荣祖老师改进方:附子100g肉桂15g细辛6g制龟板15g龙骨20g牡蛎20g紫石英30g骨碎补 15g炒白术15g焦黄柏4-9g砂仁10g甘草6g 功效:补少火、伏虚火(在扶阳的基础上引火归原) 主治:虚火上冲(虚阳外越)诸症。 方义: 附子:补火扶阳 砂仁:纳气归肾 龟板:通阴助阳 甘草:厚土伏火 黄柏:调和水火 肉桂:“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元之效”(吴佩衡) 细辛:“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吴佩衡) 龙骨牡蛎:“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 之意”。 骨碎补:“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 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本草求真》。《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 上热下冷的病情。 紫石英:效专温摄、降冲纳气(朱良春),祝味菊以之配附子为温潜法。 炒白术:补土伏火。郑钦安以甘草伏火,吴荣祖老师加用炒白术,立意更周详。 全方功效,笔者赅之为:“补少火、伏虚火”,泛治一切慢性虚火之证。 该方为吴氏一门最为赏用,是吴氏最常用的一个扶阳方剂。张存悌教授也盛赞其为“火神 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笔者将其称为“钦安第一方”也不为过。 应用要点: 1、慢性虚火,区别于白通汤主治之阳虚欲脱(戴阳证、格阳证)。突出“慢性”。 2、阳虚是本,虚火是标。附子为君,必不可少。“四逆汤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吴荣 祖《扶阳论坛》P110)——换句话说“附子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 附吴佩衡前辈医案二则,以示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之规矩: 1、虚 火 牙 痛 孙鬃,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 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 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 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 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 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 然消散而愈。 2、牙龈 出 血 王鬃,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 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 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 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 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 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 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
      潜阳丹: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 (《医理真传卷二》)。 
封髓丹:黄柏30g,砂仁21 g,甘草9g。本方原出于元代《御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广泛用治真气上浮各症,如鼻渊、鼻浊,“予治此二证,每以西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头痛偏左偏右者,“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还用治目中五彩光华等多种病症,难以枚举。
郑氏解释此方说:“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人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日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有意思的是,郑钦安在此方之后竟附七绝一首,盛赞该方: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并加以注释:“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痛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医理真传卷二》)。对封髓丹一方赏爱之情跃然纸上。后世火神派传人如吴佩衡等常将此方与潜阳丹合而用之,名之为潜阳封髓丹。
二、真气上浮,须识阴火
临床上见到阳虚阴盛,“满身纯阴”之证,由于证候单纯,从辨识阴阳的“实据”、“真机"着眼,辨识并不困难。关键是阳虚之证有很多变化,“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或者“以为阴虚火旺”之证,容易惑人。郑钦安十分注重阴盛逼阳的变证,亦即“三阴上逆外越"引起的真气上浮和虚阳外越两种证情,此即阴证第二层次,这是郑氏学术思想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毕生研究火神派的唐步祺先生评曰:“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当系指此而言。本节主要探讨阴盛格阳中最常见的真气上浮或称虚阳上越的辨识问题。
(一)阴盛逼阳,真气上浮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郑钦安发挥经旨,揭示了肾阳的生理特性:“先天之真阳,喜藏而不喜露,藏则命根永固,露则危亡立至”。“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沉潜为顺,上浮为逆”(《医理真传卷二》)。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肾阳“上浮为逆”的病机,“反复推明虚火之由”:“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医理真传卷一》)。这就从病机角度指明了虚阳上越的机理。同时郑氏还指出,虚火上冲之证较之纯阴之象病情更为严重,“病至真气上浮,五脏六腑之阳气,已耗将尽,消灭削剥,已至于根也。经云:‘凡五脏之病,穷必归肾,,即此说也”。因此笔者将其和虚阳外越(二者均属阴盛格阳)归纳为阳虚的第二层次。
换个角度,他又讲了元气随人虚处而“发泄之机”:“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即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医理真传卷二》)。郑钦安将病理情况下的这种“元阳上奔"称之为“真气上浮"或“虚火上冲"或“真阳上腾’’,实际上亦即常说的“虚阳上越"。我们在讨论中仍沿用郑氏最常用的概念“真气上浮"。
(二)假热真寒,人多不识
从证候角度讲,由于真气上浮,而见上热下寒,假热真寒之象,其上热者乃阴盛逼阳而上越之虚火,郑钦安称之为“阴火”。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即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乃假热之证;其下寒者乃阴盛所致之真寒,此为病机本质。粗工不知,往往以为上热之“阴火’’为火症或阴虚火旺。郑钦安用大量篇幅阐明真气上浮的假象与本质,特别指出,该证极易被误认为外感阳症和阴虚火旺,这是他最深刻的学术见解之一。他说:“真气上浮之病,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感阳症之形,仔细推究,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学者即在此处留心,不可猛浪"(《医理真传卷二》)。
“阳气过衰,阴气过盛(势必上干),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尽群阴,阴气上腾,故牙疼诸症作矣。再观于地气上腾,而为黑云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虚火之症,而知为阳虚阴盛无疑矣’’。
“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源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证滋阴之误矣”(《医理真传卷一》)。即或在今日,如此误认者恐怕也不在少数。
(三)欲辨假热,阴象为凭
那么怎样辨认真气上浮之证?关键就是根据“阴阳辨诀”、“用药真机”,从病人的“阴象”中求之,这是郑氏关于辨证之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他反复强调:“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痛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辨察不可不慎,总在这阴象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无神之类是也”(《医理真传卷二》)。“总在这阴象追求’’,就是辨认真气上浮的关键。
在《医理真传》卷二中,郑氏列举了31条真气上浮的病症进行辨认,如“齿牙肿痛"一症,“因真阳虚而阴气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黑润、黄润、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茶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惨黄而无红色"。其人“齿牙虽痛",形似火症,其他舌象、神色、口气等俱为阴象,故知乃真气上浮之证。郑氏以此示范,告诫我们:“以上等情,不仅此症,一切阳虚病多见
此情。”
又如“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之症,郑氏辨析:虽“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 “近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从“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来看,乃系“中寒之情形悉具”,“阴盛逼出中宫之阳”,方见两唇红肿等阴火之象。
再如午后面赤一症,“凡午后面赤,或发烧,举世皆谓阴虚,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阳气日衰,不能镇纳其阴,阴邪日盛,上浮于外,况午后正阴盛时,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而阴盛不纳,逼阳于外,元气升多降少,故或现面赤,或现夜烧,此皆阴盛之候,若按阴虚治之,其病必剧”。
(四)头面诸症,须知阴火
从肾阳“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的病机出发,很明显,真气上浮最容易引起的就是头面五官诸疾,即所谓“上热”假象,他在论述“耳目口鼻唇齿喉"病变时指出: “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
归纳头面五官诸般“肿痛火形”,亦即阴火,或者说上部假热之表现,郑钦安指出很多症象,如牙痛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头痛如劈、目痛如裂、目肿如桃、、耳痒欲死、唇赤如朱、两颧发赤、腮肿、耳肿、喉痛、目赤颧红等症状外,众多医家还总结了许多其他见症,如鼻衄、舌衄、头汗、面红如妆、口鼻燥热等诸多表现,可供我辈掌握。诸症且多呈昼轻夜重之特点。
由此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对于头面五官诸般“肿痛火形”,一定要有真气上浮的概念,要有阴火的概念,不要一见红肿热痛就只想到“阴虚火旺",或者“外感阳症",妄用滋阴降火之法,“实不啻雪地加霜"。郑钦安曾深刻指出,“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可谓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湖北麻城名儒敬云樵先生就此在《医法圆通》上眉批道:“齿牙肿痛,本属小症,然有经年累月而不愈者,平时若不究明阴阳虚实,治之未能就痊,未免贻笑大方,学者勿因其小而失之。”此语意味深长,不知有多少医家至今仍在重复着这种“贻笑大方"的错误。
综上所述,郑钦安关于真气上浮的认识和理论,所积累之独到经验,确实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郑氏学术思想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即或在今日犹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五)医案例举和临床经验
下面举火神派医家有关真气上浮各症的临床经验和若干案例,领略其理法方药特色。应当指出,本节所论病症均系按阴阳辨诀判为真气上浮即虚阳上越所引起者,实热或阴虚阳浮引起者不在此例,读者自当明察。
1.齿牙肿痛
吴佩衡治案:孙某,男,38岁。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一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附片45g,炙龟板9g,肉桂9g(研末,泡水兑人),砂仁9g,细辛5g,黄柏9g,白芷9g,露蜂房6g,生姜12g,甘草9g。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吴佩衡医案》)。
此属虚火上浮所致牙痛,极易误为实火。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似属外感火热。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说到底是阴火。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其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成。
2.齿衄
吴佩衡治案:王某,男,32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附片60g,西砂仁20g(研),炮黑姜26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人),焦黄柏6g,炙甘草10g,龟板13g(酥,打碎)。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症全瘳。
吴氏原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李可治案:患者45岁,舌中有5分币大之光红无苔区,尿热而频,令服知柏八味丸5日不效,无苔区反扩大,且干裂出血,又见齿衄,诊脉沉细,不渴,膝以下冰冷,询知近年异常发胖,又见面色发暗,断为上假热,下真寒,予四逆汤1剂,附子用30g,干姜改姜炭,煎成冷服(因上有假热,故用热药冷服,偷渡上焦之法),于子时顿服,次日诸症均退,舌上生出薄白苔(《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对于阳虚格阳于上,上有假热的病人,李可提倡热药冷服。因为附子性大热,下焦寒极非此不能愈。但假热在上,热药热服则两热相争,格拒不纳。今把热药冷透,披上“冷"的伪装,入口凉爽,“骗’’过咽喉一关,入胃则热性缓缓发挥,引浮游之假热归下而病愈,是极巧妙的治法。古人形象地比喻为“偷渡上焦",此亦《内经》治则中的反佐法之一。
3.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口糜)
唐步祺经验:治一口糜病人,先用炮姜甘草汤加桔梗2剂,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4剂而愈,“以后即用此方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
吴生元经验:吴生元,1 9 3 7年生,乃吴佩衡先生嫡子,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他用郑氏荐赏的潜阳封髓丹二方加减,“能清上温下,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对于下元不藏,虚火上浮引起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显著疗效。’’曾报道用治复发性口疮、虚火牙痛、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四案。常用方:黄柏20g,砂仁、补骨脂、骨髓补、肉桂各1 5 g,蜂房、细辛各8g,龟板、山豆根、板蓝根、桔梗、甘草各1 Og。阳虚不甚,去附子,而用肉桂、补骨脂、骨髓补、细辛,多加山豆根、板蓝根、蜂房(驱风攻毒)。四案基本方大致如是(《四川中医》2000年3期)。
4.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乳蛾)
范中林治案:李某,男,3 6岁。1 9 7 1年5月起,咽部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症。某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素类,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后服清咽利膈、泄热解毒中药半年,咽喉疾患益重,并现恶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完谷不化等症,自疑“癌"变,思想负担沉重。于1 9 7 2年2月来求范中林先生诊治。初诊: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呆,便溏,头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质偏淡,苔微黄滑,脉弱无力。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气虚微,复因旅途劳累,受风寒侵袭。本少阴喉痹,又兼太阳外邪。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细辛、生姜,扶阳解表,通达内外。处方:麻黄1 O g,制附片60g(久煎),甘草20g,细辛3 g,生姜30g。四剂后,头痛、胸满、咳痰俱减,余症无明显变化,原方再服四剂。身疼减,饮食增,便溏止,咽痛痹阻稍有好转。因肾阳虚衰,阴气上腾,痰湿上干清道,日久凝聚较深,致喉痹难愈。以大剂四逆汤壮阳驱阴,加上肉桂温营血,助气化,益火消阴,散寒止痛。处方:制附片1 2 O g(久煎),干姜6 0 g,炙甘草3 0 g,上肉桂1 2 g(冲服)。三剂。四诊:咽痛痹阻之证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气血皆亏,应培补脾肾,以理中丸加阴阳平补之品,嘱其缓服。处方:党参3 O g,白术3 O g,干姜3 0 g,制附片6 O g,上肉桂1 5 g,紫河车3 0 g,冬虫夏草3 O g,菟丝子3 O g,炙甘草2 O g,三剂。共研细末,水打丸。日服三次,每次1 O g。月余病愈上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喉痹之证,须分阴阳。本例喉痹,曾服大量清凉退热之品,病势不减反增。参之舌、脉诸证,显然与风热、燥热等邪实上犯之喉痛有原则区别。由于少阴经脉循于咽喉,故咽喉疼痛属痹阻少阴者屡见不鲜。范中林先生曾经说:“口中少实火",确实是阅历有得之谈。比如此例,客寒咽痛,喉痹日久,邪聚益甚,且少阴寒化之证突出;初诊时,太阳伤寒之表证比较明显,故首以太阳少阴两经同治,寓解表于温阳。再峻投四逆汤加味,以补命门,散寒滞,最后培补脾肾以收全功,处处顾护阳气,实属火神派风格。
李可治案:患者,王海清,男,4 5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火、滋阴诸法60余剂无效。渐至食少便溏,神倦,缠绵3月不愈。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四末不温,双膝冷痛,舌淡润,脉沉细。判为肾宫寒极,逼火上浮,“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处以四逆汤加桔梗、益智仁:炙甘草6 0g,附子30g,干姜30g,桔梗、益智仁各1 0g,水煎冷服2剂,诸症已减七八,续进2剂而愈(《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刘力红治案:曾治一咽喉肿痛患者,病已月余,抗生素、牛黄解毒片类已服半月,咽痛丝毫未减。诊见扁桃体肿大,满布脓点。口甚苦,舌淡,边齿印,脉沉细弱。察舌按脉,一派阴寒之象。视为龙火沸腾(即郑氏所谓真气上浮)所致,理应温潜。但顾及口甚苦一症,乃以小柴胡汤合潜阳丹,自以为必效无疑。5剂后仍无点滴之效。再诊舌脉仍是一派虚寒,毅然剔除小柴胡汤,纯用温热之剂,以郑氏潜阳丹加味治之:附子、砂仁、龟板、炙甘草、桔梗、熟地。其中附子6 0g,炙甘草24:g。5剂后,咽痛消失,脓点不见,扁桃体亦明显缩小
(《思考中医》)。@此例咽痛,刘教授已从舌脉判为阳虚真气上浮,显出见识。只因“顾及口甚苦一症”,参以小柴胡汤,结果影响药效。后认准证情,“毅然剔除小柴胡汤,纯用温热之剂’’,扶阳收纳,终获良效。其实,以笔者看法,此例口苦之症,亦是真气上浮表现。刘教授在此案后,颇有感慨,写下一段话令人心动:“诸位要是信得过,且听我一句话,那就是抱定这个阴阳,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数年,包管大家在中医上有一个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够真正列入仲景门墙。”
支气管哮喘:刘某,男,49岁。十余年前,患慢性支气管炎,后发展为哮喘,经常发作,每冬必重。医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久治未愈。1978年7月来诊。刻诊:气紧,心累,乏力,偶有咳嗽,痰少,清稀色白。体稍胖,两颧赤暗,唇乌,舌淡白,苔灰白厚腻。时值伏天,哮喘虽未大作,病根犹存。证属少阴,法宜扶先天之元阳,镇纳浊阴之气,以四逆加味主之:制附片60g(久煎),干姜片6 Og,炙甘草1 8g,上肉桂1 5 g,生白术30g。二诊:上方加减服20余剂,诸症皆减。活动后仍觉气紧、心累。舌质仍淡,苔腻稍退,守原法再进。又服20余剂,气紧、心累明显减轻。双颧暗赤色稍退,舌质微现淡红,苔厚腻减。为巩固疗效,拟四逆、理中合方加味,配成丸药,坚持服用两月,处方:制附片15Og,干姜片15Og,炙甘草60g,红参30g,炒白术120g,上肉桂60g,宁枸杞120g,菟丝子120g,紫河车120g。共研细末,加红糖为丸,如枣大,每日2次,每次2丸。经服药后,该年冬季与往年截然不同,在严寒之晨,可在室外打太极拳和跑步约1小时,坚持工作己一年多,咳喘未再发作(《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多年哮喘,宿根缠绵,逢寒则重,难以根治,已是该病通例。范氏着眼于少阴肾阳亏损,从“扶先天之元阳"入手,又是大剂姜、附,未用降气平喘化痰之类套方套药,而能愈此顽症,再次显示了扶阳理论的临床价值。
     
郑钦安论治健忘及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      
                                作者:唐步祺
       按健忘一证,固有阳虚、阴虚之别,然亦不必拘分,统以精神不足为主。凡人禀二气以生(二气即阳精、阴精也。二气浑为一气,神居二气之中,为气之宰,故曰:精、气、神。二气贯于周身,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此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
 
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桂枝龙骨牡蛎散(汤),三才封髓丹、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切勿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与参、枣、茯神、远志、朱砂一派可也。
 
【敬评】知非氏曰:邵子诗云:耳目聪明男子身,鸿钧赋于不为贫,病至健忘,赋畀之良危矣。钦安定以精神不足,透出神昏之所以然,理明法立,非浅见寡闻者所能窥测。苟能按方用药,可疗此疾,又何必深究所以。此一段乃性灵文字,不在医例,亦不得作医书观。夫神与气、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精,而气、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烧火,尚可施治。此火一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岂但健忘一证,即一部《医法圆通》之死证,皆此火之衰绝耳。凡医因何而不敢放胆用姜、附以活人耶!全龙点睛正在此处,学者着眼至摄心有密,乃培养此火种之法。钦安之医、之心、之学,亦于是乎在。
 
【阐释】健忘即记忆力减退。郑氏认为不论阴虚、阳虚,统以精神不足为主,故其治亦以交通阴阳,再加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行自效。即是要讲究精神卫生,减少忧思焦急,使头脑宁静,情绪稳定,健忘自可消失。至于药物洽疗,前人多用补心、宁神、定志诸方,亦往往有效。郑氏则谓不可专恃这一派药物,而应以白通汤、桂枝龙骨牡砺汤、三才封髓、潜阳丹等缓服久服,益元阳,增精气而强脑力,记忆力自然可以恢复。对于阳虚病人,尤为相宜。
 
二、郑钦安论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
 
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三方均为阴盛虚阳上浮外越,阴阳隔断,不能相续,不能交通之症,以下内容录自唐步祺著《郑钦安医书禅释》一书。
 
(一)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夫两耳前后,俱属少阳地界,今忽肿微痛,红色中含青色,兼之两颧色赤,口不渴,而唇、舌青白,知非少阳之风火明矣。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见青白苔,而阳虚阴盛无疑。身虽大热,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况两尺浮大而空,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二两、葱白四茎。
 
用药意解: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后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字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仲景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两字,不可偏盛,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偏于阴者,外邪一入,即从阴化为病,阴邪盛则灭阳,故用药宜扶阳;邪从阳化为病,阳邪盛则灭阴,故用药宜扶阴。此论外感从阴从阳之道也。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阐释】此间各种症象比较复杂,一般不易明辨。郑氏层层分析,断为元阳随阴气附少阳经而上越的危症,急需回阳祛阴,故主以白通汤或潜阳丹。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而加葱白,以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隔于上的要药。本病次要由于在里之阴寒太盛,致上越之阳不能与下焦残存之阳相续,葱白能引心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肾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水火互根,格越之症,自可立解。潜阳丹如前所解,有纳气归肾,伏火互根之妙用,故亦能治此病。笔者用白通汤治疗发高烧不退,取得满意效果。患儿张××,9 岁,高热摄氏39 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为抽风。余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因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故为之处方如下:附片30克、干姜20克、葱白30克,童便引。病者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二)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阐释】本问数种病象合参,断为少阴之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须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三)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琳、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屡试屡验。
 
 
附录: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后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后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心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字能启肾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 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桂枝3两、白芍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生姜、大枣,引药也,将交通之力引向荣卫,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荣卫。
 
五者区别:
桂枝汤:调和荣卫(交通体表之阴阳)。四逆汤:重在升发阳气。白通汤:有潜阳之意。潜阳丹:重在引阳下行。封髓丹:重在引阳下藏。
通过加减配伍后,能清上温下,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助阳生津,对于下元不藏、虚火上浮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臭患者,男,38岁。臭加重半月,自诉晨起刷牙两次仍不解其臭,与人交谈手掩其,家人抱怨非凡。吃三黄片、黄连上清片、西瓜霜等无济于事。有医谓之上火、炎症,输头孢类抗生素非但臭不减,且整日犯困,夜间打鼾较平时更重,纳食无味。查:体态胖,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不渴,时盛夏稍食凉菜、冰镇啤酒即腹泻,脉浮大重按无力。此证决非阳明胃火为患,给予潜阳封髓丹加白术12 g,茯苓9 g,肉桂3 g,补骨脂9 g,五味子6 g。5剂后即感精神好转,饮食胃变佳,吃饭知香。自谓中间陪朋友喝啤酒熬夜并未再腹泻,查舌苔变薄,嘱患者暂禁食冷物,加重桂附干姜合理中汤前后1O剂,臭全无,患者自诉食火锅煎炸食物较之以前不上火,不胜欢喜。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女,41岁。白细胞低于正常值,常在(2~2.8)×1O。之间,平时易感冒,多次升高白细胞治疗后仍然降至原水平,每月感冒四五次,迁延难愈,长期自感发热。常使用地塞米松配合抗生素才稍有好转,伴心烦失眠。有医给予玉屏风散1个月毫无效果。
          浅谈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运用
       潜阳封髓丹是温水潜阳法的代表方剂,本文从潜阳封髓丹的产生及组方开始,分析了该方是对“阳密乃固”、“天一生水”等理论的具体诠释,并用具体的病案说明之,说明对温潜法的掌握对于理解和把握温阳大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温阳派;火神派;温水潜阳;潜阳封髓丹;天一生水;阳密乃固;相火;命门;
        吴荣祖老师系温阳派大家吴佩衡先生长孙,著名的“吴附子”传人,云南省著名中医。吴荣祖老师在继承家传附子的运用经验的同时,精于伤寒六经辨证及内经经典的研究,对命门水火、六经气化等理法有体会较深,临床上运用温阳派的温水潜阳法,灵活广泛运用潜阳封髓丹,以之调控人身水火坎离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吴老师临证数年,现将自己管窥之得整理如下:
离位之相火一直被历代医家所关注,对其的认识及其治疗理法提出了若干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李东坦把离位之相火称之为“阴火”,认为“阴火”多为脾胃气虚或元气损耗所致,“阴火”被其视为“元气之贼”,治疗上多以“甘温除大热”之法益气泻火治之,如补中益气汤中“少加黄柏……泻阴中之伏火”,“更加黄芩……”等。
朱丹溪在继承东坦的相火为“元气之贼”的基础上,续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路数,倡“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论,方以降火为主,佐以滋阴,如大补丸、三补丸等降火,大补阴丸、四物汤加知柏等降火兼滋阴治之。
赵献可认为知柏天冬一类苦寒损胃伤肾,对阴虚火旺者只宜以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雷龙之火有“得水则炽、得火则灭”的特点,“唯太阳一照,火自消灭”。故需用八味丸,以地黄滋养水中之火,以桂附直入肾中,温补天真之火,雷龙火方可得引之归原。
郑钦安将虚寒和实寒均归纳为“阳虚”,而阴虚所致的虚热和外邪所致的实热均归为“阴虚”,各有其诊断指标。对符合“阳虚”指征的离位妄动之雷龙火,认为用药必须扶阳抑阴,如不扶其阳,更滋其阴,则为雪上加霜。桂附类药力能补坎离中之阳,火旺而阴自消。对治疗阳虚之阴火妄动,宜纳气归肾、温水潜阳,特制潜阳丹(附子8钱、龟板2钱、砂仁1两、甘草5钱)和封髓丹(黄柏1两、砂仁7钱、灸甘草3钱)等方治之。
此两方虽然临床疗效佳,但因其中之龟板与黄柏,以往被医家视为滋阴要药和降火中坚,虽然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也对黄柏在封髓丹一方中的药性作出了点评,但仍然容易被后学视之为滋阴降火类药,不易理解其扶阳抑阴的理法,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解而错误加减,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
吴老师在深刻把握扶阳抑阴法理法的同时,临床上习惯将潜阳丹和封髓丹两方合一,对其加以补充完善,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现临床习用的“潜阳封髓丹”组方如下:制附片100克;炙龟板15克;砂仁10克;炒黄柏4-10克;肉桂15克;细辛6克;骨碎补15克;白术15克;生龙牡各20克;紫石英20克;灸甘草10克。
郑钦安的潜阳丹方相比,从原来8钱(24克)增加到了100克,附子用量的大大增加,突出加强了本方的温肾补命火之功效。
潜阳丹中龟板原来2钱(6克),现在增加到15克,而且改为灸龟板,增强了潜阳入阴、镇摄虚火的功效,而又降低了对部分中焦虚寒者脾胃功能的不良影响。
封髓丹中黄柏原用1两(30克),现改用炒黄柏,减其量为4-10克,在泻相火、坚阴气、调和水火的同时,也是防止其过于苦寒而损伤阳气的一种做法。
方中肉桂,色红,入血分,在增强附子温养命门火的同时,可直补少阴君火,心之君火得旺,如日中天,阳光所至,阴霾不起,“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此为桂附类药“引火归原”之根本原因。
细辛,味辛,性温,善走十二经脉,疏风散寒,通痹散结,发郁火,散水气,用在此方旨在搜提里寒,既可激发肾阳,又可贯通相火下行之三焦通道,为相火回位开辟道路。
骨碎补,味苦,性温,善补骨节伤碎,肾主骨,骨碎尚可补,可见其封肾补骨之功,故常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等症。用于此方中即是为增强肾水之秘藏功能而设。
白术:健脾除湿,补益脾土升提中气,补土伏火。
龙骨、牡蛎:龙骨能敛戢肝火,敛火安神、逐痰降逆。陈修园曰:龙得天地纯阳之气,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今两者同用于此方,一在天为龙,一在海为介,取其潜镇,导龙入海之意。
紫石英:味甘,性温,具有补中气,益心肝,通血脉,镇坠虚火使之归元之功效。
灸甘草:蜜炒甘草,仍取其补中焦,补土以伏火之意。
从潜阳封髓丹的整个处方构成来看,始终抓住肾水虚寒、相火越位这一病机来温水潜阳,由于组方严谨,配合得当,此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潜阳封髓丹除了针对上热下寒,诸窍上火明显,能有效地温肾水潜镇越位相火外,还可大量运用于临床内科诸多杂证。所谓疑难杂证,多于久病,治之不当或失治,波及多个系统的综合征,有器质性和功能性错杂的病理反应。对此,中医治疗一定要以治本为主,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若仅注重标证的治疗或所谓对症处理,是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病机,收到远期疗效的。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潜阳封髓丹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发热、汗证、失眠、牙周炎、结膜炎、干燥性鼻炎、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银屑病、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疮、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烦躁、耳鸣痤疮、荨麻疹、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偏头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抑郁证、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早搏等四十余种西医疾病。患者只要临床四诊,有上实下虚的肾阳不足、相火不潜证侯时,均可临证选择使用,常获佳效。
此方在临床的广泛运用根于对“天一生水”的深刻理解:
所谓“天一生水”者,即为一坎卦之意:一阳爻潜于二阴之中。可理解为先天命火潜于肾水之中,方为肾之功能。郑钦安《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於二阴之中,居於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此“一点真阳”之命门火须潜于水中,肾水方得温,肾之气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肾之阳气为人体五脏阳气之本,水温-木升-君火主位等一系列脏腑功能方能正常运行。《素问?6?1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阳密乃固”之“阳密”,指的亦正是指此先天命门火须潜于水中,肾水得一,水火包融,方能蒸腾气化,五脏之正常功能方能以此为根正常完成。如果阳不能密,“两者不和”,则“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正常的人体阴阳世界正常循运规律被打乱后,天不为天,地不为地,稳定平衡状态被破坏,诸疾必然纷起。知此理者,方可明温水潜阳法可治大量疑难病之机。
所以以潜阳封髓丹为代表的温水潜阳法正是要将这离位的先天乾之一阳重摄于水中,保证命门火深固秘藏于肾,以达到这“阴平阳密”的最佳生理状态。
现举笔者所观察到的吴荣祖老师临证数案,以说明之:
1)抑郁症:
陈XX,女,48岁,2003年12月18日就诊,一年前因丈夫与父亲一周内突然死亡,又遭遇下岗,造成患者焦虑,惊怕,多次自杀未成。经省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证”,住院西药治疗效不显。
刻诊:忧郁,焦虑,多疑,不与人交往,不多讲话,畏寒,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失眠,面发青,背部骨蒸盗汗,腰痛,记忆力下降,小便灼热,舌胖大红嫩,苔少,脉沉细。
方: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15g,灸麻根15g,灸远志10g,白花蛇舌草20g,乌梅5枚,续断30g,益智仁15g,甘草6g 五付
   2003年12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皆减,守前方再进。此后数年均守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半年后,情绪明显好转,背部骨蒸感消失,腰不痛,脸色恢复正常,大量减少西药量。恐惧感消失,性格改变,可与人交流,诸症均改善。1年后恢复正常状态,至今5年均未复发。
        按:现今公认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所规定的主要症状,其绝大部分属于中医“虚证”范畴,以心、肾二脏亏虚为主,兼有肝郁症状。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调畅全身气机、保证情志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正常和调。而肝的调畅气机、调达情志的功能依赖于肝之清阳的温升,肝阳之根本又在于肾之温水。黄元御《四圣心源?6?1天人解》:“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故遇此心肾阳虚、相火不潜,兼有肝寒郁滞之症,以“阴平阳秘”立法,投之以潜阳封髓丹,引火归源,肾水得温,肝木方升,情志调畅顺达,“精神乃致”,此遣方之深意耐人深思。
2)顽固性失眠
        李某某,女,45岁,2007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严重失眠一年,一年来经多方求治无效,患者神疲乏力,烦躁、心悸、口干,饮水不解渴,曾久服六味地黄汤、酸枣仁汤等方效不显。舌嫩红,苔薄白,脉沉细,寸略旺,两颧红。投以潜阳封髓丹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20g,灸远志1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6月23日复诊,效大显,由原来通宵难眠改为可入眠4-5小时,心悸、口干均得改善。守此方一月后,诸症息消。第二年因感冒就诊,一直未复发。
        按:吴老师曾说:“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者,多由阳不能归于阴为多见。‘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潜于肾水之中浮起而扰神。神无以守舍,寐之安有哉?”失眠因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自然神安寐安。下元亏虚,肾火妄浮,容易导致心肾不效而失眠。本例因肾阳虚相火浮虚,扰动心神,心肾不交而见心悸、不寐等诸症,故在大剂附子温肾水辅以肉桂等壮君火,复以龙牡龟板等诸潜镇之品交泰水火,细辛、远志等开三焦通道,使相火秘藏,肾水得温,膀胱之水上济君火,心肾相交而诸症悉除。
3)遗精
张某某,男,22岁2007年1月初诊。中医学院学生,一年前开始梦遗,曾自服知柏地黄丸、四逆汤等,效不显,严重时一周梦遗5-6次。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夹青,畏寒肢冷,易上火。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双尺无力。投以潜阳封髓丹合补肾汤,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20g,紫石英20g,续断30g,杜仲20g,菟丝子2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2007年7日重遇患者,言自服此方数周后,诸症消失。
        按:丹溪曰主封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两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可见遗精一症,涉及肾之封藏、肝之疏泄、心之守神等,而其间之主导,可分属心失所主和相火妄动两大病机。潜阳封髓丹除了主方抓住阳虚之命火不潜为治疗根本以外,方中肉桂有壮心所主之能,龟板、龙牡等均有重镇安神、交通心肾之功,故投之后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不致躁扰不安,肾水得温、肝木得达、心火得主,故对此遗精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学派常认为温阳派滥用热药,上火时也常乱用不已,殊不知温阳派在提出和重视“命门火”这一理论时,已将命门抽离出通常的五脏之外,赋予了独特的功能。“天一生水”的理念妙悟坎离,不但确定了人身以“火”立极的根本,而且在临床上用温潜法来付诸实践,弥补了过去对四逆汤的过分依赖。而据笔者观察,吴老师临床上很少有病人出现所谓附子“排病反应”的情形,这应该与充分考虑和防范病人的相火妄动,提前用药物治疗干预密不可分。
近年来温阳派的影响渐渐扩大,常见莘莘学子们临床常以一个四逆汤通杀一切阳虚病人的情况,而遇到相火妄动的病人时,如四逆汤配伍不当,常易产生或加重诸般“上火”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畏惧“热药”,产生思想上的顾虑,以致依从性下降等问题。这些不良弊端常易导致初学者进退维谷,对温阳理论产生怀疑,改弦更张重回传统时方辨证模式的旧路。这既有初学者临床经验不足的一方面,也与现有文献对此类问题重视、强调不足有关,这应该是附子最好用也最难用的原因之一。 
        根据运气原理,辛卯年水不足,正是肾水不足,初运水不足则湿偏过,又加上春初木气旺,疏泄肾中相火,上冲而作发烧,脚凉,全身热,浑身酸疼。此时可用潜阳封髓丹潜藏相火,一般一付药烧即退。些许心得,贻笑方家,供大家参考。

 

“火神”钦安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那就是封髓丹和潜阳丹。而此两方功用为近,制方极简也其效却颇有奇异之处,钦安先生亦说说其应用封髓丹“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并赞其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
  而学火神者,往往于此二方一头雾水。抑或是非此即彼,非阴即阳的思维定式所限,故有谓二方滋阴者,必有驳之谓此二方为扶阳者。然扶阳滋阴,毕竟两途,聚讼纷纷,毫无定解,未免辜负钦安先生的一片传道苦心。
   余不揣浅陋,愿将一些心得,与诸同道共商。


在《医理真传》中,提及封髓丹凡八次(其中有封髓潜阳二方或选之条文),单独提及潜阳丹者凡十次,单独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潜阳丹凡四次。


在《医法圆通》中,提及封髓丹凡十二次(其中有封髓潜阳二方或选之条文),单独提及潜阳丹者凡三次,单独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潜阳丹凡四次。


可以看出,在两书中,封髓丹与潜阳丹被钦安先生提及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并不存在钦安偏好哪一方的问题。为了理解两方的异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以两方共存的条文理解两方的相同之处。  

2、以只提及一方的条文进行罗列横向比对,理解一方的适用范围。


一、两方共存之条文
1、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
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解见上。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

2、谈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

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从此条可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补肾虚”

3、谈小便便时痛甚,口渴饮冷,其淋症乎?非淋症乎?

阳虚之人,得此者多,方宜白通汤、三才、潜阳诸方。。。。。。余意方中再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如三才封髓丹加安桂,滋肾丸倍安桂,皆可酌用,切勿专以分利为主也。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治阳虚”。

4、谈病人每日早饭后心烦,两手、足心痛痒异常,至午初即愈者,何故?
阳虚发痒者,手、足心肉柔润不枯,无白皮干粗色,但痒极而欲重按重压,以此定之,再参看各部气色便了。阳虚宜收纳回阳为主,方用潜阳丹、四逆汤、封髓丹之类,解见阳虚门。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治阳虚、收纳回阳”。

5、谈耳病肿痛
因肾阳虚而致者,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或阳旦汤加香附、麦芽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扶阳祛阴”。

6、谈喉蛾
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潜阳等方,皆可令服。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扶阳”。

7、谈汗证
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收纳、温固”。

8、谈痔疮
因阴火而致者,或由房劳过度,君火下流,前阴发泄不畅,直逼的,蕴积亦能生痔。又或火病,用心过度,忧思过度,元气虚极,涣散欲从下脱,而不得即脱,蕴积亦能生痔。其痔或青色、黑色、白色,微痛微肿,坐卧不安,人必无神,困倦喜卧,畏寒身重,面色唇口青白,脉或浮空,两尺或弦劲,此是元气发泄不藏之故,不得照寻常通套等方施治。法宜收固,如附子理中汤加葛根,潜阳丹,回阳饮,封髓丹倍砂、草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固”。

9、谈发斑
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潜阳丹,回阳饮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收纳”。

10、谈经期盗汗
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潜阳丹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纳”。

11、谈小儿痘症
浆足疮熟,以收回为主,潜阳丹,封髓丹是也。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回”。

12、谈健忘
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比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桂枝龙骨牡蛎散,三才,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交通阴阳”。

 

从以上的条文可得出的结论,封髓、潜阳丹的共同点是:温肾助阳、降逆纳气、收纳温固、交通阴阳。


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 “ 三才封髓丹 ” , “ 三才 ” 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 “ 三才 ” 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 “ 潜阳封髓丹 ” 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 所以, “ 潜阳封髓丹 ” 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 “ 潜阳丹 ” 和 “ 封髓丹 ” 。   前者 “ 潜阳丹 ” 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郑钦安是这样解释的 ∶“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 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 
后者 “ 封髓丹 ” 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 ∶“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 。 
在阅读《医理真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 “ 元气不纳 ” 、 “ 元气外越 ” 、 “ 真火沸腾 ” 、 “ 肾气不纳 ” 、 “ 气不归源 ” 、 “ 孤阳上浮 ” 或者 “ 虚火上冲 ” ,意思都是一样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状 ∶ 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咳嗽,面红等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郑钦安还是用龙来做比喻 ∶“ 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 。可见这里形容的虚火都是由阳虚阴盛造成的。因此,虚火也可以来自两个互相对立的因素,象《内经》所说的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 ,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 ∶ 或者阴或者阳。火神派当代的另外一位优秀代表李可老中医在他所写的《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中说 ∶“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 。 
吴佩衡 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下面是 吴佩衡先生的一个医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吴先生在继承郑钦安临床思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出这两个方剂的潜力,把传统用活,为病人服务。 
吴佩衡医案 ∶ 
病人男,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己久,牙床被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    西砂仁20克 (研)炮黑姜 26 克    上肉桂 10 克(研末泡水兑入) 焦黄柏 6 克    炙甘草 10 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己长丰满,诸证全愈。 
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潜阳封髓丹的使用根据临床的需要不断发展,又不断地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这些调整是 从吴佩衡先生开始的,经他的孙子 吴荣祖老师的临床实践延续了下来。起初,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 ∶ 骨碎补和细辛。关于前者,《本草求真》写道 ∶“ 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 ” 。《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关于后者,《本草备要》中说 ∶“ 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 ” 。细辛善于温散太阳少阴两经之寒。到了这个阶段,潜阳封髓丹的组成有八味药,但 吴荣祖老师总是习惯再加上三味药 ∶ 
1- 龙骨。《本草经读》中说 ∶“ 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 ” ; 
2- 牡蛎。起潜阳的作用。通过郑钦安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味药的应用,在它们的收敛潜镇的基础上,作者这样解释说 ∶“ 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 ” ; 
3- 炒白术。炒白术和甘草巧妙的配合充分体现了补土伏火(火无土不潜藏)的道理。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吴老师喜欢用乡间烧火的方法做例子:寒冬的夜晚,农民们上床以前,在炉床里堆上一些土或者灰,既能保温,又不让火烧得太快。第二天起来一吹,便又能把火吹旺。郑钦安在 “ 附伏火说 ” 里解释道 ∶“ 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 ” 他认为附子合甘草不但有 “ 先后并补之义 ” ,而且有 “ 伏火之义 ” 。补土伏火法也通过龙的形象反映出来 ∶“ 如坎卦之龙,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 ‘ 见龙在田 ’ ,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 。这个道理在四逆汤的组方中也体现了出来:附子本身的功用就可以降阳虚引起的虚火,炙甘草则起到了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所说的温煦作用,可以避免 “ 遇火即飞,见火即炎 ” 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 “ 安魂魄,镇下焦 ” 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镇肝潜阳的磁石(这里应用 “ 去性取用 ” 的原则)。这些加减尽管不是最主要的,但 吴老师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们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 
这里简要地回顾了 “ 潜阳封髓丹 ” 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轨迹,它的主要功用是:收敛由于阴寒盛而上浮的命门之火.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方剂来治疗郑钦安叫做 “ 孤阳上浮 ” 的上有假热、下有真寒的证候了。这种病理现象跟生理的金字塔恰恰相反。在中国,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溃疡、目赤痛、牙龈出血、面红而热等等症状,就用 “ 上火 ” 这个词,但是常常误以为是阴虚、实热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黄连、板蓝根或者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而不知道对这种火不能采取清法或者下法来解决,因为这样会损伤阳气;更不能用滋腻的养阴药,因为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正确的办法是引火归源。为了让病人更好地理解, 吴老师习惯用逆子和贼子来做比喻 ∶ 命门火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上炎,就像一个不守规矩、不孝顺的儿子,他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对他,当然不能采取扼杀性的惩治,而应该用教育的方法,把他引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跟引火归宅是一样的道理。对代表实热的 “ 贼子 ” ,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象在中药中的苦寒折热法、釜底抽薪法等。 
吴老师在临床上看到过许多因为误诊误治、病情复杂化、长期不愈的患者。误诊误治的原因是一个双重的误区 ∶ 1- 以为西医的炎症等于中医的火热;2- 以为上身的热象都是由实热或是阴虚造成的。 
下面是吴文笛医生的一个医案,它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医的思路西医化(这里具体地说:咽痛就被认为是实热、阴虚),这种公式化的看法已经离开了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医案 ∶ 病人:女,55岁;患化脓性喉炎几年,吃了抗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手足红肿,耳朵痒,恶心,舌麻而肿,最后昏厥。急诊住院,治疗后,过敏现象消失,但病人呈现面唇苍白,咽痛(从小就有),伴有阻塞感,头痛头晕,这些症状晚上加重,烘热,头、手出汗,冬天四肢冰凉,大便干,每天4次,小便黄、气味重,白天10次,夜里5次,梦多,腰痛,疲倦嗜卧,舌青、胖大,苔白、腻,根部淡黄,脉细、沉、寸旺。 
诊断:少阴咽痛证 
证型:肾阳虚、虚火上炎,中焦湿阻 
治法:温肾阳,降虚火,除湿 
药方:潜阳封髓丹+苓桂术甘汤+紫石英、射干、桔梗、公丁 
病人吃了这个方子三、四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出院了。 
分析 ∶ 尽管急救阶段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过程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不少珍贵的信息。抗菌素大多数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真正的热毒(实),一般是见效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抗菌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亡阳的反应:1- 肾阳虚脱,耳朵痒;2- 脾阳虚脱,手足(阳之本)、唇红肿;心阳虚脱,舌肿、昏厥。这时,病情的发展已经有了阴阳离绝的倾向了。因此,整个误疗的过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见舌,少阴脉以及尿频,腰痛,疲倦嗜卧),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础(母亲有喘证,她本人从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现了中、下焦的湿邪。当然,我们不应该被假热的症状所蒙蔽:烘热、咽痛、大便干。要特别注意的是两点:1- 脉本身在这里反映出病情的过程及本色(但四诊合参是必不可少的):沉细指少阴病、寸旺指虚火上浮。2- 晚上加重的症状反映了阳气一昼夜的变化,象《内经》在 “ 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所描写的那样: “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在这里, “ 邪气独居于身 ” 所指的就是体内寒盛,寒盛一分,龙也盛一分,寒高一尺,龙也高一尺。    
3. 潜阳封髓丹广泛的临床应用 ∶ 命门火对人体整个生命系统的作用 
潜阳封髓丹对虚火上浮的确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它的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原因是双方面的 ∶ 
1 )命门火一旦离开了它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到处跑, 吴老师习惯用压力锅来形容这个现象:蒸汽从锅的每个孔向外冲,在人的生理上,这些孔就是人体的九窍。 
此外,命门火往各个方向游越的现象郑钦安早已讲过,他写道 ∶“ 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人令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 ” 。 
临床摘录 ∶ 
有许多口疮溃疡的病人吃潜阳封髓丹后见效;对兼有大便干燥的病人可加酒大黄;如果病人溃疡厉害,可以把汤剂晾凉后再服,以免刺激病灶;对虚火上冲导致的目赤、牙龈出血、耳鸣等症状, 吴老师用 ‘ 潜阳 ’ 也是行之有效的。对虚火下冲的情况,如有尿频、尿急、量少、色清、伴有热感的患者, 吴老师用 ‘ 潜阳 ’ 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也可以用它来治疗尿血、肛门或阴道有热感。但虚火冲往各窍的最有代表性临床例子是两个有狐惑病的患者(口腔、咽喉、肛门、外生殖器的溃疡加烦躁),对他们用 ‘ 潜阳 ’ 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刺蒺藜、蛇床子,疗效也是比较理想的。 
2 )从整体的生理功能来说,命门火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起着核心的作用,正像房屋里的锅炉,烧得屋子里暖洋洋的,为安康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下面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潜阳封髓丹的临床使用范围及其医理和病机,当然,这个介绍是不全面的。 
冬天时命门火的收敛是最突出的(《内经》,四气调神论曰: “ 冬三月,此谓闭藏 ” ),以石脉来体现,如《内经》的脉要精微论所说的 “ 冬应中权 ” 或者 “ 冬曰在骨,蛰虫固密 ” 。如果命门火失去了收敛特征会导致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象下焦的肾。 
医案1:病人:男,73 岁;全身水肿(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肾结核),伴有恶寒,腰冷痛,有时背热,尿频、有热感,纳呆,口燥,咽痛,舌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吃过补养药后上火的症状加重,清热药他受不了。 
诊断:水肿,肾虚虚火 
潜阳封髓丹+生龙牡各15克,炒白术 15克,白花蛇舌草 15克,泽泻 15克,茯苓 20克,续断 15克,杜仲 20克,桔梗 10克。 
服药一周后,症状都有所减轻,患者恢复了一些力量,守方加川芎 10克,佛手 15克,茯苓 20克,泽泻 15克,续断 15克,杜仲 20克,炙麻根 15克。 
一个星期后病情稳定,出现轻微的眩晕,守方加益母草 15克,泽泻 15克,薏苡仁 30克,白花蛇舌草 15克,续断15克,杜仲 20,炙麻根15克。 
分析 ∶ 
虽然肾阳虚的表现是突出的(水肿、恶寒、腰冷痛、舌有齿痕、少阴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容易迷惑人的热象。不过,这里的热象是由龙火上浮引起的。通过用药可以看到,治疗涉及到了所有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尽管主要针对的是肾脏,以便调动下焦 ‘ 如沤 ’ 的功能,但是其他脏腑也兼顾到了(桔梗体现 ‘ 提壶揭盖法 ’ ,就是说通利水之上源;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渗水;佛手、川芎理肝之气分血分;白花蛇舌草利尿解毒,用在这里体现了 “ 去性取用 ” 的原则)。这种治法明显地体现了整体观,也符合《内经》《经脉别论》中的思路: “ 精水四布,五经并行 ” 。黄元御在整体观念、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很强调木对水液运行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但又经常被人忽略的作用: “ 肾者胃之关也。盖水谷入胃,脾阳消磨,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主气)。肺金清降,则化精水,精藏于肾,水渗于膀胱。膀胱通利,川渎注泄,则胃无积水,而土不伤湿。而水之所以下行者,肝气泄之也。肝为风木,其性疏泄,水满膀胱,泄以风木之力,故水道流畅而不癃。而风木之生,全由水中之阳,阳根左旋,温升而化乙木故也 ” 。 
医案2:病人:男,72岁;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走路困难,因而住院。腰痛牵连到大腿,伴有冬天四肢麻木、有冷感,饮水后很快就需要小便,口干,口苦,有时上火(口腔溃疡、咽痛),舌红,苔薄白,舌下静脉突出,脉弱,右关略弦。 
诊断:腰痛,上热下寒 
潜阳封髓丹+补肾汤(续断15克,杜仲20克,狗脊15克,益智仁15克),加炙麻根15克,天麻10克。 
吃了一周药后腰痛明显的好转,守方加健脾除湿之茯苓、薏苡仁、泽泻和行气血之佛手、川芎。 
分析 ∶ 腰为肾之府,但只有命门火收敛得好,肾脏才能强壮腰部,使腰部既有力又温暖。郑钦安说:(腰痛) “ 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 ” ,接着,还是在《医法圆通》里,他对一见腰痛,不辨证就盲目开滋阴之品的 ‘ 市场医生 ’ 表示不满。也许这些 “ 下工 ” 不知明肾为至阴之脏,寄有先天真阳,一阳藏于二阴之中,所谓阴虚,大多数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兼指肾中之阳虚(郑氏曰: “ 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 ” )。 
还可以注意到,炙麻根的应用源 于吴佩衡先生,目的是温肾、散腰部之寒,具有火神派很注重的动性,但在这里完全失去了发汗的功能。
临床摘要 ∶ 潜阳封髓丹不仅仅治疗肾所主的腰,也可以治疗肾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其他病变。比如肾主生殖功能:象一位患有早泄的36岁的男子,伴有疲倦、腿软、口干、汗出,用 ‘ 潜阳 ’ 加补肾汤、炙麻根、黄芪;又可针对不孕症: 吴老师很强调生殖器官的环境要好,说子宫很象有阳光照耀的山谷,阳光充足是植物繁茂的前提,否则植被不能长出,而子宫里的阳光就相当于真火所带来的温煦;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患有遗精的24岁的病人,因为体力、脑力劳动繁重造成了肾阳虚,加上手淫无度导致封藏失常。 “ 潜阳 ” 对司二阴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不管对尿频、尿急(命门火回到了生理位置就能温暖和促进膀胱的气化)还是对大便溏薄、失禁(不仅因为肾不能控制后阴,而且因为真火浮游在外,温不了脾土)。基于肾开窍于耳, ‘ 潜阳 ’ 对治疗耳鸣、耳聋经常很有效。 吴老师也用过它来治疗肾结石,也不一定加化石治标之 “ 三金 ” ,最主要的还是治病必求于本。对一些需要用激素疗法的肾病,补充 ‘ 潜阳 ’ 既能固本,又能避免激素导致的副作用,象骨头损伤(在命门火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情况下,肾能更好地发挥司骨之能)、面肿、皮疹(肾有力量排除水毒)。对一些代谢性疾病,象西医的糖尿病,中医经常把它诊断为消渴,内科书中解释说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但这里的热(火)是由阳虚造成的,所以恢复了命门火的生理功能,就能很快地减轻患者干燥的症状(有时干燥症状被误解为病的本质,即使是这样,干燥也具有两个方面:阴和阳),又可以增强肾的封藏功能。当然 ‘ 潜阳 ’ 所治疗的范围很广,有数不胜数的临床实例,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全面阐述,但是可以说,用来补充治疗直肠癌和膀胱癌、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多发性硬化症(水无真火则寒,土则湿,木则郁)、红斑狼疮、贫血(根据河图,天一生水,就是说阳一生,阴则长,因此,血的生化不在于它本身,而是有赖于作为 “ 血之帅 ” 的气,或者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说,就是阳)等等这些疾病, “ 潜阳封髓丹 ” 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好转、稳定、有时是治愈。 
向左升。。。 
冬眠的目的就是让种子、动物恢复足够的能量,春天来到时再生(《内经》,四气调神论: “ 春三月,此谓发陈 ” )。同理,人体中的真火收敛在命门,就可以帮助春天肝脏的生发活动,这个现象通过略弦的脉搏可以感觉到。《内经》说 “ 春应中规 ” , “ 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 ” ,着重说明了春天体内的气要生发。另一方面,水无真火则寒,不能温煦肝木而木则不达。这个现象也是 “ 乙癸同源 ” 的一个方面 —— 阳的一面 —— ,却经常被人忽略(一般只知道水涵木 —— 阴的这一面)。它导致的临床病变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拿眩晕做一个例子。 
医案 ∶ 病人:男,72岁;眩晕,头重压感,如戴帽(他的高血压最近不断加剧),他吃过很多天麻沟藤饮等滋阴平阳的药,无效。目前冬天恶寒,肢冷,遇寒腿抖。兼症:大便隔天一次,需用轻泻剂,口干苦,想喝水,小便清长,易咽痛,舌青嫩,苔淡黄、腻,口粘,寸、关脉浮略数、尺弱。 
诊断:眩晕;虚火上浮,湿邪内停 
潜阳封髓丹(包括炒白术15克、生龙牡各15克)+ 二陈汤 + 续断15克、杜仲20克、丹参20克、佛手15克、川芎10克。 
通过治疗,血压保持在稳定状态,症状消失,病人仍继续吃药。 
分析 ∶ 面对这样一个病情,一些医生会马上把西医的诊断认作是中医的阴虚肝风,而 吴老师却主张 “ 引龙归海 ” ,认为风是由于肝缺乏温暖而郁所造成的。《内经》《至真要大论》的 “ 病机十九条 ” 里说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指明了风象跟肝的关系,然而,必须进一步仔细地观察,才能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阴还是阳。这里的假热除了口干苦、易咽痛以外,还表现在对选方十分关键的脉象上:诊病时是冬天,生理脉应该象石头一样的往下沉,可是病人的脉出现寸、关浮而略数、尺弱,这反映的是寒盛龙火无敛而浮的现象。另外,有些医生很可能针对湿邪施治(头重、苔腻、口粘),但是 吴老师的临床实践教导我们:治病必求其本,这里的本在于阳虚(见寒象),虚火上浮(包括头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他也并不忽略次要矛盾:湿邪导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以用了二陈汤。如果不加二陈,龙火由于湿邪的阻碍就不可能回归到下宅,这很像温病里的加减承气汤的使用(增液、宣白、陷胸、导赤、新加黄龙汤):只用承气汤,因为有其他因素的阻碍,大便还是排不出来(阴虚、痰热阻肺、痰热阻胸膈、水热互结于膀胱、气津两虚)。这里的眩晕有三个交织在一起的原因:虚火上浮(主要矛盾),肾不能暖肝引起的肝风,阻碍清阳上升的湿邪(也可以说是郑钦安用了很大篇幅解释的现象:浊阴跟着虚火上冲)。 
临床摘要 ∶ 拿一位最近得了中风的70岁的男子为例(脑出血、有高血压和失眠的病史),留有走路困难的后遗症,肢体麻木,伴有背恶风寒、汗出,舌青、舌下静脉突出,苔白腻,有明显的上热现象:寸脉旺,口腔溃疡,吃热性食品后咽痛。这里用 ‘ 潜阳 ’ 的目的在于把引起高血压和失眠的虚火引归下元,结果它可以温煦 ‘ 阳的气压计 ’ :督脉。另一个病例是一位60 多岁的男子,患帕金森综合症,表现为走路不稳(抖动不突出),也呈现目赤、寸脉旺,吃 ‘ 潜阳 ’ 方持续到现在,走路已经稳定了。这是因为,命门火收敛之后,木气能正常的生发了,风就自行息灭了。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风总是由阴虚阳亢、热盛造成的吗?还是寒气本身也能引起风呢? ‘ 潜阳 ’ 对郁证、情绪不稳定也有良好的疗效,这也是因为它可以温煦和促进木的生理活动,使木条达而不郁。这里的问题是肝寒,一种大学里学得很少、但 吴老师十分重视的临床常见的病情(很多有烦躁的女病人呈现寒象的病理状态),这又涉及到 吴老师常用的另外一个方剂、也是另外一个题目。黄元御也注意到肝寒能引起烦躁、善怒的病理状态,他在《素问悬解》里写道 ∶“ 水中之气,是谓阳根,阳失蜇藏之位,则阳根寒陷,不能温生乙木,肝气当代子布治,而生气亏虚,发达不遂,是以善怒 ” 。 ‘ 潜阳 ’ 还对带状疱疹导致的头顶、头两侧火辣辣的疼痛很适用,说明这一类的热疼不都是肝胆湿热造成的(龙胆泻肝汤证),也存在着阳虚引起虚火的原因。最后一点,还可以用 ‘ 潜阳 ’ 来治疗胁痛,黄氏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病机 ∶“ 相火不蜇,甲木逆冲,故痛生心胁 ” 。 
到南顶。。。 
到了夏天,春天始发的温煦上升的生机达到了极点(夏至之前),大自然呈现着丰茂的植被(《内经》,四气调神论曰: “ 夏三月,此谓蕃秀 ” )。在人的体内,生理活动非常亢奋,通过脉也能反映出来:《内经》所介绍的 “ 夏应中矩 ” 、或者 “ 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 形容的就是夏天的荣盛。但是,只有下面的命门火收敛得好,上面的生理活动才能保证是正常的。否则,会导致不同的病理状态,包括心肾失调。通过未济卦可以看出火在上、水在下、互不相和的状态:正常的生理联系消失了。 
医案 ∶ 病人,女,59岁;失眠几年,因为跟女儿关系不和谐而心事重重,伴有耳鸣、口臭、目赤、舌胖淡红、苔黄腻,脉沉细弱。 
诊断:失眠;过思伤脾 > 寒湿内停 > 阻碍心肾交合,加肝气郁结。 
潜阳封髓丹 (包括炒白术15克、生龙牡各15克)+ 泽泻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炙远志10克,益智仁15克。服了一周药后,失眠和耳鸣好转,寸、关脉略弦,守方加佛手15克,川芎10克,杜仲20克,续断15克。一周后病情稳定,目赤的症状没有消除,守方加佛手15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益智仁15克。 
分析 ∶ 这里治疗的主导思路是引火归源,以求安神;因为病机在于水寒、龙雷火上浮搅扰心神。除了这个主要矛盾外,还需要考虑湿邪(所以用泽泻、茯苓、薏苡仁),肝郁(佛手、小茴香、川芎)这些次要矛盾。这样的方法跟只考虑标而忘记本、只用些宁心安神药(枣仁、柏子仁等)的浅薄的疗法是两回事。另外应该注意到,即使睡眠稳定了,也还应该继续吃中药,因为没有消失的目赤说明虚火还没有完全收敛。可见, 吴老师临床上遇到睡眠问题时,不一定是从 “ 心藏神 ” 着手,而是把病情归结到阴阳这个大纲。如《内经》的《大惑论》里通过卫气的循行解释失眠的病机:卫气无法进入阴则目不冥。而阻碍卫气进入阴(指体内)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还是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 
临床摘要 ∶ 用 ‘ 潜阳 ’ 来治疗失眠真正体现了 “ 治病求本 ” 的问题,用治标的宁心安神法尽管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常常病情不稳定,容易波动。 吴老师也用 ‘ 潜阳 ’ 治疗过手掌热,手掌主要是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的部位,这个症状经常被看作是阴虚火旺(症状有五心烦热)。但是在这里,手心热是由真阳欲脱造成的,也不一定都是危急病。对许多常伴有心慌的心脏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一旦辩证准确就可以用 ‘ 潜阳 ’ 来帮助心肾的交合。有时病情稳定后,可以继续吃代表离卦的补心汤(阳爻:附子、肉桂,阴爻:枸杞子)来善后。虚火向上的病理情况中,也可 能有君火同时上炎而导致舌头溃疡 — 舌为心之苗 — ,这种情况跟心火亢奋的明显区别在于: ‘ 潜阳 ’ 证中有下寒,而 “ 心火亢奋 ” 中没有。这又让我想起刚接触到火神派的时候, 常跟吴老师上 “ 解惑课 ” , 吴老师总是诲人不倦地回答我的问题。我上来就问的一个问题正是:是否可以用交泰丸来代替封髓丹? 吴老师回答我:用黄连和肉桂的交泰丸目的主要是让心肾相交,清心火(实火,通过黄连),达到安神,但封髓丹针对的不是君火,而是来源于下焦(肾)的相火,问题在寒盛阳虚(黄柏的作用入肾,它的苦味正适应肾的生理特征: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 
往右下行 …… 
夏至一过,大自然中一阴生,这正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阴阳转化规律,随着秋天的到来,阳气逐渐地收敛。(《内经》,四气调神论曰: “ 秋三月,此谓容平 ” ) 清肃下降的秋气在大自然中以叶落为标志,在人体,表现出金的肃降特性,反映在 ‘ 秋应中衡 ’ 、 ‘ 秋曰下肤,蛰虫将去 ’ 的脉象上。这是一个阴阳几乎平衡的状态,但是在里面,阴的趋势向上,阳的趋势向下,为相火的冬藏准备条件。但是,如果命门火失去了它的生理功能,就会影响这种内敛的过程,主要导致肺宣发肃降的失调和它司呼吸、合皮毛的生理功能的异常。 
医案(笔者的一个病人) ∶ 
女,法国人,68岁,从小就有咳嗽(经常得支气管肺炎、父亲有哮喘),遇干燥、多风的天气减轻,秋、冬天气寒湿时加重。其他症状:少气,吸气短,白痰,容易咳出来(发作时咳黄痰),胸中有压迫感,精神紧张时加重;有时口臭,唇边疱疹,牙齿松动,从小一直觉得身体内有热感,出汗,食欲及消化一般,偶尔打嗝,大便一天1到3次,夜里小便多,长久以来有疲劳感、身重感,腰软,膝关节痛,口渴,晚上想喝水(常温),以前月经量多,色红,血块多,少腹痛。望诊:面红如妆,舌胖、嫩、青,苔腻淡黄、灰,舌下静脉突出。脉迟弱、寸略滑浮。 
诊断:咳嗽;上热下寒,痰湿阻肺 
治法:温水降火,除痰宣肺,佐以疏肝 
潜阳封髓丹+三子养亲汤+生麻绒、佛手、川芎、杏仁。 
吃了2周的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基本消失,精力更好一些,口臭、口渴也减轻了。胃部的不舒服和少气还在,守方去掉莱菔子。到现在病情稳定,但还需继续服药。 
分析 ∶ 《素问》《咳嗽论》曰:五脏六腑皆成咳嗽,非独肺也。这位病人似乎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热象(口臭、疱疹、面红、身体有热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热性的附子不等于火上加油吗?如何解释呢?首先有必要辨别真伪,就是说病情的本质和可能出现的许多带着假象的 ‘ 标枝 ’ 。肾脏之虚表现得比较明显:吸气短、腰软、膝关节痛,夜尿、少阴脉,但热感和面红让人容易混淆真假。通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面红实际上更像是在脸色苍白的基础上涂了一层红色,象化妆品一样。这样的面色已经失去了《内经》《五脏别论》中所强调的光泽和隐秘不露之色,用 “ 缟 ” 这个字形容脸的五色是指各脏腑的色能从这种白色里透出来,表明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这里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在苍白无泽的基础上出现了红色,表现出阳虚的虚火,而不是阴虚的虚火,否则红色会更深,只局限于两颧。关于从小有热感,是在总感到疲倦和患肺病的基础上,是不是等于先天不足呢?总之,这个症状跟《伤寒论》11条所说的情况是吻合的: “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 ,这段话说明热象是假象,病的本质在于体内的寒。《伤寒论》中的许多条文都提到了假热的现象(命为 ‘ 客热 ’ ),如想吃冷的(120条), 脉数(122条)等等。一旦弄清楚了这个比较难懂的真寒假热的机制,其他症状就容易解释了:如口臭、疱疹、牙齿松动、寸脉浮而滑;滑也体现了上焦的痰湿(包括咳出的痰、苔腻黄,黄色是土色,湿色,加灰就说明湿邪在往寒化)。另外,在这里也不能忽略木郁之象(胸部压迫感,紧张时加重,食欲消化一般,打嗝),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命门火不足,不能温煦肝木;(2)患慢性肺病的过程中,刚藏之肝会趁虚刑金;(3)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的气机(包括肺的宣发肃降)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所以,要加理肝之气血的佛手、川芎。这样做正是履行了《内经》《至真要大论》的话: “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 。 
作为这个病案分析的补充,我想引一段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的话: “ 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畏寒者,何故?答曰: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经云: ‘ 咳不离肺 ’ 。肺主呼吸,为声音之总司,至清至虚之府,原着不得一毫客气,古人以钟喻之,外叩一鸣,内叩一鸣,此内外之分所由来也。(。。。)损伤真阳之咳者,阴气必盛,阴盛必上干清道,务要看损于何脏何腑。(。。。)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 ” 。    
临床摘要 ∶ 针对咳嗽有痰的情况, 吴老师常强调命门火归源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它处于正常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充分的温煦土、补益土(补火生土法),恢复土的运化功能。补益是双方面的:首先截断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然后培土生金。对皮肤病, ‘ 潜阳 ’ 也经常是用之有效的:可治疗痤疮、银屑病、热光性皮炎、瘙痒症等等。其中的机理,首先可以说是有了真火的温煦、促进作用,才能达到 ‘ 上焦如雾 ’ 的生理状态,也就是说使肺能宣发肃降,把津液和卫气充分疏布到皮毛(肺合皮毛)。不过,有时这样的解释还仅仅只涉及到标,为了抓住本,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皮肤病常常是由湿加风积于皮肤而造成的,如果命门火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它既可以温煦脾土,避免产生湿邪,又能暖疏肝木,避免出现风象。当然,黄氏的这种解释(水寒、土湿、木郁)并不能全部概括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实践证明,实热引起的皮肤病同样是存在的。另外 ‘ 潜阳 ’ 对咳血也见效(+ 益母草、怀牛膝、槐花、杏仁、厚朴等);还可以用来治疗肌衄,象一位女患者,因为血小板减少服用了激素,结果导致皮肤下出血,伴有怕热(但衣着比较厚,见伤寒论11条)、咽痛、舌嫩淡、苔淡黄腻,少阴脉,寸旺,用 ‘ 潜阳 ’ 治疗有效,原方加血余炭、益母草炭、棕榈炭,枣皮、二陈汤等。 
在中央立土 …… 
至于土和命门火的密切关系,完全体现在了补火生土法里。这里的 “ 补火 ” 不是指心和脾的相生关系,而是针对命门火而说的,常常以砂锅代表土和下面的炭火代表元气来比喻,脾胃无元气则无法腐熟运化,从而导致湿邪内停(或者加寒)、升降紊乱。 
医案 ∶ 病人:女,27岁;胃下垂,感觉腹胀往下坠,胃痛、吃冷东西后加重(也有胃炎、十二指肠炎),大便秘结,怕冷,痛经,吃辣后咽痛,舌红略暗,苔薄白,脉细、寸、关略数、尺沉弱。 
诊断 ∶ 胃缓;脾肾两虚,虚火上炎 
潜阳封髓丹(包括炒白术和生龙牡)+ 公丁、炮姜、续断、杜仲、狗脊、炙麻根。 
服药一周后胃痛、重胀感减轻,但随着情绪波动疼痛还会出现,大便变为每天3次,偏溏,脉沉细,关略弦,继续补命门火,健脾暖肝,顺气,新方:加味吴萸四逆汤。    
分析 ∶ 凡是脏器下垂都会让我们考虑到脾气下陷,想到用补中益气汤,但在这里,这样用药会像 吴老师说的 “ 隔靴搔痒 ” ,太表浅。因为主要矛盾不是脾气虚,而是命门火的不足(怕冷、脉细沉)及上浮(咽痛、脉略数)。只有附子可以把阳气从寒水中引上来,让它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补中益气汤没有力量解决寒的问题。这个医案中还存在着一点很值得一提:就是大便的问题。病人原先有大便秘结(这里是寒秘,象冰块妨碍着大肠,放慢了肠蠕动。所以大便秘结不等于热)然后,吃药后变得偏溏、每天3次。这种现象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土有问题的时候,医生不要不知所措,而应该仔细观察病情,把大便问题和其他症状进行比较。常常是尽管出现腹泻,可同时食欲、精力都有好转。 吴老师喜欢用淌凌现象做比喻,就是说河冰融化后冰块被河水运往下游,正象命门火恢复生理功能后能把体内的寒阴通过大便排出去。《伤寒论》太阴病把这个现象叫做 “ 脾家实 ” ,278条曰 : “ 。。。至七八日,虽暴烦十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 。唯一的区别在于仲景所介绍的情况不一定是通过治疗,可以是通过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实现的。这里是病人吃药后的反应,就象郑钦安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里所说的: “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出血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 ” 。总之,这个排邪机制可以这样来解释: ‘ 动阳药 ’ + 身体阳气的运行 = 引起身体明显的反应。还值得注意的是,对虚火导致的热象李东垣采取有名的 “ 甘温除热法 ” ,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升阳散火汤,始终离不开中焦;而 吴老师的方法是直接从下焦的命门火入手(中焦的根在下焦),常用 ‘ 潜阳 ’ 。 
临床摘要 ∶ 对流口水, ‘ 潜阳 ’ 加益智任、桑螵蛸、白果、炒白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个用法启发了我们一个思路:如果治脾没有成功,就可以考虑到肾,这样肾阳会温煦脾阳,脾就能摄涎液、肾能封唾液。同一个方剂既能治疗腹泻(如 ‘ 潜阳 ’ + 桃花汤)又能治疗便秘(+ 杏仁、厚朴、肉苁蓉、火麻仁),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因为只要抓住了病机,就能灵活地,广泛地用同一个方剂,几乎不存在什么限度,什么缘故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阴阳之大纲,便不会被形态多端的次要症状牵着鼻子走。如《内经》所说 ∶“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 
结论:尽管潜阳封髓丹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依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抓住根本病机(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来使用它,它覆盖的临床范围就是十分广泛的。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引述了《皇汉医学》里一句非常有价值的话 ∶“ 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 ” 。 吴老师就是这样通过他的医案,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象中,教给我们可以遵循一个主导思路,抓住病症的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多种多样的 ‘ 标 ’ )。这种从主要矛盾着手而整体施治的方法(临证时只涉及某一个脏腑系统的情况是很少的)完全体现了张仲景的一句话 —— 也是为后世医家打好辨证论治基本功的一句关键的话 ——∶“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在实践中, 吴老师经常采取黄元御的 “ 水寒、土湿、木郁 ” 思路,这也许说明了他在不断地探索怎样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抓住病机,总之,他的临床实践正符合《内经》所说的 “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 的方法,时刻提醒我们:要透过表象抓本质。另外一点,基于命门火对各个脏腑系统的温煦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把少阴和少阳当作人体之枢,强调水和木在生理功能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我想说几句 “ 潜阳封髓丹 ” 题外的话作为结束。这是我在跟随 吴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看老师怎样灵活地使用经方、力图理 解老师的临床思路的同时,获得的一些感受: 
1 、目前, 吴老师和他儿子吴文笛运用经方、尤其是运用传统医学的思路,能行之有效地减轻现代人的病痛,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知识的活力和它超越时代的适应性,也证明了老子所说的话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 
2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它跟中国古代哲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都是分不开的 —— 包括哲学、易经、风水、天文、养生、练功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不同角度(社会、自然、精神等)认识人的复杂性。《内经》的《著至教论》中说 ∶“ 夫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可见,如果真正想把中医这颗美丽、芳香的硕果献给全球,为全人类服务,就有必要让它回归到自己的土壤中去,离开了它自身的 ‘ 理 ’ (道理、理论),中医就会失去光彩。所以,一定要让中医保持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应该西医化(这个涉及到认识论); 
3 、 从吴老师应用方剂的思路可以看到学习经典的关键性。也许应该承认,古典医学文字更切合今天的临床实际。有趣的是,后世的医家们即使对古人的意见不一、存有疑问,但始终保留着经典的原文,其结果,是中医形成了一个缓慢的、层层递进的发展模式,这个过程给每位医生根据自己当下所达到的悟性保留了一个位置,记录下他所掌握的那一部分事实; 
4 、最后,中医的传授方式更适合取师带徒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具体的方法,更能学习整体的思路;不但学习医术,更要学习做人。

    郑钦安论潜阳丹“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郑钦安论封髓丹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本人认为郑钦安之潜阳丹如同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丹溪之大补阴丸是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张存悌。 “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pasgaelle 中文名周思 原方附子八钱24g龟板二钱6g砂仁一两30g黄柏一两30g甘草三钱9g 吴荣祖老师改进方附子100g肉桂15g细辛6g制龟板15g龙骨20g牡蛎20g紫石英30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焦黄柏4-9g砂仁10g甘草6g 功效补少火、伏虚火在扶阳的基础上引火归原 主治虚火上冲虚阳外越诸症。 方义 附子补火扶阳 砂仁纳气归肾 龟板通阴助阳 甘草厚土伏火 黄柏调和水火 肉桂“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元之效”吴佩衡 细辛“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吴佩衡 龙骨牡蛎“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 骨碎补“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本草求真》。《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 紫石英效专温摄、降冲纳气朱良春祝味菊以之配附子为温潜法。 炒白术补土伏火。郑钦安以甘草伏火吴荣祖老师加用炒白术立意更周详。 全方功效笔者赅之为“补少火、伏虚火”泛治一切慢性虚火之证。 该方为吴氏一门最为赏用是吴氏最常用的一个扶阳方剂。张存悌教授也盛赞其为“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笔者将其称为“钦安第一方”也不为过。 应用要点 1、慢性虚火区别于白通汤主治之阳虚欲脱戴阳证、格阳证。突出“慢性”。 2、阳虚是本虚火是标。附子为君必不可少。“四逆汤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吴荣祖《扶阳论坛》P110——换句话说“附子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 附吴佩衡前辈医案二则以示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之规矩 1、虚 火 牙 痛 孙鬃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然消散而愈。 2、牙龈 出 血 王鬃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


郑钦安论治健忘及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      
                                作者:唐步祺
       按健忘一证,固有阳虚、阴虚之别,然亦不必拘分,统以精神不足为主。凡人禀二气以生(二气即阳精、阴精也。二气浑为一气,神居二气之中,为气之宰,故曰:精、气、神。二气贯于周身,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此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
 
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桂枝龙骨牡蛎散(汤),三才封髓丹、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切勿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与参、枣、茯神、远志、朱砂一派可也。
 
【敬评】知非氏曰:邵子诗云:耳目聪明男子身,鸿钧赋于不为贫,病至健忘,赋畀之良危矣。钦安定以精神不足,透出神昏之所以然,理明法立,非浅见寡闻者所能窥测。苟能按方用药,可疗此疾,又何必深究所以。此一段乃性灵文字,不在医例,亦不得作医书观。夫神与气、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精,而气、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烧火,尚可施治。此火一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岂但健忘一证,即一部《医法圆通》之死证,皆此火之衰绝耳。凡医因何而不敢放胆用姜、附以活人耶!全龙点睛正在此处,学者着眼至摄心有密,乃培养此火种之法。钦安之医、之心、之学,亦于是乎在。
 
【阐释】健忘即记忆力减退。郑氏认为不论阴虚、阳虚,统以精神不足为主,故其治亦以交通阴阳,再加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行自效。即是要讲究精神卫生,减少忧思焦急,使头脑宁静,情绪稳定,健忘自可消失。至于药物洽疗,前人多用补心、宁神、定志诸方,亦往往有效。郑氏则谓不可专恃这一派药物,而应以白通汤、桂枝龙骨牡砺汤、三才封髓、潜阳丹等缓服久服,益元阳,增精气而强脑力,记忆力自然可以恢复。对于阳虚病人,尤为相宜。
 
二、郑钦安论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
 
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三方均为阴盛虚阳上浮外越,阴阳隔断,不能相续,不能交通之症,以下内容录自唐步祺著《郑钦安医书禅释》一书。
 
※※※※※※※※※※※※※※※※※※※※※※※※※※※※※※※※※※※※※※※※※
 
(一)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夫两耳前后,俱属少阳地界,今忽肿微痛,红色中含青色,兼之两颧色赤,口不渴,而唇、舌青白,知非少阳之风火明矣。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见青白苔,而阳虚阴盛无疑。身虽大热,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况两尺浮大而空,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二两、葱白四茎。
 
用药意解: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后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字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仲景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两字,不可偏盛,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偏于阴者,外邪一入,即从阴化为病,阴邪盛则灭阳,故用药宜扶阳;邪从阳化为病,阳邪盛则灭阴,故用药宜扶阴。此论外感从阴从阳之道也。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阐释】此间各种症象比较复杂,一般不易明辨。郑氏层层分析,断为元阳随阴气附少阳经而上越的危症,急需回阳祛阴,故主以白通汤或潜阳丹。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而加葱白,以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隔于上的要药。本病次要由于在里之阴寒太盛,致上越之阳不能与下焦残存之阳相续,葱白能引心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肾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水火互根,格越之症,自可立解。潜阳丹如前所解,有纳气归肾,伏火互根之妙用,故亦能治此病。笔者用白通汤治疗发高烧不退,取得满意效果。患儿张××,9 岁,高热摄氏39 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为抽风。余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因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故为之处方如下:附片30克、干姜20克、葱白30克,童便引。病者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
 
(二)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阐释】本问数种病象合参,断为少阴之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须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
 
(三)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琳、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屡试屡验。
 
※※※※※※※※※※※※※※※※※※※※※※※※※※※※※※※※※※※※※※※※※
 
附录: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后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后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心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字能启肾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 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桂枝3两、白芍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生姜、大枣,引药也,将交通之力引向荣卫,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荣卫。
 
五者区别:
桂枝汤:调和荣卫(交通体表之阴阳)。四逆汤:重在升发阳气。白通汤:有潜阳之意。潜阳丹:重在引阳下行。封髓丹:重在引阳下藏。

“潜阳丹”: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 (《医理真传卷二》)。 

    “封髓丹”:黄柏30g,砂仁21g,甘草9g。本方原出于元代《御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广泛用治真气上浮各症,如鼻渊、鼻浊,“予治此二证,每以西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头痛偏左偏右者,“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还用治目中五彩光华等多种病症,难以枚举。

    我在临床上也遇到很多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常用《伤寒论》之黄连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升麻汤、乌梅丸取效。近期从一患者自学自用该方治疗鼻炎、睡眠获效得到启发,立即去翻郑钦安的书,并细细玩味,然后即在临床运用,第一例是12区20床90岁之人,主诉胸中烦热、口渴、纳谷无味、便干、脚冷,遂用该方加味居然获得奇效,药服2贴,大便得通,胸热,胃口也开,精神振作,不日即已出院了;门诊遇到2例上热下寒的女性寒热错杂的复杂症候也藉此方获效。因此,领悟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阳理论的奥秘:“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阳密乃固”之“阳密”,指的亦正是指此先天命门火须潜于水中,肾水得一,水火包融,方能蒸腾气化,五脏之正常功能方能以此为根正常完成。如果阳不能密,“两者不和”,则“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正常的人体阴阳世界正常循运规律被打乱后,天不为天,地不为地,稳定平衡状态被破坏,诸疾必然纷起。悟此理者,方可明潜阳封髓法可治大量寒热不清的疑难病症。一得之见,公布于众,不敢私藏。


汗 证
按汗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汗之一症,属阳虚者,窃以为法当温潜。吾有一案,可供参考:
多汗症
    李新安,男,50岁,二炮招待所。2007.5.28初诊,以汗多为诉求治于余。诊时即见手上汗出如油,言其平素即是如此,全身亦有汗出,苦此疾已经年,且患高血压、糖尿病。察其舌苔滑而腻,边现齿痕;诊其脉细紧无力,尺部兼有涩象,询知其亦患有前列腺增生之疾。此下焦阴寒内盛兼营卫不和,宜温肾阳以消阴翳,和营卫以固表摄汗,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桂枝30g 赤白芍各30g 麻黄6g 附子60g(先煎1小时) 细辛6g 肉桂20g(后下)龙牡各30g 熟地60g 龟板15g(与附子一并先煎) 山萸肉30g 穿山甲6g 三七粉10g(冲服) 炙甘草30g 生姜30g 大枣8枚擘 3剂
2007.6.2二诊。其汗已明显减少,诊时仅见手上微有汗出。药已中的,仍以前方加味以治之。 
当归15g 黄芪90g 桂枝30g 赤白芍各30g 附子100g(先煎1.5小时 ) 肉桂25g(后下)熟地90g 龟板30g(先煎) 龙牡各30g(先煎) 代赭石30g 细辛10g 石菖蒲15g 三七10g 丹参30g 木香30g 生山楂6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60g 生姜60g 大枣8枚擘 3剂 后依此方略加变化二诊,其汗出一症告愈。
按:多汗一症,几近脱汗,多因营卫不和、肺脾气虚、热淫于里而致,然似此之汗,其病机固属营卫不和,但其要则在阳之虚,虚而血行迟滞而瘀,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重加附子肉桂直补命门之真阳,阳复则卫阳亦固,其疾自瘥。

杜少辉教授封髓丹的运用经验(转)

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立合甘草之甘,立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1.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加天冬,熟地,人参,始见于《卫生宝鉴》。三才封髓丹的天、地、人加强了上、中、下三焦的滋补之功。蒲辅周先生称其有益阴增液,补土伏火之功。杜少辉教授其意以治疗老年人七阴两虚,虚火所致诸症。现气阴两虚证临床多习用生脉散加味治疗,但生脉散偏于上中焦,而本方三焦并治,从下焦肾入手以治本,更符合老年人病机。

**,男、76岁,糖尿病史10余年,近一月来出现舌麻不知味,舌红剥脱,间作舌灼热,食纳可,口干,夜尿多,每晚4-6次,大便稍结,察其舌虽红少苔,但舌嫩,脉细,尺脉弱。处方:天冬、熟地、生地、黄柏(盐水炒)、炙甘草各10克,党参30克,砂仁(后下)20克、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3剂舌上生薄白苔,服药5副后舌麻好转,继续服10副后舌麻大减,舌上遍布薄白苔。

按:患者证见舌灼热,此为郑氏所言“阳气不得潜藏,虚火上浮”。生脉散虽能益气养阴而收敛,但无潜阳之功,知柏地黄丸虽能补阴,但其方较滋腻呆滞而伤阳,碍阳。三才封髓丹治疗上、中、下三焦气阴两虚,有治本之功而收效。

2.纳气封髓丹

封髓丹加补骨脂,肉桂,细辛。此为杜教授学云南吴氏经验所得,方中用肉桂加强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之功,并用补骨脂辛温入肾,因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补骨脂能纳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益肾填精。而细辛因其可交通心肾,使虚浮阳气通过手少阴心经达足少阴肾经,使得浮越阳气蓄入肾中。故纳气归肾之功效较原方更胜一筹。

**,男,39岁,近来沉迷于酒色,突患牙痛数月,初未在意,后渐加重,西医检查未见异常,他医予给玉女煎无效,诊见:牙痛不可名状,嚼咬痛甚,劳则加剧,体瘦,口渴而不欲多饮,尿不多,舌淡红,苔博白,脉细,尺脉弱。处方:党参30克,补骨脂、砂仁(后下)各20克,炙甘草、黄柏(盐水炒)、肉桂(后下)、细辛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服用该方1周收效。

按:郑氏指出封髓丹“能治一切虚火上浮,牙痛.......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患者服用玉女煎滋阴降火无效,劳则症剧,结合舌脉,辩证为肾阳虚致虚火上浮,该方补骨脂、细辛不但可纳气归肾,引火归原,尚可止痛治标,收效甚好。

3.固元封髓丹

封髓丹加山药。杜教授仿景岳《新方八阵》固阵之秘元煎法。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张锡纯谓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山药气阴双补,一药而三才备,于封髓丹中以收纳浮阳,运脾固摄,使津液得以正常生成、输布、代谢。现代人多见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病症,世医多参照现代药理,或用化痰、或用活血、或用清泄,有的收效并不佳。杜教授认为这类疾病的根本在于元阳涣散,正气推动无力而津液不归正化。

**,男。39岁,糖尿病、脂肪肝已3个月了,诊见:口干,系热饮,夜尿多,眠差,难以入睡。舌淡红,苔博白腻,舌苔部分剥脱,舌体稍大,脉弦。处方:党参30克、山药50克、黄柏(盐水炒)10克、砂仁0克、炙甘草克,水煎服,每天1剂。20剂后血糖控制,服药90剂后脂肪肝消失,血脂恢复正常。

按: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本病例见口干,喜热饮,夜尿多,舌苔剥脱,为脾肾阳虚摄钠无力而虚火上浮表现,为郑氏所谓“真火浮游”。用本方以运脾固摄,浮阳得固,津液生化转枢有权,但求其本,不治其标,不降糖、不降脂而血糖、血脂自降。

4.回阳封髓丹

封髓丹加附子、肉桂、白术、知母、木蝴蝶。郑氏用封髓丹治疗腰痛、发斑,在方解中称其能辛甘化阳。但其扶阳之力毕竟较弱。所以方中加附子、肉桂补肾阳,白术补脾阳,知母增强黄柏的补阴之功,木蝴蝶引阳入阴。有些痹症患者虽局部红肿热痛,也并见口咽干燥、尿黄,杜教授认为其病机为阳虚火不归原而表现局部热症,若误诊为热痹,或以清泄、或以表散之法,无异于雪上加霜。杜教授借鉴卢崇汉《扶阳讲记》的经验,将回阳封髓丹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症患者,常收到治本之功。

**,女,55岁,双手、下肢疼痛、烧灼、酸软感2年,天气变化及夜间痛甚,多在感冒后发生。精神疲倦,坐久酸软,胸口烦躁不适,饮热水后稍减,多汗,上半身畏寒喜盖被,口干无口苦,小便清长,夜尿2-3次,难以入睡。舌淡红,苔浮黄腻,脉沉细。处方:制附子(先煎)、党参、补骨脂各30克,肉桂(后下)10克,黄柏(盐水炒)5克,沙瓤问(后下)、炮姜、炙甘草各20克。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4剂后患处烧灼感、疼痛减轻,睡眠及汗多好转。

按:患者双手及下肢烧灼痛,胸口烦躁不适,难以入睡,舌淡红、苔浮黄腻,此为虚火证。而其症多感冒诱发,夜间为重,伴精神疲倦,喜热饮,多汗,畏寒,小便清长,脉见沉细。故其本为脾肾阳虚。方以附子、炮姜、甘草、肉桂仲景四逆法以温阳回阳。

5.潜阳封髓丹

封髓丹加党参、龟板、怀牛膝、杜仲、泽泻、丹参。郑氏用封髓丹治疗头痛。受费伯雄的治疗邪火的加味三才汤启发,杜教授将其略加减而命名为潜阳封髓丹,组方寓潜阳丹之义,用于治疗肾虚不固、风火相煽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其功用为纳气归肾,潜阳息风。本方不同于单纯滋阴息风的镇肝熄风汤,在于其滋阴时固阳,体现了阴平阳秘原则,可谓潜阳之另一法。

**、男、42岁,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半年,虽服西药能控制血压,但终日头痛、头目昏沉,观之前医多用活血化痰、滋阴息风之品,收效甚微,其症并见精神疲倦,多汗,夜尿1-2次,舌淡红,苔浮黄腻,脉细弦。处方:黄柏(盐水炒)、怀牛膝、丹参、泽泻各10克,炙甘草克,砂仁、党参、龟板(先煎)、杜仲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后头脑清爽。

按;众人皆知阴虚阳亢而用滋阴潜阳之法,不知阳亢者阳亦易散于上,如单纯滋阴及介类潜阳,久则易伤阳碍阳,浮散之阳岂能回纳,此为只有结合回阳潜阳,才能治本以调和阴阳。

临床体会: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现代人患上空调病的机会增大,加之多嗜食生冷寒凉,抗生素几苦寒药物滥用,种种因素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虽外表看起来红光满面,身体强壮,但观舌苔及脉象皆属郑氏所强调的阳虚不潜而外浮,临床可见伤热下寒、或外热内寒、或局部热而全身寒。临床如不能细查病情,见微知著,尽早识别病机、用药每易南辕北辙。杜教授崇郑氏扶阳思想,用封髓丹以收纳浮阳,扶正气以驱邪,临证围绕阳气这一病机重点,针对现代疾病谱进行加减发挥,从治本入手而使病情改善,收效颇佳,值得推广应用。



郑钦安论潜阳丹.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郑钦安论潜阳丹: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郑钦安论封髓丹: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本人认为,郑钦安之潜阳丹如同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丹溪之大补阴丸,是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张存悌。 “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pasgaelle ,中文名:周思) 原方:附子八钱(24g)龟板二钱(6g)砂仁一两(30g)黄柏一两(30g)甘草三钱(9g) 吴荣祖老师改进方:附子100g肉桂15g细辛6g制龟板15g龙骨20g牡蛎20g紫石英30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焦黄柏4-9g砂仁10g甘草6g 功效:补少火、伏虚火(在扶阳的基础上引火归原) 主治:虚火上冲(虚阳外越)诸症。 方义: 附子:补火扶阳 砂仁:纳气归肾 龟板:通阴助阳 甘草:厚土伏火 黄柏:调和水火 肉桂:“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元之效”(吴佩衡) 细辛:“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吴佩衡) 龙骨牡蛎:“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 骨碎补:“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本草求真》。《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 紫石英:效专温摄、降冲纳气(朱良春),祝味菊以之配附子为温潜法。 炒白术:补土伏火。郑钦安以甘草伏火,吴荣祖老师加用炒白术,立意更周详。 全方功效,笔者赅之为:“补少火、伏虚火”,泛治一切慢性虚火之证。 该方为吴氏一门最为赏用,是吴氏最常用的一个扶阳方剂。张存悌教授也盛赞其为“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笔者将其称为“钦安第一方”也不为过。 应用要点: 1、慢性虚火,区别于白通汤主治之阳虚欲脱(戴阳证、格阳证)。突出“慢性”。 2、阳虚是本,虚火是标。附子为君,必不可少。“四逆汤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吴荣祖《扶阳论坛》P110)——换句话说“附子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 附吴佩衡前辈医案二则,以示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之规矩: 1、虚 火 牙 痛 孙鬃,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然消散而愈。 2、牙龈 出 血 王鬃,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吴生元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500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吴老临床运用郑钦安《医理真传》港田丹、封历丹合方加城治病取得较好疗效。原方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组成,封流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二方“乃纳气归肾之法”。导师将其合方加减配伍后,能清上温下,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助阳生津,对于下元不赢、座火上浮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现将导师临证验案四则,整理介绍如下。1复发性目疮李XX,女,39岁。lop年10月16日初诊。自诉反复口腔溃疡5年,再发1周,曾服阿莫西林、甘草锌、维生素R及多种清热解毒中药,效果不明显。症见口腔至咽喉多处粘膜溃疡,局部灼痛,伴胃院不适,饮食不佳,大便不灵,舌谈苔薄白少律,脉沉细。治宜清上温下,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助阳生津。以潜阳封流丹加味:黄柏J七,砂仁、骨碎补、肉桂、补骨脂各15g,因蜂房、细辛各sg,龟板、山豆根、桔梗、板蓝根、甘草各109。连眼3剂,口腔粘膜溃疡明显好转,溃疡点减为1个于右侧近咽喉处,饮食增加,大便通畅,舌谈苦白,脉沉细。守方继服3剂,据疡点全部愈合。


《医宗金鉴》有“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赞语。清代医家郑钦安在临证中体会到:“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见《医理真传》)而当代中医界,除继承蒲辅周经验使用三才封髓丹治疗口疮等病变外,似很少论及封髓丹一方。而后学者根据郑氏的“调和水火”一语,以及“虚火上冲”诸病症,临证时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该方。

  考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本方有“降心火,益肾水”之功。但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分析,方中四味药,既没有降心火的药(如黄连之类),也没有益肾水的药(如地黄之类)。还有,本方出自“补虚损门”,而方中除肉苁蓉外,他药并无补益之功,肉苁蓉也非方中主药。

  用方首在明理,理不明则良方也无用武之地。

  一日,读《续名医类案》,见“齿门”下有易思兰治一人齿痛不可忍,诊其脉“上两部俱得本体,惟二尺洪数有力”,断为“此肾经火邪太盛也”。易氏案后自注:“肾脉不沉濡而洪数,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入乘夫,肾经中已有火邪矣。”肾水所不胜者为心火,心火所胜者为肾水,也就是说,肾经中火邪是由心火侮肾所致。案中用药是以“黄柏为君以滋肾水,泄肾火”。读及此处,联想到封髓丹方,方中以黄柏为君,“降心火”,实即泻心火侮肾所致之肾火,“益肾水”实即泻肾火以保肾水。

  黄柏一味,泻火、益水兼备,已成一方。或佐甘草(原方中剂量缺),加强泻火、益水之功,成一方也已足够。张仲景就有大黄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方,黄柏与甘草组方,“降心火,益肾水”,境界也直抵经方,为什么又要加入缩砂仁呢?毕竟,砂仁辛温、香燥,既不利于降火,也不利于益水。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赵羽皇的话说:“若缩砂仁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仁通三焦达津液,能内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这里提到肾燥、辛润。《黄帝内经》中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本草纲目》中说:“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可以这样认为,方中砂仁之功在于润肾燥。水不足则燥,水足则润,那么“益肾水”也即“润肾燥”之互辞,只不过砂仁辛润肾燥是通过辛散温通、布化气液而完成,与地黄类药直补肾水截然不同。

  《慎斋遗书》载一案:“一妇泄泻,两尺无神,此肾燥不合也。”用肉苁蓉为君润肾燥而愈。张东扶在注文中说:“肾燥不合,四字妙极。凡物润则坚密无缝,燥则破绽有痕。”又说:“余因慎斋肾燥不合之语,因思滑精一证,理亦同情。”那么“封髓”就是治“肾不合”,而善治“肾不合”所致滑精,就是“固精之要药”。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封髓丹方所治病证为在肾燥不合基础上的相火妄动(即肾火弥漫)。该病证既不同于治疗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知柏地黄汤证,也不同于治疗阴气太盛、逼阳上浮的潜阳丹证(潜阳丹:砂仁、附子、龟板、甘草),更不同于治疗脾胃虚弱、阴火上冲的补中益气汤加黄柏证。当然,封髓丹方也与泻心火、益肾水的黄连阿胶汤方绝非同类。

  如果把砂仁理解为治疗中焦湿阻而将封髓丹用于治疗湿热病证,甚或通过加味治疗与肾燥、相火无关的病证,这属于方证使用范围的扩大,而非原方证.

郑钦安论潜阳丹: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郑钦安论封髓丹: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本人认为,郑钦安之潜阳丹如同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丹溪之大补阴丸,是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张存悌。
“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pasgaelle  ,中文名:周思)
原方:附子八钱(24g)龟板二钱(6g)砂仁一两(30g)黄柏一两(30g)甘草三钱(9g) 
吴荣祖老师改进方:附子100g肉桂15g细辛6g制龟板15g龙骨20g牡蛎20g紫石英30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焦黄柏4-9g砂仁10g甘草6g 
功效:补少火、伏虚火(在扶阳的基础上引火归原)
主治:虚火上冲(虚阳外越)诸症。
方义:
附子:补火扶阳
砂仁:纳气归肾
龟板:通阴助阳
甘草:厚土伏火
黄柏:调和水火
肉桂:“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元之效”(吴佩衡)
细辛:“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吴佩衡)
龙骨牡蛎:“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
骨碎补:“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本草求真》。《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  
紫石英:效专温摄、降冲纳气(朱良春),祝味菊以之配附子为温潜法。
炒白术:补土伏火。郑钦安以甘草伏火,吴荣祖老师加用炒白术,立意更周详。
全方功效,笔者赅之为:“补少火、伏虚火”,泛治一切慢性虚火之证。
该方为吴氏一门最为赏用,是吴氏最常用的一个扶阳方剂。张存悌教授也盛赞其为“火神派的标志性经典方剂”。笔者将其称为“钦安第一方”也不为过。
应用要点:
1、慢性虚火,区别于白通汤主治之阳虚欲脱(戴阳证、格阳证)。突出“慢性”。
2、阳虚是本,虚火是标。附子为君,必不可少。“四逆汤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吴荣祖《扶阳论坛》P110)——换句话说“附子本身就有伏火的意义”。
附吴佩衡前辈医案二则,以示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之规矩: 
1、虚 火 牙 痛
孙鬃,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然消散而愈。
2、牙龈 出 血
王鬃,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潜阳封髓丹刍议
潜阳封髓丹
温潜法运用知要
纳气归肾类方比较
小巧方
应用郑氏潜阳丹治疗“阴火”证的临床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